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上海理工大学

科普小知识2022-09-23 23:55:15
...

上海理工大学办学文脉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百年薪火相传,独树一帜的优秀办学传统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和志士仁人,滋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社会翘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

中文名称:上海理工大学

地理位置:上海杨浦区

建校时间:1906年

类:别:公立大学

校:训:信义勤爱思学志远

1、概况


校徽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交融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已有百余年办学历史。

上海理工大学具有百年工科教育历史,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是上海市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试点学校。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面向先进制造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和制造增值服务领域的卓越工程背景人才。

学校秉持“信义勤爱,思学志远”校训,以培养具有学识抱负的合格公民为己任。学校依托上海市高校规模最大的优秀历史建筑群,全力打造沪江国际文化园,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展现学校独有的人文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学校建有学生发展中心、工程训练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全面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优质保障和高效服务。

2、历史沿革

位于杨浦区的军工路校区,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

位于徐汇区的复兴路校区,源于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学堂。

1998年华东工业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

1999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学校。

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

3、办学目标

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有思想的头脑、国际化的眼光,努力完善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办学定位,积极推进新一轮创新发展与内涵建设,着力实现师资队伍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事业发展动力三方面的突破,强化人才强校主战略,做精品本科、争一流学科、创百强大业,不断提升学校的学术价值、行业影响和社会地位。

4、特色学科

学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三大学科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学科领域的优势与特色为全国公认。伴随工程教育的时代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学校积极培育建设新兴交叉学科,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了先进制造与高端装备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光电仪器与电气测试控制技术、微纳制造与新材料、节能环保技术等前沿领域。2003年,学校抓住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的机遇,从文化产业和健康产业发展的需求出发,积极培育建设相关新兴特色学科。

5、校训


校训

信义勤爱思学志远

校训释义——上海理工大学办学百年,文脉源远流长。1906年创建的沪江大学,以“信义勤爱”为校训。1907年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一战以后,原址变迁为中法国立工学院,后者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校训。持自强不息之志,擎教育兴国之旗,走民族振兴之路,是几代学人不变的追求。即便饱经沧桑,亦坦然以对,不忘教书育人、教育强国之神圣职责。百年以来,培育学子七万之众,正是“信义勤爱”人文理念的结晶。信,乃信崇真理,信而有征,讲信修睦,诚信不欺;义,即仁义礼智,遵道秉义,义薄云天,见义敢为;勤,则奋发勤勉,勤学好问,将勤补拙,业精于勤;爱,需大雅博爱,修身自爱,爱人以德,爱国敬业。

时逢学校百年盛庆,登上新的历史起点,翘首仰望未来百年,我等能不心潮澎湃?百年人文理念,定当赋予新的活力,“信义勤爱,思学志远”,便是继往开来之精髓。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学者,当慎思明辨,以思导学,思而创新,思以促变。学如登山,动而益高,学富才高,学无止境,方能至真。古人云:“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乃学业起点,事业基础。追名逐利者,岂能有经邦高志。少年志高,定有胜于欧洲、雄于地球之时。纵暮年伏枥,仍志在千里。是故心平意远,专心致志,高瞻远瞩,定有所作为。怀寸草报晖之心,思学校繁荣之愿,盼祖国强盛之情,是当今学子共同的心愿。涌泉汇源凝聚万众之力,共展宏图再创百年辉煌,让我们情系学校、胸怀祖国、眼观世界、面向未来,共同祝愿上海理工大学的明天更美好。

6、三大方向

“十二五”期间,学校聚焦“先进制造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内涵建设主题,紧扣“光机电集成与精密制造”、“能源动力装备与绿色制造”、“制造增值服务与系统管理”三大方向,力争把上海理工大学建设成为“卓越工程教育”的上海市属旗舰高校,全国工程教育的示范高校,为建设国内一流理工科大学打下扎实基础。

7、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18个学院、1个教学部,30个研究所,12个研究中心和4个研究院。现有53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种类;17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

8、教育平台

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光学仪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一大批省(市)部级学科创新研发平台(基地)。学校拥有“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现代出版印刷实验中心”和“能源动力工程实验中心”三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大学生创新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特色专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等一大批人才培养平台(基地)。

9、科研成果

学校实施科技竞争力提升战略,积极开展基础研究,着力加强应用研究,承担和参与多项“973”、“863”和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等*重点项目及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近年来,在Nature系列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2篇,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1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4篇。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在全国名列前茅。科技园区集聚了一大批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研发机构和企业,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搭建了平台。

10、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含双聘),*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学名师、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各类专家40余人。

学校现有学生24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7700余人,研究生6300余人。2013年在校国际生1000余人。

11、对外交流

学校发扬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办学传统,是国内最早开办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现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接受了近80个国家各类留学生1000余人。

12、院士风采


庄松林

一、庄松林

——光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1984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5、1987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89年获第一届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1990年获*特殊津贴,1991年获优秀贡献回国人员荣誉证书,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院士是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和美国光学学会资深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理事,现任上海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所长。庄松林院士长期从事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和光电子的研究,多次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及多项荣誉奖,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著有《光子传递函数》一书。


林宗虎

二、林宗虎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1988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机械评委会评委,流体机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香港评审局专家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锅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报主编,美国《国际工程流体力学》期刊国际顾问等职。林宗虎教授在热能、核电、石化等工程的重要理论——气液两相流与传热学科领域取得多方面开创性成果。至今,林宗虎教授已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其它省部级科技奖12项和中国专利7项。他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著作有17部,发表论文近150篇。


汪应洛

三、汪应洛

——管理学院院务会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内著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专家。50年来一直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应用,致力于我国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与融会贯通。他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参与完成了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战略规划”、“三峡工程综合经济论证”等研究;较早地将战略理论和战略决策应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型,参与研究“陕西经济发展战略”和“关中高新技术开发带的发展战略”

汪应洛在国内最早提出从有工程实践的人员中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是我国管理工程学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生近百名,主持了十余项国家重大课题的研究,创建了崭新的方法论和模型体系,是国内综合应用系统工程和现代管理理论、方法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一位开拓者。他出版著作22部,教材8本,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8项,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