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
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1986年成立,有研究与技术人员62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
中文名: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
建校,:1949年4月
地址:大连
研究方向::海洋环境污染的动态分析与防治
1、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1949年4月建校,学校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中心,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已形成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学校设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含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建筑学、工程硕士四个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科研工作具有较强实力,有1个国家培训基地(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及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等。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现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4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聘请名誉教授、客座教授、顾问教授235人。
2、基本情况
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实验室于1986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0年通过国家验收后被批准对国内外开放,1994年、1997年、2003年、2008年、2013年五次通过了国家计委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评估。现任实验室主任董国海教授,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张长宽教授。
3、科研支撑
实验室有研究与技术人员62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3人。实验室拥有可模拟产生海浪、海流和潮汐等综合作用的多功能水池;低、高频(长、短周期)复合造波系统;大波流水槽;浑水水槽;溢油水槽;海洋环境水槽;非线性波浪水槽;冰区溢油环境实验系统;电液伺服结构疲劳试验系统;二维水下地震模拟系统;大型高精度静动三轴仪;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转多功能剪切仪;基于PIV&LIF的流速场、浓度场同步测试系统等。
4、科研领域
实验室研究方向:
★海洋动力因素与海岸、海床和结构物的相互作用
★海洋环境污染的动态分析与防治
★海岸和近海工程结构体系及其全寿命性能评定和设计
★海岸和近海工程系统的安全防护与防灾减灾
★海岸和近海工程系统的数值仿真与实验模拟技术
5、项目成果
实验室致力于开展海岸和近海工程领域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关键工程技术课题的研究,2003年至2008年期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55项,其中:“863”计划子课题5项,国家攻关子课题2项,“973”子课题4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8项(包括7项重点基金);教育部创新团队2项;省部级重大课题4项;国际及港台地区合作研究课题16项;教育部及其他省部委基金课题66项;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工程技术课题204项。实验室2003年至2008年期间共获得*奖励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4项。其中:省部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9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0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5项。此外实验室还获得其他奖励8项(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获人事部优秀博士后流动站奖励,沈永明教授获得优秀博士后称号)。18项成果已被我国有关工程规范采用。申请发明专利40项。出版学术专著19部;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5篇;国内重要期刊论文1143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47篇。
6、交流合作
2003年至2008年期间,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基金课题47项,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次;邀请来室讲学与合作研究的国内外专家140人次;实验室累计派到国外及港台地区讲学、合作研究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27人次。实验室现与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海洋环境、海底管线、激光流场测试技术、结构抗震等方面开展了高层次的合作研究工作。
7、人才培养
实验室现有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港口、海岸和近海工程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和“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2003年至2008年期间,实验室有博士后研究人员19人出站,有毕业博士研究生230人、硕士研究生418人。目前我实验室有在站博士后8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3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7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