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
刘淑,中国历史上曾统领过东汉的帝王,《后汉书·党锢列传》载之。出生在河间乐成,汉章帝的孙子,孝帝刘开的儿子,被封为解渎亭侯,他的妻子被称为夏氏,刘淑同时也是东汉三君八俊之一。年少的时候便很聪明,读《五经》。刘淑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刘苌(汉桓帝)以及孙子刘宏(汉灵帝)先后继位,汉灵帝继位后追尊刘淑为孝元皇帝。
人物名称:刘淑
性别:男
国籍:中国
民族:汉
职务:解渎亭侯
1、人物介绍
刘淑
刘淑为汉室宗亲,《后汉书·党锢列传》载:刘淑字仲承,河间乐成人也。祖父称,司隶校尉。汉章帝之孙,河间孝王刘开解渎亭侯之子。刘淑封,妻子夏氏。
2、生平事迹
淑少学明《五经》,遂隐居,立精舍讲授,诸生常数百人。州郡礼请,五府连辟,并不就。永兴二年,司徒种暠举淑贤良方正,辞以疾。桓帝闻淑高名,切责州郡,使舆病诣京师。
淑不得已而赴洛阳,对策为天下第一,拜议郎。又陈时政得失,灾异之占,事皆效验。再迁尚书,纳忠建议,多所补益。又再迁侍中、虎贲中郎将。上疏以为宜罢宦官,辞甚切直,帝虽不能用,亦不罪焉。以淑宗室之贤,特加敬异,每有疑事,常密谘问之。灵帝即位,宦官谮淑与窦武等通谋,下狱自杀。
3、历史背景
刘淑
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
公元25年,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击败了篡位的王莽,夺得帝位。刘秀身为西汉皇族,故仍定国号为汉,但建都洛阳,年号建武,是为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实施的旧政策,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废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
公元89年,汉章帝薨,由年仅十岁的和帝刘肇即位,年号永元。因和帝年幼,统治权利完全落于章帝皇后窦氏与其兄窦宪之手。窦氏的专权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满,和帝于公元92年与宦官郑众等人合力诛灭窦氏,郑众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来越甚地参与东汉的政治统治,加之自和帝刘肇以来历代汉帝都宠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间,宦官的权利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公元189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当时皇宫内宦官专权,凉州董卓率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事实上献帝即位后并无任何权利,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使得各地官吏纷纷举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诸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王朝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后,献帝又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东汉王朝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多西汉的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我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同时造纸术也作为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流传至今。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业的发展,它使中国彻底脱离了青铜时代的材料束缚,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学方面,以张衡为代表的东汉学术界,有着很高的成就;张衡则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尽仍被广泛使用。另外,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他创造的“五禽戏”是我国第一套体操性质的健身活动。
到东汉时期,书法、绘画已不单纯作为文字图形符号使用,它们的艺术地位逐渐显露出来,虽然今日东汉流传下来的艺术品数量不多,但从其中依然能窥得汉文化的风貌。
东汉王朝前后历十二帝,共一百九十五年。
4、主要成就
刘淑去世后,其子刘苌、孙刘宏先后袭爵。汉桓帝驾崩后,大将军窦武拥立刘宏继皇位,是为汉灵帝。汉灵帝追尊祖父刘淑为孝元皇帝,母亲夏夫人为孝元皇后,并立庙纪念。
5、文化河间
河间之名始于战国。据《禹贡》、《水经注》载,河间原系九河(徒骇、太史、马颊、覆鬲、胡苏、简河、洁河、钩盘、鬲津)流域之间的自然区域的泛称。据古遗址挖掘出土文件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河间地域就有人类聚居。
河间现辖地,春秋时为燕国之域,战国时期分属燕、赵二国。燕国在今河间市区西建武垣邑(故城在今肃宁垣城村,辖今河间大部地区),属巨鹿郡。赵国于今河间市区建赵都军城。
赵悼襄王九年(公元前236年),河间各城为秦所占。
秦置武垣县,属巨鹿郡。
西汉初,仍置武垣县,(莽时曾称“垣翰亭”)析武垣部分地域建州乡县(故城在今河间市东北冢耳村)和束州县(故城在今河间市东北束州镇)。武垣,州乡属涿郡,束州属渤海郡。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封吕马童为中水侯(今河间龙华店一带),建中水侯国,属涿郡,后汉属河间。汉武帝元塑三年(公元前128年),河间献王子刘禁封州乡侯,并于州乡县建州乡侯国,传六世至王莽时废(王莽时曾称“言符”)。
西汉高帝时置河间郡,此后400余年间,河间时郡时国,几经更选。治所在古乐城(今献县东南河城街)。
东汉时,将州乡并入武垣县。建安中期武垣改名阿武,另建武垣县(故城在今河间市区南12.5公里处),仍置束州县。武垣县属涿郡,束州县属渤海郡。永元二年(90年)均改属河间国。
三国时,魏开渠引滹沱河水,武垣县治所东迁,称东武垣,仍置束州县。武垣县、束州县均属河间郡。
西晋时,武垣县属河间国,束州县改属章武国。
东晋时,武垣县一度称集宁县,仍属河间国。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于赵都军城始置瀛州,辖河间、高阳、章武三郡。同年,河间郡汉所由乐成迁至东武垣,武垣县和束州县属河间郡。
北齐初始建河间县,属河间郡,治所在河间。
北齐天宝七年(556年),撤束州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武垣县治所迁至瀛州城。开皇十六年(596年)恢复束州县,并更名为束城县。大业元年(605年)武垣县更名为河间县。大业三年(607年)改瀛州为河间郡,郡县治所均在今河间城区。河间县、束城县仍属河间郡。
唐代初年,河间县、束城县仍属河间郡。武德四年(621年),废郡复称瀛州。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年)析河间北境置武兴县。天宝四年(745年)又罢瀛州恢复河间郡。乾元元年(758年)废郡复称瀛州,河间县和束城县属之。
五代时,河间、束城两县属瀛州。后晋天福元年(936年)随瀛州归入契丹,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归后周辖。
宋雍熙年间河间县西置平虏寨。景德二年(1005年)改平虏寨为肃宁城,属河间县辖。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于河间城置高阳关路安抚使,统十州军。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束城县并入河间县,改束城为镇(元祐元年曾复置县)。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置瀛州建河间府,辖河间县、束城县。
金正隆年间,析河间西部村庄建肃宁县,属河北东路河间府。河间县仍属河间属辖。
金天会七年(1129年),在河间建总管府,属河北东路。
元至元二年(1265年),废府为路,置河间路总管府,仍辖河间(河间曾一度称瀛县)。同年,莫亭、肃宁、任丘三县并入河间县,不久各复原建制。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河间废路改府,河间县属京师河间府。明朝永乐年间迁都北京,改北平布政司为河北直隶,河间府属河北直隶,下辖河间。永乐元年(1403年)设河间卫,治河间城,沈阳中屯卫、大同中屯卫也寄治河间。
清代设直隶河间府,辖河间县。
民国2年(1913年)废河间府,河间县隶属省渤海道。民国3年(1914年)改隶直隶省津海道。民国17年(1928年)隶属河北省。民国25年(1936年)建河间专员督察公署,河间县属之。
抗日战争时期,河间抗日**和伪县*并存。伪县*先后属河北省津海道尹公署、渤海道尹公署。河间抗日**于1938年2月建立,先后隶属于冀中区第一、三、九、八专署。
1939年4月,冀中区党委、行署为适应形式发展需要,建立建国县,将河间县子牙河以东123个村庄划归新建的建国县。1940年8月建立任河县,河间县东北部207个村庄划归任河县。
1945年5月9日,河间县城解放。
1946年2月撤销任河县,其原属河间区域复归河间县。同月1日,将河间城厢区由河间县析出置河间市,直属冀中区领导,河间县*移至马滩,冢耳村一带。
1947年5月,撤销河间市,重建任河县,河间分出182个村庄归任河县辖。
1948年4月,第二次建河间市,属冀中区第八专员公署辖,河间县*移至马滩后又转驻城北刘庄。
1949年2月,再次撤销河间市。8月撤销冀中区建河北省,河间县属河北省沧县专员督察公署辖。9月撤销任河县,任河县原河间的区域复归河间县,河间县*进驻河间城。
1954年4月24日,再次撤销建国县,建国县原河间区域复归河间县。
1958年4月28日,沧县专区并入天津专区,河间县改属天津专区。11月20日肃宁县并入河间县。12月,天津专区并入天津市,河间县改属天津市。
1961年5月23日,沧县专区由天津析出,改建为沧州专区,河间县属之。
1962年3月27日,河间、肃宁分置,恢复原区域建置,仍属沧州专区辖。
1990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民政部批复,“撤销河间县,设立河间市”,仍属沧州地区辖。
1993年7月,沧州市与沧州地区合并为沧州市人民*,河间市属之。
6、相关人物
刘苌,东汉宗室,汉章帝之重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解渎亭侯刘淑的儿子,其妻为董太后。刘苌是东汉王朝第三任皇帝刘炟的后裔(重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