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年祭
丰年祭是*原住民最隆重、规模最大的传统祭典,和汉族的春节地位相当。丰年祭又称为“丰收节”、“丰收祭”或“收获节”,在每年秋收季节举行,为期一周左右。
1、由来
和其它祭拜一样,丰收节祭拜同样起源于祖先信仰和神灵信仰。原住民先民的祖先崇拜,相信灵魂不灭,认为万物皆有灵魂,灵魂有善有恶。因此,认为外出时胸前挂菖蒲,行夜路时额上涂炉灰,可以避免恶灵近身;有病用茅叶、鸡卵、兽牙抚摩患处;相信征兆和占卜,往往用占卜决定行止;认为日食、月食、彗星出现、鸡夜鸣、犬长嚎、蛇出洞、小鸟小兽横道、人被毒刺挂、跌跤、打喷嚏等都是凶兆。在有的部族中,儿童的头不可以随便抚摸,女人专用的小锹、厨具、织机等男人不能接触,男人的弓箭、农具、武器等也不准女人接触。
2、特色
为庆祝丰收而举办的丰年祭,各个部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成为民俗文化的窗口,尤以花莲台东一带与台中阿里山一带的丰年祭最为热闹。丰年祭大多集中于七八月份,大大小小上百个部落,每个部落都会错开时间举办。
由于居住环境及种植作物不同,农作物的成熟期、收获期也不同,因此各地的节期也不尽相同。但是,都有共同点,就是在收割、尝新、入仓等收获的各个环节开始或结束时,都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向祖先神灵祷告,祈求保佑农作物顺利收获,并预祝来年五谷丰收、人畜两旺。祭礼之后,举行聚餐、歌舞、游戏及篝火晚会等,人们举杯同饮,欢歌共舞,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与欢乐之中。
*原住民过去又称九族,即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布农族、鲁凯族、卑南族、邹族(曹族)、赛夏族、达悟族(雅美族),后来区分出邵族,此外还有噶玛兰族、太鲁阁族、赛德克族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原住民”的称呼和大陆的称呼“高山族”一样,是这些民族的统称。
3、阿美族
阿美族丰年祭在秋季丰收后的月圆日举行。过去是为了欢庆小米丰收祭祀神灵、祖先,祭典在小米收获是举行,后来则改在稻米收割时节,台东地区在农历七月,花莲地区在农历八月。各部落举办的丰年祭又各有特色,有的办一天,有的长到七天。
阿美族
届时,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在一位歌手的带领下,相附相随,赞扬祖先与英雄业绩、歌颂丰收年景和赞美家乡,大家跳起“牵手舞”,当地称为“马力库拉”。能歌善舞是阿美族青年男女选择伴侣的重要标准,倍受人们的重视。如果哪个小伙子被姑娘看中,姑娘常会默默不语地主动站到他的身旁,与他共舞。
阿美族的丰年祭有着慎终追远、传承薪火的重要意涵。在阿美族部落中,男子负有护卫族人安全的重任,要通过祭奠仪式训练并成长。所有男子分成儿童、少年、勇士、青年之父、长老和头目等六个年龄阶层,各个年龄阶层负担不同的工作职责。“丰年祭”上,长老先坐在中间,其它年轻人按照年龄分组依序围绕着长老们跳舞,并不时向部落长老敬酒,长老可以藉此机会,观察谁有领导能力,可成为下一个部落领袖。
4、泰雅族
泰雅族的丰年祭,是把传统的狩猎祭与收割祭二者合起来举办的,每年农历八月下旬举行。这时已是农闲时期,男子入深山打猎,至下弦月将止时,携带猎物回家,女子也在丰年祭前织布、制小米酒。丰年祭当日,族人集聚于部落广场跳舞狂欢,以猎获的兽肉聚餐,下午跳舞狂欢时,由头目向族人宣布恩爱的男女青年将结婚成对,其它年青人不得再追求,以成全他们。日落前活动即将结束时,由头目念祭词,感谢上天的保佑,期盼明年更大丰收。 泰雅族的舞蹈模拟生活中的各种姿态,表现祭祀、收获、渔猎等方面的生活状态与习俗。能歌善舞的泰雅男女,常在舞蹈时左右摇摆上身,伴以顿足、招手、摇臂和相互调笑的夸张动作,跳出复杂而具有特殊风格的舞蹈。传统的丰年祭活动中,泰雅族人所进行的活动还有捣米、负重、射箭、越野赛跑、摔角等,多半与早期生活有关的活动项目,场面非常热闹。
5、排湾族
因为小米是排湾族传统主食,排湾族丰年祭在每年农历七、八月间下旬小米收获后举行。临近祭日,男的上山去打猎,女的在家酿米酒,老人杀猪宰羊,早早就忙于准备。祭典中有传统歌舞和狩猎竞技,有的部落还有荡秋千仪式。
丰收节开始,部落头目拿双斗拉卡嘞酒具,用手沾酒,向天、地、左、右弹洒,表示对天地神明和祖宗的祭祀,祈求保佑丰收。然后,头目走向部落的英雄,举起拉卡嘞,与他同饮美酒,向人群“噢——”地一声长呼,为节日拉开序幕。
祭祖舞、祈福舞、丰年舞、农耕舞等,鲜活地展现了祖先的信仰、习俗、英勇事迹和人们的喜怒哀乐。跳丰年舞时,幼小的儿童在内圈,青少年在中圈,成人在外圈,显示部落的团结,男女青年也可借携手共舞互相倾吐感情,喜结良缘。
传统的丰年祭一连五天,最后一天是运动会,有锯木头、射箭、摔跤等项目,挑担比赛则是更精采的项目。刚收割的高梁红穗穗捆成四、五百斤一捆,挑起来一担近千斤,比赛时,看谁走得稳,走得快,走得远。竞走中获得第一名的人,被称为英雄,并留下他们的记录,作为每年丰收节的纪念。
就这样,感情豪放的排弯人,用歌舞送走了丰收节,又用歌舞去迎接明年的丰收。
6、布农族
布农族的丰年祭称为“丰收节”或“收获节”,很有特色。布农族的主食为小米,收获节于小米成熟时举行,具体时间由构社或族老商定。按照布农族的传统习俗,小米成熟收割前的十五日内,家庭成员不得外出,如有特殊情况非外出不可,外出前不得吃青菜、香蕉、甘薯、玉米、盐、糖之类食物,只能用红、绿、树豆及无盐肉食充饥。祭日前一天,各家各户去自种的小米地撕下两根粟穗,送至村社的司祭家,入到公共粮仓中,待第二年播种时领回播种。祭日当天,司祭家杀猪并煮新米饭招待各家家长。当天晚上,各户杀猪煮新米饭吃。出嫁的女儿或姐妹一般也应回娘家过节,她们也可以分一份肉带回。吃了新米饭,即可全面开镰收割。
7、鲁凯族
以小米为主要农作物的鲁凯族,在每年农历八月中前后举行收获祭,作为一个年度的终止,并迎接新的一年。离乡在外的鲁凯族人回到家乡共襄盛举,感谢上天赐予作物的丰收,祈求平安。祭祀前,浓厚的节庆气氛笼罩着村落,家家户户忙着缝制传统舞衣,用稻米掺小米酿造甜酒,祭典当天,迎灵、献祭、山地歌舞、秋千大赛、抛物比赛等传统民俗活动轮番登场,一直到深夜才结束。收获祭中,烤小米饼(“烤饼占卜”)是一个重要的仪式——将小米面团带到特定地点(通常都在村外野地),地面上铺石板,烧热后将小米面团放在上面,再覆以香蕉叶,再压一个石板,三十分钟左右后,拿开上面的石板和香蕉叶,用烤出来小米饼,作为当年农作与狩猎的卜问。例如,烤得太干,当年可能雨水较少,烤得温润,表示当年的雨水丰沛。烤小米饼的仪式只限男性参与。此外,还有“引灵报信”、“保佑灵魂祭”、“男人祈富祭”、“洒圣水祭”等祭典仪式。
过去收获祭长达七至十五天,后来大都集中于一天举行,各部落举办时间大都集中在八月中旬。后来只有少数部落仍然保存传统的“烤饼占卜”,大多数的部落已改为歌舞比赛等活动。
8、卑南族
卑南族集中居住在台东县卑南乡。早期的卑南族跨年祭是当时卑南八社对报佳音、猴祭、狩猎祭、凯旋祭、部落丰年祭、联合丰年祭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丰年祭是跨年祭的最高潮。跨年祭于十二月下旬,持续到新年,因此而得名。
部落丰年祭在凯旋祭之后。狩猎队伍回来后,在会所广场前,大家围着营火共舞,跳传统年祭的舞蹈。槟榔、米酒中混合着歌声舞蹈,非常热闹。最盛大的联合丰年祭在元旦举行,集合南王、宝桑、知本、建和、初鹿、槟榔、泰安、利嘉等八社部落联合举办,活动内容包括表演传统舞蹈、技艺等,是全卑南族人共聚之日。
后来的卑南族丰年祭在每年七月间举行。进行准备工作之后,在开幕仪式上大家共享民族风味佳肴,观看青年跳勇士舞,晚间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最后一天由祭司长向祖灵祭祀祝祷,丰年祭至此圆满结束。
9、邹族(曹族)
邹族过去称为曹族,分布在玉山的西南麓和阿里山一带,阿里山乡的达邦社,是邹族聚集的部落。《高山青》歌曲里所唱的“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指的就是邹族的少女。邹族早期于每年8月收割时举行丰年祭,是一年中各种祭典的合并,如收割祭、播种祭、除草祭等,一连举行三天。节日中,他们一直保留着礼仪性集体舞蹈“丰收舞”,充分表达了邹族人们获得丰收的喜悦。
后来,邹族丰年祭于每年的阳历2月15日举行,由达邦社和特富野社每隔一年轮流举办。每年2月15日,按传统举行迎神祭、团结祭、送神祭、路祭及家祭等,结束后一连三天通宵达旦歌舞狂欢,常吸引无数的游客前往观赏。
10、达悟族(雅美族)
达悟族居住在*南部宜兰县兰屿岛,过去称为雅美族,1998年改称达悟族。其丰年祭称为“小米丰收祭”,是感恩的祭日,通常于每年五、六月小米收成后举行,主要的仪式是祭神和各种祈祷舞。男子的捣米舞粗犷有力,妇女的头发舞风格独特,精壮青年的勇士舞豪迈奔放,还有耕作舞、礼帽舞等。过去是以家庭为单位举行,后来已经用全村的大型祭祀取代。
11、邵族
邵族是*最小的族群,总人口数至约三百人,居住在日月潭附近的头社、卜吉社一带,母系氏族,是*最为奇特的一族。2001年被认定为原住民族,从此*原住民从九族变为十族。
丰年祭是邵族最盛大的祭典,从农历八月一日开始,长达十八天。祭典期间,载歌载舞,把酒言欢,有传统的“打猎舞”、“结婚舞”、“捣米舞”和“杵音”等活动,最后一天的歌舞规模最大。
和邵族其他祭典一样,丰年祭中是以“公妈篮”为供奉对象。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公妈篮”(祖灵篮),内盛祖先遗留之衣饰,代表祖灵。女祭司称为“先生妈”,奉侍最高祖灵和氏族祖灵,为族人告解、驱魔除秽,求取平安。
随着时代演变,*原住民的丰年祭也有不少变化。但是,无论怎样变化,*原住民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都一直得到传承,丰年祭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