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臀华枝
垂臀华枝,外文名为SinophabrevipenneGunther,颜色为绿色,分布于江西、浙江、广西、贵州
1、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垂臀华枝
种名:垂臀华枝
种拉丁名:SinophabrevipenneGunther
国内分布:江西、浙江、广西、贵州
2、外形特征
成虫虫体细长,绿色。雌虫体长47—69-mm,雄虫体长44—56mm。雌虫头宽卵圆形,略宽于前胸。触角经状,长于前足。复眼球形突出,黑色。前胸短小,近似长方形。前翅鳞片状,沿外线呈脊状隆起,后翅发达。前缘较厚,臀域大,扇形,休止时折扇状。后胸加第一腹节较中胸为短。足细长,附节5节,以第一附节最长,前附节有爪1对,爪间有中垫一个。尾须短粗,不分节。雌雄异型。雌虫较粗壮,触角明显短于体长。前胸长3mm,中胸长14mm,后胸长3mm;前翅长3.8mm,后翅长一般伸达第五腹节中部。
腹末4节中,以第七节最长,第八节与臀节次之,第九腹节最短,肛上板超过臀节两侧端都,第八腹板伸达该节端都,后端钝三角形,两侧龙骨状,产卵器伸达第九腹节端都。前后翅有褐色宽纵条,前胸和中胸背板,前翅和后翅的翅顶以及臀节后面有明显的绿色纵线。雄虫体型较雌虫细瘦,深绿色。触角与体长大致等长。前胸长2.8mm,中胸长12mm,后胸长2.5mm。前翅长2.5mm。后翅伸达第七腹节中部。第八腹节后面较宽,第九腹节比前节更为宽大,并向上凸起,呈半球状;臀节垂直向下,其前面3/4略成四边形,后面l/4外突呈宽瓣状,臀节前缘比后缘稍内凹。背中有1脊,中脊后1/4处内凹。下生殖板伸达第九腹节端部,后缘波形,两侧角较钝,不对称。卵包于坚实的卵囊内,卵圆形,略扁,卵囊的一端有1白色环,为卵盖。
3、生物学特征
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在贵州3月份卵孵化,4月开始出现若虫,若虫共有5龄,历期约1个半月,5月开始出现成虫,5-6月活跃,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交尾盛期。交尾在11时左右,历时数分钟,交尾后不到3天开始产卵,8月上旬经解剖,平均有卵29.粒。卵单产,坠落于土壤上或枯枝落叶上。初孵若虫l—2天内不太取食,1-2龄取食量极小,3—5龄逐渐增加,整个若虫期食量占总食量的10%左右,主要危害期为成虫期,含量占总食量的绝大部分。成虫有向后反跳的习性,17时左右,大量下树活动。
成虫有假死现象。5至7月为该虫危害猖撅期,9月下旬成虫陆续死亡。1983年,贵阳市北部的乌当区此虫大发生,树冠上爬满了成虫,树叶被食光,状如火烧。有几个明显的危害中心,一般在山的中部、上部和山顶上,危害中心的树叶被吃光,危害程度从中心向外逐渐减轻,林冠颜色由黄到绿,层次分明,有虫株率达100%;危害中心的虫口密度,每株达到300头左右,有些则高达500多头;林地内虫粪密布。1977年在广西,该虫与斑腿华技鹏在红推与米椎混交林内间歇成灾,实为罕见现象。
4、虫害防治
1林业防治加强现有林抚育管理,及时间伐修校或增加林地都闭度和植物种类;设法营造混交林;以提高林地自控能力。2人工防治3-6龄若虫和成虫有假死性,可以人工震落捕杀之,或利用傍晚成虫大量下树时进行捕杀。3生物防治加强保护利用天敌如乌、蛙、螳螂、蜘蛛、蚂蚁等。越冬前后利用雨后或有露水的早晚喷撒白僵菌粉,每亩用量1kg4化学防治应用40%乐果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2000倍液、或90%敌百虫或80%敌敌畏3000倍液、或10%氯氟菊酯5000倍液、或乙酸甲胺磷乳油1000—1500倍液喷杀1—4龄若虫。郁闭度在0.6以上的林分可用敌敌畏插管烟剂熏杀若虫及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