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中文名:金融危机
外文名:FinancialCrisis
领域:金融领域等
特点: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
1、名词解释
世界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国际金融危机主要表现为货币危机,具体表现为市场流动性不足,信用紧缩,市场停滞,交易大量减少,市场恐慌性抛售,信心崩溃。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于1997年7月,由泰国开始,之后进一步影响了邻近亚洲国家的货币,股票市场,和其它的资产价值。此危机另一名称是亚洲金融风暴(常见于香港)。印尼、韩国和泰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也被波及。*和*受影响程度相对较轻,但*却面临著“本土型金融风暴”的威胁。日本则仍是处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身的长期经济困境中,受到此金融风暴的影响并不大。
2、产生原因
金融危机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
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机则是规模较大的繁荣-萧条(繁荣导致生产过剩,商品积压,滞销)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当前的金融危机则是一轮超级繁荣周期的顶峰,此轮周期已持续了60多年。
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reflexive)、循环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而持续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
每当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金融当局都采取了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它途径,刺激经济增长。这就造就了一个非对称激励体系,也被称之为道德风险,它推动了信贷越来越强劲的扩张。这一体系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人们开始相信前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Reagan)所说的“市场的魔术”——而我国则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市场会趋于平衡,而允许市场参与者追寻自身利益,将最有利于共同的利益。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使金融市场免于崩盘的并非市场本身,而是当局的干预。不过,市场原教旨主义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占据主宰地位的思维方式,当时金融市场刚开始全球化,美国则开始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7%。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
3、背景分析
金融危机的产生多数是由经济泡沫引起的,以21世纪最大的美国金融危机来举例,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造成这次危机的背景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1、美国的消费习惯
借钱(贷款)消费是普遍的生活方式。原因:收入轨道模式:年轻人钱少,但消费多;老年人退休后享受优越的退休金,但消费相对少。所以,年轻人多借钱消费(包括向父母借钱,这与中国不同)。而且,美国发达、完善的信用*使几乎所有人的消费靠借钱来完成。储蓄模式。美国人的储蓄率历来很低,近年来,一直在零储蓄率上徘徊。要消费,只能靠借钱。经济增长模式。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驱动。其消费率长期为70%左右,投资率为15%左右,而出口负数。
经济危机
自上世纪70年代发生经济“滞涨”以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遭到新古典*主义的强烈批评,此后,新*主义思潮受到追捧。80年代的“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经济*、私有化、减少管制”成为指导西方国家经济走向的主要道具。
3、经济环境与具体政策工具
美国2000年后陷入高科技泡沫破裂后的短暂衰退之中,在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主持下,连续13次大幅度削减联邦基准利率,从最高6.5%下降到1%,强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扼住了经济下滑,也拉动了美国房地产连续多年繁荣。此为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线。需要理解的是,21世纪的最初几年里,同样的低利率政策,为什么美国偏偏房地产行业得以相对发展,而不是其他行业呢?原因是:网络等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导致的泡沫破灭后,进入一个成长停滞期,抑制了大量资金对该行业的投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美国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外移,形成国内产业空心化,加之服务业在繁荣之后的替代更新需要一定的时滞期,所以,这些行业投资机会较少。而且,从90年代开始,美国的房产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流动性资金开始注入该行业。
4、历次经济危机
1929~1939美国大萧条时期(GreatDepression)背景:
(1)1930年代的大萧条是一场全球全面性的经济不景气。起始为1920年代的美国,随经济膨胀,市场融资炒作风气盛行,资金在房市和股市流窜,随后因美联储升息0.4个百分点至5%,导致美股于1929/10/29崩盘,道琼斯单日重挫23%(俗称黑色星期二),1929~1932年间,道琼斯指数下跌超过80%,修正期间长达2年8个月。
(2)一次大战留下的债务与赔款,迫使欧洲向美国举债,欧美经济连动性提高,随美国经济崩盘,银行转向欧洲抽回银根,促使欧洲各国也进入萧条。
(3)助长大萧条恶化的原因是美国在1930/6/17通过法案对三千多项进口商品征收以60%的高关税,全球采取关税壁垒报复,国际贸易完全停滞。到了1932年,全球贸易总值只剩下不到1929年的一半。
*介入机制:
1933年3月随罗斯福总统就任并通过紧急银行法(EmergencyBankingAct),其中和金融市场较为相关的措施有二:提供房屋市场稳定的贷款资金来源;对银行体系提供资金,以确保金融体系的流动性。
(1)房主贷款公司(HomeOwner’sLoanCorporation,HOLC,1933~1951):HOLC为一*代理机构,设立于1933年3月,其主要任务在于提供房主房屋贷款,避免因缴不出房贷而*丧失房屋所有权。此机构提供贷款的方式有二种:
直接提供贷款给有房贷压力的住户:在1933年到1936年间总共为100万个家庭,提供了为期30年的固定利率房贷。
另外,HOLC以折价20%方式向贷款机构购买房贷(distressedmortgage):执行方式为HOLC透过发行债券和贷款机构交换帐上的不良贷款,再以更优惠的方式将贷款再度贷放出去。
就贷款机构而言,会交换到面额低于原始贷款承作金额的债券,所以贷款机构须就贷款和债券交换面额减损的部位提列损失,此举主要是用来反应抵押品价值的减损。但好处是交换回来的债券能按时收到利息;另一方面,就HOLC而言,则必须完全承担交换回来的房贷的违约风险,以HOLC整个运作期间而言,约有20%的贷款后来是完全违约,但由于HOLC可将手中的贷款以更好的条件再贷放出去,所以在1951年HOLC任务结束之际,还有将近1400万美金的盈余缴交国库。
(2)金融重建公司(ReconstructionFinanceCorporation,RFC,1932~1953):RFC是美国*于1932年1月设立的机构,初期由财政部提供5亿美金当做资本,并允许透过发债或是向财政部借款的方式取得纾困资金。后来1933年3月随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EmergencyBankingAct),赋予RFC购买问题金融公司的优先股的方式提供资金。RFC主要针对体质较佳的银行进行收购,同时只对在RFC设立以前就已存在的公司纾困,RFC在收购特别股的同时,会执行以下若干权利:要求银行需每半年定期发放特别股股利;RFC可执行投票权选择董事会成员及投票决定经理人的薪酬;若被收购的银行连续两次以上无法发放特别股股利,则RFC可以选择直接收回银行经营权;银行则须在资本适足率达到10%以上时,才能向RFC买回特别股。
政策结果:
(1)1933年共有约5000家商业银行(commercialbank)倒闭,另外超过6000家银行以特别股方式向RFC借钱,部分保险公司和储贷机构也透过这个机制纾困。
(2)在紧急银行法通过(1933/3)及罗斯福总统宣布抢救金融体系、保护房屋市场正常运作下,美股S&P500指数6个月上涨66%。
1986~1995美国储贷银行危机(TheU.S.savingsandloancrisis)
背景:(1)储贷银行主要赚取放款和存款利差来支持营运,但1970年代晚期随央行快速升息(由1975年的4.8%升至1980年的18%),投资人转而将定存放在报酬率和市场连动性较高的货币市场型基金里,造成储贷银行可贷资金紧俏,同时面临短期存款利率上扬、长期放款利率不变,储贷银行转而从事商业贷款或是消费性贷款来增加获利,同时放宽房贷授信条件和风险管理机制,银行本身也开始转投资一些商业不动产市场开发案等风险较高的投资活动。
(2)1980年代晚期央行重启升息机制(由1986年的6%升至1989年的8.25%),房屋市场价格开始修正,连带造成银行的贷款违约率攀升。
(3)原先负责担保储贷机构的存款保险公司(联邦储贷保险公司,FSLIC)也于1986年宣告倒闭,储贷危机瞬间爆发,严重影响银行获利和资金流动性。
*介入机制:
1989年美国国会立法通过金融机构重建法(FinancialInstitutionsReform,RecoveryandEnforcementActof1989,RREA),赋予清理信托公司(ResolutionTrustCorporation,简称RTC,1989~1995)协助处理并清算问题储贷银行。初期由财政部拨予200亿美元,另外透过发债300亿美元提供资金。
(1)RTC的设立目标:接收倒闭储贷银行的资产并与予出售,尽可能回收现金;将地方储贷银行倒闭的影响范围缩小,避免扩及地方不动产市场和整体金融市场秩序;维系并确保中低收入家庭房屋贷款方面的供应正常。
(2)RTC运作方式:RTC把从倒闭银行接管而来的住宅贷款和商业贷款与以整理、分类、包装而后出售,部分符合一定条件的贷款卖给二房(房地美、房利美),其余则透过证券化(privatesecuritizationprograms)的方式出售给投资人。利用信用增值(creditenhancement)的方式如提列现金准备(cashreserve)或是准备超额担保(overcollateralization)来强化信用等级,将贷款包装并分割成不同的等级出售。
RTC透过这样的模式,成功收回不少资金,其中在singlefamilyloans的贷款回收率甚至高达98.5%。
(3)RTC成功之处:RTC之所以成功来自投资人的信任并且愿意购买其所发行的标的,后来1995年12月RTC完成其阶段性任务后裁撤,其功能由联邦存款保险银行(FDIC)接替,但是FDIC和RTC不同在于它的角色比较接近监督并协助金融机构处理不良资产或是取得资金,以维持其正常的运作。政策结果:据统计1986~1995年间总共有1043家储贷机构倒闭,总资产为5190亿美元。而由原先FSLIC和RTC总计花在处理不良债权的成本约为1750亿元,由全民买单。在1989年通过金融机构重建法并成立RTC,但美国银行类股指数却持续下跌,3个月内下跌7%,6个月内下跌18%,1年之中总计下跌27%,直到1991年1月才开始反转。
1990年代芬兰、瑞典、挪威银行危机(Scandinavianbankingcrisis)
背景:
(1)1980年代初期北欧银行业的放款比重及利息设定等都受到连串限制。至1985年金融改革取消金融机构贷款限额管制,市场变的更为开放,但也同时造成银行间为了竞争市场占有率,而导致承受过高风险的贷款。
(2)1985~1989年北欧三国房价和股市表现都呈倍数成长,投机风气盛行,5年内瑞典房市上涨50%,股市则上涨超过200%。房市股市繁荣加速泡沫形成,也使私有部门借贷情形更变本加厉,加速民间消费和资本投资的快速成长。
(3)后来*为了对抗经济过热,1987~1992年间陆续升息,导致经济出现衰退及资产价格(尤其是商用不动产)剧烈下跌,严重影响金融体系稳定及民间消费行为。
金融体系面临的问题:
(1)住宅金融机构的问题:以浮动利率借入短期资金,并以固定利率贷款,当升息时面临资金成本上涨的压力。
(2)银行体系的问题:银行以不动产抵押贷款居多,受到资产价格下跌影响,造成大量损失。
*介入机制:1991年开始,北欧三国*陆续采取不同方式拯救市场,以瑞典为例,于1992年底国会通过援救金融体系,并于1993年5月成立银行协助局(BankSupportAuthority)提供协助和管理工作,主要解决措施如下:
广泛的信用担保措施:不仅保障银行存款户,同时保障和银行有关所有的债权人。
成立特别资产管理公司:主要目标是处理变卖银行不良资产,包含不动产和贷款,透过取得问题授信的抵押品并与以整理出售,以尽可能回收资金。
另外成立*清算机构:*协助会考虑该机构是否有继续经营的价值,对于体质不佳的银行(资本适足率低于8%)将被强迫改组和合并,但若能于中期内提出流动性改善计划,则提供资金予以拯救,并予以收购国有化,例如收购瑞典当时问题最大的银行Nordbanken,并将其帐上不良资产出售给*担保的不良资产处理公司Securum。之后随房价趋稳后Nordbanken被重新挂牌上市,后来并被北欧最大的银行Nordea合并。
成立存款保险制度:瑞典于1996年1月1日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保障对象为收受存款之银行,保障金额为25万克朗。
政策结果:瑞典*宣布于1992年9月推出广泛的信用担保措施,并于12月由国会通过140亿美元重建基金并接管Nordbanken后,银行类股上涨109%,1年后总计上涨409%。总计瑞典*花在相关的支出为92亿美元,约占整体GDP3.6%
1990~2003日本银行危机(Japanbankingcrisis)
背景:
(1)1990年代日本银行危机背景和美国目前的情形十分相像,都是在宽松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机制下,助长了房市(当时是商用不动产市场)的泡沫。
(2)日本股市在1989年10月泡沫时期高点到1992年8月共下跌了60%,而在商用房地产部份则是由1991年高点连续跌了15年,直到2006年才回稳,修正幅度达70%。在这段修正期间,伴随着资产价格持续下跌,货币供给和银行贷款的减少,以及银行不良债权的快速攀升,导致1998-1999年银行接连倒闭、2000年初知名企业如Sogo等倒闭,引发经济全面衰退,这些迹象和当前美国市场有不少的雷同。
(3)1990年这10年之中,日本央行将利率水平由6%下调至0.5%,日经225指数则由35000点下滑至15000点,这10年的衰退可分为2个阶段探讨:
第一阶段,1991~1996经济即将衰退:日本央行将利率由1987年2.5%连续升息至1990年八月的6.0%,引发房市修正,伴随企业存货调整和家计单位紧缩支出,股市在1989年底崩盘。日本央行从1991年6月至1993年9月连续降息4.25%,并推出3次的财政刺激计划(占当时GDP6%)以挽救经济。随存货调整和投资信心回复,日本股市再度上扬,但同时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持续下修,伴随日币大幅升值(1995/4/19美元兑日币为79.8)及亚洲低廉生产成本造成进口物价下跌,通货紧缩席卷日本。央行再度降息到1995年的0.5%,使日经225指数重回20000点。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看似蓬勃发展的同时,日本银行帐上不良债权(nonperformingloan)比重却悄悄攀升,由1992年底7亿美元上扬到1995年底的44亿美元,使整体银行业的体质逐渐恶化,然而日本*却忽视问题的严重性。
第二阶段,1997~1999金融机构倒闭风潮:金融业的崩解来自银行帐上不良债权比重攀升,间接影响到在短期货币市场的拆借能力。1997年开始陆续有区域银行和券商倒闭,主因为无法在短期货币市场上募得需要的资金,日本企业在海外借款的风险贴水也快速攀升。1998年则发生日本史上最大金融机构倒闭案长期信用银行以及日本债券信用银行倒闭案,重挫金融市场信心。民间自救机制:1993年1月曾有由162家民间银行成立的共同不良债权收买机构(CooperativeCreditPurchasingCompany,CCPC),提出不良债权的揭露和呆帐冲销指导原则,并且针对出资金融机构的债权人为担保,但成效不彰。*介入机制:自1992年日本陆续推动多项公共措施或是提供资金计划,但成效有限,直到1998年10月推出金融再生法(FinancialRevitalizationLaw),拨出约5200亿美元,且直接将资金注入问题金融公司,这样的规模为历代金融危机之最。
日本*再处理问题金融公司的主要方式有三:*透过入股方式进行暂时性的融资;由*指定机关予以清算;问题银行将营运权交给*资助的过渡性银行处理。
银行在取得*资金时,需按照各自的资本适足率提出不同的营运计划,例如裁员计划、资产出售计划、关掉海外营运据点等改善获利的规划。并且透过发行普通股、次顺位债券或次顺位放款,来取得公共救援资金。平均而言日本银行耗时10年将这些贷款还清。
另外于1999年4月成立全国性的整理回收机构(ResolutionandCollectionCorporation,RCC),RCC除了接管住宅金融专门公司(Jusen)和破产银行的不良债权外,也向正常银行以时价收购不良债权,以尽速恢复金融机能,RCC负责执行债权之回收与销售等业务,但和RTC不同的是,RCC取得不良资产后,并未以资产证券化方式快速出售处理,而是以清理和催收为主,所以整体回收时间较长。
政策结果
(1)在长达10年的危机中,*直到1998年10月才立法并成立特别机构,将资金直接注入到问题金融机构中,但其救援的效果较先前宽松货币政策,或是刺激财政方案来得直接。
(2)市场对于救援计划的反应相当正面,日本银行类股在救援计划公布后三个月内上涨20%、一年后上涨88%。
2007年7月以來美国*的拯救措施:
货币政策部分
次贷初期(2007年7月以来)使用的传统措施:
(1)公开市场操作。除隔夜买回交易外,还多次使用14日买回交易等措施来满足市场流动性需求。
(2)降低联邦基金基准利率。
(3)降低贴现率。在2007年8月份将贴现率从6.25%降至5.75%,并将贴现期限由隔夜暂时延长到30天,还可以根据需要展期。同时,贴现贷款的抵押品包括房屋抵押债券等多种资产。至2008年9月底已先后十余次降低贴现率,贴现贷款余额大幅上升,为银行业提供了大量流动性支持。
次贷后期(2007年12月以来)使用的创新措施:
(1)期限拍卖融资机制(TermAuctionFacility,TAF),是一种通过招标拍卖方式向合格的存款机构提供贷款的政策工具,并透过拍卖过程决定利率,资金期限可长达28天,从而可为金融机构提供较长期限的资金。
(2)主要交易商信用机制(PrimaryDealerCreditFacility,PDCF),是一种针对投资银行等主要交易商的隔夜融资机制,在紧急状况下为交易商提供援助,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公司。
(3)定期证券借贷机制(TermSecuritiesLendingFacility,TSLF),是以招标方式借给市场交易商流动性佳的公债,并从交易商处交换其它抵押资产的融资方式,此处抵押资产包含联邦机构债(agencydebt)、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ortgagebackedsecurity_以及其它一些非联邦机构债券(nonagencydebt)。期限一般为28天,可用于改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并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其它措施
透过Swap注入五国央行(ECB,BOJ,BOC,BOE,SNB)美元资金、促成金融自救基金、放宽流动性注入规定、提供货币市场基金500亿美元的担保、允许投资银行转型等。财政政策部分通过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方案包含金额达1680亿美元的退税方案,以刺激消费和投资,较近期的则有在2008/7/30通过的《住房和经济恢复法案》(TheHousingandEconomicRecoveryActof2008),宣布拨款3000亿美元在联邦住宅管理局(FHA)管理下成立专款专用基金,提供40万个逾期未缴贷款的家庭提供担保。并于2008/9/7宣布接管美国两大房屋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
近期重要法案-7000亿财政纾困法案:内容包括由财政部购入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限制参予纾困计划公司高阶经理人薪资及其它针对纳税*益保护、援助房贷户、设立监督机制等措施。此法案已于10/3由众院投票表决通过。
整理过去几次金融危机*处理措施,不难发现和目前美国的拯救措施有不少雷同,如联准会透过代理银行JPMorganChase收购BearStearns(北欧、日本经验),以入股AIG方式提供贷款(日本经验),或是放宽银行拆借的担保品的范围(北欧经验),另外近期可能通过类似美国RTC或是日本RCC的机构,直接收购问题银行的贷款或不良债权,以恢复市场信心和流动性。
过去金融危机处理方式和目前的比较与整理现阶段投资建议:由过去经验可以看到,当*的救市措施陆续出现后,多半是金融类股跌深反弹的时机。以前四次金融危机来看,金融股在*出面提出大规模拯救方案后,平均而言股市在3个月上涨27%、6个月上涨55%、一年后上涨148%。而在救市的措施中,除货币政策外,目标性的资金注入等财政政策也有相当的帮助。
未来观察焦点:
在房价真正触底以前,相关投资部位的打消动作(write-down)和银行破产事件将应无可避免的持续发生,同时近期企业或银行持续增加现金部位,加速造成市场流动性紧缩,并逐渐扩散到家计单位的消费性贷款和企业筹资上,鉴于此,美财政部宣布将大规模的收购金融机构帐上房贷抵押债券(MBS)等流动性差的资产,期待重新整理市场信心并创造流动性。可能执行方式是重新设立*单位,进行大规模的收购房贷抵押债券,但此次资本再造将比过去复杂的一个原因,将在于资产定价问题。1980年代的RTC主要是从倒闭储贷银行处承受贷款并加以处理,但这次提出的计划却是要拯救仍在持续营运的金融机构,其中牵涉资产价格的评估以及资产负债表上的调整等,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这次金融风暴尚含盖各种结构复杂的新金融商品,其中各自牵涉的条件及该如何个别评价,是我们可以拭目以待的重点。
由过去经验看到,过渡性的*处理机构于任务完成之际,部分尚有盈余缴交国库(如1930年HOLC)。目前美国收购不良资产预计的方式是透过反向竞标(reverseauction)来定价,由参与纾困方案的金融机构报价,出价低者得标,由*持有直至债券价格恢复到正常水平后再出售,以尽量回收资金为目标,达到同时保护纳税*益,恢复房屋市场正常运作的最终目的。
从这次的经验,市场普遍的共识,在于建立一套完整、全面,并且有效规范金融机构的措施,才是真正能恢复市场信心及金融秩序的长远之道。尤其在衍生性金融商品部份,如何建立一套透明公正的评价系统,或是透过在交易所的方式进行挂牌交易,应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金融市场现阶段投资建议和未来观察焦点。
5、应对措施
经济危机发生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先后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注入流动性
为缓解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问题,各国央行纷纷向金融市场注人流动性。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欧美日等各国央行一直都在不断地向金融市场注资。自2008年9月以来,这种注资的规模和范围更加扩大,反应更为迅速。仅以雷曼申请破产的一周为例,美国、欧洲央行、英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共计向流动性紧张的金融市场紧急注入4960多亿美元。
2.金融机构国有化
为了防止危机进一步扩散,对已经陷入或面临破产境地的金融机构,*出面接管实行国有化。自2008年9月以来,美国已先后接管了陷入困境的全美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美联储还通过向陷入困境的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持有了AIG79.9%的股份。在欧洲,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凭j国*为挽救陷入困境的富通集团达成协议,分别出资40亿、47亿和25亿欧元,购买富通集团在各自国家分支机构49%的股份。英国*接管了陷人困境的最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德国*对濒临破产的德国第二大商业地产借贷机构——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提供贷款保证。冰岛*为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将该国前三大银行全部收归国有。乌克兰央行接管乌工业投资银行。此外,各国还纷纷推出了各自的金融机构国有化计划。例如,英国*宣布了一项核心为国有化的银行救援案。英国*将动用总额500亿英镑的“银行资本调整基金”,向英国各大商业银行注资。法国、意大利和俄罗斯也都有相似的国有化计划。 3.降低官方利率
为了降低借贷成本,缓解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各国央行纷纷降息。2008年9月份澳大利亚央行7年来首次降息25个基点。10月7日,澳大利亚央行进一步大幅减息100个基点,是其继1992年经济萧条以来的最大降幅。全球央行降息序幕由此拉开。10月8日,全球包括美国、欧洲、英国、加拿大、瑞典和瑞士央行在内的七大央行同时宣布降息,降息幅度高达50个基点。这些央行减息均为“非常规”减息,因为减息均未在央行例行会}义期问宣布。此前,美国已经首次为商业银行的银行准备金支付了利息,这实质上等同于变相降息,相当于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75个基点。4.收购不良资产
为帮助金融机构剥离不良资产,恢复银行的贷款能力,*出资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2008年10月初美国国会批准了一项总额为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以阻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在这项计划中专门设立了一个不良资产解救计划(TARP),这项计划给予美国*在未来两年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广泛权力,同时还把美国国债最高法定限额从现有的10.6万亿美元提高到l1.3万亿美元,以便为实施救援计划留下资金空间。此外,给予美国财政部特别授权以购买、持有、出售住宅和商业抵押贷款以及相关贷款支持证券,从而帮助金融机构剥离不良资产。特别授权期限为两年,但*可以在两年后继续持有所购买的资产,直至财政部认为没有必要继续持有为止。但是随着局势的恶化,美国财政部正在考虑将资金从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转向对银行注资和用于援救与消费信贷有关的方面。5.存款担保
为稳定金融市场,防止银行挤兑导致金融机构崩溃,国家出面对银行的存款进行担保。欧洲各国*在金融危机升级之后,相继出台了对银行个人存款的保护措施。爱尔兰率先通过一项紧急法案,向国内6大银行提供为期两年总额达4000亿欧元的个人存款担保。紧随其后,希腊、法国和德国也分别宣布对银行存款实行全额担保。德国计划使用总金额超过1万亿欧元的担保额度,这在金融史上甚为罕见,其主要目的还在于安定人心,预防金融风暴可能引爆的挤兑。丹麦*与丹麦各商业银行决定设立一种风险基金,保证储户的存款在银行倒闭时不会遭受损失。瑞典*和奥地利也宣布,将提供个人银行存款担保,增加对银行个人存款的担保额度,以保证存款者利益。英国也采取类似行动将银行存款保险数额提高到5万英镑。而欧盟27国财长同意,暂定在至少一年时间里,把各国最低储蓄担保额度提高到5万欧元,希望可以稳定储户情绪,避免因发生挤兑导致金融危机进一步扩大。在欧美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正在加人这一行列,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尼西亚等都宣布或者对银行存款全额担保,或者提高担保额度。6.禁止“裸卖空”
为防止由于股票市场的投机活动而造成金融机构破产,众多国家纷纷禁止对金融公司股票进行“裸卖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8年9月首先颁布了旨在限制“裸卖空”行为的三项新规定,其中包括做空交易者必须在交易结束时向证券机构呈送交易数据.为期不得超过三天,否则将面临罚款。9月19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暂时禁止卖空799只金融股(其中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及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的规定开始生效;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市场9月22日宣布,又有96家公司进入股票被禁止卖空名单,其中更包括了通用电气和通用汽车等非金融股票。继美国之后,英、澳、法、德、希腊、荷兰、意大利、巴基斯坦、中国*、瑞士和爱尔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加入了股票禁止卖空的行列。7.国际金融协作为
加强对市场的影响程度,各国央行联手出击,协同动作稳定金融市场。为改善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状况,美联储于2008年9月18日与欧洲*银行以及日本、英国、瑞士和加拿大的*银行达成货币互换协议,将提供高达180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缓解金融市场流动性短缺。此外,美联储还分别为日本、英国和加拿大的央行提供600亿美元、40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资金。美联储24日宣布,将通过建立临时货币互换协议的方式,向澳大利亚、丹麦、挪威和瑞典央行提供总额300亿美元的资金,以缓解全球美元短期拆借市场的压力。8.向实体企业直接融资
为解决企业因信贷危机而无法融资的困境,央行购买商业票据直接向实体企业融资。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投资者担心不能收回投资而不愿购买商业票据,美国的短期无担保商业票据市场几乎陷入停顿,美联储2008年10月7日宣布成立商业票据融资工具(SPV),大量购入三个月无担保和资产抵押的商业票据,这是美联储在大萧条以来首次援引特别法案向非金融企业直接放贷。一反美联储以往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出资金时须提供抵押品的传统做法。美联储明知这项直接为企业融资的行动,将使其承担极大的信用风险,但为了力抗这轮金融危机,感受到问题急迫性的美联储已将手头资源运用至极限,成为真正的“最后贷款人”。此前,美联储已经出手支持了一种名为资产担保商业票据的短债;这种票据由抵押贷款担保证券、汽车及信用卡贷款担保债券等资产为抵押品。相类似的是,英国更成立专门机构为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提供担保。英国拟扩大“银行资产换贷款计划”,同时央行将向银行提供20000亿英镑的短期融资贷款,以增加银行资金的流动性。9.财政刺激计划
为应对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实体经济的衰退,各国*纷纷推出一揽子财政刺激计划。各国经济刺激方案均包括减税、增加公共投资等内容。继布什*出台1680亿美元减税方案之后,2009年2月奥巴马*又通过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美国的刺激方案主要包括减税和扩大公共支出。在最新的刺激方案当中,减税约占35%,方案中的支出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和新能源技术方面。欧洲的财政刺激方案包括欧盟层面上的刺激措施和成员国的刺激措施。欧盟委员会于2008年11月26日批准了一项涵盖欧盟27个成员国、总额达2000亿欧元(约占欧盟GDP中的1.5%)的经济激励计划。欧洲的财政刺激措施主要包括增加*投资、减税、对弱势群体的补贴三个方面。英国的方案主要以减税为主,其他国家的方案则基本上为综合方案。日本从2008年8月到2009年4月共m台了四项经济刺激计划,计划支出规模达102.4万亿日元。其中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金额占总额的比重不足40%。这些支出主要由增加对民生方面的财政补贴和增大重点领域的财政投资构成。如增加家计、就业保险、医疗与健康保健费用等财政补贴,加大对教育和节能领域等先端技术研发、再就业促进事业以及发挥地方潜力的各项事业的重点投入。6、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既有严重不利影响,也有重大正面影响。
不利影响一是对我国经济社会运行造成巨大冲击。这次危机导致美、日、欧盟等相继陷入经济衰退,我国外部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外贸出口大幅萎缩,外向型行业尤其是中小型出口企业遭受重创,产能过剩与内需不足问题迅速凸显,国内供求失衡矛盾迅速激化,部分行业盈利下降、生产经营困难,一些中小企业倒闭,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就业压力加大。
二是有利统一认识,更加坚定中国走自己的路。这次危机再次清楚表明,欧美等国家的*机制、发展模式是有缺陷的,其国家分权*、多党制、*制等存在局限性,体现在国家管理上就是国家外部调控与社会自我调控(即经济中的“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未能合理分工、并用并重,“一手硬、一手软”,从而有助于统一认识、形成共识,更加坚定我们立足本国国情,创建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开辟自己的发展道路。
有利影响
第一,这次危机不仅暴露了发达国家存在着国家管理不完善、发展难以持续等弊端,削弱其的优势影响,而且客观上对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也带来一定冲击,有可能减轻我国所面临的外部压力和被动干扰,形成对我国有利的国际力量的对比消长与国际格局的调整变化。
第二,这次危机在比照中也凸显了我国自身所存在的矛盾问题,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矛盾与结构性问题。如在国家管理上也没有做到国家外部调控与社会自我调控合理分工、并用并重,同样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这次危机为我国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谋取国家长远健康发展提供了参照机会。
第三,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阶层分化、利益多元化等。改革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分歧和越来越大的阻力。危机常常是改革契机,压力可以变成动力。因此,只要引导得法,这次危机将有助于我国增加改革共识,减小改革分歧和阻力,能为我们继续推进改革提供动力条件支持。当前,危机对我国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还没有结束,我国今后经济发展前景还不太明朗,存在着两大“担忧”:一是存在出现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的担忧。这种担忧并不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上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在应对30年代大危机、取得一段时期增长繁荣后,曾普遍出现过严重“滞胀”局面。今天的“滞胀”在形式表现上可能与以前不一样,但产能过剩严重、资产泡沫膨胀无疑应是变相的经济出现“滞胀”的前兆。二是存在出现经济运行时好时坏、反复波动的“低速徘徊”的担忧。这种担忧同样不大,但比“滞胀”的担忧要大。日本上世纪90年代危机后就出现了“日本失落十年”的“低速徘徊”局面。如果应对危机不当,*投资与*推动性消费始终强于社会投资与居民自主性消费,那么,我们很有可能也会陷入“低速徘徊”局面。
担忧
其一,我国存在着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这次危机何时结束、后续变化怎样等等问题,都充满了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从目前情况看,尽管美国应对处理危机的措施方法比以前已有重大改进,但由于仍主要局限于经济领域,注重治标而不是治本,不可能从国家*管理的根本上解决危机。因此,美国及世界的后续危机如何发展、结果怎样,我国的外部市场需求状况何时好转、好转到什么程度等,现在都还难以准确断定。特别是我国自身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业已形成的过分依赖出口、过度重视GDP增长、资源环境付出代价较大、协调性平衡性不够等的不合理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今后一段时期内能得到多大改变还是一个未知数。
其二,我国还没有做到理性应对处理危机。自19世纪20年代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分析危机产生原因、探索危机解决办法,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上彻底消灭危机。时至今日,人们在探索应对解决危机的理论方法上还没有取得理想成果,对危机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没有科学理论方法,不能理性应对处理危机,我国就难以解除影响制约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性障碍。
其三,我国面临着应对处理危机本身所存在的复杂难度的挑战。应对处理危机需要标本兼治,但治标与治本在手段途径、目的要求、对象内容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尤其体现在“两手”作用发挥上,从治标到治本不仅有较大调整甚至180度转变,而且其调整转变还必须适时果断。如果说治标朝左,必须“迂回退却”;那么治本就朝右,必须“径直进取”。治标往往是以“反动”治本、影响甚至牺牲治本为代价的,是以积累更大危机风险来换取缓冲时间的,过期过度治标必将妨碍破坏治本;治本一般是以“成功完成”治标为前提的,是以“纠正否定”治标为要求的,超前或滞后治本都不可能取得应对处理危机的预期理想结果。这一复杂难度对现实操作提出了很高要求:一是要能掌握足够信息,确立合理评判标准,必须对国际国内形势及经济运行走势作出及时准确判断;二是决策领导者要保持高度清醒与自觉,必须既能坚持“迂回退却”不动摇,也能果断“纠正否定”不迟疑;三是广大民众要做到理性与理解,既不会对治标的“迂回退却”说三道四甚至干扰破坏,也不会因治本的“纠正否定”而蔑视权威或无所适从。显然,达到上述要求看起来不难,做起来却很难。应对处理危机本身所存在的这一复杂难度,对我国成功解决危机、恢复和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客观上存在着不小的障碍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