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科普小知识2022-09-22 21:16:37
...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以山著称,开门见山,出门行山,位于粤、湘、桂三省(区)结合部。地质古老,地层稳定,整个地势由北向南和由东向西倾斜。土层发育深厚,以红壤土、黄壤土为主,海拔千米以上高山49座,其中周边27座,县内22座;最高峰是东北边缘的大雾山,海拔1659.3米;最低处是南部边缘的水下桥河床,海拔117米。地形南北长东西窄,两头大中间小,状似哑铃,南北袤74公里,东西广33公里。

中文名: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英文名:Zhuang-YaoAutonomousCountyofLianshan

别名:连山

行政类别:自治县

所属地区:中国华南广东省清远市

下辖地区:吉田镇,太保镇,福堂镇

*驻地:吉田镇

电话区号:0763

邮政区码:513200

地理位置:南岭山脉西南麓,广东省西北隅

面积:1264平方公里

人口:11.6万人(2003年)

方言:壮语、瑶语、客家语

气候条件: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

车牌代码:粤R

行政代码:441825

1、简介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地处南岭五岭之一的萌诸山脉之中,位于粤、湘、桂三省(区)结合部。盛产沙田柚、大肉姜、松香、淮山、冬菇、茶油、蜂蜜、香粳、竹笋等土特产品,其中大肉姜久负盛名,被誉为“广东生姜之乡”。下辖12个镇、3个农林场。2002年末,总人口11.6万人,境内少数民族中其壮族占人口43%,瑶族占6%。县城坐落在吉田河畔一个平缓的山坡上,北高南低,县城人口2万多人,城区面积不大。当地语言主要是有地方方言、地方口音的广州话,普通话也通行。

2、历史溯源

连山历史悠久,始建县于南朝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始称广德县,至今已有1493年历史。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初用“连山”县名,后又改为“程山”县;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广东省设连山绥瑶直隶厅。

民国元年改为连山县。

1949年12月10日连山解放。

解放后,经国务院批准,于1962年9月26日正式成立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3、自然地理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地处广东省西北隅,南岭山脉西南麓,位于北纬24°10′25″~24°51′15″,东经111°55′15″~112°16′00″之间(1954年北京座标系测定的数据)。东邻连南瑶族自治县,西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南毗怀集县,北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126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6.6%,河流、耕地共占13.4%,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2009年,辖吉田、太保、禾洞、永和、福堂、小三江、上帅7个镇和46个行政村、4个社区,省属广东连山林场位于县内。

县内属低纬度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累年平均降雨量1753.3毫米,最高年份达2400毫米。气候湿润,累年平均气温18.9℃,年平均湿度为82%,年无霜期317天,年平均日照1382小时,年积温5906.0℃。

县内以山著称,开门见山,出门行山。五岭之一的萌渚岭余脉绵延全县大部分区域,构成崇山峻岭,溪谷纵横,山地与丘陵交错的环境。地质古老,地层稳定,整个地势由北向南和由东向西倾斜。土层发育深厚,以红壤土、黄壤土为主,海拔千米以上高山49座,其中周边27座,县内22座;最高峰是东北边缘的大雾山,海拔1659.3米;最低处是南部边缘的水下桥河床,海拔117米。地形南北长东西窄,两头大中间小,状似哑铃,南北袤74公里,东西广33公里。

县内溪河纵横,河床落差大,水流湍急,有大小河流194条,径流集雨面积1583.98平方公里,其中集雨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9条,总长274公里。呈放射状流向四方,分属珠江的西江、北江水系和长江的湘江水系。太保水(旧称连山河)东流出鹿鸣关注入北江支流三江河,小三江水南流注入绥江上游中洲河,上草水和全县最大的河流——大滩河,西流注入西江支流大宁河,禾洞水向西北流出白石关注入湘江支流沱江。

全县森林植被和生态良好,空气清新,物产资源丰富,植物种类达1223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伯乐树、南方红豆杉、银杏、苏铁、穗花杉、桫椤、金毛狗、花闾木、伞花木、凹叶厚朴、蓖子三尖杉等;动物种类236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云豹、黄腹角雉、蟒蛇、穿山甲、小灵猫、白鹇、斑林狸等。主要矿藏有金、银、铜、铁、水晶石、石英、高岭土等。

县内交通通信较为完善,国道323线自东向西贯穿县境太保、吉田、永和3镇,东进连南与清连高速公路连接,西出鹰扬关可达广西贺州、桂林;省道263线从北向南经吉田、福堂、小三江3镇,可至佛山、广州;县道399线由禾洞镇直通湖南江华、长沙。全部村委会通机动车,国道、省道、县道实现硬底化,初步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体系。数据通讯、移动通讯、宽带互联网同步发展,现代通信网络覆盖壮乡瑶寨。供电、供水网络遍及城乡,基本能保障供应。

4、人口民族

2009年末,全县总户数31938户,总人口117570人,其中男60523人、女57047人、农业人口94585人;全年出生人口1574人,人口出生率13.00‰,人口自然增长率7.64‰。

根据全县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2000年11月1日零时,连山人口普查总人口为99070人,其中汉族人口40573人,壮族44141人,瑶族14195人,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土家族、傣族、畲族、拉祜族、土族、仫佬族、乌孜别克族、京族18个少数民族161人,分别占全县总人口的40.95%、44.56%、14.33%和0.16%。

汉族主要分布在吉田、太保、禾洞、永和等镇,壮族主要在福堂、小三江、上帅镇及太保镇上坪村委会聚居,瑶族主要在吉田镇三水口、旺南、联合,永和镇红阳,太保镇山口,小三江镇赵屋等村居住,其它少数民族主要在吉田镇居住。

连山的语言主要有连山方言(连山话)、壮语方言(壮话)、瑶语方言(瑶话)、粤语方言(广州话)和客家方言(客家话)。连山话在全县通用。

连山历史悠久,民风醇朴,文化习俗丰富多彩,以汉族春节的舞狮、舞春牛、元霄夜炸火狮;壮族买新水、装古事、“七月香”戏水节、抢花炮、“壮族三音”、娶亲“封脚印”;瑶族小长鼓舞、舞龙灯和娶亲串亲、拜歌堂等闻名。

5、经济概况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2009年,连山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为动力,按照“三促进一保持”工作要求,全力贯彻执行*、省、市“扩内需、保增长、促稳定”的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亿元,增长9.1%;第二产业增加值3.43亿元,增长31.8%;第三产业增加值5.44亿元,增长17.5%;三大产业结构为31.6﹕26.5﹕41.9;人均生产总值11580元,增长17.2%。财税总收入12800万元,增长13.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16万元,增长34.1%。地方财政支出3.42亿元,增长21.9%。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1.76亿元,增长11.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93亿元,增长17.9%。各项贷款余额5.66亿元,增长32.7%。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2786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31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4%和13.7%。

工业快速发展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挖掘木材、矿产、小水电等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山区资源型产业。目前基本形成以林产化工、矿产开采和小水电开发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是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2009年,全县共有小水电站253座,装机容量13.72万千瓦,完成供电量3.14亿千瓦时,销售电量2.91亿千瓦时;实现工业总产值7.79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13亿元,增长49.5%,规模以下工业产值1.65亿元,增长8.5%,实现工业增加值2.31亿元,增长22.8%。

农村农业工作成绩斐然

近年来,不断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推广杂交优质水稻种植,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致力于发展“高产、高效、高质”农业,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产值稳步增长。是广东省第三批商品粮基地县,全省粮食改低创高先进县。建成民族食品、瘦肉型猪、东山羊和以沙田柚为主的水果等农业龙头企业。创建有机稻、大肉姜、淮山、水果、莲藕、甜竹笋、南药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形成以优质稻米、大肉姜、沙田柚、莲藕、花生、竹笋、甘蔗、淮山、烟叶、蜜糖、冬菇、灵芝、茶油、云雾茶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200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4.18万亩,同比增加0.37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26万亩,总产量5.17万吨,其中水稻播种11.3万亩,产量4.42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5.9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农业产值3.07亿元、林业产值1.36亿元、牧业产值1.06亿元、渔业产值0.1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7.8%、22%和6.3%。

林业生态成效显著

认真落实山权林权制度,实行林业生产责任制,全县上下一致积极进行绿化造林,促使林业生态持续发展。是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广东省首批林业生态县。建成笔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天堂岭、大风坑、芙蓉山、大旭山、犁头山5个市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全县有林地面积10.38万公倾、生态公益林55.2万亩,森林蓄积达851.9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9.5%。全面启动建设林业生态文明万村绿大行动,在县内蓝天绿地碧水随处可见,鸟语花香四季能听闻。

商贸旅游逐步上升

2009年,全县交通运输、娱乐餐饮、房地产开发、城乡连锁经营店和超市等发展迅猛,“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落到实处,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81台(件),销售汽车、摩托车349辆,群众享受国家销售补贴44.4万元;全年新增内资企业18户,个体工商户39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5户;商业贸易异常活跃,市场繁荣,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亿元,较上年增长21.5%。以“旅游旺县”为发展目标,对大旭山景区的桥、亭、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修(重)建,并创建成为全省50个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之一;重新设计规划鹰扬关景区,投资500万元建成“七月香”壮家戏水节固定场所。有“广东九寨沟”美誉的大旭山瀑布群景区,“一脚踏三省(区)”、尽览三省(区)边界风光的鹰扬关景区,金子山景区和福林苑等景区景点,知名度日益响亮,游客逐步增加。2009年,共接待游客1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00万元,带动消费1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呈现新亮点

2009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33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38亿元,增长90%。全力推进以交通、电网、水利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全年实施重点项目23个。完成国道323线吉田至鹰扬关公路21.98公里改造,吉田110千伏变电站增容,禾洞35千伏输变电,县城配网,天鹅水库除险加固达标、县城防洪一期、300公里行政村主干公路、156宗农村饮用水安全等工程的建设。御庭山庄房地产全面建成并推向市场,修建陂头、排灌渠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一大批,改善农田灌溉面积6000多亩,县城污水处理厂首期及集污管网工程投入试运行,连山(太保)220千伏、小三江110千伏输变电站,连山大酒店和龙山花园住宅小区正在火热建设中。启动省道263线吉田至福堂路段大修工程,二广高速公路连山路段建设的前期工作和以城乡清洁工程为重点的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6、社会概况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县城拥有金山文化广场、连山文化广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场馆,办有民族歌舞剧团;镇村设有文化站、文化室(农家书屋)。广场文化、送戏下乡、送影下乡、送书下乡等活动深入展开,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民间民族艺术整理与开发、文化遗产保护有序进行,先后出版《民歌集》、《民间文学作品选》、《民族民间文艺集锦》等书籍,《小长鼓舞》、《抢花炮》、《炸火狮》申报成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有吉田龟背山等4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馆藏文物达1700多件,确定太保西门楼、马头山摩崖石刻及城堡遗址、鹰扬关革命遗址等10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花炮)之乡。广播电视网络改造全面铺开,覆盖面逐渐扩大。

教育工作取得新突破

2009年,全县设立高级中学1间、职业高中1间、初级中学8间,小学43间,在校学生14745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各项指标达到上级的考核标准;高中毛入学率达93.94%;教育环境不断得到优化与改善,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生平均占有校舍面积分别为9.2平方米、10.9平方米、17.5平方米,分别高于广东省规定的二级、三级和一级标准。“小学集中镇级办,中学集中县城办”的资源整合办学模式取得新进展。全县有63%的义务教育学校建成规范化学校,制定《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教师激励机制实施方案》,规范教师的教学奖励,加大奖励力度。校园安全管理明显加强,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中考各科总分成绩高于周边县、市,552人参加高考,入线288人,入线率52.17%,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科技体育工作扎实开展

务实开展科技咨询、科普宣传、农村科技培训以及贡柑、沙糖桔、枇杷等新品种引进示范工作。全年共建成蔬菜、西瓜、茶叶等科技新品种示范点8个,农业科技培训5000多人次,派发资料2100多份。科研攻关显著,县农科所新育成的优质杂交稻“天优363”推广种植起到巨大的效益,并获得市级科技成果进步一等奖;无公害高山茶示范基地、禾洞万亩有机茶林基地、连山年桔新品种选育示范研究基地等5项申报为省级科技项目;太保镇有机稻栽培研究等6项申报为市级科技项目。建成有县民族体育馆及各中小学校运动场、机关单位球场等规模较大、功能多样的体育场所100多处,全民健身、群众性体育比赛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和民族体育成绩突出,县抢花炮队多次代表市、省参加全省、全国比赛,其中2次夺得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冠军、1次获得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第四名。是全国体育先进县,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抢花炮项目训练基地。

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

全县设立有人民医院、中医院各1间,卫生院(分院)12间,卫生站46间,医疗床位261张,卫生技术人员434人。医疗用房全部得到扩(改)建,面积7万多平方米,配置有200~500毫安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全身螺旋CT机、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床边X光机、眼科超声波乳化仪、救护车等设备。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2009年,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住院补偿封顶线由3万元提高到5万元,核销住院、门诊等各类补偿1106.84万元,使7.42万人次受惠。全县完成总诊疗人数22.46万人次,其中门诊20.52万人次,住院1.14万人次,急诊0.80万人次,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7.05%,实现医疗业务总收入3289万元。

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

建立惠及农村孤寡老人、孤儿的“五保”(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或保教)制度,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五险齐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应保尽保。2009年,为全县656名五保对象发放五保金123.24万元,为全县560户10296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880万元。参加各类保险38415人,征缴各项社保基金4446万元,支付各类保险金3887万元。启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省级试点工作,使6504名参保人员充分享受到惠及大众的改革开放成果,为城乡居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提供坚实的保障。

*政治和依法治县稳步推进

全面推行依治县和村民自治,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和领导*任前公示制度。注重矿山、消防、森林防火、交通安全等重大领域整治,强化监督和隐患排查整改,成效明显,县获市安全生产责任制优秀奖。征地拆迁、社会保障、山林纠纷等群众诉求妥善得到处置,建成7个镇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民族团结工作切实得到巩固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五五普法”深入开展,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先进典型层出不穷。

文化教育

2009年,全县设立高级中学1间、职业高中1间、初级中学8间,小学43间,在校学生14745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各项指标达到上级的考核标准;高中毛入学率达93.94%;教育环境不断得到优化与改善,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生平均占有校舍面积分别为9.2平方米、10.9平方米、17.5平方米,分别高于广东省规定的二级、三级和一级标准。“小学集中镇级办,中学集中县城办”的资源整合办学模式取得新进展。全县有63%的义务教育学校建成规范化学校,制定《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教师激励机制实施方案》,规范教师的教学奖励,加大奖励力度。校园安全管理明显加强,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中考各科总分成绩高于周边县、市,552人参加高考,入线288人,入线率52.17%,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7、风土特产

壮族人喜欢吃“白斩”(即白切)的鸡、鸭、鹅肉和猪、牛肉甚至狗肉,即用清水煮熟后切块,蘸上味料即吃。“吃生”是壮族人的特殊饮食。

“肉生”把新宰的猪、牛肉或新鲜石蛤肉切成薄片或丝状,先用自制浓醋洗掉血水,而后再用醋泡浸一个小时左右,捞出后拌以葱花、花生粉、白芋荚、生紫苏和冬菇、木耳(切丝炒熟)、鸡蛋(煎成皮)、切粉(熟)等配料即可食用,爽脆芳香,可口不腻。据说具有驱暑、清热、解痧的功能。

“鱼生”把鲜鲩鱼(至少要两斤以上),洗净破开(不能沾生水),把鱼脏取出另作处理,把鱼肉一片一片剥割出(无骨),切成薄片,放在筛上晾干,拌以酸醋、盐、油、生姜、葱花、蒜米等佐料,密盖几分钟即可吃。

“生血酱”凡遇到杀鹅杀鸭,必将血注入盛有醋的碗碟中,血与醋相混立即呈黑色,壮话叫“必劣迷”,再和生姜丝、葱花、生紫苏拌匀,作为吃白斩鸭、鹅肉时的味碟。如此调料是去腥杀菌的,所以吃惯了的人颇觉爽口、清甜,壮话称之为“必劣迷”(petloetmi).

酸菜、酸肉。壮族平时爱吃酸菜,几乎每个家庭都有酸菜缸罐(壮话叫“引”),因而一年四季都腌制浸泡有酸豆角、芥菜、辣椒、萝卜、荞头、芋荚等佐膳。菜

肉类酸制法是先把肉切成块,用文火焗熟,拌以炒米粉放入边缘有槽可盛水密封的陶坛内,不日即变酸肉,壮话叫“拜抓”或“挪候散”。腌酸后可保存一年左右,若经常更换炒米粉,则经久不坏,这是一种传统的肉类贮藏法。吃时通常不再蒸煮,如逢宴客则蒸热而食。

猪血酿猪肠。生猪血配花生、香料等灌入猪肠中,煮熟后切片上桌,嫩滑可口,芳香宜人,是待客的佳肴,壮话叫“巫帮”。

糯米制品

壮族是稻作民族,所种之大糯性软而粘,酿酒磨粉作糍粑及制糕饼,用途殊多,除了与汉族一样制作煎堆、三角粽、糖糕之外还有各种糯米糍粑,是壮族节日和喜庆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有白糍、黄糍(壮话称bàhen下同)、叶包糍(bàshán)、大笼糍(bábùk)、艾糍(bà?i)、汤糍(bàlí)等。

白糍。除夕前常舂白糍,做法也颇别致。先将大糯浸透,蒸成饭,然后放入石舂内,由小伙子(壮话叫“力哺佐”)用木杵趁热捣烂成浆,在一旁的姑娘们用两手拍打着做成一厘米厚、直径十厘米左右的的圆饼形状。刚制作好的白糍,蘸咸甜味即食。做好白糍晾干用水浸泡,保存三四个月也不会霉坏。食用时可煎可灸。白糍是春节馈赠亲友间的佳品,出嫁女担白糍回家,象征婚事圆满、亲人团聚,馈赠者以白糍有无米粒、白净的程度来显示制作手艺的高低。

艾糍。三月三清明前后,嫩艾初出,采其鲜蕊煮水清浸后,榨水斩碎,和糯粉参搓均匀后掐成比乒乓球略大的圆糍。艾糍为绿色,带有艾的芳香味,也保持糯米的特点,常吃健胃,老少咸宜。艾糍是壮乡的传统制作,也常用来祭奉先人。

狼毒糍。第一步将有选择的无毒植物烧成灰,用灰浸水,取澄清液浸糯米4小时;第二步采狼毒(山野芋,俗名薄芋头)叶数片;第三步将芋叶连同浸过的糯米一起放进石磨磨成浆后,将米浆放进布袋吊干水后搓制成糍;第四步,待水烧开后放糍下锅,片刻浮面即熟,成为碱水狼毒糍(俗称“青糍”)。名字不好听,而且带有毒字,怪吓人的,但绿油油,嫩滑可口,据说能排体内热毒。

黄糍。灰水浸糯米水不加狼毒叶磨制成的则是黄灿灿的黄糍。

“粑晒”农历七月十四,壮家人做粑晒,把糯米粉搓成团,加入馅后压扁,用竹叶或芭蕉叶包裹煮熟即可吃。这种糍粑内有包叶的香味,是走亲戚挑茶箩的好礼物。

大油糍。上等纯糯米磨成粉拌黄糖水搓成团,多面手用拇指插入中间,慢慢捏成约3毫米厚的空球,接着用抽芯蕨杆吹气并迅速封口,让空气保留在内,再把糍放入油锅,边煮边敲打,由原来拳头大煮成排球大的油糍。通常用于

粑糍。(壮语粑离)在二月二、牛王诞、中秋、冬至等节时,用树叶烧制枧水搓糯米粉制成有馅的大汤圆(直径六、七厘米),可用芝麻花生红豆等做成甜馅,也可用笋干、红豆、肉等做成咸馅。

驼背粽。六月六和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驼背粽”。其做法是将上等糯米浸泡后用粽叶包裹,包时在糯米中间放绿豆沙或一条拌好作料的肉条,包成两头扁平、背面中间隆起的形状。“驼背粽”大的能到二三斤,小的也有一斤,剥一个全家能吃饱,是节日馈赠的佳品

五色糯米饭

四月八牛王诞时做,又叫花米饭或青精米饭,是壮族人民喜爱的食品之一。它是用糯米泡在枫叶汁、紫蓝草汁(壮语叫“棵斩”)、红草汁(壮语叫“棵些”)、黄花汁(壮语叫“花迈”)里分别染成黑色、紫色、红色、黄色,加上本色(即白色)蒸制而成。五色糯米饭,色香味俱全。蒸熟后的糯米饭,几种颜色混在一起,斑驳陆离,非常好看。其香乃天然清香,香气袭人,极为可爱。其味鲜美,醇正平和,且有微甘,甚是好吃。五色糯米饭象征着吉祥如意。

南瓜、红薯糯米饭。这是山区壮族喜欢食用的风味食品。南瓜黄熟,收后存留一段时间使之糖化。使用时除去硬皮及瓜瓢、瓜子,切成大片,人锅煮熟,然后将优质糯米撒在它上面,瓜和糯米之比为3:1,煮至米熟成饭。再将瓜和糯米饭拌匀搅融,即成南瓜糯米饭,其味清甜而香,不需油盐、菜肴,即能饱腹。红薯糯米饭做法亦同,但其味道较南瓜糯米饭稍逊。壮家常以这两种饭待客,主客都吃得十分香甜。

油炸果。最喜食用油炸果,特别是在过年过节之际。做法是先将优质糯米磨浆,滤压成半干状。以花生拌红糖、芝麻或豆蓉拌红糖作馅,捏成鸭蛋型,放进油锅中炸成金黄色,取出后撒上一把芝麻,粘于外皮上。此一风味食品,又甜又香,受人称道,也是走访亲友时常送的礼品。

糯米豆腐圆。逢年过节,壮家就做豆腐圆,在连山,“无豆腐,不成席”。先将水豆腐捣烂,再以半肥瘦的五花肉、花生、香葱及芫荽等香料,拌和精盐和糯米饭,混合成馅,置于豆腐中,制成小圆球状,最后煎熟或油炸好,吃时再娴煮一下。豆腐圆不仅味道鲜美可口,还表示家庭团圆、亲友团圆之意。用它来招待贵客,表示真诚之心,永远难忘。过山瑶也有酿油炸豆腐的习惯,酿竹笋、酿辣椒、酿菜包(用猪婆菜叶)、酿猪肠。

猪血糯米灌肠。糯米、花生、五花肉丁、猪血、绿豆及各种香料等混合,灌到洗净的猪大肠内,两端拴紧,用小针在肠上扎数个气孔,再蒸熟,就制作成了猪血糯米灌肠,切片食用色美味佳,风味独特,深连山同胞的喜爱。

连山腊味。每逢农历腊月,农事活动结束,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腌制腊味的习惯。其大致做法是把猪肉砍成长条,抹上佐料,挂在灶上薰成腊肉,此外还有腊肠、腊鸡、腊鸭、腊鸟和米粉肉等等。其中瑶族的腊肉和扬名远近,肉味香而不腻,有弹性。

米粉肉。大米炒熟,磨成细粉,加上佐料,把猪肉切成肉片与米粉,佐料拌匀后,用藕叶把米粉肉包发蒸熟而成,此肉带有莲花的清香。

红(黑)米粥。由连山瑶民刀耕火种而成纯天然低产稻米,称为“十一月米”的黑米熬粥长不但味香。更是养颜进补的食品。

炸红薯、炸木薯、炸香芋、炸淮山红薯、木薯、香芋、淮山都是连山当地人们爱吃的粗粮,油炸后,尤其香脆可口。

甜酒。连山人喜喝甜酒,用糯米制成,凡有宾客临门,主人先敬上一杯甜酒。还有一种女人坐月子时喝的甜酒,它与一般的甜酒不同,煮时需加姜片、红糖和鸡蛋,是很好的滋补品,坐月子的妇女喝这种甜酒,可收到强身补血和恢复健康的功效。

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

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壮族人家用自制的水酒,配以鸡胆的,叫鸡胆酒;配以鸡内杂的,叫鸡杂酒;配以猪肝的,叫猪肝酒,统称“酒肴”。 

“瑶胞酒”过山瑶嗜好自酿低度米酒,俗呼“瑶胞酒”,三水瑶乡以红糯米酿制的低度“红酒”入口带甜,却后劲十足,许多外地朋友就在“好喝”中,不知不觉醉了。

山楂叶茶。采自大山里的山楂树叶,泡茶。有开胃、助消化,降血压之功效。

炒米饼。连山炒米饼,酥、香、甜,耐吃(越嚼越有味)。它以糖、芝麻、花生及熟糯米粉(炒熟的糯米再碾成粉),再用连山特有的印饼工具,印制成直径约6、7厘米的圆饼,蒸熟后即可食用。在八月十五、春节及其它喜庆日子,常被连山人用作互相馈赠的礼品。

8、相关报道

捕鱼乐、尝鱼鲜,欢乐禾花鱼之旅在连山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2011年9月11日,连山太保镇上坪村昔日宁静的青翠山谷变得喧嚣起来,在一块被金色稻穗包围的刚收割完有机稻的田中,来自深圳的60多位自驾客捉禾花鱼、打水仗,玩得不亦乐乎。

当日,广东(连山)“七月香”壮家戏水节暨壮瑶民族民间艺术节中的连山“禾花鱼”美食节活动在连山太保镇举行,“捕鱼乐、尝鱼鲜,欢乐禾花鱼之旅在连山”为美食节接待外地游客活动之一,深圳人车行自驾车倶乐部组织了20多辆自驾车,60多人驱车500多公里,前往太保镇上坪村的山间田野享受农家捕鱼乐、尝鱼鲜。

“禾花鱼”是养殖在有机稻田中,靠采食有机稻成熟时掉落的禾花而长大的鲤鱼。连山太保、吉田、禾洞等镇的农民一直以来都有养殖“禾花鱼”的传统。每当中造稻田插秧后,农民就会把鲤鱼苗放入稻田里养殖。金秋十月,便收获一条条活蹦乱跳的“禾花鱼”。太保地区稻田病虫害少,无工业污染,灌溉用水来自高山上的泉水,而且是在有机稻田中养殖的“禾花鱼”,肉质嫩滑清甜可口,具有禾花香味,深受消费者青睐,有不少珠三角的食客慕名跋涉数百公里而来,为的就是尝尝新鲜正宗的连山“禾花鱼”。

此次参加美食节的自驾车游客多为一家三口,从大都市来的孩子第一次走进山间田野,感受真切的大自然,觉得新鲜兴奋不已,捉到鱼的高高举起大声呼叫,年龄小的儿童在水田中逐鱼而跑脚步踉跄憨态可掬。太保镇农家饭店为游客准备了以禾花鱼为主的各式农家美食。短短一天的行程,自驾客们既饱览了满目青翠的山水风光,又亲历了农家捕鱼乐,还品尝到了城市难得一觅的农家美食,许多游客大赞:值!

连山禾花鱼是非常值得推介的美食品牌,今年的活动只是一个启动,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相信今后以禾花鱼为美食品牌的活动一定会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