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传统体育
畲族传统体育是伴随着畲族民众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它的延续与发展,与畲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联系在一起。既是畲族民众表达信任、交情、和谐、互惠等人际交谊的一种平台,更是中华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概况
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两省,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浙江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为709592人。畲族拥有自己的语言,迄今依然在广东的海丰、增城、惠阳、博罗等县极少数畲族当中使用。在实际生活中,畲族所主要使用的“畲语”和汉语的客家方言很接近,这应当是语言同化与局部融合的结果。在对外交往当中,各地畲族主要使用当地的汉语方言。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2、历史
根据学术界的研究,畲族与瑶族有密切渊源关系,都是汉晋时期见于史载的“武陵蛮”之后裔。此外,也有一部分学者主张畲族为古代百越后裔。一般认为,畲族形成的大致年代是在唐宋时期。这个时期在汉文文献上出现的“蛮”“蛮僚”“峒蛮”或“峒僚”等名称,所指称的民族集团具有瑶族和畲族的许多共同文化特征,在特定区域应当是指畲族或至少包括畲族先民在内。南宋末期,出现了“畲民”的名称,元以后,这一名称基本固定下来,标志着畲族作为一个比较独立的民族共同体已基本形成。
“畲”与“烧山种田”的刀耕火种生计有关。而“畲民”之所以被用来作为人们共同体的名称,与畲族先民长期从事刀耕火种有直接关系。此外,由于畲族与苗瑶族系的苗族和瑶族在历史渊源和语言、文化等方面有许多接近之处,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中,往往也把畲族称为“瑶人”“畲瑶”“苗瑶”等等。在畲族民间,他们并不以“畲”作为自称。其自称为“山哈”,“哈”是“客”的意思,“山哈”意即居住在山里的客人,这一名称所反映的应当是畲族经过辗转迁徙最后陆续在现在所居各地扎根下来的一种身份意识。
3、传统体育
畲族的民族文化颇具特色,无论是聚居的村落,还是盘唱民歌,甚而传统服装和手工艺织品等,都成为一种至今“活”着的畲族“文物”。处于东南丘陵地带的畲族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生产、劳动、娱乐和原始宗教等社会活动中,创造了适宜山区开展的、地方特色浓郁的民族传统体育。“斗牛”(顶牛)、操石磉、打尺寸、舞狮、赛“海马”、稳凳、打柴棒、舞铃刀、畲族拳和硬气功等,都是颇具民族特色的运动娱乐方式。
4、代表性体育项目
“斗牛”(顶牛)
斗牛,也称顶牛,是流行福建东北畲乡民间的一项民俗活动,属于较力型的体育形式。
畲族“斗牛”比赛由二人对垒,场地可大可小,场地平整即可。“斗牛”的特点是通过两人之间的跳跃、顶碰和拨撞等活动来较胜负。其比赛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为用脚进行的形式。比赛时,双方各自一只脚跳动支撑身体,另一只脚后弯用手拉着。二人互用膝部碰、顶、推,令对方双脚着地为胜。
另一种为用头进行的比赛形式。比赛时,二人头顶头,互拉双手,靠脚腿和腰的力量,把对手顶出活动界限为胜。
赛“海马”
赛海马,也叫滑泥板、溜板,是流行于闽东霞浦等地畲族民间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
畲族赛海马活动,源于民间的的一种生产实践技能,是一项结合于生产劳动的民俗体育形式。这一活动形式早在明代即已出现,相传明嘉靖年间,戚继光驻防福宁府(今霞浦县)时曾用滑泥板训练士兵,称为“海上轻骑”,以此奇兵破敌。
赛海马的比赛场地一般选取海边有海泥的一段,器材为平时在海滩海泥中滑行用的板块,长1米多,宽20~30厘米。比赛中,一人一块板,一支脚蹲在板上,一支脚蹬海泥推板向前滑行。
赛海马比赛多在劳动间隙进行,既是体育的竞逐,又是生产技能的演练。出工时比速度,回程大多比耐力,比运载量多少。
打柴棒
打柴棒,又称“盘柴槌”,是流行于闽东畲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棒术,具有武术器械技击的特点。
打柴棒的主要器械是木棒,由于使用的“柴棒”长短不一、功用不同,进行打柴棒活动时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棒长1.2丈,这类棒仅由一人耍弄,套路动作有攻有拦,叫“中拦”;另一种棒长0.7丈,为两人对打,套路动作主要是互相攻防盘击,叫“盘杖槌”,也称“齐眉杖”。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打柴棒,其棒术的路数都有着不同的特色,目前流传较广和使用最多的,有三步进、三步退、四步半、五步跳、七步、九步、猴子翻身、双头槌、公牛转栏、金鸡啄米、老蛇吐吞以及天观地测等。由于技击特点明显,深受畲族青年男子的喜爱。
舞铃刀
舞铃刀,为福建东部畲族地区的武舞活动,是具有武术技击特点的一类活动形式。
舞铃刀源于畲族民间的一种祭祀仪式。传说古时畲乡经常有妖孽作祟,致使干旱经常发生。为了保佑庄稼丰收,每发生干旱时,人们便舞起钢刀、铜铃,以祈求神的保佑,驱邪赶妖祈雨。久而久之,以刀、铜铃做舞具的一类武舞形式就延续了下来,并发展成为一种传统的具有技击特点的武舞活动。
舞铃刀一般有一名或数名男子参加。舞者上身穿畲族传统男上衣,下穿红色绣花布裙,头上扎红布巾,手执道具铃刀,刀柄处有一串铜钱,随着柔美舞蹈动作,震动着铜钱,发出富有节奏而悦耳动听的响声。舞铃刀的基本动作有跑、跳、冲、刺、劈等。而随着动作的变换,舞蹈给人以缥缈离奇如入仙境的梦幻感觉。
在畲族民间,舞铃刀收到了青少年们的喜爱,成为他们锻炼身体,提高技艺以及娱乐交友的重要活动形式。
施联珠主编:《畲族研究论文集》之《解放以来畲族研究综述》一文,民族出版社,1985,第11~15页。
《广韵·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