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迎泽区
迎泽区是国务院1997年批准成立的城乡一体化城区,地处太原市汾河之东、城区中部,南连小店区,北接杏花岭区,东与榆次市、寿阳县相邻,西隔汾河与万柏林区相望。全区下辖迎泽、柳巷、文庙、桥东、庙前、老军营六个街道办事处和郝庄镇,迎泽区历史底蕴深厚,是宋建太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上溯千年以前的唐明古镇。迎泽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太原市的政治中心、交通枢纽和对外交往的“窗口”。迎泽大街、解放路、新建路、五一路、并州路、建设路、府东街、府西街等全市主要交通干线纵横全区。
中文名称:迎泽区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山西省太原市
电话区号:0351
邮政区码:030000
地理位置:东经112°41′北纬37°51′
面积:104.57平方公里
人口:49.16万
方言:太原话
气候条件:温带温带季风性气候
著名景点:文庙,崇善寺,纯阳宫,开化寺
机场:太原武宿国际机场
火车站:太原火车站
车牌代码:晋A
1、基本信息
迎泽区是国务院1997年批准成立的城乡一体化城区,迎泽区地处太原市汾河之东、城区中部,南连小店区,北接杏花岭区,东与榆次市、寿阳县相邻,西隔汾河与万柏林区相望。全区下辖迎泽、柳巷、文庙、桥东、庙前、老军营六个街道办事处和郝庄镇,89个社区、29个村,总面积104.57平方公里,总人口49.1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65万人。迎泽区历史底蕴深厚,是宋建太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上溯千年以前的唐明古镇。迎泽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太原市的政治中心、交通枢纽和对外交往的“窗口”。迎泽大街、解放路、新建路、五一路、并州路、建设路、府东街、府西街等全市主要交通干线纵横全区。
2、自然环境
太原市迎泽区
迎泽区境内6~10月,局部地区有时出现暴雨,又因境内属湿度、降水量较小地区,年均降水量464毫米,且日照充足,大风日居多,导致年蒸发量高达1789毫米,相当于年降水量近四倍,极易发生干旱现象,民间有“十年九旱”之说。
3、历史沿革
太原市迎泽区
太原曾以其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闻名遐迩。早在唐、宋时期,太原就已成为一个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宋代太原陶瓷中的“木理纹瓷”在中国独树一帜。元代以后,太原是中国武器制造中心。唐、宋以来,太原的商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到了明代,当时的太原大南关作坊、商店星罗棋布,盛况空前,古人曾有“蔽天光、发地脉”之赞。迎泽区是太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溯千年的唐明镇是迎泽区见载于史书的最早集镇,亦是宋朝扩建太原古城的依托。“迎泽”二字,取自明朝洪武九年太原城扩建后的“迎泽门”(俗称大南门),迎泽区也于1998年太原市区划调整时由此得名。
4、经济发展
迎泽区是省城太原的商贸中心。区内有双合成、益源庆、六味斋、老鼠窟、宁化府、老香村、认一力等省内外享有盛名的百年老字号店铺,近年来,迎泽区实施“三产立区、商贸兴区、民营强区、文化塑区”发展战略,不断巩固传统商贸优势,
太原市迎泽区
实施了桥头街、棉花巷、庙前等地区旧城改造,完成了南沙河市区段、城西水系及解放南路、旧城街等43条道路改造工程,综合整治了200条小街小巷,对开化寺、柳巷等6条街道进行了亮化。新增公共绿地26.22公顷,全区绿化覆盖率由15.83%提高到26.82%。在老军营等地区新建了8个垃圾中转站,新建改造了23座公厕。取缔土小企业140个,拆除燃煤锅炉376台,新增集*热面积521万平方米,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进行环卫*改革,对全区553条街道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园林绿化等实行了市场化改革管理。
200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32616万元,同比增长8.9%(按在地统计口径,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89900万元,同比增长7%),人均GDP达3314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81元,同比增长12%。财政总收入完成71380万元,同比增长24.1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1066万元,同比增长18.75%。
5、旅游资源
迎泽区西南有闻名遐迩的天龙山旅游区、晋祠旅游区;区内有双塔永祚寺、崇善寺、古*等名胜古迹和省博物馆、万寿宫及迎泽公园、儿童公园等省城著名旅游景点;此外,以双塔寺为中心的“佛”文化旅游区、以王家峰千亩梨园为主要内容的“农”文化旅游区和以北齐壁画墓为代表的“古”文化旅游区正在逐步形成双塔景区新的旅游品牌,与城区内的杰特曼国际娱乐城、名流国际俱乐部等现代化休闲场所交相呼应,已成为城市文化、旅游建设的新亮点。区内有各类正规旅游服务机构20多家。
文庙即孔庙。位于上官巷东端,是太原规模最大的庙宇,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当时的山西巡抚张之洞倡议,在原崇善寺废墟上重建,坐北朝南,前后三重院落,在中枢线上依次建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及厢房等。四周红墙高耸,整座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巍峨壮观。1919年(民国8年)辟为省图书博物馆,后改称民众教育馆。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改为省博物馆至今。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原市迎泽区
纯阳宫位于五一广场西北隅。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清乾隆年间(1736~1795)增筑巍阁。纯阳宫是太原古代建筑群和园林建筑中的一颗明珠,从古雅端庄的大门开始,一连四进院落,延中轴线自南而北展开四柱三楼的“道德坊”,单檐歇山的“吕祖殿”,上楼下窑的“瀛州洞”,九窑十八洞的“八卦院”,飞阁栈桥的“八卦楼”,以及面阔三间的巍阁“祖师殿”,拾极登楼,尽览古城风貌,总体设计,独具匠心。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建关公亭及碑廊20楹。现纯阳宫为省博物馆二部,辟有大小21个陈列室,陈列着两千多件文物珍品,供游人参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古寺位于解放路南端东侧,驻解放路31号。始建于唐贞元年(785),宋代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门前牌楼一座,横匾“清真古寺”。寺主体大殿为砖木混合结构,檐柱砌入墙内,殿内为阿拉伯式装饰,圆柱挖槽迭楞,彩绘施沥粉贴金,富丽堂皇。周围木壁上刻有阿拉伯文第二十九、三十本中经文数段,雕刻精细工整,院*有明代建筑省心楼,左右碑亭对峙,亭内碑刻为北宋黄庭坚草书,元赵孟頫和清傅山观后题铭,还有明方孝孺等人榜题和清刘石庵书“心修忠孝、志义齐仁”八个大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十方院又称白云寺,位于城南红土沟,旧名净业庵,又名清凉寺。观音堂始建于唐,明时增修,清康熙2年(1663)天泽和尚扩建遂更名为白云寺。雍正9年(1731)僧了然重修建毗卢阁。寺坐北朝南两重院落,中枢线上依次有山门、过殿、正殿、藏经楼,两侧有钟鼓楼及东西配殿、厢房等。此寺在“*”中遭到严重破坏,寺内所有的木雕泥塑,全部被砸毁,唯坐像韦驮幸免。十方,佛教用语,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向,此寺招待十方游僧,故此寺又名十方寺院,简称十方院。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原市迎泽区
藏经楼又名风华楼,位于迎泽公园中心广场。原是太谷县资福寺的建筑之一,称藏经阁,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为仿明建筑,资福寺早毁,唯藏经阁独存。新中国建立后,为规划迎泽公园,1958年把藏惊阁由太谷县迁来,1960年全部安装完工。阁楼高约17米,外看三层实为二层,全木结构,重檐歇山式琉璃瓦顶,雕梁画柱,巍峨壮丽。工程完工后,由郑林副省长书写*诗词对联“*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1979年崔生茂书写“藏经楼”悬挂楼*。尔后数次彩绘,扩建广场,形成今天的规模。
大钟寺位于钟楼街西段,原为寿宁寺,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金大定十六年(1176)重建。明永乐八年(1410)寺内建起一座钟楼,故名打钟寺。辛亥革命时,清守军火焚寺院,打钟寺除佛殿外全部烧毁。1913年(民国2年),阳曲商人刘占元集资盖楼,辟为市场,从此打钟寺就叫大钟寺了。1982年南城区人民*正式命名为大中市。
开化寺创建年代不详,宋绍圣年间重修,名为汉封寺。元大德年间改称延寿寺。明正统年间朱?的孙子美坚重修。门前建一牌坊,上书“敕赐开化禅林”六字,故称开化寺。明清两代,开化寺地处府城中心,寺宇宏大,僧侣颇多,香火极盛,善男信女,比丘沙弥,络绎不绝,以至使寺院之前商贩云集,店铺栉比,成为一处繁华集市。清时,开化寺因年久失修,寺宇颓败,香火渐衰。寺僧为维持生计,遂典出前院,为行商经营之所,作为寺院的经济来源,开化寺渐次辟为开化市。1913年(民国2年)开化市的北部被辟为市场,叫做共和市场。1920年(民国9年)拆毁佛像,开化寺全部改为市场,定名为开化市。
文昌阁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修,位于新南四条迎泽小学东南隅。文昌阁原为文昌庙,阁只是其中一部分,原文昌庙为三进院落,三座大殿(主殿、配殿)及八个小院。文昌庙已毁,现仅存文昌阁及偏房,阁为砖木混合结构,一层为一明两暗砖砌无梁殿式,二层是阁,重檐歇山顶,覆盖绿色琉璃瓦。现为民居。
古关帝庙太原的祠宇中,关帝庙居首位。志书所列竟达27处,在这27处关帝庙中,历史最久的当数校尉营的古关帝庙(建于元代)。该庙位于西校尉营北端西侧,布局为前后两进院落。前院由山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大殿组成。其后院是关羽夫妇的寝宫及塑像。塑像为元代作品,关羽夫妇端坐其上,两旁分列十四尊乐妓侍女像,其中十二尊手持笙、笛、管、鼓、三弦、琵琶等乐器,面部丰颐,神态专注,相互间又似有呼应,是元代雕塑中难得的艺术品。1964年乐妓侍女像移置晋祠圣母殿保存。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庙又称万寿宫,位于五一路南段东侧皇庙巷内。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帝王、皇族和文武官员祭祀先祖和庆典的场所。皇庙是一处宫殿式的古建筑群,坐北向南,宫门三道,前院豪华壮丽,中(主)院气势磅礴,后院古朴简洁,以其特许的色调和建筑手法,充分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是古建筑群的精华。现仅存照壁、大殿和后院。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山庙建造年代不详。最早建于钟楼街路南,后迁至路北。因年久失修,于1942年(民国31年)移至钟楼街街公所(街公所建于1918年(民国7年),有碑记为证)。庙为左右进四合院,主建筑为木结构二层楼,其它为砖木混合结构。此庙址现为柳巷街道办事处。
奶奶庙位于校尉营北口,始建于清代后期,是供奉关夫人的祠堂。庙坐北朝南,门为悬山式勾连搭歇山顶,挑檐三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七米,前有廊。山墙绘有送子壁画。门窗为木制大开扇,房屋为砖木结构。二门外有一间供奉土地的土地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