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梨园弟子

科普小知识2022-09-20 11:38:29
...

梨园弟子,原指唐玄宗培训的歌伶舞伎。后泛指戏剧演员。《新唐书·礼乐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喜欢音乐,精通音律,尤其欣赏清雅的《法曲》,于是,他就挑选了三百乐工在皇宫里的梨园专门教他们演奏《法曲》,李隆基亲临指导,称这些乐工为“皇帝梨园弟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末明初高则成的著名戏曲《琵琶记》有一句开场白:“今日梨园弟子,唱演琵琶记,”可见已是指戏曲演员了。

中文名称:梨园弟子

成语拼音:líyuándìzǐ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戏剧演员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1、词语释义

梨园弟子,原指唐玄宗培训的歌伶舞伎。后泛指戏剧演员。成语出自唐·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相关成语:父慈子孝、父慈子孝、凡夫俗子、贩夫俗子。

2、词语用例

通省梨园子弟各班愿与者,书名画知,届时齐集湖亭,各演杂剧。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回

3、词语由来

《新唐书·礼乐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喜欢音乐,精通音律,尤其欣赏清雅的《法曲》,于是,他就挑选了三百乐工在皇宫里的梨园专门教他们演奏《法曲》,李隆基亲临指导,称这些乐工为“皇帝梨园弟子”,这就是“梨园弟子”的由来。

4、学艺生活

自从唐玄宗在西京长安、东都洛阳设“梨园”,调教歌舞百戏艺人,人们便把戏曲界称作梨园,把戏曲艺人称作梨园弟子。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戏曲是主要艺术形式,梨园弟子也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苦辣酸甜,他们的生活和习惯,有许多已成为历史,很少为现代青年所了解。


梨园弟子演艺图

旧时学戏的大多是贫家子女,一般十岁左右开始学艺。或进窝班或随戏班。拜师学艺先请客送礼,找担保人,并立合同书,合同书上写明,徒弟“车轧、马踢、投河、奔井”,老师概不负责,三年内任打任骂,一切收入归老师。三年满后,对老师还得生养死葬。见老师先下跪请安,给老师倒便盆、抻床叠被,端饭端菜,老师吃过,徒弟才能吃些残羹剩菜,天热给老师打扇,晚上揉背捏腿,老师遂意,伸手便打,徒弟不能哭泣。徒弟学艺练功很严格,清早起来先喊嗓,然后拿大顶,燃一支香,香燃不完,不能下来。

学徒在演出时或生活中有所闪失,便被打骂,或罚跪,或打屁股,用二尺长二寸宽的木板,或用白蜡杆,专打后大腿处,一杆下去一道血痕。学徒多时,常将平时失误记帐,集中起将所有徒弟挨个儿打,叫作打“满堂红”。故住庙时徒弟先看庙高不高,庙高了白蜡杆扬得高,挨打就挨得重。

老师往往保守,不肯轻易传艺。当时师徒都无文化,学戏不只练功,更重要的是传戏词,学唱腔。徒弟须趁老师高兴,才敢求老师教几句。跟班唱戏时,学徒争着穿兵打旗,站在舞台上心中默记,或扒着幕沿偷学。

5、梨园世家

过去戏曲界大都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这样世世代代的传了下来。因为老祖宗曾是“梨园行”的艺人,因此,这个家族就被称其为“梨园世家”。

比如京剧界最负盛名的梅兰芳先生的家庭——梅家。第一代梅巧玲是唱旦角的,第二代梅竹芬也是唱旦角,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为琴师,到了第三代梅兰芳更是旦角里的名角,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女儿梅葆钥,前者唱旦角、后者唱老生。

再举一例:梨园界有名的谭家。第一代谭志道是老旦,第二代谭鑫培唱老生,第三代谭小培唱老生,第四代谭富英也是唱老生,而第五代谭元寿则是文武老生,第六代谭孝增又是唱老生的。

象这样的例子在京剧界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有名的“梨园世家”,弟子们自然也都是“梨园弟子”了。

上一篇:三寸金莲

下一篇:鱼龙曼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