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科普小知识2022-09-27 10:59:31
...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GuangdongInstituteOfMicrobiology)隶属于广东省科学院,是热带亚热带区域特色与优势的微生物学科专业科研机构;重点科研领域包括微生物资源多样性与前期开发、微生物生态与环境污染控制、微生物危害及其检测与控制、微生物分子育种及生物转化、食药用菌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五个方面。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前身是1954年成立的中科院中南真菌研究室,于1964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成立。1972年改为现名。根据2017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有人员20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2人,高级职称人员42人。拥有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70多台(套),原值4000多万元。专业馆藏科技书刊2万余册,其中外文书刊1万多册。有在读研究生71名,其中博士生22名。

中文名: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外文名:GuangdongInstituteOfMicrobiology

成立时间:1954年

主管部门:广东省科学院

现任所长:吴清平

博士点:二级学科1个

专职院士:1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

1、历史沿革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前身是中国著名真菌学家邓叔群学部委员(院士)创建的中国科学院中南真菌研究室,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了相关的筹建与科研工作,于1964年5月19日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

1972年改为现名,隶属于广东省科学院。

1987年,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广东省科学院的支持下,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内成立了菌种保藏中心,1990年开始使用。

1999年,该所的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广东省质量监督食用菌产品检验站)通过计量认证(CMA)。

2010年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建设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04年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L)实验室认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和第三方实验室地位,检测数据可获得国际互认。

2011年,该所主持的国家发改委立项建设的“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新技术及产品研究开发和测试公共实验中心”和“广州化学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服务中心”均已建成运行。

2007年被认定为“广东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单位”。

2009年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单位。

2012年通过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CMAF),国家认监委认可的符合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原则的实验室。

2、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根据2017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有人员20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2人,高级职称人员42人,博士31人,硕士6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1人,广东省“南粤百杰”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2010年广东省引进领军人才1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吴清平(专职)

广东省“南粤百杰”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1人):吴清平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郭俊、吴清平、朱红惠、孙国萍、李泰辉、许玫英、张菊梅

2010年广东省引进领军人才(1人):杨柏华

科研部门

根据2017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建设有*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研究中心1个,所级研究发展中心5个;建有真菌标本馆1个,野外台站1个;此外,该所主持搭建了广东省食品安全检测与评价科技创新平台,参与了广东省材料检测与评价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由国家发改委立项建设的“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新技术及产品研究开发和测试公共实验中心”和“广州化学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服务中心”均于2011年建成运行。广东省微生物学会、广东省食用菌行业协会、广东省生物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挂靠在该所。

*重点实验室(1个):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微生物应用新技术公共实验室

广东省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广东省微生物种质资源库)

*公共实验中心(1个):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新技术及产品研究开发和测试公共实验中心

市级评价服务中心(1个):广州化学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服务中心

所级研究发展中心(5个):华南微生物资源中心、环境微生物工程中心、微生物检测新技术中心、微生物工程研究发展中心、食用菌技术研发中心

真菌标本馆(1个):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馆

野外台站(1个):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车八岭真菌资源研究站

学术组织(3个):广东省微生物学会、广东省食用菌行业协会、广东省生物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

设备资源

根据2017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图书情报室累计藏书(刊)两万多册,有中、外文期刊近100种。藏书以微生物学科为重点,涉及真菌学、细菌学、发酵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以及细胞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等相关生物学科。已形成真菌学的馆藏特色,是华南地区收藏真菌学科文献较全的单位。除了收藏传统的印刷型文献资料外,引进科研网络资源,订购了CA、Enviroline、FSTA、EMBASE等4个Dialog(网络版)数据库。

2004年与广东省科技图书馆达成协议建立了总分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总分馆间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有自建数据库4个,馆藏编目数据1万多条。

3、合作交流

2014年1月,由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承担的国际合作项目“食用菌优质高效大规模生产关键技术在非洲的示范和应用”,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近郊Boko设计建立了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并为当地培训技术人员60多名;初步完成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功效评价,进行了灵芝加工产品及利用多种食用菌的提取物治疗艾滋病的临床实验和抗肿瘤试验;获得非洲野生大型真菌资源:在坦桑尼亚东部、南部及北部的自然保护区共采集到非洲的野生菌132株,标本520多件,进行了分类鉴定及保藏,并通过菌种分离、纯化,构建了国内首个非洲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在此基础上,成功驯化野生品种11株,其中大多数为灵芝属药用菌;对国家外交工作的支撑和推动作用:通过提供大范围推广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为推动非洲经济和解决就业做出贡献,使非洲民众较容易地获得急需的蛋白质营养食品,为非洲提供廉价的抗艾滋病抗肿瘤辅助产品。该项目2012年3月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2014年1月,由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主持的国际合作项目“越南原始生态环境中重要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分离研究”,系统研究了越南原始生态环境中微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共分离获得1300多株微生物资源;筛选获得了一批功能菌株,包括120株β-葡聚糖酶产生菌、110株甘露聚糖酶产生菌、133株菌株纤维素酶或木质素酶产生菌、65株对大肠杆菌或者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拮抗功能的菌株;获得产蓝色素菌株8株;鉴定并发表了5个新种,其中粤蓝链霉菌产生的色素具有较强的抗革兰氏阳性细菌、抗肿瘤细胞的活性,2个蓝色组分是主要的活性物质;从粤蓝链霉菌中分离获得12个单体化合物,其中结构鉴定了7个新结构化合物及活性物质;建立了粤蓝链霉菌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了其聚酮合酶(PKS)途径的多样性,发现了榴菌素生物合成调控的新基因,为深入利用这些新的链霉菌资源奠定了技术基础。该项目促进了中国和越南微生物学科的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该项目2011年11月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4、科研成就

根据2017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1978年以来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在科技成果方面,共取得科技鉴定成果176项,其中国际先进、领先水平的67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成果奖101项,其中*成果奖6项、省部级一等奖12项;在专利申请方面,共申请专利287件,其中发明专利275件,授权专利162件,其中发明专利150件。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700多篇,出版科技专著35部。特别是2010年以来,研究所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461篇,其中SCI和EI收录共152篇;申请专利122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17件,实用新型5件;授权专利86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81件。

5、重大科技成果

“杀虫杆菌-杀螟杆菌”在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

“短裙竹荪室内栽培技术”在1983年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

“采用高产苷技术生产肌苷”在199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7年“含氨氮和多环芳烃类毒害性废水的微生物处理新技术”获国家环保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食用菌优质高效大规模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食品微生物安全快速检测与高效控制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3年“瓶装饮用水溴酸盐控制方法”获广东省专利金奖及第十五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在研究所传统优势学科—大型真菌分类方面,实验室先后获得了4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省部级二等奖。2008年的“中国华南及邻区森林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及其应用”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采集标本近6万号,描述华南及邻区森林大型真菌2纲26目63科290属2360余种;发现新物种165个、新组合106种、新记录种736个;收集菌株2000株,驯化食用菌16种;创建了经济真菌资源调查研究与开发利用平台;为真菌资源储备和研究提供了数据和创新材料。

上一篇:华能营口电厂

下一篇:谷阿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