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徽墨

科普小知识2022-09-25 09:30:13
...

徽墨,即徽州墨(以安徽省徽州的绩溪、旌德、歙县三地为徽墨制造中心)。徽墨是中国汉族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

中文名:徽墨

又名:徽州墨

所属地区:宣城绩溪县、徽州屯溪区、歙县

誉名:“文房四宝”之一

代表品种:又玄斋“犀纹”、“金膏水碧”等

1、徽墨概述

徽州的绩溪县、屯溪区、歙县三地为徽墨制造中心。1915年在*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的地球墨就是歙县墨店的珍品。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1989年,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超漆烟墨”获国家金质奖。

“天下墨业在绩溪。”清代徽墨四大家,绩溪有其二——绩溪人汪近圣、胡开文,尤以胡开文名冠海内外,久传不衰。胡开文子孙众多,分布于大江南北,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制墨工艺,独占一时之秀。现在绩溪的几家墨厂,不仅大量生产书画用墨,还恢复了一些优秀的传统产品,如“苍天珍品”、“廷王圭遗法”、“潇湘八景”、“八宝奇珍”、“十二生肖”、“宝剑”、“月精”、“金龟”、“玉蝉墨”、“十八罗汉”等等,都是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存的成套集锦墨。

2、发展起源

墨与笔砚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端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作为一种消耗品,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都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作为书写材料。据《述古书法纂》记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也就是说人工墨的历史起始于周宣王。邢夷制墨也就是人工墨的开始,人工墨的出现,无论是从它的质量、使用价值,还是审美观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天然墨,天然墨因此被渐渐淘汰。至汉代,墨之原料开始取自松烟,其次是漆烟和桐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十分松散,后来改用模制,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工序制成墨锭,才使墨质坚实耐用。


徽墨

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逃到江南歙州,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他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其子廷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从此,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期。

宋元时期墨工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药物成为药墨。使人们不但用墨也开始了藏墨,因而墨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徽墨的制作进入盛世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产量激增,制墨技艺也不断进步,墨的图案绘刻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名工与名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休宁派。清代,徽墨制作分为四大名家系统,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其中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都是绩溪县人。他们对徽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创新,终于制成了有如“金不换”的文苑珍品,其中龙香剂墨、天琛墨、仙桃核墨、紫薇恒星图墨、鱼戏莲墨、西湖十景墨、地球墨等均为绝世之作,使徽墨形成了“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的特点。这时期的徽墨按原料不同还可分为松烟、油烟、漆烟和超漆烟等品种,其中最名贵的是超漆烟等高级油烟墨,这类墨散发出紫玉光泽,用于书法色泽黝而能润;用于绘画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故受到历代书画家的推崇。

3、品种特点

品种


徽墨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蛀等特点。其正面镌绘名家的书画图案,美观典雅,是书画艺术的珍品。有高、中、低三种规格。高档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尤其是超顶墨能分出浓淡层次,落纸如漆。

历代徽墨品种繁多,主要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徽墨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密不外传。

特点

徽墨制作配方和工艺非常讲究,“廷之墨,松烟一斤之中,用珍珠三两,玉屑龙脑各一两,同时和以生漆捣十万杵”。因此,“得其墨者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正因为有独特的配方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徽墨的另一个特点是造型美观,质量上乘。这主要是因为使用墨模的缘故。南唐李庭 造小挺双脊龙纹墨锭,就是用墨模压制而成。至宋以后,墨模大量使用。而且墨模绘画和雕刻都很讲究。明、清时期墨模艺术也达到其巅峰。

4、制作工艺

原料

制墨原料主要是碳氢化合物不完全燃烧的粉末状物质,古称“炱”、“烟炱”、“松烟”。现称“烟煤”,化工学名“炭黑”,含炭90%至99%。生产徽墨用的炭黑有:松烟、油烟、漆烟或工业炭黑。松烟,以黄山松烟为佳,油烟,以桐油炼制的为佳,漆烟,古时用松枝蘸漆渣炼烟,今用桐油掺入部分漆炼制。常见的辅助材料有胶、药物、添加剂等。胶是墨的粘合剂,赖以成型发彩。制墨多用牛皮胶,常见入墨的药物有自然麝香、大梅片、公丁香等数十味。入药配伍,以烟煤种类、制作季节、水质、使用对象、销地气候等条件酌定,用药得当,能增光助色,添香固体;不得当则适得其反。常见的添加剂有金箔、银箔、珍珠粉等,起增光助色作用。

工艺

古代制墨分造窑、发火、取煤、和剂、成型、入灰、出灰、试磨八道工序;现代制墨分炼烟、和胶、杵捣、成型、晾墨、锉边、洗水、填金、包装九道工序。

炼烟 

炼制松烟的烟窑就山势斜卧于山坡,烟煤附于窑壁,冷却后扫下。古时还有立窑,高丈余,肚大口小,上覆五斗瓮,今不用。炼制油烟的烟房需密闭不透风,用灯草点燃油灯,每盏灯上覆一瓷碗,烟熏在碗里。现代用点烟机炼烟。

和胶 

入料之前,烟煤需先漂洗,并用四十目筛清除杂质,胶的配比应按烟料粗细,胶质优劣,制作时令,销售地区等因素酌定。

杵捣

所有的制墨原料和胶以后,要竭力搅拌均匀,然后杵捣。古时制墨以青石作臼,檀木作杵,捣时如干燥粘杵,可反复洒少许中药汁,直至捣匀捣透才能出臼。故有墨不厌捣之说。

成型 

杵捣后的原料,放在墨墩上用六磅锤翻打。中档墨翻打八次,每次谓之一折,每折24锤,高档墨折次递加。翻打后的墨馃,按墨模式样称准重量分成小馃,在恒温板上搓成墨丸嵌入墨模,搓时要用手劲按、捺、推、收。入模之墨置于坐担下,以墨工自重压平正。现在,本县老胡开文墨厂除2两以下墨用坐担外,余皆用螺栓压榨机代替坐担。既降低了墨工体力消耗,又提高了产品质量。挤压后的墨待冷却定型才能脱模,夏令脱模时间长于冬令。脱模的墨经修边后送入晾墨场翻晾。古代制墨入炉灰脱水,现代墨厂均以室内晾干为主。晾墨场要求保持恒温恒湿,避免阳光照射,风大要关窗,梅季要促进空气流通。1980年,县老胡开文墨厂添置了吸湿机,以降低晾墨场的湿度。晾墨要勤翻,以防墨坯收缩不匀而变形。根据墨锭的大小决定晾墨时间的长短。

5、主要品类

一是根据社会各阶层人士对墨的不同要求划分。如书画家要求墨分五色,挥洒自如,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称书画墨;封建统治者苛求珍料,熊胆龙脑,穷奢极侈,称贡墨;收藏家觅古法式,以利鉴赏,称仿古墨;医药界要求墨能止血消炎,以疗顽疾,称药墨;僧尼则要求墨无荤腥,以示虔诚,称素墨;亲朋相馈赠,遴选墨名图吉利,称礼品墨,等等。

二是从形制上可分为零锭墨和集锦墨。零锭墨是不成套的单一实用墨。集锦墨又有二种:一是每锭墨形状图案各异,但统一于一个主题,如古币墨、古砚墨、十友墨、手卷墨、琴剑棋墨;二是墨的形状相同,绘图题识不同,如黄山图、耕织图等。集锦墨始于宋代,雕工精细,装饰华丽,集绘图、雕刻、书法、墨法、漆器、镶嵌、装帧艺术于一体,供收藏和观赏用,既是书画家喜爱的佳墨,也是人们相互馈赠的礼品墨。


徽墨

三是从原料质地上可分为松烟墨、油烟墨、特种墨、包金墨、朱砂墨、五彩墨等。松烟墨有特级松烟墨、黄山松烟墨、大卷松烟墨、净烟墨、加香墨。油烟墨有超漆烟墨、顶烟墨、猪油烟墨。猪油烟墨是在桐油内掺入部分猪油点烟,或在顶烟内掺入部分猪油烟制成,光泽最佳。工业炭黑墨分精烟、全烟等。特种墨有青墨、茶墨、药墨、素净墨。包金墨通体包金,是本县老胡开文墨厂1984年挖掘生产的特种墨。朱砂墨古人读书时用于圈句,现用于国画。五彩墨,亦用于国画。 

四是从用途上可分为观赏或收藏墨和实用墨。本县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十大仙”、“大、小魁星”、“寿星”、“古佛”、“罗汉图”、“西湖图”、“琴剑棋”、“鉴真东渡”、“金蝉”、“金龟”、“宝剑”及其它集锦墨都属于观赏收藏墨。实用墨基本上是零锭墨。名贵的实用墨亦可作观赏和收藏用。

墨名是墨的质量或品类区分的标志。墨的命名方法大致有五种:一是表示材料精美,如“上品清烟”、“延川石液”、“五百斤油”、“鹿角胶”、“乌玉块”、“乌丸”、“元霜”等;二是表示图案内容,如“龙凤呈祥”、“立鹤步云”、“黄山图”、“棉花图”、“西湖图”等;三是表示制法古老,如“古隃糜”、“易水光”、“东坡墨法”、“轻胶十万杵”等;四是借用典故,如“小道士”、“元香太守”、“客卿”、“神品”、“东斋注易”、“松滋侯”、“元中子”等;五是供收藏和纪念的,“如××氏家藏”、“黄海归来”等。

成品墨常见的有长方形、园饼形、园柱形、人形、物形、多角形、异形等,宜小不宜大,沈继孙《墨法集要》云:“厚大利久,薄小利新;厚大难工,薄小易善”。小的5钱,8钱;大的2两、4两最为合适。计数单位古时有螺、量、丸、枚、笏、挺、剂、牒、锭等。现代多用锭。现代徽墨质量有部颁标准,项目有耐水性、扩散率、发墨度、粘度、浓度、吊角、上下端厚度差、溢色、层次、滞笔性、墨色、墨味13项,共100分。

6、制作程序

徽墨制作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徽墨的制作过程相当讲究,程序大致可分为:

第一是采松。在著名的产松地选取古老的松枝,截成小段,削掉签刺,让它发火均匀。

第二是造窑。用木板作顶,每两板相连处,用泥土把它封密,窑留有气孔和取烟的小门。

第三是发火。取松枝三五枝作一堆,把它点燃。

第四是取烟。等到窑冷了,就可以从小门进去扫烟了。烟分前、中、后三等,后面是最好的,中间的次一等,前边的最差。烟是越轻越好,古人区分烟的优劣,只用手指一按就可以知道。凡是指头一落烟就飞起的是好烟,因为这证明烟细而轻。

第五是和制。要用细绢筛到缸里,再把煎好的胶和入,加药料拌匀。然后在铁臼里去捣研,捣过以后再放到墨模制墨。

第六是入灰。因为制成的墨是湿的,一经风吹日晒就要碎裂,必须放入灰里五六天,让它干了才行。

第七是出灰。入灰五六天后,先拿两块墨试着打打,若是发出一种干响,就可以了。然后再用布擦去墨上的灰,用黄蜡打磨,越光莹越好。之后,还有描金、漆色等工序。

7、宋代徽墨

宋代徽墨的辉煌

宋代统治者重视文治,全国各地书院林立,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印刷术突飞猛进,出现了一个文化高潮。尤其是宋室南渡后,徽州的制墨业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达官显贵、名门旺族聚集江南,首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文人墨客的南下,又促成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每年临安的科举考试更直接拓展了徽墨的市场。这时的徽州地区,制墨业已步入“家传户习”的繁荣普及阶段,仅官府每年就要向朝廷进贡“大龙凤墨千斤”,而要满足文人墨客、莘莘学子的用墨则要逾万。到了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时,“徽墨”之名便正式诞生并迅速风靡南宋都城临安,“徽墨”遂成了墨的代名词,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宋代徽墨的著名人物

宋代徽州的制墨业“流派纷呈,名工辈出”。黟县的张遇、歙县的潘谷、婺源的吴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徽州制墨业的著名人物。

张遇,黟县人,他是油烟墨的创始者,以制“供御墨”而闻名于世。他制的墨因加入了麝香、金箔而称为“龙香剂”,其配方一直相传至今,成为墨中*。“张墨”为历代收藏家追求的瑰宝。其子张谷、孙张处厚都是一代名墨工。

沈桂以松脂、漆滓烧得极黑的烟,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他是漆烟墨的创始者。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曾得宋孝宗犒赏缗钱两万的奖励。

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他因嗜酒而不幸落水溺死,苏东坡深怀激情地写下了“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悼亡诗。此诗一直相传至今。

宋代制墨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油烟墨的创立,开辟了中国制墨业的新领域。千百年来,制墨主要以松烟为原料,由于长年累月取松烧烟,致使松树被砍伐殆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中曾说:“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面对松树大量砍伐,墨源严重枯竭,寻求新的制墨原料已迫在眉睫,于是一种新的制墨原料——桐油烟便应运而生。

第二,制墨从业人员众多,名家辈出。宋代制墨名家见诸史册的多达百余人,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叶茂实等是其代表。他们在选料、配方、烧制、用胶、捣杵等工艺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制墨遗产。

第三,达官贵人及文人墨客与制墨工匠切搓技艺,促进了制墨技艺的发展。宋徽宗虽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在书法绘画方面颇有天赋,他创造的“瘦金体”书法,名传千古。他喜欢墨又懂制墨,还亲自实践,推动了制墨业的发展。北宋大文豪苏轼也是一位制墨爱好者,此外秦少游、陆游、黄庭坚等文人都有过参与制墨的经历。文人的参与,极大地促进了制墨技术的发展。

第四,人们不但用墨、也开始了藏墨,并出现了藏墨制墨的著作。又因墨中添加药物,人们在实用中发现了墨的药用功能,“徽墨家族”便有了药墨一员,药墨遂成为居家常备的非处方药品之一。

8、明代徽州“四大墨谱”

方氏墨谱

共6卷,方于鲁辑,丁云鹏、吴廷羽、俞仲康绘图,黄德时、黄德懋等镌刻,万历十七年(1589年)方氏美荫堂刊本。共收录方于鲁所造名墨图案和造型385式,分国宝、国华、博古、法宝、洪宝、博物六类。雕刻精美,线条细如毫发,纤丽逼真。

程氏墨苑

程大约辑,丁云鹏绘图,黄应泰、黄应道镌刻,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滋兰堂刊本。共收录程大约所造名墨图案520式,有彩******版,分玄工、舆地、人官、物华、儒藏、锱黄六类,附“人文爵里”。此谱首创用五色,赋彩印刷,绘刻俱精,是徽派版画中的代表作。

方瑞生墨海

共12卷,方瑞生辑,郑重、魏之璜绘图,黄伯符镌刻,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刊本,共收古代墨造型148式,方瑞生造墨图案234式。

潘氏墨谱

共2卷,宋李孝美辑,万历四十年(1612年)歙县潘膺祉如韦馆刊。此谱主要讲制墨工艺过程、插图8幅,另有李廷 墨图案造型32式。

9、传承意义

徽墨的墨模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在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描瓷等许多方面,徽墨也有广泛应用。

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另外,将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并施以五彩,嵌在锦匣当中,以供人们鉴藏,是现代制墨业的一大特色,是我国目前高档的工艺美术品之一。

徽墨特征鲜明、技艺独特、流派品种繁多、科技内涵丰富,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原料不足和工匠后继乏人,徽墨生产前景堪忧,相关的制作技艺也有失传的危险,急需保护与抢救。

10、现状及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传承人项德胜介绍,目前,从事徽墨制作的老匠人不足百人,在徽州已有1000多年制作历史的徽墨也从传统的消耗品逐渐变为“艺术品”。

项德胜出身制墨世家,从小耳濡目染,16岁跟着父亲入行当了学徒,炼烟、锤墨、描金、雕刻,项德胜从最基础的工序开始学起。“古法制墨最看重的就是手上活。”项德胜说,徽墨制作包括20多道工序,一块徽墨从炼烟到制作好需要数年时间,因此在他看来,制墨的过程也是历练人生的过程。

“事实上,一块好的徽墨是制墨师、画家和雕刻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项德胜手上拿着正在雕刻的墨模说,墨模的雕刻难度非常大,要在方寸墨面之上再现书法、绘画,不仅手法要拿捏得准,而且必须按照书法绘画的镜像去雕刻。“现在会雕刻墨模的匠人屈指可数,许多老手艺找不到传承人,最后就会被遗忘。”

“古法制墨传承最大的困难还是市场的衰落和混乱。”项德胜说,现在的徽墨市场越来越小,即使是书画家,绝大多数用的是墨汁。再加上街头售卖的几十元的假冒制品,严重影响了徽墨的品质和认可度。

“现在市场上一块稍好的徽墨价格在数千元到数万元人民币不等。”真正的徽墨在制作过程中要加入很多名贵中药材,复杂的工艺和较长的制作周期使得其价值不菲。

上世纪90年代,项德胜凭借此前的积累创办了徽墨制作厂,他对非遗技艺的传承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徽墨要传承,最重要的是发展,这才是传承的根本。“如果不在设计理念上去改变,就无法生存,就会出现断代,所以说我们要变化地传承。”

项德胜组织非遗传承人将民间传说、佛教和徽州建筑等题材融入徽墨中,于是,清明上河图、百子图、百寿图等300多种图案出现在了徽墨上,呈现出强烈的文化气息。“明清的徽墨,样式简单且重复,现在*创新过后,题材丰富,生命力更强。”项德胜说。

如今,在项德胜鼓动下,儿子项颂从美术院校毕业后也拾起父亲的手艺,学做徽墨,他正利用自己的美术功底,将现代的艺术元素融入到徽墨中,在创新中传承非遗文化。

目前,安徽省黄山市(原名徽州)有徽墨生产企业和手工作坊近20家,拥有传统知识产权专利产品18项。该地出产的徽墨出口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