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科普小知识2022-09-24 08:55:05
...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是上海市徐汇区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源于黄道婆自崖州带回的纺织技艺。黄道婆元代棉纺织革新家。又称黄婆。生卒年不详。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徐汇区华泾镇)人。元贞年间,她把在崖州(今海南岛)学到的纺织技术带回故乡并进行改革,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2006年5月20日,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康新琴入选乌泥泾手工棉纺技艺*传承人。徐汇区黄道婆纪念馆、华泾镇*中学、园南中学建立了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传承基地。2007年入选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有李晓明、金桂琴、王梅芳。2011年,华泾镇社区学校开办了首届“黄道婆棉纺织传承班”,培养黄道婆棉纺技艺的传承人。

1、技艺特色

元代(1271-1368)元贞年间,黄道婆把在崖州(今海南岛)学到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一套“擀(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椎弓)、纺(纺车、三锭脚踏纺车)、织(织机)之具”,提高了纺纱效率,在当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

黄道婆之前,脱棉籽是棉纺织进程中的一道难关。棉籽粘生于棉桃内部,很不好剥。13世纪后期以前,脱棉籽有的地方用手推“铁筋”碾去,有的地方直接“用手剖去籽”,效率相当低,以致原棉常常积压在脱棉籽这道工序上。黄道婆推广了轧棉的搅车之后,工效大为提高。

在弹棉设备方面,黄道婆之前江南虽已有弹棉弓,但很小,只有1尺5寸长,效率很低。黄道婆推广了4尺长、装绳的大弹弓,使弹棉的速度加快了。就棉纺织的各种工具而论,最值得注意的还是纺车的改进。棉纺车来源于麻纺车,而麻纺车是由纺丝的莩车演变而成的。黄道婆推广了3锭棉纺车,使效率大为提高。在王祯《农书》里可以看到这类棉纺车的图像,它是用脚踏发动的。多锭纺车在没有发明机械化的握持工具“罗拉”以前,单凭双手握持3个棉筒捻绪,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手工纺织技术之极高的水平了。

此外,黄道婆还推广和传授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之法,后来松江一带织工发展了这种技术且更加精益求精。她还把“崖州被”的织造方法传授给镇上的妇女,一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远销各地。

简而言之,黄道婆在棉纺织工艺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捍,废除了用手剥棉籽的原始方法,改用搅车,进入了半机械化作业;弹,废除了此前弹棉的线弦竹弓,改用4尺长装绳弦的大弹弓,敲击振幅大,强劲有力;纺,改革单锭手摇纺车为三锭脚踏棉纺车;织,发展了棉织的提花方法,能够织造出呈现各种花纹图案的棉布。

黄道婆在实践中改进了捍、弹、纺、织手工棉纺织技术和工具,形成了由碾籽、弹花、纺纱到织布最先进的手工棉纺织技术的工序。从此,她的家乡松江一跃而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乌泥泾棉织物也获得了“衣被天下”的美誉。

历史上松江乌泥泾的印染技艺也很著名。扣布、稀布、标布、丁娘子布、高丽布、斜纹布、斗布、紫花布、刮成布、踏光布等与印染的云青布、毛宝蓝、灰色布、彩印花布、蓝印花布(药斑布)等同享盛誉。

2、传承意义

黄道婆的棉纺织技艺改变了上千年来以丝、麻为主要衣料的传统,改变了江南的经济结构,催生出一个新兴的棉纺织产业,江南地区的生活风俗和传统婚娶习俗也因之有所改变。可以说,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是中国纺织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黄道婆及手工棉纺织技术,是不断发展中的中国纺织技术的一个缩影。不仅体现汉、黎两族的劳动智慧结晶,而且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但掌握手工棉纺织和印染技艺的传承人都已是七八十岁的高龄,记载有关技术的专门书籍、影像资料又严重缺失,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黄道婆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已逐渐被人们淡忘,庙宇祭祀和仪式以及纪念日已被破坏殆尽。这项古老的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有必要对其进行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