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十二五”规划

科普小知识2022-09-27 17:33:04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简称“十二五”规划。根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中文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外文名:TheTwelfthFive-YearPlan

时间:2011-2015年

简称:十二五规划

1、简介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第十七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活力显著增强,*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2、制定过程

“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相互连接的11个步骤:

中期评估

(2008年3月至2008年12月)。2008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中期评估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第48章首次明文规定的重要程序,是一个充分*的过程。评估过程首先包括三类主体的评估:各部委组织对本部门的“十一五”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地方各级(主要是省级)*也都对本级*的“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第三方独立评估。

其中,第三方独立评估是新增加的程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驻华办事处三家机构分别以各自的视角和独立的分析提交了评估报告,包括客观的批评意见,同时各自提出下一步实施规划的政策建议,作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起草中期评估报告的重要参考,充分体现公共政策实施评估的专业化、国际化以及独立性和客观性。这不仅在中国是首次,而且在国际上也是首次。

同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还广泛听取意见,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作专题汇报,及时接受指导。

在充分*的基础上,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集中各方意见,起草《“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并于2008年12月24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向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报告,同时附上三家独立评估报告摘要。这反映中国五年规划独特的学习机制:前一个五年规划实施过半,进行他方和自我评价,及时发现突出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及时改进《纲要》编制,也为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做了铺垫。

前期研究

(2008年底至2009年底)。

这包括进行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

在中期评估的基础上,2008年底至2009年初,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包含8大领域39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向全社会公开招标,其中有60个单位的选题入选,加上直接委托研究,发改委系统内部研究,选题大约有数百个之多,参与专家数千人、研究人员达上万人,形成几百万字的研究报告。

上述研究成果直接为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相当于“自下而上”驱动的政策制定模型。这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公共政策“集体研究”、“密集研究”和“竞争研究”,国家“花钱”购买“公共决策知识”。

对于同一重大题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采取委托多家研究的方式,以便广纳善言,集思广益。例如其中最重要的选题,《“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和目标研究》,共委托了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四家进行独立研究,于2009年9~10月提交报告。

在此基础上,国家发改委吸收各方研究成果起草“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在形成基本思路初稿以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开始征求专家意见、各部门意见。根据各方的修改意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基本思路进行修改完善。

形成基本思路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

根据前期研究成果,国家发改委起草了基本思路意见稿,在征求各方面(指各地区、各部门及专家)意见之后,向党*、国务院汇报。*政治局常委们详细讨论基本思路,达成政治共识后,向各方通报,以统一认识,进行政治动员。

这是一次从*到集中的过程,主要是社会范围内*到集中的过程。而后,开始了下一轮的*和分散,相当于“自下而上”驱动的政策制定模型。一旦形成基本思路,就为尔后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起草党*建议提供了基础。

建议起草

(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是在*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制定的。

2010年2月,*成立由*担任组长的“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小组,起草小组主要由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及各部门人员参与。起草小组工作方式大体是先集中学习,主要是集中学习有关材料;随后组成专题调研组分赴各地调研;在此基础上起草送审《提纲》。根据**对于送审《提纲》的指示,以及各方面的意见,起草小组开始集中写作,起草《建议》。*政治局常委多次听取汇报,*政治局对《建议》进行多次讨论。从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之后,*政治局九位常委和其他委员分赴各地进行专题调研。这是**与地方负责人直接信息沟通的最好形式,一方面“百闻不如一见”,**直接获得第一手信息,了解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地方负责人可以直接反映他们的实际要求和具体建议,就重大政策交换意见,达成共识。

2010年3月~2010年9月间,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党派分赴全国各地就“十二五”规划编制进行专题调研,为“十二五”规划编制提供咨询。与此同时,各阶段的起草小组工作人员更是经常性地进行深入调研,通过调研来研究问题,形成思路。2009年末到2010年初,国家发改委赴东部、西部、中部三个地区专题调研,并召开了四个地区(其中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合并召开)关于“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的“片会”。

形成《建议》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一是广泛听取各地方、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党内精英意见,以集中全党的智慧;二是广泛征求各*党派与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等的党外精英意见,以吸收社会的智慧,对《建议》不断修改、充实、完善。还要在*政治局常委会、*政治局会议多次讨论,形成《建议》的讨论稿正式提交*十七届五中全会。

通过建议

2010年10月正式召开*十七届五中全会,由国务院总理代表*政治局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全会审议和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正式对外公布。党*的《建议》分析国内外形势,根据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规划的经济社会主要目标、指导方针、重要原则、重点战略和主要任务,为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奠定基础。这是再次从*到集中的过程,主要是党内范围*到集中的过程。

制定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本(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

由于在《建议》起草期间,一方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参与党*《建议》起草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同步起草《纲要》草案。在党*《建议》正式公布之后,形成《纲要》文本初稿。并于2010年12月在全国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与各地方、各部门、各行业协会进行信息沟通,直接听取意见,与此同时进行不同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专家论证

(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

2005年10月,国务院明文规定,实行编制规划的专家论证制度,正式成立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由37位经济界、科技界、企业界和其他知名专家组成。五年规划草案形成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多次组织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进行详细讨论、专业咨询和专题论证,并正式向国务院提交论证报告,并随同《纲要》一起报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审议《纲要》的重要参考。

争取意见

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内容外,规划编制部门应当公布规划草案或者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为此,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门户网站开辟建言献策专栏,公开征集公民意见。这是充分反映人民群众意见,集中人民群众智慧的“信息平台”。

同时,由国务院召开“十二五”规划座谈会,直接听取各地区、各部门领导的意见;直接向党*、国务院各部门进行书面征求意见;召开老同志座谈会听取意见;由国家发改委征求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意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全国政协召开会议,听取《纲要》的汇报,直接提出修改意见;由国务院总理多次主持召开专家、企业家、工人、农民等方面的座谈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等对《纲要(草案)》进行初审;由各地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织全国人民代表提前审议《纲要》;由**主持召开*党派等方面的座谈会。

在此基础上,《纲要》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审议;提交*政治局常委会和*政治局会议审定,形成《纲要(草案)》,正式提交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这是又一次从*到集中的过程。

审议批准

(2011年3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的《纲要(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首先由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对“十二五”规划提前进行审议;在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国人民代表提前审议;召开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由国务院总理向大会提交的《*工作报告》中对《纲要(草案)》做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进行分组讨论、提出重要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由大会审议并正式批准《纲要》。这是再次*,再次集中,使公共政策合法化、法律化。

正式公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规划实施

规划实施是规划编制的最终目的,任何规划最后都应组织实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根据规划的不同功能,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建立责任明确、分类实施的实施机制。国务院按照职责分工将《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各部门,明确约束性指标的责任部门,约束性指标的地区分解,建立约束性指标的公报制度,将约束性指标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组织全国实施。

3、规划内容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

第三章主要目标

第四章政策导向

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规划

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机制

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市场经济*

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改革

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改革

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改革

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第十三篇发展*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第五十四章发展**政治

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建议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0月18日中国*第十七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市场经济*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4、意义

作用意义

“十二五”规划将是我国将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

区域规划主要包括规划的范围、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区域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政策与保障措施等几方面内容。

必要性研究

区域“十二五”规划

为*提供“十二五”规划相关课题研究;为企业进行“十二五”规划相关政策解读及建言献策;为投资者挖掘“十二五”时期的投资机遇和投资方向;提供“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服务。

研究内容

对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为企业提供“十二五”期间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思考、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充分体现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

行业“十二五”规划

地区经济发展,其核心是产业发展。我们将根据当地原料产业发展现状,并充分结合当地区位、交通、基础设施、经济环境及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等状况,考虑国际国内及区域相关产业发展态势,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分析工具,对地区产业进行精准定位,使当地的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用和达到最佳的平衡,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产业,最终为当地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各级*及职能部门量身定做园区规划咨询服务,帮助*解决“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这三个核心问题。

区域产业“十二五”规划

区域产业规划是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各级*部门发展相关产业的“路线图”。特定区域内某个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有赖于当地*以前瞻性的眼光拟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特别是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需要地方*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和培育规划。

通过区域产业规划来确定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为招商工作确定方向和框架。我们针对各大城市、区县镇等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将围绕“产业分析→产业定位→产业规划→产业实施”这条主线来展开。涉区域规划与政策取向、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发展转变、城乡发展与中国城市化以及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创新等内容。

5、新提法

在5年远景目标中,首提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显示收入分配成为5年计划重点。

在消费领域,从十一五的“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到十二五的“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在现代化工业领域,强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发展海洋经济。在新兴产业领域确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为先导产业,并对重点发展的子产业进行了调整。

民生保障方面,从十一五的完善城镇职工保险向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转变,首提“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6、主要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提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官方数据显示,中国2006-2009年GDP增速分别为11.6%,13%,9.6%,9.1%。2010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1.1%。

资源利用效率: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官方数据显示,“十一五”前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5.6%。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

居民可支配收入:2006-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1759元,13786元,15781元,17175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3587元,4140元,4761,5153元。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高等教育:2006年,全年在学研究生110万人,在校本专科生1739万人;2009年,全年在学研究生140.5万人,在校本专科生2144.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