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科普小知识2022-09-26 23:35:38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是中国最早的工学研究机构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隶属中国科学院,曾命名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2001年8月,根据科研领域和科技发展目标的调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简称上海微系统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学科领域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方向为微小卫星、无线传感网络、未来移动通信、微系统技术、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根据2016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有在职职工780人,其中一线科技和管理人员685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89人,有院士3人;有8个研究室,6个分支机构,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2个。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外文名:ShanghaiInstituteofMicrosystemand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SIMIT

成立时间:1928年

简称:上海微系统所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博士后流动站:2个

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2个)

硕士点:3个(一级学科2个)

专职院士:中国科学院2人

专职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

现任所长:王曦

研究所地址:上海市长宁路865号

属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1998)

1、历史沿革

1928年6月9日,国立*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任院长。

1928年6月,国立*研究院理化事业研究所(含物理、化学、工程三组)在上海成立。

1928年7月,国立*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分开建所。

1930年初,物理、化学、工程三所共用的理工实验馆动工建造。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研究所内迁昆明。

1945年9月,研究所在昆明更名为国立*研究院工学研究所。

1946年6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研究所回迁上海,留下部分为昆明工作站。

新中国成立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1950年3月,曾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

1953年2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

1955年,筹建长沙分所。

1958年6月,长沙分所独立命名为中国科学院矿冶研究所(后更名为长沙矿冶研究院)。

1959年2月,以陶瓷部分为基础成立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化学研究所)。本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

1959年5月,昆明工作站独立命名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冶金陶瓷研究所(现昆明贵金属研究所)。

1968年3月,被解放军十六院接管;5月,被授予解放军一六零三研究所*。

1970年10月,回归地方并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1984年,甲种分离膜制造技术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1998年6月,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批准中国科学院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上海微系统所作为上海高技术研究发展基地五个成员之一,被列入首批启动单位。

2001年8月,根据研究所科研领域的变迁和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调整,经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将所名更改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2003年10月,“创新一号”01星成功发射运行。

2008年9月,“神舟七号”伴随小卫星成功发射运行。

2008年12月,“创新一号”02星成功发射运行。

2010年3月,上海物联网中心成立。

2011年11月,“创新一号”03星成功发射运行。

2、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根据2016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有在职职工780人,其中一线科技和管理人员685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89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有国家“千人计划”7人和青年“千人计划”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人,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8人次。

中国科学院院士:邹世昌、王曦

上一篇:苏门四学士

下一篇:杨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