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大镇
扶大镇位于梅县新县城规划区范围内,总面积19.5平方公里,镇*设扶大农场侧,距新县城5公里。下辖4个村和扶大、后塘2个国营农场,总户数2176户,总人口9200人。扶大镇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建立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全面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中文名:扶大镇
行政代码:441421133
身份证前6位:441421
长途区号:0753
邮政编码:514000
隶属政区:梅县区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粤M
辖区面积:19.5km2
人口数量:约9200人
人口密度:472人/km2
1、地方简介
扶大镇
扶大镇位于梅县新县城规划区范围内,总面积19.5平方公里,镇*设扶大农场侧,距新县城5公里。下辖4个村和扶大、后塘2个国营农场,总户数2176户,总人口9200人。
2、农业发展
扶大镇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建立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全面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全年全镇粮食种植面积6680亩,总产2857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4380亩,稻谷总产2187吨,亩产499公斤;水果种植面积6936亩,全年新发展水果面积600亩,水果总产1.02万吨,总产值2518万元,人均水果收入2850元,占人均收入60%;全年生猪饲养量1.76万头,出栏1.07万头,“三鸟”饲养量97.57万只;水产养殖面积974亩,水产品产量443吨;蔬菜种植面积6330亩,总产9597吨。全镇有种养结合的小庄园1085个,占全镇总农户的62%,其中年收入3万元以内的有418个,3-5万元的98个,5-10万元的35个,10万元以上的4个。
3、乡镇企业
扶大镇充分利用地处新县城和205国道沿线的优势,做好土地文章,以地生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实施“五给-限”的政策,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引进天秀公司在铁炉潭村征地100多亩进-地产开发;引进老板在扶大农场投资20万元办起铸造厂;引进黄老板征地300多亩兴建休闲、养老、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托老所;对怡源生物工程公司生产的“金瓜膏”和氨基酸厂等镇办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全镇已有个体工商户80户,私营企业25家,其中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0户,私营企业5家。全年乡镇企业总收入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乡镇企业总产值1.07亿元,比增16.6%;实现税收257万元,利润313万元,分别比增59%和4.3%。
4、基础建设
扶大镇
扶大镇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一是抓好所里至三门凹水泥村道的完善和提高等级工作,抓好205国道扶大路口至扶大农场的扩宽路面,形成府前大道、西环高速公路、205国道、所里至三丰村道“两纵两横”的主干道路。二是改革农电管理*,投入资金150万元,整改线路10公里。三是继续完善水利设施。投资8万元对三丰村主圳道砌石“三面光”500米。四是确立“长远规划,分步实施,依法管理,集中建房,设施共享,共建新村”24字工作方针,在铁炉潭征地40亩进行小区开发;在铁炉潭、三葵、三丰规划30亩建设农民新村;发动华侨捐资5万元在三葵村村址旁建起面积200平方米的老人活动中心。
5、行政区划
扶大镇区划
441421133001121扶大社区
441421133200122所里村
441421133201122三葵村
441421133202122三丰村
441421133203122铁炉潭村
6、地方特产
梅县金柚
梅县金柚
梅县金柚是人们普遍喜爱的水果,老少皆宜,有益身心。除有清热涧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外,并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还含有类似胰岛素B细胞分泌物质有调节血糖的作用。
梅县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全县已建立起以金柚为主的优质水果商品生产基地42.68万亩,其中金柚种植25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金栩生产基地,基面积、衷情产、单产均居全国单例县第一位。年产金柚25万吨以上。目前,全县已形成国家、集体、联合体、个体参与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经营的开放型金柚销售格局。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厦门、成都等几十个大中声调设立了金柚销售网点,还通过华侨“三胞”在加拿大、美国、印尼、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金柚销售窗口。
7、附近景点
桥溪客家民俗文化村
桥溪客家民俗文化村
桥溪客家民俗文化村位于梅县雁洋镇桥溪村,距雁南飞茶田4公里,是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新开发的旅游景点。该村现有人口216人,常住人口50多人,有海外华侨三胞6000多人。该村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桥溪村始称叩头溪,方圆约1平方公里,四面环山,东有五指峰,西有义安寨,南为笠麻顶,北为香炉峰,奇峰秀顶,气势昂然。村口的五彩林,有七棵古树,均为百年大树,有五种树种,分别为红楠(樟科)、青蓝树(黄叶树科)、山杜英(杜英科)、白车木(桃金娘科)、荷木(山茶科),其中青蓝树是目前国内外发现该树种中最大的一棵。
村内最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有朱氏的继善楼和反围龙式的积善堂等;继善楼是由旅印尼华侨朱氏十七世祖维乾公之二子琪源公等五昆仲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动工兴建;民国三年(1914年)落成,继善楼依山傍水而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680平方米;共有房间70间;继善楼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横向方形布局;是两层夯筑杠子屋楼房,俗称“七杠楼”;其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以及营造的文化氛围为粤东地区少见而闻名遐迩。另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居民建筑是善庆楼,该楼约有110年历史;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共22间,是一座堂前向外周匝式的反围龙式建筑,其建筑结构在传统客家围龙屋建筑中别具一格;在粤东客家地区极为少见。
村内还有多处景点,村中的自然景观、客家风情习俗和历史沿革堪称“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革命老区的一个缩影,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引来中外民俗学者、建筑专家和游客参观考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