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镇
河西镇位于通海西部,东邻四街乡,南连九街乡,西北接峨山县、玉溪市,东北与江川接界。河西镇总面积188平方公里,是全县土地面积最大的一个乡镇。至2002年底全镇总户数15012户,总人口48679人,人占居全县第三位。瞎15个村委会,83个自然村,108个村民小组,其中有3个回族村委会,3个山区村委会,其中两个是彝族村委会。全年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地势西高东低(海拔1810米——2400米之间),形成以红旗河为主的排灌水系,公路纵横交错,土地肥沃,土地广阔,地下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主要有碤砂和花岗石,境内有通海最高的山峰螺峰山,有通海最大的水库甸基坝水库,有通海最长的河流红旗河,镇西南普应山麓的圆明寺为县内风景名胜,镇北的曲陀关,元、明、清时为重要关隘。
中文名称:河西镇
行政代码:530423104
身份证前6位:530423
长途区号:0877
邮政编码:652700
隶属政区:通海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云F
辖区面积:188km2
人口数量:约4.87万人
人口密度:259人/km2
1、地方简介
河西镇位于通海县西北部,总面积188平方公里,镇*驻地河西村委会距县城12公里,是历代县治所在地,为玉溪市四大古城之一。古有“儒学名邦”之誉称。该镇东与四街镇、兴蒙乡接壤,南连九街镇,西与峨山县、红塔区交界,北与江川县毗邻。2002年辖区人口为4.8万人,少数民族(回、彝、哈尼、蒙古等)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3%。
河西镇全年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山区、半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了以红旗河为主的排灌系统。公路纵横交错,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主要有石英砂、花岗岩。镜内有全县最高峰螺峰山(海拔2441米),最大水库甸基坝水库,最长河流红旗河。森林覆盖率54.7%。全年无霜期约265天。主产水稻、小麦、蚕豆;盛产烤烟、萝卜、蔬菜。
2、历史沿革
河西镇
河西,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设河西州,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降为县,河西作为县一级行政区自此始(辖今河西镇、兴蒙乡、四街镇、纳古镇、九街镇九街村大部及峨山县小街镇等地)。建国后,县属滇中(玉溪)地区,1956年12月22日,与通海县合并称西城公社(含今河西镇、兴蒙乡)。1982年7月26日更名为河西公社,1984年1月改称河西区,1987年10月撤区建河西镇至今,同年原镇辖兴蒙乡划出为县辖乡。2002年,辖区内共有8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委员会,108个村民小组,其中3个回族村委会,3个山区村委会(其中2个彝族村委会)。
3、经济发展
该镇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发达,尤其是手工副业,逐步形成一个以玛钢、轴承、水泥、农机配件等为骨干,铁杂农具、白铁皮制品、石材石雕、酿酒、农特产品等“一村一品”产业结构合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2002年底,境内镇办、村办、私营及引进各类行业1143家,完成现价总产值61209万元,从业人员6528人。农业以粮食、烤烟、蔬菜、畜牧为重点,形成粮食高产稳产,烤烟优质、优作,蔬菜产业区域化、规模化,养殖专业村,花、果、林、油料、渔业协调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在第一、二产业的带动下,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商饮、服务、交通运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2002年全镇实现经济总收入58067万元,人均总收入123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50元;现价农村社会总产值7557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占19%,农村工业产值占60.8%,建筑业占0.4%,交通运输业占13.8%,商饮业占4.7%;实现财政总收入793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9.83万元。
该镇大力进行了农业科技措施的推广和落实,粮食、油料生产样板,稳产高产,进行集团联产承包。特别是近年来着重实施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合理安排种植面积,努力提高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和复种指数,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加快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逐步形成了粮食、烤烟、蔬菜、畜牧四大支柱产业,花、果、林、油料、渔业协调发展多元化农业生产格局。出现了一批专业村、专业户,逐步走上了“一村一品”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粮食生产坚持“良种良法为主,其他措施为辅”的严则,在稳定粮食单产的基础上,播种总面积、总产量逐年下调,引进示范推广先进成果项目和优良品种;烤烟生产以“稳定种植面积,优质优作,增加经济效益”为指导,发展了名特新优蔬菜产业。2002年,优质粮作品种达98%,优质烟种植面积12670亩,优质主料烟中上等比例77.9%,产值1875万元,占农业总产的18.5%,蔬菜种植面积10724亩,以萝卜为主的蔬菜生产得到全面提升,出现了以上片萝卜为主,下片豆类和叶菜为主的区域产业化。上片的清水河、汉邑、东渠(今大回)、曲陀关等村成为了萝卜丝(条)生产加工重要基地。而且产销一条龙,形成以汉邑为中心的萝卜丝专业集散市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年创产值3340多万元,辐射带动了周边县市的萝卜种植(曲陀关村还发展了高产玉米,产量从1988年的单产280公斤上升到2002年的787公斤,为云南省前列,面积达2500亩)。以寸村为龙头的蔬菜新品种实验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和琉璃河片区农业综合农艺措施项目成效显著。2002年,全镇孢子甘蓝、食荚小豌豆、日本南瓜、西兰花等名特优新品种种植达到了总面积的92%,粮经种植比例为4.6:5.4,农民人均蔬菜收入1216元。
畜牧方面,甸高村的酿酒育肥猪专业村,解家营,石山嘴、代文、甸心等村的仔猪养殖,清水河、大湾、曲陀关的牛羊以及改水沟的土鸡和牛羊养殖渐成规模。2002年,全年畜牧不变价总产值2222万元,比1990年的864.57万元增162%,占农业总产的49.7%,成了该镇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另外,该镇的花卉、林果、水产业也在进一步发展中,农副产品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第二产业蓬勃兴起,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一批专业村。出现了如解家营、石山嘴的石材石雕,罗吉的炊具、五金,小回村的白铁皮制品,石山咀的匠作工具,甸高村的酿酒等效应明显的专业村。全镇共有乡镇企业1143个,从业人员6528人,其中个私企业1142个,实现营业收入63913万元,占乡镇企业收入的98.9%,完成现价总产值60474万元,占98.8%,实现利税总额3330万元,个私企业的快速发展,使非公经济成为该镇经济新的亮点。
第三产业重点抓了以市场建设为龙头,改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及创造优良环境,并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对镇容村貌进行了改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重点,强化市场管理及服务,大力发展了个体私营经济,形成了以镇集贸市场为中心,南门到北门商业一条街,各种商业购销点遍及各村,以距镇*15公里的汉邑为中心的老通玉公路一带还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罗卜丝(条)分拣、加工、营销的专业市场。2002年,全镇共有商饮服务等各类服务网点1724个,从业人员2536人,年创产值798.4万元,第三产业总收入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8.9%。
4、城镇建设
河西镇
河西镇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点,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拓宽集市街道,安装上自来水,新建、扩建、整修、绿化公共场所,集市场地,镇容面貌焕然一新。建成并投入使用配套设施齐全的总投资960万元,占地2.5万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改造了环城路,完成了西代路、文明路和寸村路的基本建设,配套完善了公共卫生设施,对集镇面山、琉璃河水库、圆明水库径流区和部分村委会进行了退耕还林,顺利改造了农村电网,邮电、通讯建设发展迅速。到2002年底,实现了全镇自然村村村通路,水利化程度达84.4%,通电率100%,固定电话用户达4583户,电话普及率和每百人9.4部,下回村成为全县首家市级移动电话村,一个覆盖全镇、日臻完善的数据网络基本形成。
5、行政区划
河西镇区划
530423104201121河西村
530423104202220螺髻村
530423104203220戴文村
530423104204122寸村
530423104205122下回村
530423104206220石山嘴村
530423104207122解家营村
530423104208220甸心村
530423104209220石碧村
530423104210220大回村
530423104211220汉邑村
530423104212220小回村
530423104213220曲陀关村
530423104214220清水河村
530423104215220改水沟村
6、地方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48558
男24204
女24354
家庭户户数13885
家庭户总人口(总)48025
家庭户男23781
家庭户女24244
0-14岁(总)12668
0-14岁男6505
0-14岁女6163
15-64岁(总)31808
15-64岁男15950
15-64岁女15858
65岁及以上(总)4082
65岁及以上男1749
65岁及以上女2333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45562
7、附近景点
园明寺
秀山公园位于通海县城南,是玉溪重要的风景区之一,秀山上林木茂盛,有众多古建筑群和楹联,隐隐透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曲陀关
曲陀关在今通海县河西以北30公里,是元代“临安元江车里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所在地,这是当时设立在滇南的最高军政机关。元代蒙古族的都元帅阿喇帖木耳曾经驻治此地。
景泰《云南图经》说:“曲陀关,一日万松营,元号主部,在河西县北20里,其顶平衍,中有甘泉38穴,400条岗环抱,茂林葱翠,南望山光水色,奇胜莫比。”明代天启《滇志》中也说:“元帅府,在县(河西)北三十里,夷名曲陀关,又曰万松营,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建。皇庆、延间人物繁盛,市肆辐辏”,这说明距今700年以前,曲陀关确实是一个繁华的军事要塞。
园明寺
圆明寺建于元至正年间,清咸丰年间毁于兵患,光绪年间重建。位于距通海县城14km的河西镇,东接九龙池公园,西北与新蒙蒙古族镇相邻。周围环境优越,绿树掩映,小桥流水,是宗教文化旅游的极佳场所。已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0年代以来,*对大雄殿、玉皇阁、瑞莲池进行了维修。附近乡神投资30余万元对大雄宝殿的十八罗汉、匾联、释加牟尼和观音座进行维修,用金镀之,甚是富丽堂皇。庙在原址上修建,东侧有条水泥马路,大门朝东开着,寺院南、北、西侧都是居民院落,被居民包围着。寺院占地很小,面积不足两亩;建筑很精致,充分利用空间;一切都是崭新的,看不到任何历史的痕迹;院内非常安静,是拜佛诵经的好地方。
圆明寺依山就势,层层迭起,各殿都采用大木材作柱梁,给人以雄伟壮丽、庄严肃穆之惑,但进入寺中又被金碧辉煌的佛像匾联所吸引而透出的古趣幽然,寺中的佛教香火自元代就没有断绝过,就是在*中,和尚们仍然终守寺院。在历史上圆明寺曾出过在全省知名的高僧圆泰、普法和尚。如今圆明寺是滇中的名刹。位于通海县河西镇(城)西门400米许的普应山下。据明?景泰《重修普应山圆明寺碑》载“普应山去河西县治百步许,有元长老妙光、乡人赵亮等至正年间开创也。”明末清初遭战乱毁坏,现存为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寺紧靠普应山,为中轴线一进四院五重式建筑,由大悲阁、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厢房(客堂)涤尘楼、山门,外场院和大门,左边又设瑞莲阁和池塘、望海楼、地藏殿、卧佛殿组成,总面积为1.8万平方米。1998年被云南省*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8、地方特产
太极鳝鱼
鸡丝米线是通海广大群众喜欢的一美食。由米线为主要原料,将宰杀洗净后的土鸡翅膀下部的肋骨肉剔下,放入滚烫的开水中进行暴煮,熟透后取出,用手将鸡肉撕成丝,带帽在米线上面,再倒上鸡汤,撒上葱、薄荷、芫茜等佐料就可食用。米线的细腻中裹绞着鸡汤的鲜甜,鲜香美味。
乌鱼片
通海乌鱼生长于杞麓湖中,其皮色乌黑无鳞,俗称黑鱼。按照传统工艺烹制成熟的乌鱼肉片雪白、滋嫩、味美,颇有名气。用乌鱼烹制而成的菜肴主要有三种。
一是爆炒乌鱼片。将一市斤重的乌鱼,取其净肉切片待用。锅上火,放入适量猪油,烧至六成熟下入韭菜头段一两,水发木耳1.5两,盐和味精适量,烧至九成熟取锅待用。锅上火,再入猪油2.5两,烧至六成熟下入蒜米0.2钱,辣椒面2钱,盐5分,烧至发出香味即下入乌鱼片,随即下炒好备用的辅配料,再下入薄荷、酱油,炒至成熟取锅装盘。
二是绣球乌鱼。将1.5公斤重的乌鱼取其净肉改成花刀,切成三四厘米方块待用。锅上火入猪油烧至六成熟,下入乌鱼块炒至七成熟,随即下入腌辣椒十来小段及少许腌韭菜花汁,白葱1两,蒜片2钱,醋适量,料糖、料酒各2钱,胡椒3分,盐1钱,薄荷1钱,水小粉适量,炒至乌鱼片成熟立即起锅装盘。
三是四喜乌鱼片汤,锅上火入适量高汤烧沸,下入水发玉兰片1两,鱿鱼1两,火腿丝3钱,葱花5钱,蛋丝5钱,姜丝1钱,胡椒3分,盐2钱,味精2分,待汤沸片刻,投入乌鱼片3两,猪脊肉片l两,芫荽2钱,薄荷2钱,随即起锅装入汤盆。
太极鳝鱼
用鳝鱼做菜,传统的方法都是把鳝鱼开膛破肚后再拿来烹调,可在通海县的兴蒙乡可不是这样吃鳝鱼的,在那里,鳝鱼都是活着就下锅了。
这里的鳝鱼先要放到冷水里游动后吐净腹中泥沙。需要准备的佐料有:食盐、花椒、味精、辣椒、胡椒、香油、生姜、大蒜,其中后两种要舂碎备用。然后取大约500克的鳝鱼放入一口未加温的冷锅里,放少许的油(防止粘锅),盖上锅盖,大约十多分钟,鳝鱼全部死了才打开锅盖,将鳝鱼倒入另一口旺火热油的锅中,搅拌后放入准备好的各种佐料。这时,鳝鱼的香味就喷出来了。不一会儿,待鳝鱼在锅里卷成了一圈圈太极图案就起锅装盘了。
温馨提示:太极鳝鱼的吃法很有讲究,你要先挽起袖子,备好几包餐巾纸(擦手用)。夹起鳝鱼后,先不要下口,用双手从鳝鱼的头部撕开,将其内脏取出来扔掉,其余的就可以食用了。太极鳝鱼一律比以前吃得鳝鱼小,因为,养殖的大鳝鱼经不住如此“折腾”,还没炒好就散架了,另外,只有活鳝鱼下锅,才能主动盘缩,所以对饮食生态特别讲究的人,完全可以敞开吃,既不会有死了才下锅的,更不会是人工催肥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