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五经

科普小知识2022-09-24 12:43:11
...

五经,指儒家的五部经典,包括:《易》、《书》、《诗》、《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后世指《春秋左氏传》)。

1、书籍简介


五经

“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

汉朝儒经《白虎通义·五经》曰:“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乐废坏,强凌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圣德。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也就是说,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编订五经宗周以成王道。在乐经散失之前,其实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礼记·王制》:“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诗书礼乐是周朝的贵族教科书。虽然诗书礼乐是儒家递相传习的典籍。但儒家之外,战国各家也多传习。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后《乐经》失传(一说没有此书),成为五经。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矣;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矣;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矣;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矣。”“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乎《春秋》。”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禁语《诗》《书》,“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六经的流传受到巨大的冲击,不过其仍在各地以一种地下的方式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周礼注疏》曰:“故始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搜求焚烧之独悉,是以隐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

由此五经包括:《易》《尚书》《诗》《礼》《春秋》。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礼》或者说《礼经》是指《仪礼》。由于郑玄注《小戴礼记》为世人推崇,导致《小戴礼记》地位逐渐攀升。到了唐朝,孔颖达编《五经正义》时候,《小戴礼记》第一次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礼》。之后,《小戴礼记》地位更是攀升,到了宋代,《大学》、《中庸》两篇原本是《小戴礼记》里面的文章被朱熹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且逐渐得到认可,更是稳固了《小戴礼记》取代《仪礼》的局面,这样,五经中的《礼》终于变成了《小戴礼记》而不再是《仪礼》。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朝时候,将《礼》分为三:《周礼》、《仪礼》、《礼记》(指《小戴礼记》),将《春秋》分为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但又把《论语》和《孝经》排除在外,这样就是九经:《诗》、《书》、《周礼》、《仪礼》、《礼记》、《易》、《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唐文宗时期,官方在九经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尔雅》共十二部儒家经典刻成石经放置于太学之内,史称“开成石经”或“开成十二经”,这样就是十二经。

从唐朝起,孟子及《孟子》地位开始升高,到了宋时,《孟子》也被列入经学,这样就成了十三经。

五经

注疏

易传

周易正义

尚书正义

毛诗正义

周礼礼记

仪礼注疏

周礼注疏

礼记注疏(礼记正义)

春秋

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春秋左传注疏(春秋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

2、分部介绍


周易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其对自然或社会变化的论述,富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古人对自然与人生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

作者

《周易》的作者,向来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之说。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其后又传说周文王被商纣拘于羑里(在今河南汤阴)七年,推演出《周易》六十四卦(一说伏羲重卦,或说神农),并作爻辞,后经周公加工润色而定型;至春秋时,又有孔子作“十翼”之说。

内容

《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每卦六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这十篇“传”旧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用来解说“经”的内容。这部分大约完成于东周时期,旧说是孔子所作。

当代解读

五经之首的《易》,其义理在当今又有了重大发现:既易经的立体结构理论。在易经的立体结构理论专著《乾坤谱》中,易经的立体结构:

乾:x=1,y=1,z=1

巽:x=1,y=1,z=0

离:x=1,y=0,z=1

兑:x=0,y=1,z=1

震:x=0,y=0,z=1

坎:x=0,y=1,z=0

艮:x=1,y=0,z=0

坤:x=0,y=0,z=0

《乾坤谱》解释了周易中的立体原理,证明了周易中蕴涵了一定的科学性。

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未得立。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汉武帝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编集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


诗经

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诗经》三百零五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清代朱彝尊、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8岁。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内容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一百六十篇。大部分是民歌。国风中的不少篇章揭露了领主贵族们残酷地剥削和奴役劳动人民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这一部分是全书的精华。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产生时间

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简介


尚书

《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汉代以后才称为《尚书》。“尚”是指“上代”、“上古”。该书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

传本

今传本《尚书》有今文和古文的区别。《今文尚书》是西汉初年由秦博士济南伏生口头传授,弟子们用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故称。现存二十九篇,其中大部分是商、周的遗文;但有少部分为战国时期的托古之作,旧时谓之伪作,如《尧典》、《皋陶(yáo)谟》、《禹贡》、《洪范》等皆是。这几篇作为战国时的著作,其史料价值仍然很高。如《禹贡》记述了战国以前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山脉、河流、土壤、物产等情况,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地理志。西汉时曾在民间收集到先秦本《尚书》,因用战国文字书写,被称为《古文尚书》,今已失传。今本《古文尚书》经清代学者考订,认为是晋朝文人伪造的,因之称为《伪古文尚书》。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

简介


礼记

《礼》,有《周礼》、《仪礼》及《礼记》三种(后世《五经》中的“礼”指《礼记》)。《周礼》是战国时的学者记述周朝官制的书。《仪礼》也叫做《士礼》或《礼经》,是春秋战国时代礼仪制度的汇编著作,共十七篇,约56000字。旧说周公制作或经孔子修定。据近人的考证,认为可能成书于战国前、中期。《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仪礼》的文章选集。《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

传本

《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八十五篇,今存四十篇,称《大戴礼记》;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之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有郑玄注本。

春秋

简介

《春秋》也叫做《春秋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记242年间史事。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相传经孔子整理成书。在此书中,还记录了我国当时观察到的日蚀三十次,地震七次,这些资料都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

三传


《春秋左氏传》“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就是《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左传》也叫做《春秋左氏传》、《春秋古文》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左丘明所撰。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官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公羊传》也叫做《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撰;唐人考证,为西汉前期人所作。《榖梁传》也叫做《春秋榖梁传》或《榖梁春秋》,旧题战国时榖梁赤撰。初仅口述流传,西汉时才成书。后两书的体裁相近,都是对春秋义例进行注释,也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3、儒家经典

六经


五经

原为六经。《庄子》一书首先称诗经、书经、礼记、易经、乐经(已失传)、春秋为六经。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之为“六艺”。


孔子

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

《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称“十翼”,是东周时人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

《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

诗》,又称《诗经》。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未得立。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

《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记242年间史事。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后人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别名


诗经

诗:唐韩愈《进学解》云:“《诗》正而葩。”后因称《诗经》为“葩经”。

书:《书经》者,孔壁藏书也,又名“壁经”。

易:相传伏羲始作八卦,故名“羲经”。

礼记:整理《礼记》的是西汉学者戴德(大戴)和戴圣(小戴)叔侄二人,因此又名“戴经”。

春秋:孔子删述春秋,绝笔于获麟。因此叫“麟经”。

六艺


五经古文

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诗》《书》《礼》《易》《春秋》,保存了丰富的中国上古历史资料,合称“六艺”,遂为“五经”。“五经”长期作为官方指定的教科书,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无可替代。关于“六艺”的内容,《旧唐书·经籍志》概括最为简洁允当:

一曰《易》,以纪阴阳变化

二曰《书》,以纪帝王遗范

三曰《诗》,以纪兴衰诵叹

四曰《礼》,以纪文物*

五曰《春秋》,以纪行事褒贬……

《庄子·天下》揭示了“六艺”对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4、五行五常


五行无常

五经与阴阳五行有对应关系。《史记》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也;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也。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人情有五性,怀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像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汉书·艺文志》曰:“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礼之所为兴也。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韨之在前,赤鸟之象也;冠之在首,玄武之象也;四者、人之盛饰也。夫能通古今,别然不然,乃能服此也。盖玄武者,貌之最严有威者也,其像在后,其服反居首,武之至而不用矣。”又有管仲曰:旗物尚青,兵尚矛。旗物尚赤。兵尚戟。旗物尚白,兵尚剑。旗物尚黑,兵尚胁盾。

五经

五常

五行

五方

五兵器

西

春秋

5、书籍影响

古代


五经

六艺五经,是后世文章的源头和典范。《颜氏家训·文章篇》云:“夫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生于《礼》者也;书奏箴铭,生于《春秋》者也。”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则说:“如要典重,则学《书》;要婉丽,则学《诗》;要古质,则学《易》;要谨严,则学《春秋》;要通达,则学《戴记》……略得其意,微会其通,自然不同于世俗之为文矣。”

2000多年前,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中指出:“《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表明了“五经”蕴含的文化资源,具有无限的、挖掘和探索的可能。

当代

当代新儒家的代表、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Institute)社长杜维明先生指出:儒家对人的复杂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儒家五经,从抽象和象征的意义上说,分别探讨的是人的情感性问题(《诗》)、社会性问题(《礼》)、政治性问题(《书》)、历史记忆问题(《春秋》)、形而上问题(《易》)。

金海峰教授接受了杜维明先生的思想,在讲学过程中多次强调:阅读五经,能够从五个角度理解人生,即:《周易》——哲学角度;《尚书》——政治角度;《诗经》——艺术角度;《礼记》——社会角度;《春秋》——历史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