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江寺
迎江寺位于安庆市枞阳门外的长江边上,占地3万余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振风塔、毗庐殿、藏经楼、大士阁、法堂、广嗣殿等建筑组成。整座寺院建筑在长江岸边的高地上,殿堂巍峨,从十里开外即能见其雄姿。安庆乃历史文化名城,迎江寺即在该城之东南,它上接九华山,下临匡庐,北攘天柱,南临长江,可谓得天地之灵气,占人文之辉光。
1、基本信息
安庆迎江寺位于安庆东门外,濒临长江,占地3万余平方米,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历代均有整修或修建。
据《安庆府志》和《怀宁县志》记载,迎江寺于明万历已未(公元1619年)由怀宁县士绅阮自华募捐重建,明光宗曾亲书匾额“护国永昌禅寺”,清顺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禅寺”,乾隆帝赐“善狮子吼”额,光绪八年(1882年)题匾“迎江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近代名僧月霞于九华山创办中国第一所佛教院校以后不久,即来到迎江寺担任方丈,在其住持期间,留下了著名的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月霞方丈公案”。月霞离去之前,派弟子心坚来迎江寺担任方丈。
迎江寺
迎江寺创建于宋开宝七年(974年),曾名“古万佛寺”。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新募建。清朝初年又重建,以后续有整修扩建,终成沿江一带名刹。
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战火。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名“迎江寺”,意为寺院迎长江而立。光绪元年(1875年),慈禧太后赐给迎江寺“妙明园”匾额,悬于藏经阁上。
1983年迎江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1984年移交给佛教界管理使用。1949年后,*多次对寺庙进行维修、保护。
该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振风塔、毗庐殿、藏经楼、人士阁、法堂、广嗣殿等建筑组成。天王殿、大雄宝殿建筑在高台上,十分雄伟,为硬山顶,小青瓦屋面。
毗庐殿重檐歇山顶,粘土筒瓦,有发戏、提栈,无斗拱。藏经楼为现代式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是近代寺院建筑。
寺内文物珍藏十分丰富,最有价值者为明朝金粉写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附《心经》)。
此经用金水在瓷青纸上写成,赵体楷书,笔法庄重秀逸;经书中有50幅佛像和菩萨度化众生图,画法技术高超,被国家定为一级文物。此外还有清人翁同、曾国藩等人的竹书扇面;近人张大千、齐白石等人的山水花卉作品;当化画僧懒悟大师的禅机国画。另有明清时代的各类碑记九块。振风塔是迎江寺最具特色的建筑,又名“万佛塔”。始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现存的振风塔共七层,高60米。塔身平面形状为正八边形,底层边长约5.5米,两对边距离约13米,逐层收缩。塔内空心,有石级直通塔顶。
万佛塔二层由塔外入口,三层以上设在两道正八边形夹墙之间。塔中心八角瓜皮顶空另有三或四面设供涵直通塔外,石级出入口设在拱涵一侧,无拱涵之塔面设一拱形壁龛,各层拱涵或壁龛两侧对称设一至五个小壁龛,龛内供六百多座砖雕佛像,龛后有缝直通塔内夹道和空厅顶部各壁佛,使佛灯常明。塔底层高一宽约三米的有柱长廊,两层以上设无柱长廊,檐角发戏,戏下系铜铃,梵声常鸣。
塔顶是八方体须弥勒座,上接覆钵、相轮、瓶等,以铜轴相连构成塔刹。振风塔已被安徽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迎江寺建立以来,历朝香火兴盛,延绵不绝。1949年后,*多次对寺庙进行维修、保护。
1983年迎江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1984年移交给佛教界管理使用。
近年来,迎江寺成立了由僧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恢复了丛林制度,办起了素餐馆,实现了以寺养寺,迎江寺的殿堂楼阁也都修葺一新,成为安庆市的一颗明珠,镶嵌在长江之滨。
2、主要景点
天王殿
迎江寺大门上方书有“迎江寺”三字匾额(光绪捌年榖旦),门两边各置铁锚一个,重约3吨,这是该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独特之处。
据民间传说,安庆地形如船,塔为桅杆,若不以锚镇固,安庆城将随江东去,故而设之。
门口右边墙壁上字:“佛日增辉,*常转”,门口左边墙壁上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寺内建筑,以四进殿堂及一塔为主体。
一进天王殿,殿高10.4米,面积约300平方米。
正中坐一尊袒胸露腹、张口憨笑的弥勒佛像,背后站韦驮像,面对释迦牟尼佛。殿两侧分列“四大天王”,各高3米余,气势威严。
大雄宝殿
高17.72米,面积409平方米。殿内三尊大佛,居中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东西两侧为消灾延寿药师佛和阿弥陀佛。
殿后骑狮的为文殊菩萨,骑象的为普贤菩萨。两厢佛台上供降龙、伏虎等十八罗汉塑像,姿态各异,造型生动。
毗卢殿
脊高17.7米,面积约580平方米。殿内中间供奉的是毗卢佛,左边是大梵天王,右边是帝释天神。
毗卢佛背后的悬壁上塑的是高达10多米的海岛,岛上有《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一百多个人物塑像,海岛下塑有“四海龙王朝观音”,整个塑像精美逼真。藏经楼
楼高16.2米,面积981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层。楼上藏有佛经万余卷,还有《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附《心经》,保存完好。
这部经书迄今有500余年历史,经书中还有多幅佛像和普渡众生像。楼下为法堂,供讲经说法和重大宗教活动之用。中层是西方三圣像。
振风塔
振风塔
塔中心为八角瓜皮顶空厅。振风塔塔门布局多变,游人登上二层以后往往入而碰壁,不得其门而上,因此人声笑语不绝,一旦得门而上,则又勃然而悟,其乐无穷。
每层檐角发戗,戗下系铜铃,随风作响,悠扬远送。
塔的底层供奉一尊5米高的接引佛,二层供弥勒佛,三层供五方佛,四层以上有浮雕佛像600多尊,塔顶为八方体须弥座,上接半圆形覆钵和5个铁球(佛称相轮),1个葫芦宝瓶,用铜轴串在一起构成塔刹。
浑厚的塔身衬着造型优美的塔刹,巍然高耸,直入云霄。“塔影横江”是一幅晴空月夜美丽奇异的图画,被誉为安庆胜景之一。“过了安庆不说塔”、“万里长江第一塔”和“宝塔王”的美称,引得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留下美好诗篇。
此外迎江寺还有宜园(放生池)、大士阁、慈云阁、迎江楼等建筑,结构崇宏辉煌。寺内还有素菜馆,精制各种素菜400余种,风味独持,游人至此可一饱口福。
3、历史沿革
迎江寺创建于宋开宝七年(974年),曾名“古万佛寺”,由僧涵万募化而建。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邑绅阮自华在此基础上重新募建,明光宗皇帝御书敕名“护国永昌禅寺”。
清朝初年重建,康熙二年(1663年),巡抚张朝珍修大殿和山门,至此迎江寺方成规模。以后续有整修扩建,终成沿江一带名刹。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战火。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名“迎江寺”,意为寺院迎长江而立。光绪元年(1875年),慈禧太后赐给迎江寺“妙明园”匾额,悬于藏经阁上。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近代名僧月霞于九华山图库创办中国第一所佛教院校以后不久,即来到迎江寺担任方丈,在其住持期间,留下了著名的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月霞方丈公案”。月霞离去之前,前派弟子心坚来迎江寺担任方丈。迎江寺大门上方书有“迎江寺”三字匾额,门两边各置铁锚一个,重约3吨,这是该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独特之处。据民间传说,安庆地形如船,塔为桅杆,若不以锚镇固,安庆城将随江东去,故而设之。
4、相关传说
迎江寺
第一个是迎江寺大门上方的“迎江寺”三字匾额中,“寺”字下面少了一个点。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迎江寺被赐予的匾额不少,明光宗赐“护国永昌禅寺”匾额,乾隆皇帝赐“善狮子吼”匾额,慈禧太后赐“妙明园”匾额,光绪皇帝赐“迎江寺”匾额。正是在光绪皇帝赐的匾额——“迎江寺”中,“寺”字少了下面那一个点。这自然是逃不过老百姓的眼睛的。于是,民间传言,这个“寺”字其实是光绪皇帝有意写错的。因为当时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虽然身为天子,但是皇权却不掌握在自己手中,难免心中有些不满,似是缺少了一点东西。但是在慈禧太后的强压下,他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于是在别的“大事”上不敢发泄,便在诸如此类“小事”上作文章,故意把“寺”字下面少写一个点,然后把底下的那一勾直接勾上来。当地老百姓纷纷传说,估计光绪皇帝这是想有朝一日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皇权,再重回迎江寺,将那一点补上,以示达成心愿。很明显,直到光绪皇帝驾崩,他也没能回来添上那一点。
第二个是迎江寺大门两边各放置着一个大铁锚,这也是迎江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独特之处。
关于迎江寺门前为何放置铁锚,流传在当地老百姓口中的就有好几个版本。一说是,安庆地形如船,迎江寺中高耸的振风塔恰似桅杆,若不以铁锚固定,安庆城将随江东去,故设之。另一说比较务实,说是自古以来,长江上船只往来频繁,难免发生意外,迎江寺中高耸的振风塔是一座佛塔,更是一座指引航向的灯塔。迎江寺门前放置一对铁锚,不仅可保佑往来船只平安,也可为进寺烧香拜佛的信徒们提供拴挂缆绳之处。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很有趣,说这对铁锚缘于一位安庆知府。据当地老百姓说,古时安庆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南京不打五更鼓,安庆不坐彭知府。”安庆地形如船,迎江寺中的振风塔恰似桅杆。因“彭”与“篷”字音一样,如果彭姓人来做安庆知府,就像船上拉起了篷,安庆就会离岸起航,意味着要遭受水灾。后来,朝廷(具体朝代不详)恰好任命一位姓彭的人担任安庆知府。一个多月都过去了,这位彭知府还没来上任。原来,这位彭知府也听说了流传在安庆的这句民谣,担心自己前来做官,不仅得不到老百姓拥护,而且还会给当地百姓带来不利,但是如若不上任,抗命不遵之罪又如何承担得起?彭知府整日在家长吁短叹。彭母毛老夫人见状,询问缘由后,想了想,说道:“儿莫愁,娘自有良策。安庆的官忌讳彭字,但娘姓毛(与“锚”同音)。娘与你一道去安庆,毛(锚)把船栓住,不就平安无事了吗?”彭知府大喜,马上命人连夜打造了两只大铁锚。第二天一早,彭知府和母亲就带领人马装上这对大铁锚,来到安庆。进城后,彭知府径直来到迎江寺,将这对大铁锚安放在迎江寺门前两侧,又进寺求神拜佛后,方才前往府衙上任。有了这对大铁锚后,几百年来,虽然长江水患频发,但迎江寺乃至安庆城却安然无恙,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第三个是关于迎江寺中振风塔的传说,包括为振兴安庆文风而建塔以及振风塔的奇异造型等。
振风塔,原名万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后取名“振风”,有“以振文风”之意。相传在明代以前,安庆没有出过状元,文风凋敝。一些星相家仔细端详安庆地形后认为,安庆一带江水滔滔,文采难以在此扎根,需要建塔镇之。此说虽然荒诞,但有趣的是,安庆自建成振风塔之后,当地文风果然昌盛,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安庆出了大思想家方以智、宰相张英张廷玉父子、状元赵文楷和书法大家邓石如等。此外,以桐城(位于安庆北部)籍文人为开创者和主要作家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雄踞清代文坛200余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振风塔是迎江寺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临江而立,是长江流域规模最大、最高的七级浮屠,享有“万里长江第一塔”美誉。振风塔高72米,底层周长40米,七层八角,内有168级台阶,每层都有石栏环卫。塔中的楼梯布局多变,有些甚至让人匪夷所思,比如登上二层以后,有时明明一直顺着楼梯走,但是走着走着前面便有可能是一堵墙,无路可走,只能原路返回。在塔内四处碰壁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得其门而上的人也不在少数,因此塔内时常笑语声不断,其乐无穷。至于古人为何如此设计,原因至今无人知晓,成为一个谜。
诸如此类传说是当地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虽听来有趣,但既为传说,其真实性不得而知,权且记录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