鲐背
鲐背是古代的一个年龄称谓,指90岁,泛指长寿老人,也指老人,也称作“骀背”、“台背”。出自《尔雅•释诂》:“鲐背,寿也。”意思是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中文名:鲐背
定义类型:古代年龄称谓
称谓类型:90岁
别称:“骀背”、“台背”
称谓来源:《尔雅·释诂》
1、年龄称谓简介
年龄称谓是古代代指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2、年龄称谓来源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另外,我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3、“鲐背”释义
1、谓老人背上生斑如鲐鱼之纹,为高寿之征。
《尔雅·释诂上》:“鮐背、耇老,寿也。”郭璞注:“鮐背,背皮如鮐鱼。”
汉·焦赣《易林·震之比》:“耋老鮐背,齿牙动摇,近地远天,下入黄泉。”
宋·梅尧臣《元日》诗:“举杯更献酬,各尔祝鮐背。”
2、代称老人。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二年三月》:“垂髫鮐背,山农野叟,咸以手加额,仰面谢天。”
清·曹寅《集余园看梅》诗:“鳩车竹马曾经处,鮐背龎眉识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