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与青海省毗邻,成立于1981年,是全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总面积91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145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积石山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沉厚,自然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被誉为“大禹治水的源头、中国彩陶王的故乡、保安族聚居的地方、生态旅游的乐园、中国花椒之乡、世界民歌(花儿)采录地”。
中文名称: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所属地区:甘肃省临夏州
行政区类别:县
下辖地区:4个镇、13个乡
*驻地:吹麻滩镇
地理位置:甘肃省西南部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石海景观
人口:25.8万(2011年)
面积:909、97平方公里
方言:兰银官话、东乡话
机场:兰州中川机场
火车站:兰州火车站
车牌代码:甘N
电话区号:0930
邮政区号:731700
1、行政区划
积石山县目前下辖4个镇和13个乡。
4个镇:吹麻滩镇大河家镇居集镇癿藏镇
13个乡:刘集乡石源乡柳沟乡关家川乡胡林家乡安集乡寨子沟乡郭干乡徐扈家乡中咀岭乡小关乡铺川乡银川乡
2、历史沿革
积石山少数民族
积石山县在历史上夏为雍州地。商、周为羌、戎地。战国末期入秦国版图。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8年)秦置陇西郡,县境属秦枹罕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县地仍属陇西郡枹罕县。
西汉初,县地属陇西郡枹罕县,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取天水、陇西、张掖三郡各二县,置金城郡,县境属金城郡枹罕县。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在今县地置河关县(今大河家乡康吊村),属金城郡。
东汉初,县地分属凉州刺史部金城郡河关、枹罕两县。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入陇西郡,枹罕、河关县皆属之。中平元年(184年)十一月,陇西宋建聚众据枹罕割据自立,自号“河首平汉王”,设百官,改元自立30年。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遣夏侯渊率兵攻克枹罕,斩杀宋建,平定河关,渡黄河入小湟中,河湟遂安。
三国时今县地属魏。
西晋初,属秦州陇西郡。西晋惠帝永宁中(301~302年),凉州刺史张轨分西平郡界,置晋兴郡。在今县地大河家设临津县,属晋兴郡。
十六国时自治县境相继为前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后凉等割据政权辖地。
西秦永康元年(412年)二月,西秦徙都谭郊(今县境刘集乡崔家北崖古城),是年十月,西秦迁都枹罕。是年,设治城县,治所在今刘集乡境内,属建昌郡,北魏又设置。乞伏暮末永弘四年(431年),西秦为夏赫连定所灭。县境遂入于吐谷浑。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县地入北魏管辖。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河州刺史杨宽于凤林川(今没于刘家峡水库)置凤林县,县境东南、东北部地面属凤林县管辖。北周时,县地分属凤林县和枹罕县。
隋初,县境属枹罕郡,开皇三年(583年)改枹罕郡为河州,县地属之,大业三年(607年),改河州归枹罕郡,临津县属之。后设积石镇(今大河家)。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河州,辖枹罕,县境属之。贞观五年(631年)置米州(今大河家)。贞观十年(636年)米州废,设米州县,属河州。贞观十一年(637年)置安乡县。永徽六年(655年),米川县移于黄河以北(今青海省境),改属廓州。仪凤元年(676年)安乡县西移至安乡城(今安集乡境内),县地分属安乡、枹罕二县。随后设积石军(在今大河家)归属陇右节度使。天宝元年(742年),改安乡县为凤林县,改河州为安乡郡。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县地陷于吐蕃。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趁吐蕃内乱,率众起义,收复河西及兰、河、岷等十一州,县地归唐,不久,复陷于吐蕃。
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吐蕃唃厮啰政权强大,控制河湟地。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木征以河州归附,复置安乡郡,属熙州路。五年(1072年)宋遣王韶击败木征,置熙河路。六年(1073年)五月,王韶命景思立知河州。县境属之。
金天会九年(1131年),金兵入陇右,取熙、河、兰诸州,河州入于金。天会元年(1123年),金设积石州(今大河家)。金初,沿宋制,县地属临洮府河州。皇统二年(1142年)更临洮府为临洮路,仍属之。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蒙古灭西夏后,攻克河州、积石州,县地入蒙古汗国。
元初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路。元始祖至元六年(1269年)改河州为河州路,隶宣政院,辖定羌、宁河、安乡三县。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将邓愈攻克河州。四年(1371年),置河州卫,受辖于陕西都司西安行都卫。基层实行里甲制度,河州原制45里,明嘉靖时人丁减少缩为31里,县境内有银川、木叶、吹麻、下川、样卑5里。六年(1373年)置河州府,领宁河、安乡二县,今县地属安乡县。成化九年(1473年)改河州军民指挥使司为河州卫,复置河州。县境银川里、木叶里、吹麻里、样卑里、下川里皆属河州。
清初,县境属临洮府河州管辖。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废除明代里甲制,改设会社制,县地为西乡二十九会中的十八会。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河州同知于循化营,设循化厅,今县境内癿藏、红崖、端言、******、迭古、仰化六部族,归其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分甘肃省行政区划为七道,县地属兰山道河州。民国2年(1913年),北洋*废府、州制,将河州改为导河县,县境属之。民国18年(1929年)改导河县为临夏县,今县境癿藏、小关、中咀岭、居集乡部分沿山地区属循化县,银川、铺川、安集等地属永靖县,其余属临夏县。
1949年8月,在中国*的领导下,积石山解放,人民获得新生。1949年8月至1958年,县境除安集、银川、铺川乡外,其余属临夏县。1958年底,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合并为临夏市,1961年恢复临夏县建制,县境属临夏县。1980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辖大河家、刘集、石塬、柳沟、吹麻滩、关家川、胡林家、安集、寨子沟、居集、郭干、中咀岭、小关、癿藏、铺川、银川16个公社。1981年从大河家析置四堡子、郭干析置徐扈家两个公社,1983年改吹麻滩乡为吹麻滩镇,2000年改大河家乡为大河家镇,2003年改居集乡为居集镇,癿藏乡为癿藏镇。
现在全县共17个乡(镇)、145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1296个合作社。
3、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处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地带,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北的小积石山东麓。东南面与临夏县接壤,西面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毗邻,北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隔河相望,东北与永靖县以黄河为界。
地理地貌
积石山县的基本县情呈现出“三高两低一少”的特点。“三高”:一是海拔高。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1735—4309米,平均海拔达2200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为高寒阴湿地区,东北部为高寒干旱山区。
气候条件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既含山地、高山综合气候特征,受地势影响,全县气候差异很大,又具有小区域性气候特征。年均降水量为660.2毫米,平均年蒸发量约88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2323小时,无霜期133至168天之间。冬春季干燥,夏秋季湿润。
人口民族
全县共辖16个乡、2个镇,145个行政村,1296个合作社,总人口22.4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1.69万人,占总人口的96.5%,有保安、东乡、撒拉、回、汉、土、藏、*、羌、蒙古等10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其中:保安族属积石山县特有的少数民族,占全国保安族人口的95%以上。
4、自然资源
积石山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大河家、四堡子的蛋皮核桃、冬果梨,安集、银川的花椒,石塬三二家的串椒等久负盛名。花岗岩、石英石、硅铁等贮量丰富,民族工艺品保安腰刀闻名遐迩,虫草系列产品及皮革。
花岗岩制品初具规模。黄河在境内流程达40多公里,水能蕴藏量丰富,还有大面积草场、宜林地,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积石山,是大禹治水的源头,中国彩陶王的故乡,保安族聚居的地方,生态旅游的乐园。
5、经济发展
以下为2011年经济发展总结
综述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11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4808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535万元,比上年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9751万元,比上年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50522万元,比上年增长21.3%。全县人均生产总值3583元,比上年增长14.7%。
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全县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由2010年的32.31:15.86:51.83调整为2011年的28.93:11.50:59.57。
农业和农村经济
2011年狠抓特色产业培育,着力促进农民增收。2011年年末耕地面积27.55万亩,比上年增加6673.95亩。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82万亩,比上年增长7.23%。油料播种面积6.5万亩,比上年下降14.4%,药材播种面积0.7万亩,比上年下降1.4%。粮食产量达到78510.5吨,比上年增长4.62%,平均亩产达到304公斤,比上年下降2.25%,农民人均占有粮336.9公斤,比上年增长3.75%。
2011年林业生产情况,当年造林合格面积2.58万亩,比上年下降9.47,全年栽植花椒23万亩,花椒产量达到2133吨,蛋皮核桃1.8万亩。
畜牧产业提质增量。全年建成养殖小区(场)14个,发展养殖大户105户。
全县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用化肥施用实物量12175吨,比上年下降2.12%,平均每亩使用量44.19公斤,比上年增长18.47,农村用电量达到1445.91万度,比上年增长1.2%,保证灌溉面积达到6.49万亩,比上年增长0.46%,有效灌溉面积9.23万亩,比上年增长0.32%,水平梯田达到28.07万亩,比上年增长4.86%。
劳务输转拓展新路。累计投入资金60万元,重点向东南沿海地区输转2467人,完成"两后生"转移培训220人,全年共输转劳务6.51万人(次),同比增长4.66%,实现劳务收入5.15亿元,同比增长19.62%。
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工业增加值9751万元,比上年增长16.7%,规模以上完成工业增加值2362.4万元,比上年增下降17%。
固定资产
2011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加大,以此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共实施各类重点建设项目42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160万元,比上年增长67.0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2660万元,比上年增长64.8%,非农户投资完成6500万元,比上年增长46.6%。至2010年底,全县乡乡通了柏油路(硬化路),98个行政村通了水泥路,通村率达66.9%,通车里程达659.3公里,初步形成了以临大公路为主骨架,县乡公路为支线,乡村道路为经络,东进西出、南来北往,联通县内外的初级公路网。特别是去年底,投资7.4亿元的临大二级公路正式动工建设,将极大将极大地改善全县交通条件,为积石山县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交通与旅游业
交通运输发展较快。全年完成客运量134.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2290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7.09%和6.91%,完成货运量32.4万吨,货物周转量6490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7.64%和6.05%。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完成了黄草坪至刘坊桥旅游道路改造。全年共接待游客12.85万人(次),同比增长48.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39万元,增长54.3%。
商业贸易
商贸流通日趋活跃。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588万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县的零售额13141万元,比上年增长25.9%,县以下零售额12445万元,比上年增长13.6%。按行业分:批发贸易业1607万元、零售贸易业19845万元、住宿餐饮业413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6%、13.1%、63.38%。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工作坚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积极培植财源,强化征收管理,超额完成了财政收入任务。全年累计完成财政收入6299万元,比上年增长84.02,全年完成财政支出130163万元,比上年增长49.87%,保证了*职工工资按时发放,有力支持了全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确保了全县的社会稳定。
金融保险运行平稳。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7364万元,比上年增长30.92%,其中,城乡居民存款余额81714万元,比上年增长29.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8967万元,比上年增长31.82%,积极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保费收入和赔付金额均有所增长。
6、社会事业
以下为2011年社会事业总结
医疗卫生
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1个,共有医务人员307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75名,全县拥有病床数622张,改善了医院软硬件环境。大力发展乡村医疗机构,使人民的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教育
教育2011年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聚全县之力发展教育事业。对全县所有学生实行了"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优惠政策,对中小学生实行营养早餐供应,有效解决了贫困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和农村学生营养跟不上的问题,对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11年底,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5%,顺利通过了"两基"验收。各类院校录取我县学生901人,比上年净增219人。全县共有学校181所。其中:高中1所,初级中学9所,小学171所。
社会保障
2011年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15669万人,参合资金4960万元,参合率达到98.34%。医疗参保人数14334人,参保金额951万元。确定城市低保对象1668户,5000人、农村低保对象15708户,60085人。
7、民族风情
河州花儿
唱花儿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至初八是积石山盖新坪的“花儿会”,这里汇集了来自青海、临夏及当地数万的老百姓去演唱发自内心的“花儿”,各民族“花儿”歌手引亢高歌,激越动听,低回婉转,微妙微肖,真是响彻云霄,震撼人心。而情歌是“花儿”的主体,是“花儿”中最精彩,最动人、最丰富、最有价值的部分,它保留了远古以来许多爱情语言的精华,在歌唱流传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又在不断发展,是历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按内容分类有:赞美爱慕、试探追求、热恋、分离、相思、重逢、情变、抗挣、悲剧、训诫等。既反映了积石山爱情“花儿”的概貌,又反映了爱情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
交往禁忌
撒拉族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内及其附近随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作礼拜时,他人不得从面前走过;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涤衣物;与人谈话时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礼的行为。
到撒拉族做客,必须尊重其宗教信仰,餐饮时避免提及猪肉等词汇。进餐时,忌讳随便拨弄盘中的食物,不要随意靠近锅灶。如果吃抓饭,食前要洗手。
宗教活动
积石山*文化浓厚,*信仰虔诚。*建筑,尤其是*风格各异。*建筑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建筑群雕梁画栋,刻工精细,古朴典雅,气势雄浑,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河州建筑艺术中的“三绝”——砖雕、木雕、绘声绘图。
神话故事主要有《阿旦、哈娲的故事》、《大禹导河得延喜玉的故事》等。保安族的民间传说主要有《五眼泉的传说》"波日季"腰刀的传说,"甘河滩"的传说等。这些传说虽然手法夸张、幻想,但来自现实,听来显得真实亲切。 民间故事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寓哲理性浪漫性于一体,在保安族中流传甚广。经文人加工整理的有20多篇,其代表作有:《神马》、《三邻舍》、《聪明的木匠》、《阿舅与外甥》等。
8、文化遗址
三坪遗址
三坪遗址出土
元山遗址
位于积石山县石塬乡三二家村六社。面积约2.66万平方米,文物遗存主要分布在山顶、豁口、元口大地一带。元山山顶遗存大量灰坑,灰层厚达20-60厘米,白灰面分布较广,厚0.5-1厘米,白灰面下拌泥。豁口的断崖上,距地表1.2米露出大量灰层厚达60-70厚米,出土有夹砂粗陶、石器、炭渣等,属齐家文化。豁口一块大约4000平方米的耕地中距地表下30-40厘米有墓葬遗址,在一座裸露的墓葬中出土一件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小陶罐,豁口处有两种类型的文物遗址并存。
上山遗址
位于安集乡钭家山村宗家上山社,地处黄河南岸二阶台地上,面积约6.6万平方米,宗家上山,西距县城20公里,北距炳灵寺约10公里。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上山、大树岭、岭坪、白崖湾一带。白崖湾断崖上暴露出灰层和白灰居住面。出土有泥质红陶大双耳罐、夹砂断陶垂腹罐残片等,属齐家文化。大树岭出地的双耳彩陶罐,泥质红陶,饰黑红两彩,多为圆圈网纹,变体人形纹,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上山遗址并存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
新庄遗址
位于银川乡新庄坪村的银川河台地上,东靠多多山,西临银川河,南至西沟,北至后庄尕寺根,面积约39.6万平方米,是一处保存基本完整的齐家文化遗址。遗址分居住区和墓葬区两大部分,在小水沟以西一带还发现少量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彩陶残片掺杂在齐家文化灰层中。出土文物主要为齐家文化的陶器、骨器、石器、玉器和大量灰层、灰坑和墓葬。
桥头遗址
位于别藏乡桥头村居集河与别藏河交汇处。东至临大公路,西靠堡子门,南至前河,北至后河,面积约为6.6万平方米。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庙坡、大五斗及坟头一带。庙坡断崖上距地表0.5米左右有大量灰层厚达1-3米,内含大量的黑色烧结釉块、泥质红陶、石器等残片,均属齐家文化。在大五斗及坟头一带出土的彩陶有壶、罐等器物,陶质橙黄色,饰黑红两彩,纹样多为旋纹、锯齿纹、方格纹,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同时出土大量人骨,为半山类型墓葬区。桥头遗址
庙咀梁遗址
位于大河家康吊村台子社,为黄河南岸二阶台地,西临康李家社,东至旱地沟社,南至转道地,北接大旱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庙咀梁两侧的断崖上离地表2米处有灰层和白灰居住面,灰层厚达0.3米,长约3米,白灰层厚约0.4米。同时还出土齐家文化双耳罐,在遗址山梁又可见大量饰有旋纹、折线纹、网格纹的彩陶残片,属马家窑文化类型。
坡头遗址
位于四保子乡克新民村郭家社,黄河南岸二阶台地上。东至堡子沟,西接郭家社居住区,南依上梁地,北临堡子沟南端,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遗址地面暴露大量彩陶残片,多为锯齿纹、平行线纹,黑红两彩,属于半山类型文化遗存。另一部分残片饰折线纹、弧线纹,为马厂类型文化遗存,其中有饰有红色和紫红色陶衣,纹饰色彩黑红相间,极为罕见。坡头顶遗址中还发现有窑址和墓葬,窑址长约1.5米,高0.5米,其中有大量的烧结红土、焦釉块、炭渣,并有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的陶片掺杂其中。
马鞍桥遗址
位于刘集乡陶家村,刘集河西岸台地上,东临尕沟,西临大沟,南至崖头沟,北至榻咀,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15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其东部有大量陶器片。根据标本考证,分别为马厂类型、齐家文化类型、辛店文化类型。在距地表30厘米的断崖面有大量马厂类型的陶片和灰层,陶器残片多饰网格纹、黑宽带纹、折线纹、弧线纹等。齐家文化的器物残片多饰兰纹、绳纹,陶质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粗陶两种,器形多为双腹罐。辛店文化的器物是典型的白色泥质,饰黑色直线纹。
9、地方饮食
饮食 | 简介 | 图片 |
---|---|---|
手抓羊肉 | 手抓羊肉是积石山各族人民非常喜欢的传统风味名品,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故名。选用阜地羊(即本地饲养的栈羊)屠宰,这种肉膘肉相间,肉质细嫩,肥而不腻,味道绵长,少膻腥味。宰后把整羊剁成两半入锅加入冷水烹煮,准确把握火候,先用旺火烧沸,撇去血沫,加入花椒、干姜等调味品,改由小火慢煮,待血水将干未干之时捞出,剁为大块,装盘上席,手抓醮椒盐就大蒜而食,味道清爽,鲜香无比。现在餐馆中还开发成系列手抓羊肉——胸叉、腿子、背子、肋条、尾骨,各部位的肉,嫩、老、肥、瘦、粗、细各异,独具风味。现在,无论是餐厅中还是城乡宴席上,手抓羊肉是不可缺的一道名菜。 |
|
馓子 | 为精美的油煎食品。积石山县*在节日和喜庆日子,必做馓子招待客人,并馈赠亲戚、邻里。馓子分“盘馓”和“酥馓”两种。做盘馓时面粉用温水调和,再加清油、蛋清、花椒水拌匀,反复揉和,切成圆条,抹油,盛入容器中封实闷窝,窝好后揉搓为筷子粗细,盘绕,用筷子套住整形,将一头折叠入油锅中,稍炸,再将另一头折叠过来油炸,待定形后抽出筷子,再炸,待皮黄后捞出,形状美观,色泽黄亮,条杆匀称,香甜酥脆。做“酥馓”时,调面时加入清油、蛋清、白糖,揉好面后切成圆条,窝好后揉条压扁,盘绕下锅油炸而成,疏松酥软,入口即化,味美可口。制作馓子是整套复杂的工艺系统,全凭经验掌握好“度”,还要掌握好火候,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佳品。 |
|
干馃 | 干馃为精美的油煎食品。积石山县*在节日和喜庆日子,必做干馃招待客人,并馈赠亲戚、邻里。干馃有嵌花、蜜饯和造型之分。嵌花干馃的做法是:将精粉调成纯白面团,再添加有枣泥、红糖、食色等辅料的褐色面团,几经揉搓,切割镶嵌,切片油煎,即成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嵌花馃馃,因添加之辅料不同、添加辅料面团的嵌入形制和组合方法不同,干馃的图案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蜜饯馃馃”则将加入鸡蛋等各种丰富营养的面团,或切片,或掐丸,下锅油煎,再用蜂蜜炒过,粘上芝麻,酥甜清香,美味可口。做“造型馃馃”,则将各色面团擀开,切割组合,捏成各种花卉、昆虫、飞禽等吉祥物形状,下锅油煎而成,形态生动,惟妙惟肖,这种馃馃简直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拿起来舍不得放到嘴里。干馃地制做充分表现了*妇女的心灵手巧和审美情趣。 |
|
面肠 | 筏子面肠是积石山县各民族人民喜爱的传统小吃。回、保安、东乡、撒拉族人民更善做筏子面肠。 筏子的做法是:先把肥肠用清水(加碱、醋)反复洗至无异味后翻置,再将羊的心、肺、肝、肉剁碎,调入清油、葱、生姜粉、花椒粉、草果粉、精盐、味精等佐料拌匀。然后,将满肚油摊开,放入馅子,卷成筒状,用线包扎、封口,因其状如扎羊皮筏子,故名。或者将馅子塞入肥肠,装满后封口。最后上笼蒸熟或放入沸水中煮熟取出,切段装盘上席,有的将筏子切段在油锅中煎烙至黄脆后装盘,调上油泼辣子、蒜泥、醋食用。吃时鲜嫩不腻,美味可口,清香四溢。 面肠的做法是:先将小肠反复洗净,再将面粉加水搅成糊状,调入适量淀粉、精盐、味精等调料,搅匀,灌入小肠中封口。切忌不能灌得太饱。然后上蒸笼蒸熟或放入锅中煮熟,中途针刺泄气,熟后取出切段装盘,或将切段后的面肠,放入油锅中煎至皮黄脆再装盘,调上油辣子、蒜泥、醋等食用。味道醇而不腻,味美可口,百吃不厌,经济实惠。 |
|
积石酿皮 | 临夏酿皮子享誉三陇,已成名小吃。积石酿皮和临夏酿皮是一样的,它是各族人民非常喜欢的风味小吃。制作时选用优质面粉,用凉水调成面团,在盆中揉搓水洗,分出淀粉和面筋。而后在淀粉中加入适量水、盐、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底盘上锅蒸熟,上面擦上一层熟油,逐次将面浆蒸完为止。再把面筋上笼蒸熟。吃时将酿皮切成条,面筋切成片装盘,再调上油泼辣子、芥末、蒜泥、芝麻酱、精盐、香醋等佐料即可。上好的酿皮子色泽鲜亮,质地柔韧,吃起来咸、酸、香、辣、鲜五味俱全,清爽适口,别具风味,特别是盛夏酷暑,一碗酿皮子下肚,精柔爽口,全身清凉,暑气顿消。 |
|
10、旅游景点
景点 | 简介 | 图片 |
---|---|---|
大禹广场 | 大禹广场位于积石山县城中心,广场占面积86亩,绿化率达30%,功能全,有风车灯、椰子树灯、梨花灯灯50盏,大型音乐喷泉,是集大型娱乐和全民健身为一体的休闲场地,美丽的夜景,为全县县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
|
黄草坪 | 位于小积石山麓的黄草坪,海拔在2300~2600米之间,为高山草甸,面积约2万亩,地势西高东低,呈东西走向,分布于刘集、石塬、柳沟等乡,一直延伸到斜套村附近,地形以黄土峁为主,地域内有较开阔的滩地,是积石山县主要牧场之一。这里沟梁相间,山坡较缓,草坡面积大,草场分布广,植被发育好,地下水丰富。良好的生态、完整的景观、凉爽的气候是夏季草原休闲及风情体验的良好区域。在这农牧交错带,又有浓厚的景观特色,可以体会到草原生活的独特情趣。 |
|
积石雄关 | 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乡,距临夏市90公里。积石雄关为河州24关之首,关内“积石神工”被列为河州大八景之首。 史料记载,夏之前,沧海横流,洪水滔天,尧帝用鲧治水,劳而无功。舜继尧位,诛鲧,使鲧子禹续其父业治水。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沧海,息了水患,舜因禹功,传位于禹,禹建夏朝。 积石峡内千岩壁立,有大禹开山辟石之痕迹。其间黄河排雪响雷,破关而出,奔腾东逝。销桐坡兀立一块高2.7米、宽2.3米、长3.3米的青石,相传为大禹导河憩息之处,人称“禹王石”,石上大禹憩息坐痕犹存,当地群众信为神石,百般保护。 公路沿河岸凿石穿壁而过,再经盘山道即至积石山顶青海孟达天池*自然保护区。历代朝廷-和著名诗人,凡到甘肃都来此一游,留下了不少传世诗作,歌颂大禹导河治水的功德,赞美积石关的雄姿。 |
|
积石民俗村 | 积石山麓中部、县城吹麻滩以西1公里的尕护林,占地2万多亩,这里气候清爽宜人,空气、土壤、水源均无污染,茂密的人工林与满河谷的鹅卵石相映成趣,淙淙的流水、弹唱的小鸟、遍地的野花构成了民俗村独特的风景,是盛夏季节旅游避暑的好去处。耸立于临大公路一侧,高大的牌坊门顶端的“积石民俗村”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向人们展示出民俗村诱人的雄姿。2000年,这里建成了体现民俗风情的保安、东乡、撒拉族民宅,飞檐翘角的凉亭,优美的喷泉,一亩多地的鱼池,宽阔的道路等设施,以及休闲娱乐的大小“石宫”和餐饮、食宿等综合服务设施。 |
|
11、地方特产
特产 | 简介 | 图片 |
---|---|---|
大河家鸡蛋皮核桃 | 翻开《临夏回族自治州志》、《积石山县志》,在志书前集中排列的彩******片中,各有一幅题名《薄皮核桃》和《大河家鸡蛋皮核桃》的彩色照片与其它地方名产照片排列在一起。照片中盛在碟子里的核桃,壳光滑,有几颗壳已弄破,露出饱满略呈淡黄色的核桃仁,可以看出其壳很薄,桃仁间没有夹层。这就是名闻遐迩的大河家鸡蛋皮核桃。《临夏回族自治州志·林业志》写道:"大河家核桃种植资源丰富,据1964年省、州果树资源调查:有六月黄、大0、鸡蛋皮、鸭蛋、石拿、绵核桃、大三棱、小三棱、柴核桃等。鸡蛋皮核桃最出名。" |
|
保安腰刀 | 保安腰刀享有盛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