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太原市晋源区

科普小知识2022-09-23 20:17:47
...

晋源区位于太原市西南,北与万柏林区毗连,南与清徐县为邻,西与清徐县、古交市接壤,东以汾河为界,与小店区隔河相望。地势南北延伸,山川各半,区域面积291平方公里,总人口19.35万,其中农业人口11.64万人。辖金胜、晋祠、姚村3个镇,义井、罗城、晋源3个街道,90个行政村及18个社区。全区工业经济主要以采矿、冶炼、建材、化工、造纸、机械、印刷、食品等行业为主。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著名景点:晋祠,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蒙山大佛,晋阳古城,晋阳湖

方言:太原话

电话区号:0351

地理位置:太原城区西南部

面积:291平方公里

机场:太原武宿国际机场

*驻地:晋源街道晋源新城

景区类别:文化旅游,古城

位置:山西太原

中文名:晋源

车牌代码:晋A

人口:22.1万人(2011年)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中文名称:晋源区

外文名称:JinyuanDistrict

下辖地区:晋源等3个街道,晋祠等3个镇

火车站:太原站

邮政区码:030000

所属地区:山西省太原市

景点:晋祠龙山石窟古晋阳遗址

级别:*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三晋文明的发源地

行政代码:140110

1、概况

晋源区是太原市六城区之一,于1998年元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地处太原市西南,西依龙山,与古交市接壤;东傍汾水,与小店区隔河相望;北起义井东街,与万柏林区毗邻;南至姚村镇高家堡,与清徐县相连。地势南北延伸,山川各半,区域面积291平方公里,总人口19.35万,其中农业人口11.64万人。辖金胜、晋祠、姚村3个镇,义井、罗城、晋源3个街道,90个行政村及18个社区。

晋源,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仅建城史就有2500多年,是三晋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曾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初都、北齐别都、唐北都以及后唐、后汉、后晋等国的都城,还是张氏和王氏的根祖之地,曾造就出李世民、王昌龄、白居易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被誉为“龙兴之地”、“唐之根、晋之源”。历史遗存丰厚,现存各类文物古迹百余处,其中晋祠、龙山石窟、古晋阳遗址、天龙山石窟和明秀寺等5处*保护文物都享誉海内外。气候宜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环境优美,西边山均有良好的森林植被和珍奇的野生动物,山区森林覆盖率近60%,5.1平方公里的晋阳湖是华北最大的人工湖。

区内现有高速公路出口四处,307国道、太汾路纵贯全区,四通八达,交通便捷。晋源,是一个集山水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历史文化、特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的优美区域,太原市第三次党代会确定为“文化生态旅游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晋源,是太原城市经济发展的热点区。近年来,全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和谐发展为主题,以绿色转型为着力点,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依山傍山靓丽新城区,全区呈现出经济发展提速、社会发展和谐、环境面貌改善、人民生活富裕的良好局面。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44.97亿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5782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36亿元,增长55.7%;财政总收入完成2.9亿元,增长56.3%;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796万元,增长29%,财政收入总量和增幅均创晋源区建区以来最好水平。

昔日晋阳古老文明,今日晋源与时俱进。在*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晋源人民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和谐发展为主题,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勤奋工作,努力把晋源建设成为文化生态旅游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依山傍水靓丽新城区。

2、自然条件


太原市晋源区

晋源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度,无霜期170天,年均降雨量462毫米,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大自然赋予晋源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蒙山、太山、龙山、天龙山,都有较好的森林植被和珍奇的野生动物。

西边山覆盖着全区90%的森林,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仅天龙山一带就有鸟类150余种,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褐马鸡、金雕、天鹅等。同时,西部山区又是资源富存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原煤储量2亿吨,石膏储量3500万吨,还有石灰石、耐火粘土等矿产资源。

地表水与地下水储量丰富,是北方城市中少有的富水区。开发利用水总量为8039.79立方米/年。按水源分类:地表清水3050万立方米,占总量的37.94%;地下水4989.79万立方米,占总量的62.06%。特别是晋祠的难老泉水、善利泉水自古闻名于世,5.1平方公里的晋阳湖是华北最大的人工湖。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独特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形成了黄土高原上少有的山水风光,为晋源建设旅游经济特色区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全区耕地8312公顷,良好的灌溉条件使晋源区成为省城太原主要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太原市市场五分之一的蔬菜,五分之二的鲜蛋和五分之一的鲜奶来自晋源区。主要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豆类、薯类。为全省最大的水稻生产基地,晋祠大米、莲藕、王郭韭菜远近驰名。

3、历史

太原市晋源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部,西靠吕梁山脉,东临汾河,区域面积287平方公里。

晋源区是太原市的前身——古晋阳所在地,有5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和2500年的建城史。据史载,远古时期太原地区一片汪洋,滔滔汾河水汇聚成了烟波浩瀚的晋阳湖。水官台骀“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创造了广袤富饶的太原盆地。大约4700年前,尧帝在此筑唐城,称为唐地,夏、商、周时称唐国。西周初,周成王剪桐叶封弟叔虞为唐国诸侯,史称唐叔虞。后因有晋水而改称晋国。著名的晋祠就是祀奉唐叔虞的祠堂,南二公里的晋王陵有唐叔虞墓。春秋时,晋国执政卿大夫赵简子在晋水北筑晋阳城,开创了太原2500多年的建城历史。春秋末,赵、韩、魏三家在晋阳“灭智分晋”,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奴隶社会,晋国也从春秋五霸之一变成了战国七雄有其三。晋阳作为赵国初都达70年。南北朝时期,晋阳为东魏大丞相府,北齐别都、霸府,唐朝时为北都、北京。特别是唐高祖李渊据晋阳而争天下,创造了公元七世纪最强盛的大唐帝国,让世界领略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留下了“唐人”这一对中华民族的尊称。

晋阳历史上为“龙兴之地”,龙城太原即源于此。“东带名关,北通强胡”的地理优势和“年谷独熟、人庶资丰”的经济条件,客观上造就了晋阳是中原的北大门、军事政治重镇的地位,历代统治阶级十分重视,重点把守,大加营建,晋阳城也从春秋时“周回四里”的小城变成了盛唐时“周回42里,西中东三城相连,城内有城”的一都之会。诗人李白赞誉晋阳:“天王三京,北都居一。其风俗远,盖陶唐氏之人欤,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剧镇非贤莫居”。历史的发展印证了诗人的断言,晋阳孕育了无数枭雄,先后有九个帝王起兵晋阳,逐鹿中原,争霸天下。北宋费了十九年时间攻破晋阳,统一中国后,痛定思痛,毁掉了有1500年历史的古都晋阳。

晋阳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晋阳文化,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前进步伐,赵越灵王“胡服骑射”开创了晋阳文化吸纳外来文化的先河。汉文帝刘恒与生于晋阳的儿子景帝刘启,总结龙潜晋阳积累治国方略,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还有坚持“以史为镜、以人为镜”治国理念,开创“贞观之治”的太原公子李世民,“治弘贞观,政启武元”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名臣狄仁杰、王琼、诗人白居易、王昌龄、王之涣、罗贯中等,都是晋阳历史文化的骄傲。

晋阳身后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全区百余处文物资源中,有五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处省保单位,五处市保文物,可谓山山有寺、村村有庙。晋源区还是一个融山水风光于一体的环境生态优美区域,蒙山、太山、龙山、天龙山、悬瓮山五大名山和晋阳湖等镶嵌其中。晋祠是太原市唯一的4A级景区,到晋源旅游,赏北国风光,悟华夏文明历史。

4、经济概况

全区工业经济主要以采矿、冶炼、建材、化工、造纸、机械、印刷、食品等行业为主,工业企业619个,工业总产值达到14.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个,工业总产值3.98亿元。晋源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发展旅游特色经济为目标的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牵动,晋源发展第三产业的潜力很快将得到显现。

“十五”期末,全区生产总值实现31.6亿元,年均增长16.5%(原口径),超过“十五”预期8.5个百分点(原口径);财政总收入2.05亿元,比2000年的6125万元增长235%,年均增长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4776元,比2000年的2862元增加1914元,年均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比2000年增长60%以上。


太原市晋源区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变。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了化工、纸业、医药、煤炭开采及深加工等四大优势支柱产业。工业企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规模以上企业从“九五”期末的13个发展到33个;优势产品不断做优做精,侨友顺酐、伸华炭黑、伟业造纸等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民营经济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达80%以上。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北部医药园区完成产值5000万元。农业种植结构逐步优化,粮经比由2000年的8:2调整为5:5。日光节能温室从3万间发展到近10万间,“5422”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各类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50%,蔬菜、苗木花卉、林果、畜牧等四大特色产业效益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西边山林果带、中部高效农业带、东部汾河沿线生态林带“三带”和种、养、加相结合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大步迈进,从单一的交通运输业向旅游、餐饮、休闲娱乐、物流配送等高层次、宽领域拓展。市场建设日益完善,万国汽贸、新源集贸等专业市场形成规模,康庄生态园、龙山滑雪场健康运营,全区商贸业由个体分散经营向同类集中。城乡贸易日益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09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乡统筹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5亿元。晋源新城完成投资3.5亿元,基础配套日益完善;较好地完成晋祠拆迁任务,晋祠新镇投入使用;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全区新建、改造公路200余公里,旧晋祠路拓宽改造、新晋祠复线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顺利完成。村村通工程取得重大进展,90个行政村全部通了油路,农村客运班车通车率达97%。完成集*水工程47处,解决了4万多群众的饮水困难和水质不达标问题。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进一步巩固。园林城区创建成效不断显现,累计完成造林面积542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2.89%,被省*评为林业建设先进区;全区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8.39%和30.38%,人均绿地面积达10.47平方米。对破坏环境的非煤矿山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关停取缔了75家耗能高、污染重的土小企业,在晋祠和罗城地区创建了2平方公里无燃煤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八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

“十五”时期,社会事业项目累计投入4890万元。区实验中学、实验小学完工投用,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20余项。计生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5.9%。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为群众提供了周到的医疗卫生服务。完成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和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5、旅游资源

晋源区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物历史资源,境内现存各类文物古迹95处。太原市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五个,晋源区就占了四个:晋祠、天龙山石窟、古晋阳遗址、龙山石窟。古遗址10处,最著名的有晋阳古城遗址;石窟、古墓、造像、摩崖19处,最著名的有天龙山石窟、龙山道教石窟、北齐娄睿墓、虞弘墓、春秋大墓、西山大佛、北齐童子寺


太原市晋源区

连理塔等;古建筑65处,其中久负盛名的晋祠古建筑群,云集了中国古建楼、台、殿、阁、亭、榭、轩等建筑,有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等古建国宝,祠内群树交荫,晋水穿凿其间,难老泉、宋塑、周柏并称为"晋祠三绝"。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用"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鼓箫鸣,微波龙磷莎草绿"的诗句来描绘晋祠美景。除此之外,还有明秀寺、张氏祖祠台骀庙、晋源文庙等。古晋阳还是许多炎黄子孙的开姓立祖之地。许多中华民族姓氏与这里有着渊源关系,有已经认可的"王氏"和"张氏"的祖地。古晋阳还曾经造就过王之焕、王维、王昌龄、白居易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晋源区佛教、道教、天主教、*五教齐全,现有对外开放的佛教寺庙5个:古寨村弥陀寺,晋源西街普贤寺,武家寨村观音寺,花塔村华塔寺,姚村的仙岩寺,古城营村的阿育王塔(舍利塔)是区内佛教标志性工程;道教场所1个:金胜镇西寨村的北极宫,是太原市唯一有专职道士的道教活动场所;天主堂14个,分为五府营、姚村、洞儿沟三个堂区,洞儿沟本堂楼群林立,设施齐全,紧邻的七苦山上,建有"上天之门"、"祭坛"和"圣母大殿",形成了金碧辉煌的建筑景观;基督教活动场所3个,教会设在晋源南街;*区2个,罗城、义井两地的*信众分别为500余人。

晋祠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翁山下,是后人为纪念唐叔虞所建的祠宇。以其历史悠久、艺术价值高的古建群和优美的自然风景而著称于世,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的始建年代不详,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曾大兴土木扩建晋祠。此后历代不同时期,出于不同的需要,相继在晋祠维修增建,集儒、释、道于一统,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祠内琼楼玉宇,风景如画,国宝荟萃,其中的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等堪称三大古建国宝;齐年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并称为"晋祠三绝";《晋祠之铭并序》、《华严经石刻》、《柏月山房记》三大名刻使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连忘返。唐朝诗人李白曾以"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鼓箫鸣,微波龙鳞莎草绿。"的诗句来描写晋祠美景。

龙山道教石窟

在晋源镇西的龙山之巅,植被茂盛,景色怡人,杂树交荫处,被称为国宝的龙山道教石窟掩映其间。龙山道教石窟是国内现存为数较少的道教石窟中最大的一处,唐朝时期已建有西窟,在元代大约公元1234年--1235年间续建,现共存有8窟。第一窟为虚皇龛,正面有元始天尊像,两旁十常侍立于云中;第二窟为三清龛,中为玉清元始天尊,左为上清灵宝天尊,右为太清道德天尊,左右还有真人和侍者像。第三窟为卧如龛,雕卧像一尊。第四龛为玄真龛。第五龛为三天大法师龛。第六窟为七真龛,内雕有王重阳七个弟子像,即全真道各派创始人。第七、八窟为辨道龛。七窟内有"披云自赞",以及他门人的石刻题辞。龙山道教石窟,造像线条简洁舒朗,窟上藻井所雕图案,手法拙重有致,迎合了元代统治者使用颜色来表现豪华场面的作风,与宋代流行的素雅风格正好相反,反映了元代雕塑艺术所祟尚的风格。龙山道教石窟1996年11月26日被列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龙山石窟

晋源区天龙山石窟在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处,海拔1700米的天龙山群峰环绕,层峦叠翠,著名的天龙山石窟就分布在挺拔秀美的东西两峰上。其中东峰8窟,西峰13窟,共21窟。现存大小佛像500尊,连同浮雕画像共1644尊。此外,山北史家峪福惠寺右有3窟,寺西南沟崖上还有三窟。天龙山石窟开凿历经东魏、北齐、隋、唐、后晋各代,前后共400余年,反映了南北朝至五代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格。第9窟处于两峰中部的漫山阁之内。漫山阁原为正德初僧道永重建的三层高阁,后坍塌。于1985年仿原式样重修。窟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为本尊,以骑狮、象的文殊、普贤为肋侍,造作时代约为中晚唐。上层弥勒大佛约为晚唐作品。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天龙山脚下的寿圣寺,系北齐皇建年间所建,后经历代重修,寺前有古松一株,势若蟠龙,形如华盖,荫地数十平方米,人称"蟠龙松"。天龙山以其特有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自古就为人们休闲避暑的风水宝地,传说中的"高欢避暑宫"和后汉刘知远的"刘氏园陵"就建在这里。2001年6月25日被列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文化底蕴

晋源区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物历史资源,境内现存各类文物古迹95处。

太原市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五个,晋源区就占了四个:晋祠、天龙山石窟、古晋阳遗址、龙山石窟。古遗址10处,最著名的有晋阳古城遗址;石窟、古墓、造像、摩崖19处,最著名的有天龙山石窟、龙山道教石窟、北齐娄睿墓、虞弘墓、春秋大墓、西山大佛、北齐童子寺连理塔等;古建筑65处,其中久负盛名的晋祠古建筑群,云集了中国古建楼、台、殿、阁、亭、榭、轩等建筑,有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等古建国宝,祠内群树交荫,晋水穿凿其间,难老泉、宋塑、周柏并称为"晋祠三绝"。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用"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鼓箫鸣,微波龙磷莎草绿"的诗句来描绘晋祠美景。除此之外,还有明秀寺、张氏祖祠台骀庙、晋源文庙等。古晋阳还是许多炎黄子孙的开姓立祖之地。许多中华民族姓氏与这里有着渊源关系,有已经认可的"王氏"和"张氏"的祖地。

历史文化

古晋阳还曾经造就过王之焕、王维、王昌龄、白居易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晋源区佛教、道教、天主教、*五教齐


太原市晋源区

全,现有对外开放的佛教寺庙5个:古寨村弥陀寺,晋源西街普贤寺,武家寨村观音寺,花塔村华塔寺,姚村的仙岩寺,古城营村的阿育王塔(舍利塔)是区内佛教标志性工程;道教场所1个:金胜镇西寨村的北极宫,是太原市唯一有专职道士的道教活动场所;天主堂14个,分为五府营、姚村、洞儿沟三个堂区,洞儿沟本堂楼群林立,设施齐全,紧邻的七苦山上,建有"上天之门"、"祭坛"和"圣母大殿",形成了金碧辉煌的建筑景观;基督教活动场所3个,教会设在晋源南街;*区2个,罗城、义井两地的*信众分别为500余人。

晋源以北紧邻的古城营村内,现存古晋阳惠明寺舍利塔(阿育王塔)是与西安法华寺塔齐名的中国19真身舍利塔之一。

九朝古都晋阳城(晋源-古城营一带),遗址面积大约20平方公里。遗址内以自然耕地为主,西高东低,是一处春秋至五代时期的遗址。遗址分为古城遗址和寺观墓葬遗址两部分。以晋阳古城遗址为中心,周围依山势分布众多的寺观建筑,同时在西山脚下缓坡地带,广泛分布着墓葬遗址,总面积达200平方公里。

晋阳古城创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年),战国时越国的都城、北齐时的陪都、北汉的都城、唐代的北京。城址有西城、东城、中城、太原府、晋阳宫城、大明宫城、仓城、罗城等。三家分晋、西汉戍边、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肇基、五代战乱,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都和晋阳古城有着密切的关系。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灭北汉,一炬焚烧晋阳,继而引汾水灌之,古城被夷为平地。

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古城营村附近发现了三十余件石刻造像,造型别致;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晋阳古城地区发现了数段古城墙和三座小城遗址。一是罗城村附近的罗城遗址,相传为北汉所建;二是晋源镇西北古城墙出土唐代遗物;三是南城角村和古城营村一带的古城址,相传为大明城。

现存“南城角”村为L形,依古城西南角之势建成。遗存城南墙东西残长626.4米,西墙长约2700米,从资料和“东城角”的方位来看,古城长约4500米,根据夯土的质地、色泽和夯法,认为是东周时期的城墙遗址。东魏、北齐以及隋唐时期是晋阳古城的辉煌时代,盛唐时曾为三京之一。

晋阳古城的西部地区有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圣寿寺、童子寺遗址、开化寺遗址等六朝和隋唐时期石窟遗存。晋阳古城在历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丰富的地下埋藏,赋予了它重大考古研究价值。

晋源以北紧邻的古城营在这座古城里发生的众多历史事件,如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北齐霸府关系着魏晋南北时期的民族争战,大唐北都代表着晋阳文化的鼎盛时期;众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赵简子、刘琨、刘恒、李世民、武则天、狄仁杰、王之涣、王昌龄、郭若虚、傅山、高君宇、纪廷梓等等;以及我们从许多地名中可以看到古城历史上的辉煌及其变迁,都可以不夸张地把这座古城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这座古城所折射出的晋阳文化内涵丰厚,它成为有关晋阳-太原人文、地理、历史、文化、习俗、宗教、建筑等全面、综合而广义的概念。此外还有晋阳的戏曲文化、饮食文化、醋文化等处处都散发出强烈浓郁、有形与无形的地区文化特色,描绘着古城的迷人神韵,所有这些,都成为晋阳文化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7、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协调进步。“十五”时期,社会事业项目累计投入4890万元。区实验中学、实验小学完工投用,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20余项。计生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5.9%。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为群众提供了周到的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完成了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和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审计、档案、双拥、民族宗教、防震减灾、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民兵预备役等各项事业也取得新成绩。

上一篇:太原市迎泽区

下一篇:太原动物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