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新邵县

科普小知识2022-09-21 15:05:20
...

新邵县建置于1952年2月,是湖南省地理中心县。新邵县位于湖南省雪峰山脉东侧,资江中上游,邵阳盆地和新(化)涟(源)盆地之间。南抵邵阳市区和邵阳县,西接隆回县,北靠新化县、冷水江市,东北紧连涟源市,东南毗邻邵东县,与7个县、市接壤,县境线长358.94公里。地理座标为东经111°08'~111°50',北纬27°15'~27°38'。东西68.6公里,南北43.6公里。

名称:新邵县

外文名称:XinShao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湖南邵阳市

*驻地:酿溪镇大新街70号

电话区号:0739

邮政区码:422900

地理位置:邵阳市北部

面积:1763平方公里

人口:80万

火车站:邵阳北站

车牌代码:湘E

行政代码:430522

1、历史沿革


新邵县

隶属关系

新邵名县,始于公元1952年,因系新化和邵阳县地析置,故取两县县名的首字命名。县境春秋战国时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灭楚,初设楚郡,后置长沙郡,县境属之。

汉高祖五年(202)置长沙国,领13县,县境分属昭陵县和益阳县。汉平帝元始五年(5)析昭陵县置昭阳候国,分属昭陵县、昭阳候国、益阳县。

东汉,分属昭陵县、昭阳县、益阳县。

三国初属蜀,后属吴。吴孙皓宝鼎元年(226)置高平县,县境分属昭陵、昭阳、高平县。

晋武帝以父讳昭,改昭为郡,太康元年(280)改高平曰南高平,后又复称高平。县境分属邵陵县、邵阳县、高平县。

南朝陈,邵陵、高平两县并入邵阳县,县境属邵阳县。

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7)萧铣占邵阳。置建州,并复邵陵县。县境分属邵阳、邵陵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建州为南梁州,七年,又将邵陵并入邵阳,太宗贞观十年(636)更南梁州为邵州,领邵阳、武冈二县,县境太部属邵阳县,小部为梅山峒地。

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年间(936-941)楚文昭王马希范改邵阳县为敏政县,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947),楚废王马希广复称邵阳县,县境大部属邵阳县,西北部为梅山峒地。

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湖南转运副使蔡煜重开梅山,以上梅山之太阳、永宁、石马等地置新化县。自此迄元、明、清,县境分属邵阳县和新化县。

民国2年(1913)废宝庆府设宝庆县,县境分属宝庆县和新化县。民国16年(1927)宝庆县改名邵阳县,分属邵阳县、新化县。

*成立后,1949年10月13日,成立邵阳县人民*;10月21日,成立新化县人民*。随之,县境分属于邵阳县和新化县的区人民*相继建立。

1951年11月19日,湖南省人民*批准建立邵阳县人民*新邵办事处,办事处行使县级*职权。1952年3月12日,湖南省人民*(52)府民行创字第006号令:奉中南军政委员会2月24日电转*政务院2月16日电令,批准设立新邵县。4月1日,撤邵阳县人民*新办事处,成立新邵县人民*,属邵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县治设酿溪。

1977年10月,划属涟源地区(1982年12月改名娄底地区)。

1983年8月改属邵阳市,至今未变。

境域变迁

1952年全县面积为1893平方公里,合284万亩,有319个乡、镇,104863户,40055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1.6人。嗣后,同相邻县市接壤的一些村、乡归属多次变动。

1978年-1989年,全县面积为1792平方公里,较1952年减少5.3%,。1989年有196789户701490人。人口较1952年增加75.1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增至391.5人。

2、自然地理


新邵县

地理方位

新邵县建置于1952年2月,是湖南省地理中心县。新邵县位于湖南省雪峰山脉东侧,资江中上游,邵阳盆地和新(化)涟(源)盆地之间。南抵邵阳市区和邵阳县,西接隆回县,北靠新化县、冷水江市,东北紧连涟源市,东南毗邻邵东县,与7个县、市接壤,县境线长358.94公里,地理座标为:东经北纬东西68.6公里,南北43.6公里。

气候环境

新邵县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0℃,最高为1998年17.7℃,最低为1984年16.2。年平均总日照时数1480.5小时,日照百分率33%。以2003年最多,1688.3小时、38%;1982年最少,1258.3小时、28%。降水量属衡邵低值区边沿与梅城高值区之间。年平均总降水量1365.2毫米。自北向南递减,北部1500毫米,中部1350~1450毫米,南部1300毫米左右。年平均总蒸发量1201.6毫米。最多1978年达1385.4毫米,1982年只有1011.2毫米为最少。7月份以偏南风为主,其它各月以东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1.0米/秒。年平均总霜日数19天。年平均初霜期11月25日,终霜期2月26日。年平均无霜期271天,1980年多达304天,1986年只有237天。年平均降雪日数12天。1985年多达25天,1981年只有2天。年平均初雪期12月19日,终雪期2月25日.

新邵县气候特征有:(一)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长。(二)4、5、6月多大雨,7、8月高温干旱。(三)光热水资源较丰富,但干旱、洪涝、低温等灾害频繁,大风、冰雹、冰冻、雷击灾害也不少见。(四)地形复杂,造成温度、降水、光照的地理差异明显。

地质地貌

地质

地层。境内地层主要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白垩系等。其中震旦系主要出露于龙山、岱山、大形山、板子山一带。寒武系主要分布在震旦系周围,以及白云铺——易家岭和坪上的小河里一带。奥陶系零星分布于下源、中源、枫树坑、厚里冲等地。志留系出露于中部山地边缘部分地带。泥盆系分布于龙山山麓,新田铺、龙溪铺、龙口溪、筱溪、坪上、张家冲、严塘、高桥、易家岭、曹家坝、陈家坊、扶锡等地。石炭系广布于县境南部丘岗地区。二迭系主要分布于雀塘铺、陈家桥一带。三迭系分布于大花塘等地。白垩系分布于县南部岗地及酿溪至寺门前一带。其它第三系、第四系仅见片段,稍有发育。

岩石。县境内岩浆岩比较发育,此外存有部分花岗斑和石英斑岩。经同位素年龄资料分析,境内岩浆岩主要有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加里东期花岗岩见于县境迎光一带,面积较少。印支期花岗岩、燕山期花岗岩主要见于下源、迎光一带。

构造。县境内地层存有褶皱和断裂。褶皱主要有:陈家坊以北、孙家桥以东的龙山穹窿,沿穹窿核部,金锑矿化普遍;大形山——龙口溪背斜;坪上——豹马岭半背斜;田心坪——库里向斜;长冲铺——陡岭向斜;十字路——铁坑向斜。断裂带主要有:分布在扶锡至太芝庙、麦子排一带的龙山穹窿东缘冲断带;位于大形山、龙口溪背斜与财溪至豹马岭之间的铜柱滩——高桥冲断带;发育于五湖庙、龙溪铺、中源铺一带的龙溪铺——中源铺冲断带。

地貌

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面积多,呈北高南低,南向敞开,逐级递降形态。境内资江、湘江两条水系纵贯,地表切割强烈,形成的山地、丘陵、平原、岗地和水面面积比例大致为4.7:2.2:1.5:1.2:0.4。俗称“八山半水一份田,半份道路和庄园”。

3、行政区划

新邵县,创建于1952年,由原新化县、邵阳县各析部分组成,并取两县首字以命名。初属邵阳专区,1977年10月改属涟源地区,1983年归属邵阳市。现辖11镇4乡,651个行政村,28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人口80万;总面积17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2.3万亩,水田32.1万亩,人均耕地0.56亩,是全省三个人平耕地最少的县之一。

新邵县辖:酿溪镇;陈家坊镇;雀塘镇;坪上镇;新田铺镇;迎光乡;严塘镇;潭溪镇;小塘镇;太芝庙乡;寸石镇;潭府乡;龙溪铺镇;巨口铺镇;大新乡。

4、人口民族


新邵县

1978年全县总人口为61.0472万人,非农业人口24847人,占总人口的4.0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40.7人,随后人口逐年增长(除1997-1998年因行政划出致人口减少外)。据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全县民族11个,总人口数为639304人;1990年民族增至19个,总人口数为714330人;2000年民族增至25个,总人口数为719850人,其中汉族685074人,占总人口的99.7%,24个少数民族人口2221人,占总人口的0.3%。与1990年相比,各少数民族增加329人,增长3.4%,占总人口比重上升0.4个百分点。2005年民族增至25个,总人口739159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19人,其中汉族人口占99.75%。全县少数民族按人数多少排列为:回族865人,苗族528人,土家族281人,侗族179人,布依族69人,满族40人,傈僳族38人,壮族36人,彝族34人,土族32人,*22人,藏族19人,水族15人,佤族12人,瑶族11人,朝鲜族9人,怒族7人,纳西族6人,哈尼族6人,白族5人,傣族、畲族、仫佬族各2人,黎族1人。民族增多,主要是县境青年外出打工中恋爱结婚携领迁入。

5万人以上的乡镇有酿溪镇、坪上镇、陈家坊镇、新田铺镇、严塘镇、雀塘镇、巨口铺镇、龙溪铺镇。以酿溪镇最多,82116人;太芝庙乡最少,27808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500人的乡镇有酿溪镇、陈家坊镇、雀塘镇、迎光乡。其中以酿溪镇密度最大,每平方公里1293人;太芝庙乡密度最小,每平方公里217人。

5、自然资源


新邵县

新邵县物产资源丰富,其中主要包括有土地土壤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植物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等。

土壤资源

1981-1983年土地详查中,首次查明全县总面积为1790.06平方公里,约合268.51万亩,其中农耕地60.18万亩(含水田42.09万亩),占22.41%;后备耕地2.5万亩,占0.93%;园地6.33万亩,占2.36%;林地118.63万亩,占44.18%;草地7.96万亩,占2.97%;灌木草地2.4万亩,占0.89%;水域10.20万亩,占3.8%;难利用地15.48万亩,占5.76%;非农耕性占地44.83万亩,占16.70%。至2005年,由于辖区变动和土地使用的变化,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762.86平方公里,约合264.43万亩,减少1.52%。其中农耕地53.13万亩(含水田41.20万亩),占20.08%;后备耕地2.4万亩,占0.91%;园地6.19万亩,占2.34%;林地123.53万亩,占46.72%;草地8.16万亩,占3.09%;水域10.28万亩,占3.9%;难利用地15.03万亩,占5.68%;非农耕性占地45.71万亩,占17.28%。

矿产资源

新邵县地处湖南省第二成矿富集地带,矿产资源丰富,是著名全省的“有色金属之乡”和全国“万两黄金县”。金、钨、铅、锌、铜、镉、银、硫铁矿及石灰岩保有储量居全省第一,锑居第二。以1990年不变价计算,1995年境内蕴藏矿产资源总潜在价值达8899.67亿元,按年采千分之一计,年矿产值可达8.8亿元,堪称矿藏强县。经多家地质勘探单位多年普查与勘探,至1995年县境共发现矿种33个,其中有色金属有金、银、铜、锑、铅、锌、镍、铬、钴、钨、钼、汞等;黑色金属有铁、锰、钒;能源矿产有无烟煤、半烟煤、烟煤、石煤;非金属矿有石灰石、花岗岩、白云石、硅石、重晶石、大理石、陶瓷土;化学工业矿有硫、磷、钾、砷、维尼龙石灰石等。全县有矿区(点)139处,其中大、中型矿床15处,矿点108处。有开发价值或前景的33处。

水资源

全县地表水资源总量13.7222亿立方米,其中县境地表径流量12.3017亿立方米,客水1.3877亿立方米,资水过境水机电提水量328.45万立方米。2005年人平1879.5立方米,耕地(详查数)亩平2536.5立方米。县境内河流69条,属资水水系63条,流域面积1591.1平方公里,地表水总量11.11835亿立方米;湘江水系6条,流域面积171.9平方公里,地表水总量1.18335亿立方米。流经县境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21亿立方米。资水水系石马江流域面积688.3平方公里,地表水量47293.1万立方米,分别占43.3%、42.5%。全县地下水资源16829.6~53804万立方米/年。其中大形山外围巨口铺、严塘、武乔、坪上环状带及外围一带为极丰富的岩溶含水岩组,面积456.2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9450.8~27960万立方米/年;原五星、小南公社及酿溪镇、陈家坊较大范围,为丰富的岩溶裂隙含水岩组,面积241.4平方公里,地下水量3293.9~8176.5立方米/年;原孙家桥、岱水桥一带为中等裂隙含水岩组,面积517平方公里,水量2584.3~10787.7立方米/年;龙山大部分地区和龙口溪一带为贫乏的裂隙含水岩组,面积462.2平方公里,水量1172.1~6024.7立方米/年;其它为极贫乏的裂隙岩组分布于向斜核部地区及太芝庙、下源等地,面积113.3平方公里,水量238.5~854.5万立方米/年。全县多年平均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7.0752万千瓦,其中资水干流12.188万千瓦,占71.4%;石马江1.9892万千瓦,占11.6%;龙口溪河0.7379万千瓦,占4.3%;麻溪河0.3517万千瓦,占2.1%;龙山河0.4199万千瓦,占2.5%;其它河流1.3884万千瓦,占8.1%。全县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11.448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67%。其中资水干流9.5万千瓦(筱溪电站7.5万千瓦,晒谷滩电站2万千瓦),石马江0.813万千瓦,麻溪河0.16万千瓦,龙山河0.1875万千瓦,龙口溪河0.653万千瓦,其它河流0.1345万千瓦。

植物资源

全县植物资源有被子植物243科868种,含乔木86科336种,灌木50科147种,藤木19科41种,草本88科344种;裸子植物7科42种,主要有马尾松、黄山松、华山松、油松、雪松、黑松、杉木、柳杉、水杉、池杉、落羽杉、柏木、侧柏、云柏、罗汉松、三尖杉、银杏等;还有蕨类植物、菌类植物(蘑菇、草菇、平菇、金针菇、木耳、茯苓、灵芝等)以及苔藓、藻类等植物。全县自然植被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并有部分热带林成份。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植被垂直差异明显。除农业植被外,主要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竹林,灌丛,草丛8个群落类型,9个群系型,24个群丛。原始植被无存,分布上的连续性与完整性被打乱,相互参杂,群落界限不很明显。

野生动物资源

新邵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野生动物资源生态分类属中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种类繁多。其中脊索动物中:哺乳类有7目18科33种。鸟类有12目29科66种。爬行类有3目10科84种。两栖类有2目7科。鱼类有7目16科89种。节肢动物中:昆虫有13目74科206种。蛛形类有16科32种。还有虾、蟹等甲壳类,蜈蚣、百足虫等多足类动物。环节动物中常见有蚯蚓、水蝗、山蝗等。软体动物有4目10科。主要有园田螺等10余种螺。园顶蚌、背瘤蛎蚌、背角无齿蚌、河蚬、湖蛛蚬、蜗牛、大蜗、蛞蝓等。

6、交通条件

新邵县城与邵阳市区仅3公里,有80余米宽的蔡锷路直接相连,到邵阳市区仅需10分钟;从县城到洛湛铁路邵阳火车站仅需15分钟;通上瑞高速潭邵段仅需20分钟,至省城长沙只需2个小时。湘黔铁路跨县北面而过,320国道、207国道和217省道贯穿县境,至沪昆高速公路仅需16分钟,至省会长沙只需2个半小时。正在建设的安邵、衡邵、娄新、邵坪高速公路穿越县境,并设有8个互通4条连接线,已开工建设的沪昆高速铁路在县内坪上镇设邵阳北站,新邵对外已进入全国交通大循环。

7、产业基础

新邵县是传统工业强县、“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省生猪调出大县”,初步形成了矿产冶炼、水电、造纸、化工、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建筑材料、电子信息等八大工业优势产业和林竹、药材、水果、畜牧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各类商业网点遍布城乡各地,商贸流通、房地产、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乡消费持续活跃。

8、社会发展


新邵县

教育发展

2013年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学校282所。其中:小学175所,特殊学校1所。年末在校学生119064人,其中在校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分别为10999、27380、6160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100%、100%。在园幼儿15972人。

文化设施

新邵县文化影视业欣欣向荣,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活跃。1997年获得首批“省级先进文化县”称号。县城建有休闲广场、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大型少儿舞蹈培训基地、大型电子阅览室、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文化影视娱乐设施,有民间演出团体5家、书法、美术、音乐、器乐培训班共计20多家,腰鼓队、秧歌队10多支,铜管乐队6支,极大地丰富的县城业余文化生活。

县内15个乡镇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各乡镇都有自己的民间演出团体、管乐队、腰鼓队、电影放映队、各类培训班以及休闲网吧等文化基础设施。

全县拥有县级电视台2个,地方有线电视台86个,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6.2%。

9、社会发展

教育发展

2013年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学校282所。其中:小学175所,特殊学校1所。年末在校学生119064人,其中在校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分别为10999、27380、6160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100%、100%。在园幼儿15972人。

文化设施

新邵县文化影视业欣欣向荣,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活跃。1997年获得首批“省级先进文化县”称号。县城建有休闲广场、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大型少儿舞蹈培训基地、大型电子阅览室、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文化影视娱乐设施,有民间演出团体5家、书法、美术、音乐、器乐培训班共计20多家,腰鼓队、秧歌队10多支,铜管乐队6支,极大地丰富的县城业余文化生活。

县内15个乡镇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各乡镇都有自己的民间演出团体、管乐队、腰鼓队、电影放映队、各类培训班以及休闲网吧等文化基础设施。

全县拥有县级电视台2个,地方有线电视台86个,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6.2%。

10、旅游景点


新邵县

白水洞景区

国家AA级旅游区(2002年4月经湖南省旅游局批准);省级风景名胜区(1999年7月经湖南省人民*批准);省级地质公园(2006年5月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位于新邵县严塘镇白水洞村,距县城酿溪镇12公里,区域以白水洞村为主体,包含洞口村、岱山林场部分土地,总面积11.90平方公里。融山秀、水白、洞幻、石奇和人文攸丰于一体,是具有千年旅游史的风景胜地。沿棠溪径北,纵深10公里,两山回环夹峙,群峰拱卫,幽深秀雅,其形似洞,中有瀑布溪流,水白如银,故名。

资江风光带资江风光带

资江是新邵的母亲河,干流由南向北贯穿全境,途经县城及酿溪、新田铺、严塘、大新、坪上等5个镇乡,流程54.5公里。境内的资江素有“小三峡”之称,沿江群山耸立,崖危岩翠,奇峰异石,千姿百态,急流险滩,惊心动魄。沿途景点赛双清、将军石、护江石林、石门献翠、清溪滩、铜柱滩、水洞岩、岩鹰石、金猴迎客、海豹出江、蛇形山、骆驼峰等犹如散落的珍珠,被秀美资江串成一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极具旅游观赏价值。特别是随着资江干流筱溪电站和晒谷滩电站的建成,资水上升8米,水流变得平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成为新邵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也为资江旅游开发提供了无限契机。

百里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新邵县东北部,距邵阳市50公里,其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5公里,号称“百里龙山”,总面积3936.4公顷(40平方公里)。历史上药圣唐朝孙思邈和御医申泰芝曾在此采药炼丹,留有“药王殿”和“炼丹池”古迹,故“百里龙山”又称“药山”。龙山主峰岳平云顶气势磅礴,海拔1513.6米,比南岳衡山祝融峰还高223.6米,为宝庆十二景之一。境内有人文景观8处,自然景区37处。包括有数百年历史的香枫、银杏、摇钱树,壮观的天然瀑布、峡谷、溶洞,数百年历史的风情山寨和工农运动的革命遗址等。境内森林覆盖率88.3%,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树种银杏、香果树、金钱松、伯乐树、杜仲、蓖子三尖杉、闽楠7种;珍稀古老树种摇钱树、山拐枣、鸭头梨、毛红椿等41种;珍稀动物穿山甲、灵猫、锦鸡、丹凤鸟、石蛙、石蟹等50多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了一幅美丽怡人的天然画卷。龙山以其茂密的森林、优美的环境、温暖的气候、奇山异石、古树古迹和革命遗址吸引海内外游客。

11、著名人物

高级工程师——唐文斌;医学天才——隆义清;优秀女法官——卿艳;清华大学博导——谢道新;大校——谢友文;中国地质大学博导——彭润民;邵阳正骨医院院长——廖怀章;同济大学教授、博导——石忆邵;快速作文之父——杨初春;武汉海关关长——何署坤;全国党史知名专家——陈清林;民营企业家——周继华;邓辉楚;李子明;陕西省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岳松华;兽医病理学家——邓普辉兽医病理学家——邓普辉;省社科院长——朱有志;清华大学教授——简怀玉;哲学教育家——王双桥教授;散文家——刘志坚;医学博导——吴正治;高级编辑——肖祥海;广西师大教授——罗星凯;少将——黄明开;美籍华裔科学家——周集中;总装备部中将副部长——肖贞堂。

上一篇:邵阳师范学校

下一篇:隆回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