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苗族斗牛节

科普小知识2022-09-23 20:00:40
...

苗族斗牛节是苗族传统的民俗活动,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争胜论负的活动,被称为“东方式斗牛”。典籍、诗词、舞蹈、传说、鼓社记载斗牛;传统斗牛*组合,不决胜负,现代斗牛分组、拈阄、定时、淘汰制,决胜负;苗族斗牛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斗牛,就在于苗族斗牛是苗族牛图腾崇拜的遗迹。

1、节庆简介

“斗牛”俗称放牛打架。开阳平寨苗族“斗牛”分别于每年正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三天举行。斗牛日,开阳、贵定、龙里、福泉四县各族儿女披金戴银,盛装前往观战。数百名牛主牵着尽可慓悍的牯牛分待四周。待对阵双方牛主牵着斗牛绕场一周“踩场”过后,斗牛即由主持人宣布开始。刹时,人群欢声雷动,唢呐喧嚣,鼓乐齐鸣。激战中,难解难分者有之,打翻在地者有之,仓皇败逃者有之。斗牛结束,人科纷纷给胜者披红挂彩,并向其主人敬酒祝贺。

很多苗家山寨都有一个盛大的斗牛节日,它是苗族最大的喜庆节日。


苗族斗牛节

斗牛会场一般设在四周有茂密森林的平坦草地上,届时,各苗家山寨人民穿上节日盛装,唱着山歇,牵着条条斗牛蜂拥而来。

斗牛开始,人们把参加比武的斗牛一齐放进斗牛扬,顿时,几十条斗牛狂怒互相挑战,寻找对手,互相顶斗,斗败者拔腿就跑,胜者紧紧猛追,直到败者逃出战场,逃入人群,胜者又才返回斗场内再次寻找对手。第一回合的失败者都逃走了,胜者问又一次展开恶战,失败者又逃走,第三轮胜利者之间又展开格斗,直到最后剩下一对,这是斗牛中最精彩的决斗,此时两牛实力相当,一个回合比一个回合更凶猛,恶战一次比一次更激烈,有的一直斗数小时不分胜负,这不仅是比力气的决斗,也是比斗技的决斗,它们互相寻找对方薄弱处和致命处,勇猛冲杀,两对牛角互相碰击,震耳欲聋,有时它们头顶头,相持数十分钟,肌肉崩得几乎要爆裂;有时格斗直到日落,直至其中一条牛败下阵来逃走方休。得胜者昂首在场中,主持人给它戴上大红花,由它的主人牵着绕场一圈,观众纷纷喂给它染红的鸡蛋和节日的饭菜,向它身上撤去无数的鲜花。

晚上,人们就在斗牛场上燃起篝火,青年男子吹起芦笙,姑娘们翩翩起舞,老年人讲说着古老的传说故事,人们通宵达旦地欢庆着。

苗族是蚩尤的后代,传说蚩尤帝为铜头铁额、牛首人身,苗族是一个敬牛、爱牛、崇拜牛的民族,他们把牛视为健康、力量、勤劳、搏击、英雄的象征。苗家人喜爱斗牛,是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斗牛在以前都是在庄家收获后,用以庆丰收,放松一下农民的心。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发展,正在逐步演变成一种苗族重要的节日。

2、节日文化

贵州苗族斗牛尤以黔东南七月初“斗牛文化节”,最为出名,汇集了贵州省及邻省各个地方的名牛,斗牛时间长,人数多

斗牛开始之前,各村推举的中间人奔走于各牛主之间,了解牛的长度、高度、年龄、体重、角门长势等等,然后集中决定谁与谁斗,在征得牛主同意后,主持人即宣布斗牛开始。那场面相当壮观、有趣。斗牛结束后,人们纷纷给胜者披红挂彩,并向其主人敬酒祝贺。

3、节日由来

斗牛节的由来还有个其中广为流传的故事呢:相传有一年平寨遭水灾,洪水长时间不退,直到正月二十五这天,两头水牛在被洪水淹没的岸边打架,大水即消,当年的粮食也获得了丰收。苗族后人就把农历正月二十五这天定为“斗牛节”。每年这个时候,四面八方的苗族群众都会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跳园”、“斗牛”等活动。

4、节日发展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存在着斗牛这样的运动,主要存在在牧区。如云贵地区的苗族和侗族均有斗牛习俗,当中贵州省的开阳县3月也会举行斗牛节,山头上涌满围观的热闹人群。在浙江金华也有斗牛的习俗。金华斗牛是牛与牛相斗,不同于西班牙的人与牛斗,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其场面之惊险、壮观,令人赞叹。自1992年10月4日以来,“金华斗牛”于每年重阳节隆重开角,并伴有斗牛大奖赛。金华斗牛始于赵宋明道年间,积习相沿,经久不衰。建国后,一度停止,1985年4月,金华市在湖海塘畔重建斗牛场,占地十四亩,于1986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来斗牛场拍片,把金华斗牛搬上了银幕。一年后,因收不敷支,于1987年7月关闭。

5、斗牛目的

当然,苗族人以牛相斗并不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选出神崇拜,来展示苗家人崇敬的力量和勇敢。竞赛性则是以输赢论名次。一般来讲,斗胜的牛会被称为牛王、牛神、牛圣,为全村寨带来荣誉,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崇拜。斗败的牛则命运比较悲惨,有的被再次精心饲养,以图来年再战峥嵘,否则,就会被其他村寨的村民羞辱和讽刺。一头好的斗牛往往被视为全村寨的财富,因为一年比赛的数场奖金额度也是比较可观的。


苗族斗牛节

古往今来的苗族斗牛,特别是黔东南苗族斗牛,以惊心动魄的牛与牛相斗区别与西班牙的牛与人相斗而闻名于世界。与中外其他地方相比,还具有丰富多样性、不可替代性、原始神秘性、群众参与性、双重互补性的优势,既是黔东南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又是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

有位民俗专家到贵州实地考察后说:“世界最精彩的斗牛在中国,中国的斗牛在西部,西部最神奇地在于黔东南苗族斗牛文化”!还有一位日本朋友好奇地问:“世界各地有水牯牛,中国各地也有水牯牛,可为何没有黔东南饲养的水牯牛好斗、善斗、能斗”?他还特别问:“为何凯里市及毗邻县的牛都能斗”?以苗岭新都凯里市为中心,涵盖毗邻台江、雷山、丹寨、麻江、黄平、施秉等县苗族饲养的斗牛,经历史检验确定如此。

但要回答这问题,并非三言两语就说得清的。这大概与巍巍苗岭主峰雷公山、香炉山和清水江、巴拉河、舞阳河等山高水深的锤炼习性、宜人自然气候环境的长期熏陶、特殊环境培养十八般武艺的胆量,悠久的苗族历史,文化习俗、饲养特技、精选习俗,优良的种牛等因素有关。多年来,为探究苗族斗牛习俗文化,我们曾多次随苗族斗牛团到长沙、广州、北京、贵阳等地去开展斗牛大赛,又经常深入苗族村寨调查研究。现就所获所知,从侧面浅谈苗族精心挑选斗牛、细心饲养斗牛、惊心动魄的斗牛即苗族斗牛文化三要素。欲以此抛砖引玉,唤醒民众文化意识,传承优秀文化遗产,进一步抢救、保护和继承发扬民间斗牛文化而已。

6、选牛细则

综述 

要斗牛,首先要有好斗、善斗、能斗的斗牛。要有勇猛顽强的斗牛去拼搏,以精彩的高潮武艺赢得万众的欣赏及喝彩,就必须经过精心挑选好斗牛这一要素,这是关键的关键。但如何挑选?选什么样的牯牛去饲养才成好斗、善斗、能斗的斗牛?至于挑选斗牛的习俗文化,本身就是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黔东南苗族挑选斗牛的标准要求是十分讲究的,至少要从牛的全身、前身、后身、四膊、四脚、蹄爪、皮毛、牛旋、头、眼、角、耳、鼻、嘴、舌、牙、腮、颈、肩、腰、肚、脐、粪门、尾巴等几十个部位去看,去分个一清二楚,苗族认为,牛的习性,从各个部位上都可以看出是否能斗善斗,牛强人吉的。这本身也是一种苗族牛文化习俗。

牛的全身

在挑斗牛时,苗族比较讲究“精心挑选”,又重在对其主人是否“吉”、“利”二字上,如挑选时,首先要看牛的全身:好的斗牛,只见其“体紧身促,头小腹大”,“颈短身短,角刀眼圆,肩高臂低,四毛不分,四足齐立”。同时,还要求屁股切齐,脚蹄贺顿,更讲究旋毛周正。苗族在挑选斗牛时,还十分讲究牯牛的“三宽四紧”。其“三宽”是:鼻子宽、屁股宽、角门宽;“四紧”是:骨骼紧、四蹄紧、口紧、腰紧。也有的说要“四宽五紧”。“四宽”即口紧,、皮紧、骨骼鼻杆、宽角门、宽胸膛、宽后福;“五紧”即口紧、皮紧、骨骼紧、腰根紧、尾巴紧。苗族民间有谚语:“挲牛身长不须近,牯牛边短更有力。”所以,牯牛要讲究“五短”,即嘴角大而短,不挑食,更能吃;颈项短,拼斗有力,拉犁架更有力;身子短,短而精炼,短而有颈:脚短,短而立稳,立而如柱;尾短,“短而紧,如钢。”这样的牯牛,是上等牛。买到这种牯牛后,辅以特技饲养,精心调教,必定好斗、善斗、能斗。

牛的前身

苗族还比较讲究相(看)牛的前身。他们从数千年历史长河的实践经验中全验到:“前身高,快如刀”,“前身低,要人推”。可见,凡是好斗善斗的水牯牛,必须前身高,且高在云头上。如果云头两回事边都生有旋,称之为莽轭旋,这牛必定身强力壮,行走如飞,勇猛顽强,拉犁加样样行,而且是“保家牛”、“发富牛”,牛会保佑牛主一家大吉大利,人丁兴旺,发财发富,万事胜意。如果是斗牛,“前身高一掌,拼斗角碰响!”这种前身高、后身低的牯牛,在争霸沙场上,必定是“拼斗角碰响”,要是用来犁田,必然是“只闻犁响”,不用人催鞭抽自向前,选上这种牛饲养,主人家自然大吉大利,富贵荣华。相牛看前又看后,二者为对立的水牯牛的后身:既要求前身高,又必然要求后身低,二者为对立的统一,且三叉骨要平。三叉骨处如有旋,常叫晒骨旋,其要求标准是旋上膊,后膊要丰满,这种牛必定性子急,身强力壮,行走如飞,好斗无疑;如果“旋落草塘”,此牛必定性子太炖,慢慢吞吞,“打死不忙”,有气无力,死气沉沉,不仅不打架,就是犁田也不得行。你用鞭抽打,把牛也逼急了,还会掉头用撬人,帮对主人家很不利,所以,世间有“左空仓,右叹气”的说法。

牛的四膊 

苗族在选牛时,还要注重相(看)其“四膊”。牛不但以四膊旋为美,而且要求旋要生在膊上,还要求旋圆,位正,要一清二楚。如果牛的四膊旋不正,哪家饲养了这种牛,必然风不顺,雨不调,名方都不利。要是“前旋后不旋,到老不周全”。这种说法呻然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民间依然有人售,并认为“前旋后不旋,主人万事不周全,不顺心,不吉利”所以,在选牛时,人们往往“相罢四膊看四脚”。有的在看脚时,还要把牯牛拉着走一两圈,然后回头仔细看牛脚印。因为凡牛的脚都要“轻”,又要“圆”,还要“露筋骨”。牛的腕下还要求“肉复蹄”。特别是后脚行走时,要超过前肢印前数寸合步为宜,同时还要求前脚要直,落脚要轻,脚印要浅;骨要长而圆,行走起来既快又有力,前脚直如箭,善走不须鞭”,这句民谚已很有说明问题了。如果前脚直,两膀肉丰满,不仅牛有力,牛的主人家也定能呼风来风,要雨来雨,事事顺心。有的购牛人员,还要将牛的脚抬起来细看,因为苗家人深知:牯牛的四脚底内的旋,民间称之“飞空旋”。只要是飞空旋的牛,必定是“神行太子”,如“下山猛虎”,冲得快,斗得凶,死打硬拼,武艺俱全,出

战必是“旗开得胜”。当然,除此外,还要看牛的蹄爪。凡是牛都有蹄爪,但牛蹄一定要圆又要大,要青黛颜色即黑或紫色为宜。蹄毛的颜色宜青,不宜黄或白。所以,苗族民间有谚语:“蹄毛带黄色,行走不满百”,也就是说,凡牛的蹄毛是黄或白毛,必基拖拖踏踏,有气无力,走路不行,自然不可能去拼斗或拉犁架了。对于牛的蹄爪,通常又叫蹄尖,也有人叫子爪或八卦爪。凡牛的八卦爪并紧即蹄尖并得紧,行走起来“有力又轻松,来去快如风”。

牛的皮毛

在选牛的皮毛时,讲究的是“薄”、“软”二字,要求薄如老鼠皮,软似缎子布。牛皮一般还分为瓜皮、老鼠皮等。只要牛的全身上下都是黑毛青皮,又薄又软,必定是好牛。如果毛顺色,又是青色的,就是上等牛了,挑选到这种牛,其既不轻易生病,又不会怕冷和怕热,一年春夏秋冬,全国东西南北,什么样气候环境都才能适应。在牛毛挑选特别讲究,要求其毛稀而立,毛健而习,光华发亮。因“前密后稀,怕热兮兮;前稀后密,性子不急”。民间还有顺口溜:“牯牛毛要生得稀,牯牛毛要象黄丝烟;前后毛若不合色,枉费一张缎子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牯牛的身上有多旋,人们称为“满架葡萄”,有的人头上有两个或三个旋的,人们都说他(她)是牛变的,这也反映了“牛多旋”的道理。牛旋,黔东南各地苗族称谓有所异,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通肠旋、竖毛旋,追马旋、丧门旋、锁喉旋、砍头旋等。

7、斗牛过程

斗牛前 

斗牛节到了,主人们在迎宾待客喝酒时,还特意用糯米把牛喂饱,斗牛上阵前有的主人还给牛喂上一、二两酒,为牛提神壮胆。中午,斗牛场内外,人们从四面八方牵来几十及至几百头斗牛,有的斗牛身上还配有牛鞍,牛鞍上插有五彩小旗。牛鞍两边挂满铜铃,响声叮当,有的牛鞍上还插有历届斗牛获得的奖旗。显得格外威风,主人也显得异常光彩。

斗法

苗族斗牛有几种斗法,一种是斗输赢抢名次,这种赛法不准人帮,也不劝斗,以胜败生死来定名次,一种是议定相斗时间比输赢或者到时间劝斗算打平。还有一种配对放斗,或胜败随便,或视其情况劝斗。斗牛时双方牛主和亲友都到斗牛场上,为其斗牛吆喝助威和准备到时劝斗;斗牛由有斗牛经验的人牵着在斗牛场内环绕一大圈或一小圈,使牛亮相,让牛熟悉环境和对方。然后将两牛头相对,牛身对立,在相距约两米处,同时将牛鼻绳放开。两牛便相互打斗,两边主客人都在为与自家有关的牛喝彩助威,同时他们也可以从后头或侧面用手推肩顶,给牛助力。四面观众也为两边斗牛吆喝助彩,气氛热烈。如放碰牛相斗,两牛可对直相距十米八米,两边同时放手,两牛便狂奔至中,用头角猛力相撞,这种碰牛相斗极为剧烈,常有碰斗致死的。也有碰斗牛与不碰斗牛相斗,碰斗牛相跑五六米冲过去,不碰斗牛原地抵触的斗。

劝斗

双方牛斗得正酣可相斗已到议定的时间,需要劝斗时则双方主人交换各自带来劝斗用的粗绳,交换人员分别捆住对方牛脚,等待一声呼喊,双方同时拉退斗牛,隔离牵鼻退场。然后第二对、第三对入场竞斗。也有斗牛场上几对牛分别竞斗的,场面气氛更是热烈,其间斗牛主人的亲戚朋友还为斗牛放炮送礼,无论到场斗牛得斗与否,是输是赢,主人都得到亲友们的礼物,鸡、鸭、绸带等礼品。获奖的斗牛:牛王、冠、亚军或第一、二、三名的斗牛则格外光彩,牛主人扛着奖旗或者将奖旗挂在斗牛的两角上,牛与主人都得到人们极大的钦佩羡慕。斗牛节期间,看斗牛的、看热闹的、作客饮宴的、谈情说爱的,各有所得,这种节日往往三五天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