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皮影
泰山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泰山皮影又称人子戏、挑影子,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听其唱,观其形,无一不透着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朴。据长辈的长辈讲,皮影戏在泰山已经唱了400多年了,是谁第一个把皮影戏传到泰山已无从考究。泰山皮影戏的演出方式是立设影幕,俗称影窗,演员在窗内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等的烘托。乍一看,皮影与杂耍无异,不过几个镂空的皮人儿被人比划。可你不要小瞧了这几个小人儿,唱起整本的大戏来三天三夜都不含糊,啥热闹唱啥。在早时泰山脚下的皮影戏班有十几个,活跃在泰安城的大街小巷,非常受欢迎。
1、介绍
中国皮影的表演方式繁多,但一般都需要多人进行合作演出,皮影界流传“七紧、八松、九消停”的谚语,意思是在表演皮影戏时,通常需要八个人通力合作,如果是七个人的话整个后台就比较紧张了,如果有九个人的话,那就有人闲着。
泰山皮影的表演方式最为独特,一台戏最多需要两个人,即一人伴奏、一人操纵影人表演,必要时一个人演出一台戏,这就是皮影界的古老绝活:“十不闲”。所谓“十不闲”指在皮影戏表演时,“脑中想着词,口中唱着曲,手里舞着人,脚下踩着槌”,把全身都调动起来,一个人身兼数职独自完成一整台戏的演出,这就需要表演者有相当厚的表演功底。“十不闲”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中国文化部统计,目前皮影“十不闲”绝技在中国就只有泰山皮影的第6代传承人范正安先生一人完整的继承和保留下来。
2、历史发展
泰山皮影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古籍《韬梼杌闲评》中就有关于其记载,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民间“登泰山不看泰山皮影戏不成游也,不看影戏不知礼义”的谚语。
泰山皮影经过历代传承,不断发展和完善,于2007年首批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在2007年北京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泰山皮影获得了最高奖项《中国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泰山皮影被誉为泰山文化的“活化石”多次为国家、省、市*以及国内外重要客人和旅游团体进行专场演出。
泰山皮影第六代传承人范正安受到了时任温总理的亲切接见,为温总理表演的中国皮影绝技“十不闲”,被*总理赞誉为“中华绝技”,同时也被李长春赞誉为“真专家”。其艺术成就先后被《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文化访谈录》《走遍中国》等栏目制作专辑。其子范维国为第七代传承人,艺术硕士研究生,泰安市教学能手,被誉为“中国非物质文化进课堂第一人”。
3、制作工艺
泰山皮影在制作上,选材纯驴皮,刀法简练明快,着色对比强烈,蕴含着山东人豪爽的民风情感。泰山皮影在表演时戏中影人的打斗场面很多,所以影人得制作务求结实耐用,在雕刻上尽量的大略概括,人物的造型大多采用写实手法,其用刀拙朴,粗况豪爽,和中国画中的大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处,体现了泰山人憨厚、豁达的性格。在用色上对比强烈,多用红、绿、黄、紫等民间传统颜色。泰山皮影的制作严格遵循古法,分为10大步21道工序,每个皮影都接近3000余刀手工雕刻而成。
泰山皮影系列工艺品分为服装类、镜框类、挂饰类和册页类等四大类六十多个品种,2008年获得山东省文博会银奖,2009年获得第7届北方交易会金奖,其代表作《泰山石敢当》既可美化观赏,又可镇宅辟邪,已成为最具泰山特色的工艺品,被广大游客所喜爱。其高端工艺品多次赠与各国使节和国外友好城市,并被国内外藏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