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达瑟
大型黎族歌舞诗《达达瑟》是蒙麓光经过10年的积淀,历时3年创作的精品之作。该剧以黎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为主要表现对象,将悠久灿烂的黎族文化在舞台上艺术地呈现出来。2001年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囊括创作、演出、舞台美术三项金奖,又获得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编导奖,“五个一工程”第九届入选作品奖。2002年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举行巡回演出;2004年,重排的第二版《达达瑟》应邀参加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
1、简介
海南黎族歌舞诗《达达瑟》是一部色彩丰富的音乐舞蹈优秀作品。由一级编导蒙麓光担任总编导。全剧分5个部分,分别为序《歌赶鸟》,上篇《拜扣的天》(拜扣:黎语中指女人),中篇《帕曼的地》(帕曼:黎语中指男人),下篇《拜扣-帕曼——三月三》和尾《嘿,俊扣》(俊扣,黎语指跳舞吧)。该剧在编排上以黎族人民祖祖辈辈的播种、围猎、踩田、织锦等劳动场面和黎族姑娘小伙儿谈情说爱的独特生活场景为表现内容,以丰富的舞蹈语汇和多种风格的音乐讴歌海南人民辛勤劳作热爱生活的品质。
达达瑟
《达达瑟》在黎语中是“非常美好”的意思,它以海南黎族人民的生活为题材,刻画出黎族人勤劳、聪明、顽强的性格。男子舞蹈《围猎曲》和《踩田舞》将黎族独特的劳动生活场景展现在舞台上,把黎族男子刚毅剽悍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双人舞《云山恋》则质朴生动地表现了一对男女火热缠绵的爱情生活,歌表演《探情谣》活泼风趣地表现了黎族青年对异性的爱慕,歌舞诗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海南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展现了海南人民求发展的强烈愿望。
《达达瑟》以歌、舞、诗为载体,再现黎族文明的历史足迹,其诗意首先体现在对意境的营造上。例如,几个黎族女人舂米,是这个剧目反复出现的几个形象之一。第一次出现时,舂米者的身影显得沉重,舂米的声音显得沉闷;到第三次出现时,舂米者已变得欢畅,舂米的声音也变得激烈。借具体可感的形象和声音表达出某些未曾明说的含意,即造成了一种意境。概括、精炼、跳跃也是诗的要素,如开始场景中,黎族老人在一个空间用歌声赶鸟,母亲在另一个空间哄着怀中婴儿,就极其精炼地把一个民族的劳动与繁衍浓缩在舞台上。怀抱婴儿的母亲作为贯穿形象反复在段落转换时出现,既显示了创作者从女人看黎族的独特视角,也象征着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种族的生命延续。至于“牛踩田”,只把人比成牛,把牛比成人,既是比喻,也是比拟。而在围猎和织锦等场景中,则随处可见带有诗赋意味的直抒胸臆、畅快淋漓的表现手法。《达达瑟》以简约、质朴为创作原则,大胆融合原生态素材,不搞大制作,不比华丽包装,不玩技法和噱头,用非常简洁和清纯的手法,把五指山的天然之美浓缩成艺术之美,把黎族人的心灵之美表现为舞台之美。
2、节目顺序
序 歌赶鸟
五指山,山兰稻熟了;山寮上,黎家老人用歌声赶着鸟;黎家母亲唱着古老的歌谣……
上篇 拜扣(女人)的地 帕曼(男人)的天
播种、围猎、踩田、黎家人用质朴的情怀,吸引你走进神秘的五指山……
1、女子舞蹈:《山兰女》
2、男子舞蹈:《围猎曲》
3、女声表演唱:《摇兰调》
4、男子舞蹈:《牛踩田》
中篇 拜扣与帕曼的三月三
自从盘古开天地,有了男人和女人;有了拜扣(女人)与帕曼(男人)的情和爱,就有了黎家的三月三……
5、歌表演:《探情谣》
6、双人舞:《云山恋》
7、群舞:《迎新娘》
8、器乐表演:《黎乡夜》
下篇 拜扣的舞,帕曼的歌
丰收的山兰晶莹透亮,黎家的织锦色彩斑斓;天地间荡溢着淳厚的山兰酒香,老阿婆的情歌唱出了黎家生活的甘甜……
9、领舞与群舞:《山兰架》
10、歌舞表演:《织彩锦》
11、舞蹈:《阿寿婆》
尾声 嘿,俊扣(跳舞)!
炽热的歌声,唱出了红棉一样的灿烂;欢乐的舞姿,激荡得海之南一片沸腾。母亲的歌,还是那样悠远绵长,吸引你,走向不再遥远的海之南、五指山……
3、演出
2001年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2002年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举行巡回演出;
2004年,重排的第二版《达达瑟》应邀参加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
2008年4月21日晚,为庆祝海南建省20周年在海口市人大会堂演出;
2010年8月7—11日,在上海世博会海南活动周宝钢大舞台海南文艺展演和世博海南活动周庆典广场演出。
第三版《达达瑟》的音乐由省民族歌舞团的国家一级作曲莫柯进行了重新编配,不仅内容丰富了许多,音效也更加生动。除了演员阵容比原来有所扩大,全剧也在原来13个舞段的基础上,新增加了诸如《织锦舞》等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优秀舞蹈,一些黎族特有的器乐节目也被加入其中,使得全剧更加具有鲜明的特色。
4、影响
《达达瑟》首演于2001年。参加当年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给首都文艺舞台带来了美丽的质朴与清纯,给久违的首都观众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人们不能不刮目相看海南歌舞,并一古脑儿授予《达达瑟》三项金奖:创作金奖、表演金奖和舞台美术金奖。之后,按照省领导的指示,《达达瑟》前往京、津、沪、穗四市演出,所到之处,反响无不强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达达瑟》多次加工复排,到海南省各市县巡演并深入基层演出。
这个剧目以质朴清纯之美向所有观众,向影响所及的任何空间,有效地传递了关于海南美好的信息,醒目地吸引着人们对海南的注意力,已成为海南耀眼的艺术名片,为海南走向世界和世界走向海南,发挥着其他宣传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5、荣誉
海南省的海南黎族歌舞诗《达达瑟》2001年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创作金奖”、“表演金奖”、“舞美设计金奖”;2002年荣获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编导奖”;2003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第九届“入选作品奖”。
6、各界评论
《达达瑟》由曲序、上篇、中篇、下篇及尾声共13段既独立成章,又环坏相扣的节目组成。它独立,是因为每一个节目都是绝对完整的舞蹈作品;它关联,是因为在创作之初,导演就已经精心地将之置于黎族人民生活起居这一大背景之下,用劳动与爱情这两条大主线作为脉络,A段启之必B段承之,C段转之必D段合之,娓娓道来,丝丝入扣。如:在劳动这一脉络上,导演就恰如其分地选取了《山兰女》沉重的劳动、《山兰架》喜悦的劳动、《织彩贝》欢乐的劳动等题材。这不仅是从劳动的形式上,而且是从劳动的心情上,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黎族人民的内心世界。
《达达瑟》的编剧、总导演蒙麓光及其他导演们在分析了上述“舞情”后,以锐利的目光,瞄准了黎族,着重挖掘民族性,并最后以它的成功再次证明,黎族舞蹈矿藏丰富、文化品位高,只要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艺术之泉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达达瑟》在剧本创作上所体现出的审美观念,得益于对黎族人民生活深刻的观察和体验,将其定位于乡土文化的基点,既不去与大团体拼技巧,也不去和大城市拼投入;在一种你强我避,你无我有,你有我特上下足功夫。选准立足点后,决定在“新、奇、特”上寻求突破。而在“奇”与“特”上,编剧凭其广博的艺术积累,确立了绝不雷同、推陈出新的创作基调:在反映黎族人家劳动生活方面,选取了《牛踩田》这种近乎原始的劳作方式,只有在海南五指山区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才能产生,也才能区别于中原文化中那种属于夏、商、周时期的劳作方式。在舞台上通过人与动物及自然的较量中,生动地再现出来,深刻反映了黎族先民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当你看着舞台上一张张纯朴真挚的脸庞,听着一段段发自肺腑的歌谣,你能分得清这是舞台之舞还是五指山之舞,这是《达达瑟》还是“三月三”吗?
该剧生活气息浓厚,展现了海南的民族风情和美丽风光,给人一种生命的力量,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情趣和高雅的艺术享受,尤其是天籁般的音乐让人难以忘怀。
黎族歌舞诗《达达瑟》在赴京、津、沪、穗历时近一个月的访问演出中,赢得了连场喝彩,被誉为“祖国少数民族文艺舞台上的一朵奇葩”、“反映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海南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它的成功,既离不开海南本土所具备的丰厚的文化底蕴,也离不开演职人员对民族文化美学意义的刻意追求。歌舞诗是集歌曲、舞蹈、诗歌于一体的综合文艺形式。它与音乐舞蹈史诗相类,但更侧重于通过人的肢体语言来演绎诗的蕴涵,是一种灵动的特殊诗体。黎族歌舞诗《达达瑟》正是通过舞蹈演员的群舞动作和个体姿势、表情,谱就了一首天、地、人共奏的生命协进曲。黎族人从远古洪荒时代起,就一代代演奏着自己的生命之歌,追求着自己的生活之美。
2002年9月25日,海南省委省*举行晚会,隆重欢迎京津沪穗四地巡演回来的“《达达瑟》海南的问候”代表团,时任海南省人民*省长汪啸风盛赞《达达瑟》剧组在上述四地演出的成功。汪啸风说,达达瑟的成功,说明海南是一块文明久远的热土,不是文化上的荒漠。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04期发表周伟民教授文章《高扬时代的主旋律——大型黎族歌舞诗观后》:“整台表演基本的沉稳、厚实而热情奔放的艺术格调不变,而每个节目却显得更加简练干净、准确清晰!最让观众激动而且获得艺术共鸣的,是全剧在精湛艺术技巧的表现里,高扬时代的主旋律!这台歌舞诗,从序曲的“赶鸟”起,都是围绕着黎族人民传统的劳动、生活和爱情来展开的。应该说,整台节目的内容,是黎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族精神的艺术再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