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是指一种罕见的、复杂的及预后不佳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又称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征、Lovis-Bar征群。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绝大多数为散发病例。临床特征包括:婴幼儿期发病的小脑性共济失调、眼球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反复发作的鼻旁窦和肺部感染、易发生恶性肿瘤和混合性免疫缺陷。
科普精粹
- 告别烦人的红血丝
1、概述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是指一种罕见的、复杂的及预后不佳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又称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征、Lovis-Bar征群。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绝大多数为散发病例。临床特征包括:婴幼儿期发病的小脑性共济失调、眼球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反复发作的鼻旁窦和肺部感染、易发生恶性肿瘤和混合性免疫缺陷。
2、病因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不清楚,父母不发病,同辈发病且男女受累的机会均等,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大多数患者的父母为非近亲结婚,也有近亲结婚者。本病可能与自身免疫、组织分化异常、DNA合成和修复缺陷等因素有关。
3、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症状
本病的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在婴儿期即出现,主要影响躯干和头部,患儿学走路时步态摇晃,两腿分得很宽,继之出现上肢意向性震颤,闭目难立征阳性;患儿走路年龄延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跖反射为屈性,多数患儿可伴有舞蹈样动作或手足徐动症,可被突出的小脑症状所掩盖,有眼球震颤及小脑性构音障碍,部分患儿有假性动眼神经麻痹,注视目标时常采用仰头转颈和眨眼等代偿动作,体格及智能发育迟滞;到青春期后,多数患者出现脊髓受损症状如深感觉障碍和伸性跖反射;在成年人中可出现肢体远端肌肉萎缩、无力和肌束颤动。
2.皮肤症状
大部分患儿在3~6岁时出现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也有患儿在出生时即已存在,也可晚至青春期,首发部位为眼球结膜的暴露部分类似结膜炎,在接近角膜处渐渐消失,以后出现在眼睑、鼻梁、两颊、外耳、颈项、肘窝和腘窝等经常暴露或易受刺激的部位,皮肤可有咖啡色样斑色素沉着或脱失头发无光泽变灰色,因面部皮下脂肪萎缩,皮肤弹性降低,表现为中度硬皮病样的面部表情;此外,慢性脂溢性睑缘炎和脂溢性皮炎也常见。
3.其他表现
患者常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特别是缺乏分泌型IgA,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如鼻旁窦炎、支气管炎和肺炎,也有发生中耳炎者。反复肺部感染可引起肺部广泛性纤维化,发生杵状指(趾)和肺功能不全等。患儿几乎均有性功能发育障碍,不出现第二性征。疾病晚期因活动受限,可发生脊柱后侧凸。患者易发生恶性肿瘤,主要为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肝功受累可出现食欲不振。
4、检查
1.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
2.免疫球蛋白IgA、IgE缺乏或降低;
3.血清甲胎蛋白高于正常;
4.脑脊液检查正常;
5.肌电图示神经诱发电位幅度降低,晚期表现为运动及感觉传导速度减慢;
6.X线检查示部分患者存在慢性鼻旁窦炎、肺炎、支气管扩张或肺纤维化征象;
7.头颅CT扫描可见小脑萎缩,第四脑室扩张。
5、诊断
根据幼年时发病的小脑性共济失调,眼球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反复严重的呼吸道感染等典型临床表现,即可做出诊断,若实验室检查存在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则可确诊。
对不典型病例,如无毛细血管扩张、无或仅有轻型呼吸道感染史、血清中免疫球蛋白不低或IgG低而IgA不低反而升高者,需依靠详细的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诊断。
6、鉴别诊断
早期出现共济失调应与急性感染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遗传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相鉴别;毛细血管扩张应与脑面血管瘤综合征、小脑视网膜血管瘤病等相鉴别;色素斑块应与结节性硬化相鉴别。
7、并发症
可出现多样的症状体征,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者可并发凝视性眼球震颤、斜视、眼球运动困难、假面具貌、言语不清、智力低下等;反复呼吸道感染者易患B细胞型淋巴瘤、白血病、乳腺癌及内分泌疾病,常因慢性感染和肿瘤而死亡。
8、治疗
呼吸系统感染者,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免疫球蛋白治疗可预防感染,对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益,可选用胸腺素转移因子等药物,效果不肯定。左旋咪唑可提高本病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骨髓移植、胸腺移植还处于试验阶段。地西泮(安定)可减轻不自主运动,吩噻嗪类药物能缓解舞蹈样动作,中晚期患者可服用维生素E治疗。
9、预后
本病大多数患者10岁左右常因共济失调,肌肉萎缩而不能独立行走,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肺部感染。
10、预防
遗传病治疗困难,应进行遗传咨询。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散发者早期诊治,可延长存活期。
上一篇:中国东北黑土农业生态数据库
下一篇:吴伊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