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淮河源文化陈列馆

科普小知识2022-09-28 08:25:09
...

淮河源文化陈列馆于2003年底建成开放,位于桐柏县城西15公里处的淮源镇固庙村。它的前身是淮祠,始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是我国最早的治淮机构所在地。院内的淮井旁耸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淮源”二字,为清康熙丁丑季秋桐柏知县高士铎所书,字大如斗,笔力如椽。

名称:淮河源文化陈列馆

原址:淮祠

地址:河南省桐柏县淮源镇

始建:东汉

建馆意义:纪念大禹导淮自桐柏和其治水之功

类型:文化陈列馆、景点

建议时间:2小时

1、简介


淮河源文化陈列馆

桐柏县城西15公里处,有一个淮源镇固庙村,村里有一座气势宏伟的建筑淮河源文化陈列馆。该馆以大量的图片和文字史料,详尽介绍了淮河源头的基本情况以及整个淮河流域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人文景观、治水历史等,使人们将淮河自然风貌尽收眼底的同时,又可以将淮河的历史变迁了然于胸。

该馆还包括古淮祠、禹王像、淮井、淮源碑、"走读淮河"微缩景观、皮影戏表演厅等。古淮祠经历代修缮,兴盛不衰,至今保存着具有4000多年历史内涵的淮河文献和珍贵历史文物,清楚地记载和描述了淮河两岸人民治理淮河及开发、利用、保护淮河的历史壮举和辉煌成就,是研究淮河文化、水利史的宝贵史料,成为中华水文化和水利史总集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历史

淮河源文化陈列馆的前身是淮祠,始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是我国最早的治淮机构所在地。院内的淮井旁赫然耸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淮源”二字,为清康熙丁丑秋季桐柏知县高士铎所书,字大如斗,笔力如椽。淮河的零公里即从此开始。相传伏羲氏和女娲的氏族部落就活动在淮河流域上游的颍河岸边和今天的淮阳一带。三王之首的夏禹不仅娶了淮河岸边的涂山氏为妻,而且为疏导淮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使这一片天地变得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东方文化、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就建都于此。

3、建筑


淮祠碑

在千里淮河源头——桐柏县淮源镇,坐落着一片蔚蔚壮观的宫殿式建筑群,红墙黄瓦,斗拱彩绘,飞檐翘角,古朴宏丽,这里就是中国淮河源民俗博物馆所在地。置身北门外广场,仿佛来到了风景如画的仙境瑶台。一块上书朱字“淮河源”的巨石矗立广场南边。清流潆带的淮河水由南往北绕过馆外红墙向东流去。岸边,绿柳成排,蓊蓊郁郁,迎风轻摇。一座素有“淮河第一桥”之称的石拱桥南北横跨淮河,跨过石桥,迎面便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古典式建筑——北山门,前后大开三门,透着古朴庄重。大门两边悬挂着黑底金字的大幅楹联:“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禹功为大,声为律身为度举为纲止为纪其仁可亲。”字体凝重,笔力遒劲。

4、主要陈列

往南登上台阶,从左侧进入东边大院,便到了淮河源民俗博物馆主展区。


陈列馆内部

西厢“农桑稼穑”展室里,摆放着农耕文明时期的用具,摆件的陈旧和粗笨仿佛正在述说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中的漫长和艰辛。

“家和万事兴”展室里,复制了过去老式中堂设施,古朴的中堂画悬挂后墙正中,中间摆放神柜、八仙桌、太师椅等物件,东头摆放古式牙子床、孩儿枕,西头展示民间家庭生活实物,显示了当地独特的家居民俗。  

走出民俗博物馆展厅,拾阶绕径来到南院。宽阔平坦的甬道直通禹王殿。禹王殿为两层宫宇式建筑,雄伟壮观,古雅宏丽,是博物馆中最高最大的建筑。殿门之上悬挂着康熙御书“灵渎安澜”金字匾额,庄严肃穆。殿前抱柱楹联制作精良,对联别致。上联是:大木森森桐柏榆松枫杨;下联是:细水淼淼淮源溪流湖海。殿中矗立一尊汉白玉大禹王全身雕像。他头戴斗笠,身着短装,手执铲杖,目视前方,面色坚毅。殿内四周镶嵌着黑色大理石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壁画下方,镌刻着《伟大的禹》,用两千余字的篇幅歌颂了大禹的功绩。

5、淮祠

淮河源文化陈列馆的前身是淮祠。


文化陈列馆内部

淮祠始建于东汉,是为纪念大禹导淮自桐柏和其治水之功而建造,是我国建庙时间最早、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庙宇之一。现有禹王殿、淮井亭、淮源文化陈列馆等20多处景观,包含瑰丽多彩的建筑雕饰艺术、书画金石艺术、中国礼祭文化、历史治淮文化、淮源民俗文化,是淮河源头的标志性建筑。

置身北门外广场,只见一块上书朱字“淮河源”的巨石矗立广场南边。淮河水由南往北绕过馆外红墙向东流去,岸边,绿柳成排,迎风轻舞。一座素有“淮河第一桥”之称的石拱桥横跨淮河,恰如飞虹卧波,气势壮观。跨过石拱桥,迎面便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古典式建筑——北山门。穿过山门,走进大院,正中卧一方形“淮池”,石砌池壁,雕石围栏,池水潋滟,游人至此,望水兴叹。池东边,便是“淮井亭”,亭耸井上,井映蛟影,相传禹王锁蛟后将其投入此井,给其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池西,就是“淮源碑亭”,碑体用玻璃罩住,碑体上一面是汉代延熙迁庙碑记,一面是字大如斗的“淮源”碑刻,字体厚重,落款题记为清代桐柏县令高士铎所书。此碑是该馆镇馆之宝。环视四周,碑廊环绕,古碑林立,印证着历历史迹。

6、淮河源民俗文化

桐柏山歌

桐柏山青水秀,是豫南有名的“山歌之乡”。这里的农民无论男女老少,很多都会唱山歌。桐柏山歌唱腔高亢嘹亮,*奔放,象汩汩溪流高山飞泻,很能反映山区特点。歌词内容有反映农村农事的,有咏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有歌唱男女爱情的,语言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常令人捧腹不止。


皮影戏

桐柏皮影戏

桐柏皮影是目前我省尚存的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种皮影戏之一。皮影戏于宋朝末年由开封传入桐柏,在皮影制作、唱腔设计和音乐配器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由于它历史悠久,语言通俗,唱腔优美,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至今仍是山区主要的文娱活动之一。1983年底桐柏皮影人子参加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博物馆和河南省美术馆联合举办的中国民间美术展览在北京展出,并由《人民日报》选登。1984年底又去香港、深圳展示,深受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普遍赞誉。桐柏皮影著名艺人岳秀良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5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华将军来桐柏观看皮影戏,并欣然题词:桐柏皮影,文化瑰宝。

淮源渔鼓

淮源渔鼓,又叫“桐柏道情”、“竹琴”,产生于唐代。使用渔鼓筒和简板为伴唱乐器。明清以来,渔鼓主要流行于淮源广大地区,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曲艺形式。据民间传说,渔鼓原为江湖众艺之首,地位很高,演唱者穿戴讲究,富家子弟用它作为取乐的玩艺,后来则渐渐成为生计无门之人用以乞讨糊口的工具。1996年,淮源渔鼓参加南阳地区春节文艺汇演,演出剧目《姑嫂比嫁妆》曾获二等奖。

桐柏门板宴

门板宴,顾名思义即摘下门板当桌子摆宴席。这种独特的生活风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直在淮河源乡镇流行。摆这种宴席是招待请来帮忙干活的亲友和邻里,宴席的最大特点是讲实惠,不讲形式,大门板当桌,大瓦盆装菜,席不分上下,客不论长幼贵贱,不拘礼节,不必客气,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所以很长时间一直延续着这种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