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于“游憩意象综合体”的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
摘要:“游憩意象综合体”是对城市实体游憩空间的可意象性起关键作用的“意象空间单元”,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了“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探讨了“游憩意象综合体”的特征与内涵,并从目标、系统、层次、要素、途径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基于“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的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框架,为当前我国城市游憩规划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有益启示。
关键词:城市游憩空间;游憩意象;游憩意象综合体;营造
一、引言
从国内旅游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情况来看,诸多学者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并结合自身旅游规划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理论,如城市旅游开发与规划的斑廊基网络结构操作模式、风景区规划的avc三力理论、文化旅游地规划的“景观信息链”理论等。但总体上看,这些旅游规划理论与操作模式的共同特征均是以专家的视角,从空间客体(物质实体空间)出发进行构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旅游地规划与开发的实践也多关注空间客体本身,而对作为空间主体的游客和居民的空间感知与认知关注不够。
城市意象充分重视了人对城市物质实体空间的主观体验,为研究城市居民与游客的空间感知与认知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城市意象运用于旅游地相关研究领域,在国外已有三十余年,但有关游憩者对城市空间感知与认知的研究,至今仍是游憩研究中,尤其是城市游憩研究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研究领域。国内学术界对城市意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量研究涉及城市游憩地,研究内容集中在城市游憩地意象空间结构及规划设计上,且多为具体的实证研究,缺少系统的理论探讨和理论总结。Www.11665.COM本文所指城市游憩空间意象是城市游憩者(包括城市居民和城市旅游者)通过对城市游憩空间或场所的观察与体验、感知与认知,对游憩空间环境信息的刺激加以存储、了解与重新组合后在头脑里形成的有关城市游憩空间的印象及产生的意义。城市游憩空间意象源于城市游憩者对游憩空间的感知与认知,游憩者感知与认知良好的游憩空间通常具有高度的可意象性,能使身处其中的游憩者感觉良好,不仅“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具有高度连续的形态,有许多各具特色的部分互相清晰连接,能够逐渐被了解”而且能使游憩者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舒适感和认同感,产生对游憩空间意义的认识,并促进地方感的生成,由此在自己与外界之间建立起协调的关系。游憩空间意象的“好坏”成为衡量城市游憩空间环境设计优劣的一个重要尺度或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对城市游憩地规划设计意义重大。
鉴于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在城市游憩地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针对当前国内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系统阐释“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的基础上,深层次地探讨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的概念框架及其实践途径,以期为我国城市游憩规划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
二、“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的提出
城市意象研究的先驱林奇(lynch)指出城市既作为物质实体空间而存在,同时也是人们感觉中的城市,即作为主观城市而存在。林奇(lynch)通过对美国波士顿、洛杉矶、泽西市三个城市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指出城市结构中的道路、节点、标志、区域、边界等五种要素是对城市的可意象性起关键作用的元素,并将之作为城市意象营造的要素形态类型。由于“感知和认知是城市生活的基础,游憩者使用的设施及寻求的活动都会受到空间感知与认知程度的影响”,因此,城市游憩空间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公众游憩者所感知与认知到的主观空间,城市意象五元素是对城市游憩空间的可意象性起关键作用的元素。
受启发于城市意象理论,本文提出“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认为游憩者(包括城市居民与城市旅游者)通过在城市中的生活经历和户外游憩活动体验,对城市游憩空间或场所产生特定的感知与认知,使得小到一个公园、一座广场、一个景点,大到一个城市游憩地,乃至一个区域游憩地都有可能成为游憩者感知与认知的对象而留有游憩者记忆的痕迹,不同个体、家庭或团体游憩者通过各自的游憩生活体验赋予空间以意义,经过记忆的积淀,整个游憩空间都被转化成一种记忆与意义的集合体,本文称之为“游憩意象综合体”。这里的“游憩意象综合体”实际上是游憩空间中公众记忆(包含了公众对空间赋予的意义)的凝结体,是游憩者的集体记忆在游憩空间中的物化,其本身是隐性的,只有通过意象输出所产生的游憩行为才能外显。当游憩者在城市中从事相关游憩活动,记忆被城市空间中某些要素所触发,过去的经历就会和个人的记忆一同呈现。这些要素不仅包含在道路、节点、标志、区域、边界等城市意象五元素中,还内隐于游憩者对空间所赋予的意义中,本文将之概括提炼为“游憩意象综合体”的四要素,即游憩意象元(公众游憩者对空间意义的认知)、游憩意象点(公众游憩者感知与认知到的标志、节点)、游憩意象廊(公众游憩者感知与认知到的道路、边界)、游憩意象域(公众游憩者记忆深刻的特色化区域)。“游憩意象综合体”是对城市实体游憩空间的可意象性起关键性作用的“意象空间单元”,表现为一种以游憩意象元为内涵和灵魂(空间意义的内涵式表现),以游憩意象点为核心要素,通过游憩意象廊的连接功能实现游憩意象点的排列组合和游憩意象域的内外部沟通,进而形成“游憩意象点一游憩意象廊一游憩意象域”网络结构(空间结构的网络化表现)(图1)。其中,游憩意象元表达了游憩空间文化形态意象(包括社会功能、行为意义、历史传统等)层面的内容,而“游憩意象点一游憩意象廊一游憩意象域”则表达了游憩空间物质形态意象(包括标志、节点、道路、边界、区域等要素)层面的内容。
“游憩意象综合体”是对城市实体游憩空间的可意象性起关键作用的“意象空间单元”,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与当前我国众多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关注城市外部实体空间的组织和营造不同,基于“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的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重点关注游憩者的空间感知与认知,强调实体游憩空间规划设计要着眼于公众游憩者所感知与认知到的主观游憩空间,即通过对游憩空间中能够反映意象特质的文化信息(游憩意象元)进行提炼,对能激发游憩者记忆和兴趣的特征点(游憩意象点)按一定范式进行筛选,并通过特征点组合(游憩意象廊)和场域再现(游憩意象域)的方式有效表达,激活“游憩意象综合体”。“游憩意象综合体”被激活的游憩空间特色鲜明、个性突出、可识别性强,游憩者到此地游憩能被游憩空间的“特征性”、“标志性”和“可识别性”所吸引,从而产生对游憩空间的深刻印象和情感认同,最终形成游憩者与游憩空间的良性互动。
三、“游憩意象综合体”的内涵及特征
(一)空间的可伸缩性特征
“游憩意象综合体”具有空间的可伸缩性。随着游憩者所感知与认知的空间范围的不断扩展,“游憩意象综合体”也不断从游憩场所层次向游憩景区层次再向整个城市游憩地层次,直至区域游憩空间层次,甚 至更宽广的空间层次扩展。随着空间层次的不断扩展,“游憩意象综合体”所包含的游憩意象元、游憩意象点、游憩意象廊、游憩意象域的数量增多,意象内容趋于丰富。
(二)结构的自相似性特征
不同空间水平的“游憩意象综合体”结构上是自相似的,即都是由所在空间等级水平的游憩意象元、游憩意象点、游憩意象廊、游憩意象域构成。这主要在于“游憩意象综合体”这个概念本身是可以随空间的变换而不断变换的。当游憩者所感知与认知的空间对象是整个城市游憩地时。城市就是一个“大”的“游憩意象综合体”,游憩者记忆深刻的城市内部游憩功能分区就是游憩意象域,为游憩者所感知与认知的连接各大游憩区域的城市景观道路就是游憩意象廊,其中的旅游景点或游憩场所就是游憩意象点;当空间对象是游憩景点或游憩场所时,游憩景点或游憩场所就是一个“小”的“游憩意象综合体”,游憩者所感知与认知到的游憩景点的空间范围就是游憩意象域,其内部的游憩路径就是游憩意象廊,而散布其间的一个个具体游憩点或特色建筑物就是游憩意象点。
(三)要素的组合性特征
“游憩意象综合体”核心是它的四要素,包括“游憩意象元”、“游憩意象点”、“游憩意象廊”和“游憩意象域”。四要素的组合则是一种从潜在到外显,从抽象到具体,从散点到链接,从分散到集聚的过程关系(图2)。因为要素组合方式的不同,“游憩意象综合体”常常表现为不同的形态。一个完整的“游憩意象综合体”通常是由上述四个要素共同组成的,但“游憩意象综合体”常常通过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以缺失状态呈现,如“游憩意象元”——“游憩意象点”;“游憩意象元”——“游憩意象点”——“游憩意象廊”;“游憩意象元”——“游憩意象点”——“游憩意象域”。这种组合方式受到游憩空间环境特征、游憩者自身的因素(如记忆的因素)及游憩者从事相关游憩活动的空间范围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游憩意象综合体”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和持续更新的过程,其发展与游憩者的空间体验和记忆直接关联,往往呈现阶段性发展特征。随着游憩者对空间体验的逐渐深入和记忆的逐步累积,“游憩意象综合体”也相应经历游憩意象元、游憩意象点、游憩意象廊和游憩意象域的“离散发展——组合发展——融合发展”三个逐步提升的发展过程(图3)。游憩空间特色的强化、公众游憩者文化素质和审美意识的提升、游憩经验的增加等均能使“游憩意象综合体”获得加速发展。
四、基于“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的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框架
(一)概念框架的提出
“游憩意象综合体”是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目标、系统、层次、要素、途径五个方面架构起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的概念框架,即以打造可意象性和情感认同强的城市游憩空间为目标,以惯常环境下的游憩空间意象系统和非惯常环境下的旅游空间意象系统为营造对象,以游憩意象元、游憩意象点、游憩意象廊和游憩意象域四要素为营造核心,以提炼游憩意象元和构建“点一廊一域”的游憩空间意象信息载体为具体实现方式,并从社会、(空间使用者)群体和(空间使用者)个体三个方面体现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的层次性(图4)。
(二)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的目标
简言之,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的目标就是通过对“游憩意象综合体”的解析来营造可意象性和情感认同强的城市游憩空间。换句话说,就是对游憩者空间感知与认知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游憩空间中可意象性强的特色要素进行挖掘和有效组织,使游憩空间结构的“特征性”和“可意象性”凸显,游憩者的“情感性”认同增强,以利于空间中个人、家庭、或群体的游憩生活体验与记忆的生成,从而把个体与更大一层次的集体记忆和价值相关联,使城市成为游憩者记忆的发源地和精神的归属地。
(三)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的系统
城市游憩地应营造两套空间意象系统,即游憩与旅游的双空间意象体系。一套是供惯常环境下的居民使用的游憩空间意象系统;另一套是供非惯常环境下的游客体验的旅游空间意象系统。游憩空间意象系统主要服务于本地居民日常的休闲游憩,既要在休闲游憩的层面上营造,也要在生活功能的层面上营造;旅游空间意象系统主要服务于外来游客的旅游,是游客实现旅游体验的场所和获取愉悦感的源泉。值得说明的是,划分两套空间意象系统是研究的需要,在实际的组成中,两套系统的一些部分常常是重叠的。
(四)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的层次
carr(1992)认为公共空间在意象塑造上的关键在于它所包含的三个层次的“相关性”,即从使用者个体的层次,空间能显示与使用者个人发展和个体特征的关联性;从使用者群体的层次,空间能使人通过空间联系提升其群体社会关系的潜力;在社会的层次上,空间能够表达城市文化和时代特征的意义。
城市游憩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象的营造也应包含了游憩者个体、游憩者群体和社会等三个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游憩空间意象营造对应不同的营造对象,包含不同的“相关性”侧重、具有不同的营造特点,突显不同的营造项目(表1)。
(五)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的要素
1 游憩意象元。游憩意象元是游憩空间的“灵魂”,通常是潜在的,需要挖掘和提炼才能够凸显出来。“游憩意象元”体现在游憩者对游憩空间的“整体记忆”中,是游憩者体验和感悟游憩空间的最核心意象因子,是游憩空间的“个性”和“特色”所在,对游憩意象元的准确把握,对游憩间意象营造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2 游憩意象点。游憩意象点是游憩意象元的具体物化,是人们能够直接获得的空间意象层次。代表性(即在城市中的标志性)和关联度(即意象要素与游憩意象元之间的关联程度)是确定“游憩意象点”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游憩意象点可以通过不同尺度游憩空间中的意象要素表达出来,常常表现为一个个具体的标志性很强的游憩点。如城市游憩空间整体层面——某历史文化名城游憩地的游憩意象点,多集中表现为某些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具体的历史建筑物;城市游憩区域层面——城市商业游憩区(rbd)的游憩意象点,常常需要通过各种商业要素来表达;游憩场所层面——某个公园绿地的游憩意象点,则与园林或游憩的要素紧密关联。
3 游憩意象廊。游憩意象廊是游憩意象点按一定规律在游憩空间的排列组合。游憩意象廊具有多种功能,最主要的是连接功能和组合功能,营造时应强化除此之外的游憩功能。同时,游憩意象廊还具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特性。在时间上,是记录个人或群体不同阶段游憩记忆的时间通道;在空间上,是游憩者感受和认知游憩特色要素的空间廊道,因此,还有凝结公众记忆(印象度)的功能。
4 游憩意象域。“游憩意象域”是城市中令游憩者印象深刻的特色化游憩区域,是游憩者的主观感知与游憩地的地域特色的有机融合。游憩者通过在城市游憩空间中从事游憩活动,受游憩空间所在地域的文化基质、自然生态环境、休闲氛围、交通水平等的影响,获得游憩体验与感受,将印象深刻、同质性强、特色
突出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记忆,形成意象场,即为“游憩意象域”。游憩意象域通常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独立的游憩意象元,多条游憩意象廊连接成网状,众多游憩意象点散布其中。游憩意象域反映了城市游憩空间“面”上的特质,是城市游憩空间意象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指针。
(六)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的途径
基于“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的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提炼游憩意象元,激发和恢复公众对游憩空间的记忆与意义,以利于游憩者对空间意义的理解;一是构建“点-廊-域”的空间意象信息载体,以利于游憩者对空间形态结构的掌握。
1 提炼游憩意象元。“游憩意象元”的提炼应着眼于对城市游憩空间意象特质的把握,应能反映公众游憩者对游憩空间的感受和评价特征,特别应注重挖掘和恢复游憩空间中那些能激发游憩者记忆、想象和情感的元素。
记忆和想象是游憩空间意象形成的核心影响因素,通过深入挖掘和恢复游憩空间中那些能激发游憩者记忆和想象的元素,让这些元素向游憩者准确传达空间特色文化信息,以唤起游憩者对空间的个性化记忆和情感,是营造情感认同强的城市特色游憩空间的关键性环节。
2 构建“点-廊-域”的空间意象信息载体。良好的、“可读性”强的游憩空间形态结构可以“刺激”游憩者的综合感官,易于为游憩者识别和记忆,并由此产生对空间结构的认知和对空间意义的判读,有利于游憩者空间意象的形成。
“游憩意象综合体”中的“游憩意象点”、“游憩意象廊”和“游憩意象域”是塑造游憩空间意象形态结构的有效信息载体。在游憩空间意象营造中,合理选择游憩意象点,有利于单个游憩空间意象的凸显;将游憩意象点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组合,优化配置游憩意象廊道,强化游憩意象域,则可形成强烈的游憩空间整体意象和高效的游憩意象集聚效应,有利于游憩空间形象的彰显,是营造可意象性强的城市特色游憩空间的核心内容。
五、结语
感知和认知是城市生活的基础,游憩者使用的设施及寻求的活动都会受到空间感知与认知程度的影响。因此,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应注重对游憩者空间感知与认知的考虑。受启发于城市意象理论及相关旅游规划理论而提出的“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是对城市游憩空间的可意象性起关键作用的“意象空间单元”,对城市游憩规划设计有重要意义。与当前国内众多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主要关注城市外部实体空间的组织和营造不同,基于“游憩意象综合体”的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重点关注游憩者的空间感知与认知,强调实体游憩空间规划设计要着眼于公众游憩者所感知与认知到的主观游憩空间,通过激活“游憩意象综合体”的方式来营造令游憩者深刻印象和情感认同强的城市游憩空间,是城市游憩规划的新视域。
本文从游憩空间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视角,系统阐述了“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认为“游憩意象综合体”的内涵和特征具体体现在空间的可伸缩性、结构的自相似性、要素的组合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等四个方面,并从目标、系统、层次、要素、途径等五个方面架构了基于“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的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概念框架,为国内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蕾蕾,从景观生态学构建城市旅游开发与规划的操作模式,地理研究,1995,14(3):69-73
2 刘滨谊,余露,风景旅游承载力评价研究与应用,规划师,2003(10):99-104
3 刘沛林,“景观信息链”理论及其在文化旅游地规划中的运用,经济地理,2008,28(6):1035-1039
4 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地理学报,2001(1):64-74
5 田逢军,沙润,城市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南昌市为例,旅游学刊,2008(7):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