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畲族民歌

科普小知识2022-09-22 21:20:44
...

畲族民歌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便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民歌方式。“双音”是畲族人擅长的二声部重唱的唱法,又称“双条落”。2006年5月20日,畲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简介

畲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六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闽东、浙南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

畲族有悠久的历史。“畲”字,意为“刀耕火种”,用作民族名称始于南宋末年。元代以来,“畲民”作为畲族的专有名称,普遍出现在汉文史籍。最迟在7世纪,畲族就已经定居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区。

畲族有本民族自己的习俗和语言,唱山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种主要活动形式。山歌是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唱山歌成为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论男女老少大都善歌,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民族歌俗歌会。歌俗主要有拦路情歌、来客“比肚才”、“做表姐”、“做亲家伯”等。歌会主要有农历四月“分龙节”在福安穆阳一带苏堤山的牛石岗歌会,六月初一在福安留洋白云山的歌会,七月初七在福安社口、营坑白云山的歌会,八月十五中秋节福安城关镇的歌会,九月初九霞浦城关马洋目莲山与溪南葛云山的歌会等。

2、民歌歌俗

歌俗主要有拦路情歌、来客"比肚才"、"做表姐"、"做亲家伯"等。歌会主要有农历四月"分龙节"在福安穆阳一带苏堤山的牛石岗歌会,六月初一在福安留洋白云山的歌会,七月初七在福安社口、营坑白云山的歌会,八月十五中秋节福安城关镇的歌会,九月初九霞浦城关马洋目莲山与溪南葛云山的歌会等。

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

农闲时,村上来了客人,村上年龄相仿的异性就活跃起来,天一黑,众歌手到客主家门口放一鞭炮,涌入中堂起歌头:"日头落山岙里黄,太(看)见阿哥(妹)娘洞(郎洞)来,阿妹(哥)冒(无)纳(物)好招待,安晡(今晚)行来打大铺(对歌)"。如果客人是歌手,会很快对上,如果客人确无歌手,则以歌骂得他回去以后非学起来不可。若客人来了,村上无人对歌,也会被人视为此村无能。找客人对歌,村上上场唱者必须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客人必须是非本村出嫁者;主家如是三年丧服期内或造房竖柱时,不对歌,要对也要放别人家去对。来客对歌,主要是唱情歌,已婚者双方也不拘束,完全可假戏真演,双方都未婚则求之不得,往往唱来一个终身伴侣。

来客对歌,一般对一整夜,半夜时主家烧点心招待所有在场者,唱到天亮时,要唱十二生肖歌以送歌神,结尾是"唠歌唠到天大光,送你歌神出外乡,唱条歌儿安香火,一年四季保安康"。对歌结束时,村上主要几个对歌者要集点钱作为"手薪"送给客人。当然唱歌来了真感情,就不是送点"手薪"了。

另外,畲族婚俗中,有三个热闹的场面。一是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门时;二是借锅和杀鸡时;三是婚宴酒过三巡,赤娘、姐妹举杯敬酒时,新娘端上装有一对红烛灯、酒盏、银手镯的敬酒盘,由陪同新娘的姐妹按席位向客人唱《敬酒歌》。敬酒从首席第一位客人舅公开始,唱罢敬酒歌,送上一双鞋给舅公,舅公则将备好的红包放到盘内,并将酒一饮而尽,再一一敬其他客人。

3、题材内容

畲族民歌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叙事歌(含神话传说歌和小说歌)、杂歌(含爱情、劳动生活、传授知识、伦理道德、娱乐生活等内容)、仪式歌(含婚仪歌、祭祖歌和功德歌等)。

4、艺术特点

歌词

畲族民歌的歌词非常讲究押韵,具有诗般的格律,一般七言一句,两句一行,两行一条,四句一首。有七言词格、五言词格、七言词格的变体、叠韵叠句词格等,还有一种特有的词格叫“三条变”,三条意为三段,第二条、第三条的一、二、四句最末一个字变化,第三句完全不变,与《诗经》的“重章叠句”手法相似。绝大多数畲族民歌为七言词格。也有不押韵的歌词。畲族民歌善于使用无实际意义的衬词,以帮助调整乐句、抒发情感、留给歌手换气和思考的空间,常使用“哩”“罗”“啊”“哈”“哎”“啦”“哦”“哪”等,常置于句首、句中、句尾,也有多个位置合用的。与楚辞中的“兮”起着相同的作用和美感。史说传唱类民歌的歌词用词质朴,即兴对歌的歌词则方言与文言交错。

曲调

畲族民歌的曲调多为中国传统的五声民族调式,旋律构成音较简单,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组成,商调式与角调式较常见,有些地区也有六声调式和四声调式,很少出现清角和变宫、变徵。尽管畲族民歌的五声调式与中国汉族传统民歌基本音构成相同,但是由于音阶的排列不同,呈现出的音乐色彩就全然不一样,常常给人以古朴、清越、悠远、纯净的感觉。畲族民歌的基本节奏是一个音符对应一个词,到句尾时的字才会延长,是典型的前紧后松型。节奏形态有一字一音的“平叙型”,先紧后松的“紧松型”和先松后紧的“松紧型”。畲族民歌有较强的地域风格特征,比较常见的有:福鼎商调、霞浦商调、丽水商调、景宁角调、龙泉羽调、文成徵调等。畲族民歌多为单乐段结构,四个乐句起承转合的意味十分明显。根据歌词的内容、节奏、语调发展旋律线条,词与曲的旋律发展往往同步进行的。也有着长达一百多条的歌词,词曲不同步的结构。如《高皇歌》《火烧天》《凤凰山》等叙事类型的长歌。在浙江丽水景宁调结构中,往往第一句先唱十一个字,然后留三个字在第二句乐曲唱;也有先唱九个字,然后再唱五个字的词曲不同步的乐句结构。如《度娘歌》第一句唱“一度贤娘生端正,前世修来”,第二句唱“共路行”,第三句“姻缘好似天边月,十五月圆”,第四句“照满天”。

唱法

畲族民歌女声多用假声歌唱,男声则以如同说话般音域的平讲式歌唱和假声歌唱两种为主,按照歌技的高低,善歌者还会采用一种比假声歌唱更为高亢的放高音唱法,这是在假声歌唱基础上的一种扩大和延伸。在闽东宁德北部的七都、八都、九都等地有双音形式的畲族民歌,是多声部畲族民歌的代表,由男女二人或多人演唱,有支声式、模仿式或和音式演唱形式。然而,双音曲目现存很少,临近濒危。

5、历史传承

畲族民歌主要传承方式有活动传承、家庭传承、老师传承和文本传承等。畲族人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都要举办盛大的歌会,竞相飙歌,互相学习。在祭祀婚嫁和传师礼仪中,以民歌串起整个仪式,世代传习仪规与民歌。畲族人自小随父母唱习山歌,到一定时候又要拜师学歌。畲族人用汉字记述历史歌,每家每户山歌本的扉页均是《高皇歌》。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畲族民歌新作,延续着畲族民歌文本传承的历史。

6、申遗

2006年5月20日,畲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族人自称“山哈”,“山子”“山地人”,意思是山里的客人。畲族人口较少,散居在闽东、浙南、皖东南、赣东、黔东南、粤东、湘东南等地的山腰和坡地,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上一篇:兴山民歌

下一篇:桑植民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