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窑文化遗址
1973年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和文物工作队发现,1976~1983年进行过多次调查和发掘。遗址延续的年代很长,地层剖面清楚,出土石器很有特点,代表一个新的旧石器文化,被命名为“大窑文化”。它的发现在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上有重要意义,现建有大窑文物保管所,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称:大窑文化遗址
类别:旅游景点
地点:呼和浩特市郊区保合少乡大窑村南山坡上
邮编:010000
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
1、景点简介
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北33公里大窑村南的兔儿山、骆驼山和凤凰山3座山上。面积约200万平方米。1973年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和文物工作队发现,1976~1983年进行过多次调查和发掘。遗址延续的年代很长,地层剖面清楚,出土石器很有特点,代表一个新的旧石器文化,被命名为“大窑文化”。它的发现在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上有重要意义,现建有大窑文物保管所,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历史根源
兔儿山东西长约1公里,西坡和北坡有8道冲沟,深5~15米,其中以四道沟内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迹和遗物最为丰富。沟的东区北侧,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有3个含石制品的迭压地层,层序是:上层马兰黄土,中层淡红色黄土,下层棕红色离石黄土。
大窑文化
大窑遗址不仅有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遗存,还有属于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用热发光等方法测定,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为距今315000±28000年,晚期的年代为距今27000±10000年。
从早期到晚期的地层均发现有人工开采痕迹的大石块。在四道沟中段出土的早期石制品中,石器所占的比重很大,成品率高,晚期的石器较少,成品率低。石器只是初步加工,很少使用痕迹。石器中大型石器数量多,类型简单,只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其中以刮削器居压倒优势,占石制品总数的70%以上,且复刃多于单刃。而龟背形刮削器最具特色,是大窑文化中的典型器物,尖状器不发达。广泛使用交互打击方式修理石器。遗址的时间经历了几十万年,但石制品主要特点基本保持不变。在早期地层中除发现一堆灰烬外,还发现过肿骨大角鹿化石,在中、晚期地层中出土了原始牛、扭角羚羊和披毛犀等化石。
中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出土于兔儿山北坡二道沟北口地面下0.5米的全新世地层中,石制品偏小,锥状石核与细石器文化中的同类石核一致。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兔儿山南坡八道沟北岸土坡上,面2.5万平方米,地层深0.5米,出土有石核、石片、磨光石斧、石磨盘、磨棒和陶片等。
3、景区特色
第一景,无字天书:它位于兔儿山四道沟人工发掘的百米长廊中,高15米它是一个完整的地层剖面,土质层次分明,虽然无字,但鲜明记载着大窑文化的历史年代,即记载着人类旧石器时代初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万年前到五十万年前的漫长岁月和地球所经历的千万年沧海桑田的变化,是一部令人难以读尽的"历史巨著"它举世无双,一位日本游客来此参观后也感叹不已。他说:在日本也有一部无字天书,只不过是记载二十万年前的。
第二景:磨光巨石。此景位于天书东北不远处,两块巨石突兀,似有关联,相互照应,质地坚硬,表面十分光洁,专家教授们分析,该石是燕山运动时期,从山上往下滑时受到强烈磨擦所致这一景也可叫飞来石它的存在证明我国蒙古族地质学家李四光的一系列地壳变化运动的理论是正确的。
大窑文化遗址
第三景:凤凰展翅。它与兔儿山的兔头毗连,形似凤凰双展翅,飘然欲举,望之心驰神飞,欲静欲动,遐想不已。
第四景:双龙戏珠。位于兔儿山南坡八道沟之西侧两条龙的身子,就是曲屈蜿蜒的山脊,龙头昂首向东崛起,龙口大张,二龙各含园形巨石一块,似双龙戏二珠,形象逼真当你站在龙口或登上龙头之顶,只见龙眼之中常有无根之水,堪称奇观,使游客大为迷惑不解,大开眼界。
第五景:莲花并蒂,位于双龙戏二珠西北百余米处的山间小涧之中,莲花并蒂也是一块巨石,东西有一罅隙,一分为二,一人可从中间穿过当你站在罅间,举首仰望,蓝天形如一条蓝色飘带,这块巨石"造型"好似一朵盛开的并蒂莲花,因而文物工作者命名为莲花并蒂,据当地传说,这块巨石是清圣祖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凯旋回军路过归化城(现今呼和浩特市),到此打猎,试剑时一剑劈为两半,因此得名试剑石;也有的人说,石下有二层,好象是一个塔被埋了一半,故名塔儿石,有的游客也称之为鸳鸯石。
第六景:百米古洞。其东口在并蒂莲花附近,东西布向,古洞曲屈婉蜒,幽深莫测,古洞现虽有淤塞,但洞口尚存,西口被一巨石堵塞,游人不得从中而过此洞的形成据传是在清代人们为取燧石通称打火石而人工开掘成的,似为一"窑",因很大而得村名为大窑村。
第七景:登临远眺,当你从古洞继续西行,便是兔儿山的兔背了,从这里登临高点,极目远眺,则青山如嶂,河水蜿蜒,层层梯田,黄绿相间,美不甚收,无不让游客流连忘返。
第八景:遗迹斑斑,在无字天书下有猿人烧火的灰烬遗迹,古人吃过的肿骨鹿和普氏羚羊残骨化石,人工打成的大量的石器和半成品石器,其中以龟背形刮削器最富有特色,反映了一定的地方性还有石渣等等遗迹到处可见考古工作者仔细编号立案,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已编到五十号,晚期的已编到三百多号了。
4、景区活动
内蒙古大窑文化遗址再现70余件远古先民打制石器
中新网呼和浩特12月31日电(李爱平董乐)31日晚间,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对外发布消息称,近期内蒙古博物院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人员,对早期在大窑村南山发现的2处古代洞穴遗址(编号11号、25号洞),以及出土的石器、动物化石等文物,开展了深入仔细的整理、研究与再发掘,获得了重要的考古新发现:70余件人工打制石器。
元代釉里红盘
“最近经过研究、整理发现,大窑11号洞穴遗址的出土文物为人工打制石器品27件;25号洞穴遗址的出土文物为人工打制石器品49件。”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介绍说,这些石器工具有石锤、石片、石核、龟背形刮削器等,石器的单体形状较大,原料为燧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具有草原地区旧石器标本的特色。
王大方31日晚间受访时认为,近期在大窑遗址调查、再发掘的两处洞穴,为草原先民远古人类的生活居住地点,这里目前虽然还没有发现古人类化石,但这两处石洞是重要的大窑文化分布区,对于出土石器的整理、研究及今后深入开展考古确定了重点方向与区域。
王大方介绍说,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遗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距今为50万年,是内蒙古时代最早的文物遗址在国内外很有影响。其中,11号洞穴遗址高3米、深6米,于1986年发掘,出土一批石器工具;25号洞穴遗址高2米、深2-4米,于1978年发掘,出土鹿角化石文物。
2011年以来,内蒙古博物院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对大窑遗址进行新一轮的考古研究,对于大窑洞穴遗址的内涵有了全面认识。
公开资料显示,内蒙古是草原文明的发祥地。具有突出价值的古代文物是草原文明的实物见证,其中,尤其以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最为突出。王大方称,这些发现见证了草原文明的早期历史,内蒙古文物界对于考古发掘的文物资源予以高度重视。
上一篇:大召寺
下一篇:翁牛特古代艺术博物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