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白下

科普小知识2022-09-26 23:52:35
...

“白下”是南京的故名之一,最早出现于六朝时期。当时,幕府山以盛产白云石著称,所以又被称作“白石山”“白土山”。山下坡地被称为白下陂。

1、历史沿革


清代金陵四十八景

南京北郊有白石山,盛产石灰石和白云石,山下坡地称为白下陂。据《禹贡》、《尔雅》记载:唐、虞、夏、商属古扬州。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周朝至春秋时属吴国。战国时期,先属越国,后属楚国金陵邑。秦汉时期,属会稽郡、鄣郡、丹杨郡。

汉末,孙权割据江东,于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以南京为都,称建业,属丹杨郡,今白下区隶属建业县。孙吴建造建业城,皇宫名太初宫,宫城南面正中的宣阳门,在今白下区淮海路。随着孙吴建都,今白下区日渐发展。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以秦淮河为界,水南为秣陵,水北设建邺。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因晋愍帝名为司马业,为避帝讳,改建邺为建康,仍属丹杨郡,今白下区属建康。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司马睿政权以建康为都,在今大中桥以东建东府城,为当时丞相府所在地。此后,南朝宋、齐、梁、陈均于建康为都,建康成为南*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时期,东自通济门,西自三山街一带,交通发达,商旅云集,市面繁荣。大中桥临秦淮,跨青溪,扼水陆交通要冲,是粮饷物资的集散地。六朝时白石山为战略要地。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历阳(今安徽和州)镇将苏峻举兵,自牛渚(今采石矶)攻入南京(当时名建康)。晋荆州剌史陶侃率军反攻,接受监军部将李根建议,在白下陂筑白石垒,并派庾亮率兵二千人驻守。南朝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25年),阅兵于此。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拓跋焘率军南犯,刘宋政权派大将刘兴祖扼守白石山。陈朝祯明末年(公元589年)隋兵南下时,后主陈叔宝派将军樊猛率八十艘战船游弋于白石山下的长江中。东晋至南齐永明年间,南琅琊郡治在白石山下。唐代以前,“白下”专指白石山下白石垒一带而言。

隋朝时,对南方采取抑制政策。《钟南淮北区域》卷一载:“至隋平江南,建康城邑宫阙,皆平垦为田。”对此,后人曾发出过“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六朝如梦鸟空啼”、“六代豪华春去也”一类的慨叹。隋代,今白下区先属蒋州江宁县,后蒋州改为丹阳郡,今白下区隶属丹阳郡江宁县。

唐代,州、县名称变化频繁。南京地区先后属扬州、蒋州、润州、江宁郡、升州。今白下区,先后隶属归化县、金陵县、安业县、白下县、江宁县、上元县。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金陵县,筑城于白石山下的白下村(在今南京金川门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更金陵县为白下县。这时的“白下”,不仅指白下县所在的白下村,而且包括白下县地域。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移白下县于青溪上的白下桥(今白下区大中桥)畔,白石山下的故城遂废。此时,“白下”之名系指整个南京地区而言。古白下桥畔有白下寺,后称普济禅院。清朝时,曾于遗址上掘得旧匾额,上书“白下寺”,并有“谏议大夫寇准立”字样。桥旁又有白下亭,唐代为送往迎来,饮饯别之所。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金陵时曾寓居于此。在金陵时,写诗云:“驿亭三杨村,正当白下门。”离金陵西去后,写有献从叔当涂宰李阳冰诗云:“小子别金陵,来自白下亭。”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亦曾自半山园来此,写有歌咏白下桥风光的诗篇:“门前秋水可扬舲,有意西寻白下亭。”明朝末年,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抗清兵败,在江西婺源被俘,解来南京,在白下桥畔就义。后人因改白下桥为大忠桥。年远日久,衍变为大中桥。还有一种说法:原有大桥、中桥各一,后两桥并为一桥,因称之为大中桥。

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一方的吴王杨隆演天佑十二年(公元915年)建升州城,十四年(公元917年)分上元另置江宁县。自此上元县、江宁县以秦淮河为界,同城而治。秦淮河以北为上元、秦淮河以南为江宁。当时,今白下区属上元县管辖。扬吴、南唐先后以南京为都。公元914年起,扬吴、南唐不断拓宽、营建金陵城。南唐时金陵城的东墙就在今竺桥到大中桥一带。都城之内有宫城,宫城的南墙在东虹桥,北墙在小虹桥,宫城的东门在白下桥,南门在虹桥。宫城中有柔仪殿、澄心堂等建筑,在今娃娃桥、九条巷一带。扬吴、南唐时期,南京地区比较安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今白下区成为“江南佳丽地,人间帝王州”。


月牙湖公园

宋代,南京地区先后称升州、江宁府、建康府,元代称建康路、集庆路、今白下区皆属上元县管辖。据1946年出版的《首都志》所载图籍,宋、元时期,上元县治在今白下去大中桥西。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占汴京,宋都南迁。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宋高宗赵构以坐落在今白下区锦绣坊地区的江宁府衙为行宫,驻跸于此。

明代,南京地区称应天府,今白下区仍属上元县管辖。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朱元璋占南京。公元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初期,住在富户王倸帛府第,后迁入今白下区王府园地区的元御史台衙门,称吴王府,并营建了“白虎殿”等建筑。公元1366年,朱元璋征调民工,填燕雀湖,在今白下区和玄武区地域内营造紫禁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在南京定都。明初,除刑部以外,五府六部衙署都在今光华门内御道街两侧。大中桥、三山街、卢妃巷,都是工商业集中地区。当时,今白下区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到空前规模。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都迁北京,南京改作“留都”,政治、经济等设施,仍具有相当规模。

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称天京。次年建天王府,南至今白下区科巷、利济巷地段。南王府在今建康路针巷口,北王府和燕王府在今白下路,翼王府在今大中桥附近,忠王府在今内桥府西街东侧。太平天国各王府府址前后多有变迁。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以南京为首都,先名南京府,废上元、江宁县。民国2年又废南京府,南京地区称江宁县,今白下区属江宁县管辖。民国16年(1927年)设南京特别市,后又改称南京市。自此白下区属南京市。

国民*以南京为首都,开辟城市干道,将横贯白下区东西的中正街拓宽,沿用古名“白下“,改名为白下路。

民国20年(1931年)3月,南京市*划全市为21个区。1933年合并为八个区,白下为第二区。据民国38年1月出版的《南京小志》所载“南京市区简图”,当时二区范围:东至逸仙桥、复成桥、大中桥一线,以青溪故道和一区交界;南至大中桥、淮清桥、四象桥、内桥一线,以内秦淮河和三区交界;西至中山南路与四区相接;北至中山东路与一区毗邻。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汪伪政权将南京划分四个区,今白下区地域属第一区。

抗战胜利后,1945年国民*还都南京,今白下区地域恢复为第二区。

*成立后,今白下区仍为第二区。

1955年8月南京市第二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将第二区人民*改名为南京市白下区人民委员会。自此,原第二区定名为白下区。

1950年6月,市人民*调整区属范围,原一区的大光路、光华门、御道街地区和原三区的砂珠巷、承恩里、慧园街地区划归二区,全区面积为8.28平方公里。当时二区东至中山门古城墙,同今栖霞区接壤;南至建康路、通济门一线,隔秦淮河与今秦淮区、雨花台区相邻;西至中山南路、马巷一线,与今建邺区相望;北至中山东路与今玄武区接界。

1960年8月,雨花台区的板桥公社划归白下区管辖。1962年8月,板桥公社复归雨花台区。

1979年至1982年初,原雨花台区所属的象房新村、友谊村、通济门大街划归白下区,南部地域延伸至中和桥,全区面积扩大到8.732平方公里。至2003年,全区面积为30平方公里。

2004年辖10个街道:淮海路街道、洪武路街道、建康路街道、五老村街道、大光路街道、瑞金路街道、苜蓿园街道、光华路街道、朝天宫街道、止马营街道。

2013年2月20日,根据国务院、江苏省*批复同意的方案,撤销秦淮区、白下区,以原两区所辖区域设立新的秦淮区。

2、名字起源


今天的白下路

今大中桥原名白下桥,既是唐宋诗人迎来送往之地,也是抗清英雄就义之地。

唐代诗人王勃似乎总是在送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薛华、重别薛华、秋江送别二首、秋日别王长史、羁游饯别……再到今天我们要说的这首《白下驿饯唐少府》。白下驿在南京,是唐宋时文人之间迎来送往的场所,除了王勃,李白在此居住过、王安石在这里送走了苏轼……然而时过境迁,古迹早已不存,那么白下驿在哪儿呢?

“白下”是南京的故名之一,最早出现于六朝时期。当时,幕府山以盛产白云石著称,所以又被称作“白石山”“白土山”。山下坡地被称为白下陂。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历阳内史苏峻以讨中书令庾亮为名,举兵攻向南京。当时的晋荆州刺史陶侃率军反攻,接受监军部将李根建议,在白下陂筑白石垒,并派庾亮率兵二千人驻守在此。

唐代时,州、县名称变化频繁,白石山下的故垒逐渐荒废。贞观七年,移白下县于青溪上的上春桥(今秦淮区大中桥)畔,上春桥更名为“白下桥”,县城城东门变为白下门。旁边的寺庙和驿亭也分别更名为白下寺和白下亭。白下门与白下亭,隔河相对。芳草连天,垂柳依依。白下亭在唐代为送往迎来,饮酒饯别之所。与金陵有着深刻羁绊的李白曾经在这里住过一段日子。他说“驿亭三杨村,正当白下门。”他在离开之后还说“小子别金陵,来自白下亭。”而明代吴门画家文徵明的从侄文伯仁将它精心绘入了《金陵十八景册》之中。


大中桥

王勃似乎总是在送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薛华、重别薛华、秋江送别二首、秋日别王长史、羁游饯别……再到今天我们要说的这首《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是个天才,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然而天妒英才,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26岁。

王勃的赋是初唐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初唐赋体的繁荣。而王勃的诗歌在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时,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尤其是送别诗,波澜壮阔,王勃自被从沛王府中赶出去,便开始了曲折的生涯。既怀抱希望又充满迷茫地在世间游历。这首小诗,在王勃的送别诗中,不算是翘楚。可是其中的情真意切让人动容。他们是患难之交,患难的朋友间,总是情深意重。

3、今日探访


现在的白下区

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龙蟠路西侧,连接大光路与建康路和白下路的大中桥,现在是南京城南的一处交通要道,桥墩还是历史原物,而且桥下河道也依旧是六朝时延续下来的青溪。如今,大桥几经拓宽,已成交通要道,连接着城东干道,为城南主出口。桥下,清澈河水流淌,两岸垂柳映青溪,一片葱茏景色,附近市民在河边小径悠闲地散步,晒着太阳。

宋朝建康府城仍沿南唐旧制,白下桥和白下亭仍在。王安石罢相后,居住在半山园,从东门入城,必经白下桥和白下亭,曾写过“门前秋水可扬?,有意西寻白下亭”,王安石接苏东坡来金陵游钟山后,他曾在白下桥为苏东坡饯行,赋诗:“穷源莫过青溪口,送客每经白下桥”。亭边还建有白下寺,上面匾额为宋朝名臣寇准所书。不过,白下亭却已经在历史的长流中化作烟尘,而明清时期扩建过又一度香火鼎盛的白下寺今天也已不存。

为什么白下桥改名“大中桥”呢?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被清军占领后,隆武政权的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在江西婺源时与清军作战被俘,被押解到南京白下桥畔处决。为纪念黄道周,南京人曾将白下桥名改为大忠,后为了掩人耳目,又改为大中桥。

上一篇:莫愁湖

下一篇:董小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