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塔
万佛塔又名插花塔、兴化寺塔、慈氏寺塔(因为此处宋代有兴化寺,元代有慈氏寺),俗称“蒙城砖塔”。万佛塔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城内东南隅,始建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整座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42.2米,塔底周长24米,直径8米,因塔体内外镶嵌佛像八千余尊而得名。塔东侧有寺,名兴化寺,故最早塔名叫兴化塔。
1、历史沿革
万佛塔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于塔西旁又建一寺名慈氏寺,明洪武年重修,又名慈氏寺塔。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第四层塔心俗称“小庙”,供奉关羽、关平、周仓三尊神像被毁。
1977年,文物部门对万佛塔进行全面维修,加固塔基,弥合裂缝,补镶损坏严重的佛像砖,塔尖增设了避雷针,恢复了宝塔原貌。
1981年,万佛塔载入了《中国名胜词典》。
1981年至1984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十三万五千元,对万佛塔进行了彻底维修。
1988年,万佛塔作为儿童游乐园的主体建筑对外开放。
2、建筑特点
结构
万佛塔由地宫、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地宫四壁遍镶石雕,内存北魏时期石碑一块。万佛塔塔共13层,高38.6米,底周24.3米,每层有8门,4真和4假,1至7层以下门窗立位相同,8层以上逐层转换,上下错置,每层飞檐下装饰有各种花纹的图案,塔顶装有铁制铃,每角飞檐悬铃。塔刹为铁制塔刹,装有复钵一个,相轮五重,宝盖、宝瓶各一。塔身为水磨青砖砌造,内体外镶嵌有赭、黄、绿三色琉璃砖1300余块,每块砖雕有佛像3尊,中为释迦牟尼、左为迦叶、右为阿难,也有很少几块只刻有一个佛象,总计6000余尊。
万佛塔
万佛塔有4个特点:第一,平面八角,第一层塔身特高,下半部为实心体,上半部皆为梯形,正门开在塔北面的上半部。第二,塔为楼阁式,2、3、4层平座,用仰莲瓣承托,替代斗拱,既美观,又简练。第三,塔的内部结构颇多变化,采用穿心式、回廊式、壁内折上式、实心式等混合方式。第四,塔的内壁、外壁遍贴佛像砖,这是宋塔贴佛像最多的范例。万佛塔不设台基和基底,第一层倚柱为瓜楞式,第二、三层倚柱有柱头卷杀,门洞门头均采用圭角形,斗拱采用每朵出双抄花拱;塔窗花纹采用菱形、球纹立格、斜格及龟背纹等。
3、文物遗存
石雕
万佛塔地宫四壁遍镶石雕,内存北魏时期石碑一块。塔身为水磨青砖砌造,塔体内体外镶嵌有赭、黄、绿三色琉璃砖1300余块,每块砖雕有佛像3尊,中为释迦牟尼、左为迦叶、右为阿难,也有很少几块只刻有一个佛象,总计6000余尊,这些佛像有宋代遗物,也有后世添配的。第四层塔心俗称“小庙”,供奉关羽、关平、周仓三尊神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毁。
碑刻
万佛塔塔内保存有两块建塔的碑刻:一块在第四层,为宋崇宁元年(1102年)所刻;一块在第十一层,为崇宁五年(1106年)所刻。从两块碑记的相隔时间推断,从五层到十一层相隔四年,全塔共十三层,加上基础和塔刹的施工,全塔约修建十年时间。
4、研究价值
历史价值
万佛塔
艺术价值
万佛塔造型雄奇、挺拔俊美,是北宋时期高超建筑工艺水平和社会审美观念的直观反映。作为现在的为数不多的八角楼阁式砖塔,万佛塔体量协调,结构严谨,块面持重,浑然一体,历经千年而巍然矗立,具有高度的牢固性。同时,建筑材料涉及砖石、木材、陶釉、铸铁等,建筑工艺有砌、镶、雕、烧、铸、刻等,点线面结构既紧密,又富于变化,是当时建筑水平综合体现。此外,万佛塔琉檐飞动、风铃叮当、书画美妙、佛像生动、教义精深,具有令人赞叹的艺术魅力。
科学价值
万佛塔涉及社会学、物理学、建筑学、美学、考古学等各个方面,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具有较高的综合科研价值。
5、保护措施
万佛塔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安徽省文物局批准《安徽省蒙城万佛塔保护规划立项报告》,(皖文物保134号),并同意蒙城万佛塔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立项。
2014年,蒙城县文物局为加强文物安全保护工作,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1、在万佛塔周边、县文物库房及时安装了监控设备,对万佛塔避雷设施进行安全测试。
2、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相结合、重点巡查和一般巡查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对重点乡镇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安全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委托安徽省文物保护中心制定《万佛塔保护规划立项报告》。并委托有文物保护资历的单位制定《万佛塔文物保护规划》和《万佛塔维修方案》。
6、旅游信息
地址:亳州市蒙城县城关镇宝塔中路。
门票:免费开放。
交通:乘公交新2路、新7路行政服务中心站下可至万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