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县
霍邱县是安徽省六安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西部。西与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镇、徐集、陈集等地相接壤、北与阜阳隔淮相望、东与六安、寿县毗邻、南与金寨相连。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属低岗丘陵地区,北部为平原湖泊河流,是淮河中游南岸,属重点行蓄洪区范围。总面积3774平方千米,总人口176万人(2007年末)(不包含叶集经济开发区则为3493.16平方千米、160万人)。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商品粮生产试点县,是安徽省九大水产基地之一。
中文名称:霍邱县
行政区类别:县级
下辖地区:32个乡镇
电话区号:0564
地理位置: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
人口:165万人(2011年)
气候条件:亚热季风气候
火车站:霍邱站
民系:中原民系
县领导:县委书记刘胜县长胡恩泽
外文名称:HuoqiuCounty
所属地区:安徽六安市
*驻地:城关镇
邮政区码:237400
面积:3493平方千米
方言:中原官话信蚌片
著名景点:临淮岗水利风景区、水门公园、李家圩地主庄园等
车牌代码:皖N
行政代码:341522
1、历史沿革
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未设县,地属九江郡,西楚(公元前206年)属九江国。
西汉,在县境设安风县(治所在今邵岗乡许集村)、阳泉县(治所在今临水集)属淮南国九江郡。又在现霍邱固始之间设蓼县(治蓼故城)、安丰县(治所在固始县东南)、雩娄县(治所在固始县黎集附近),归属如前。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淮南康王幼子刘庆为六安王,以此五县归其辖。后又在现县城北设义城县,不久废。
东汉因之,建武十年(公元34年),六安国省,以其县属扬州刺史部庐江郡。
三国为魏扬州地,属庐江郡。文帝分庐江郡设安丰郡(治安风故城),以蓼、安丰、雩娄属之。
西晋因之,改属豫州安丰郡,以阳泉属扬州庐江郡。
东晋安帝时省安丰郡,迁安丰县于原郡治所,属弋阳郡,其余县皆不见记载。《晋书·地理志》:“胡寇南下,百姓皆渡江,县多废。”
南朝·宋设安丰县,复设雩娄县属安丰郡,又分安丰郡立左边城郡。齐因之。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徙旧安丰于霍邱城置安丰州,又立决口县(后改临水县治所在阳泉故城)。
自西晋以后,南北分裂,霍邱县境域时南时北,郡县废置无常。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入魏。魏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设安丰县属霍州安丰郡;宇楼县属霍州西边城郡。南齐曾一度归南朝。东昏侯永元三年(公元501年),复入魏。梁武帝天监五年(公元506年)入梁。大同元年置安丰州,属豫州霍邱戍。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入东魏,安丰郡废。
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县境设安丰(治所在霍邱寿县之间,现安丰塘附近)。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始设霍邱县(治现城关),属淮南郡,安丰等县均废。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属淮南道,并于霍邱县置蓼州,别置松滋县于县治西40里沣河西岸高家埠。霍邱、松滋均属蓼州。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蓼州和松滋县均废,仍属寿州。贞观初属寿春郡。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改霍邱县为武昌县,属淮南道寿春府。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复名霍邱县,属淮南道寿春郡。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属淮南镇寿春郡。此后县名无变。
五代时期,先属吴,后属南唐寿州。
北宋,开宝末年(约公元976年),属淮南路寿州。熙宁中(约公元1073年),属淮南西路寿春府。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一度归金,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属淮南路安丰军。三十二年,属淮南西路寿春府安丰军(后改寿州)。
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安丰路总管府,后曾置淮南行省,寻废。至正中(公元1355年前后),复置,霍邱属之。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属南直隶中都临濠府(凤阳府),后属江南行省凤阳府寿州。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属江南省凤颍六泗道寿州。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属安徽省凤阳府寿州。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属安徽省颍州。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颍州为府,霍邱县属安徽省颍州府寿州。
民国1年(1912)8月,属安徽省第四区(驻阜阳)。
民国3年(1914)6月至16年4月,属安徽省淮泗道。
民国18年(1929)12月,中国*在白塔畈领导农民暴动;民国20年(1931)2月成立霍邱县临时革命委员会(后称县苏维埃*)。民国21年(1932)6月,县苏维埃代表会决议改霍邱县为红城县,属鄂豫省皖西北道区。红军撤出县境后,被国民*恢复原县名。
民国21年(1932)10月,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27年(1938)10月,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29年(1940)4月,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36年(1947)9月,晋冀鲁豫解放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决定成立南霍固县(治叶集),辖一镇四区,一个月后撤销。
民国36年(1947)10月,*鄂豫区党委和行署决定在霍邱县西部、南部和金寨北部及固始东北部,分置霍邱、霍固两县,属鄂豫区一分区。
民国37年(1948)6月,撤霍邱县并入霍固县,增设三河尖市(县级),同属鄂豫区一分区。
1949年1月,霍邱解放,1949年10月,*成立。
1949年2月1日,撤霍固县,以原霍邱县区域恢复霍邱县,归属如前。5月改属皖北行政区六安专区。
1952年皖南、皖北两行政区撤销,建安徽省,霍邱县属安徽省六安专区。1971年3月,六安专区改名六安地区,霍邱县仍属之。
2、地理位置
3、自然气候
霍邱县属北亚热带,在中国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温暖,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较长,四季分明。冬夏两季,均在120天左右,春秋两季各在60天左右。同时,天气多变,降水量年际与月际之间变化较大,容易形成旱涝灾害。历年常见旱涝同年。
4、自然资源
水资源
霍邱境内常年平均水资源量超过11亿立方米,全县平均有效蓄水量4.29亿立方米。县内有沣河、找母河、牛角河、窖湾河、高塘河、汲河、头道河、二道河、油坊河、洪城河、石龙河、淮河、淠河、史河,拥有城东湖、城西湖、姜家湖三大湖泊,是优良的淡水供应基地、水产养殖宝地和旅游开发胜地。
矿产资源
霍邱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铁矿、石灰石等20多个矿种储量巨大,其中铁矿探明储量25亿吨,远景储量35亿吨,位居全国第五、华东第一,是全国唯一一座刚刚开发的特大型铁矿。霍邱铁矿由11大矿床组成,平均品位32%,具有规模集中、矿体厚大、地质条件简单、可选性好、有害元素含量少等特点。
植被资源
霍邱县现时植被多为人工栽培或次生。县内高岗上非耕地灌木丛中有映山红、酸枣、棠棣、杓杞、黄荆条等。常见的草类有白茅草、狗尾草、蟋蟀草、山药、半夏、狼毒、石蒜等。人工栽培的乔木有马尾松、杉木、麻栗、栓皮栎、青岗栗、板栗、枫杨、油桐、漆树、茶树、梧桐、椿、榆、楝、楸、梓、杨、槐、柳、桃、李、杏、梅、梨、苹果、石榴、柿以及毛竹、刚竹、元竹等。灌木有紫穗槐、冬青、女贞等。低洼处有河柳、杞柳、荆条、荻柴、芦苇等。耕地上的自然植被,杂草有蒲公英、小蓟、牵牛子、车前草、苍耳、野荸荠、剪子股、看麦娘、野苜蓿、辣蓼草、茼蒿、王不留行、三棱草、稗草、牛毛毡、席草等。1984年,全县成林面积13.28万亩,占宜林面积的77.40%;其中用材林12.12万亩,经济林620亩,防护林0.2万亩,竹林0.89万亩。1986年5月,平原绿化资源调查,四旁植树2818.95万株,人均21.6株,全县木材总积蓄56.7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66%。
5、行政区划
霍邱县地处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总面积3493平方公里。南部为丘陵,北部为平原,总体地貌以平原为主。辖32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25个行政村。姚李镇、洪集镇、曹庙镇、众兴集镇、乌龙镇、长集镇、夏店镇、岔路镇、河口镇、户胡镇、孟集镇、彭塔乡、冯瓴乡、潘集镇、花园镇、周集镇、临水镇、范桥镇、王截流乡、冯井镇、石店镇、马店镇、邵岗乡、白莲乡、龙潭镇、高塘镇、新店镇、临淮岗乡、城西湖乡、三流乡、宋店乡、城关镇、霍邱经济开发区。
6、经济发展
综述
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9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1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98.8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52.5亿元,增长6.9%。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1.8%,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51.1%,比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6.4%,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27.1%,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全县人均GDP11611元。
农业
霍邱是个农业大县,农、林、牧、副、渔五业俱全,尤以粮食、畜禽、鱼虾产量大,品质好而著名。
建国前,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生产力,水、旱、虫灾频繁,加之兵燹匪患,农村经济萧条。
建国后,*和人民*领导农民实行土地改革,并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发展生产。1956年完成农业*改造,农民逐步走上集体化道路。水利方面,1950年修筑淮河大堤。1958年,又兴建史河灌区。此后灌溉面积逐年扩大,施肥水平不断提高,并引进良种,扩大种植面积,农林牧副渔五业均有很大发展。1958年公社化后,“三年困难时期”,1966年起又是10年“*”,农业生产遭受了挫折。1978年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1987年,全县粮食总产57.49万吨,比1949年增长近2倍;油料总产2.62万吨,比1949年增长13倍;麻类总产4.87万吨,比1949年增长51.9倍;棉花1984年产量最高,种植19.33万亩,总产6129吨,比1949年增长7.5倍。1987年棉花总产2145吨。大牲畜1987年年末存栏9.99万头,比1949年增长96.6%;生猪饲养量78.84万头,年末存栏41.1万头,分别比1949年增长6.2倍和4.2倍;山羊饲养量24万多头,年末存栏14.44万头,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3.8倍和9.7倍;家禽饲养量819万多只,年末存栏304万多只,分别比1949年增长4.4倍和2.2倍;水产品总产量7041吨,比1949年增长21倍。林业也有很大发展,全县现有各种成片林19.2万亩,保存四旁树木3400万株,总蓄积量64.49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9.3%(四旁树木每百株折一亩),成片林面积是建国前的4.8倍;四旁树是建国前的8.5倍,森林覆被率是建国前的11.6倍。1987年,粮食亩产225公斤,棉花亩产35公斤,油料亩产53公斤,麻类亩产186公斤;人均活立木蓄积量0.41立方;人均纯收入225.8元;40万亩可养水面平均每亩年产水产品17公斤。
霍邱县尚有三分之一的低产田亩产仅有150公斤,急需改良。有57万亩耕地易涝,20多万亩耕地易旱,20万亩水面荒芜,2万亩宜林地未植上树木。
201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55亿元,增长5.5%。粮食播种面积226751公顷;油料播种面积9972公顷;棉花播种面积1611公顷。实现粮食总产148.82万吨,增长4.8%;粮食生产连续九年受到国家表彰。棉花产量2153吨,增长8.0%;油料产量21082吨,增长48.1%;麻类1547吨,下降8.2%。生猪出栏136.5万头,比上年增长0.3%;家禽出栏2035万只,同比增长0.4%,肉类总产量15.54万吨,同比增长2.3%;蛋类总产量5.66万吨,同比增长2.2%。水产品产量8.30万吨,同比增长1.2%。名优特水产品产量2.07万吨,同比增长50.2%。有效灌溉面积123411公顷,增长11.8%;旱涝保收面积100326公顷,增长14.1%;机电排灌面积64604公顷,增长9.0%。农业机械总动力161.4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7%;农用拖拉机15.56万台,增长35.4%;农用运输车11632辆,增长1.8%。全年化肥施用量27.97万吨,下降3.0%。农村用电量2.98亿千瓦时,增长7.2%。
工业
霍邱县手工业历史悠久,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经营者朱来之在东关外开办朱福源油坊。民国3年(1914),城关张玉周机坊有徒工50多人,木制织布机30张,每张日产花条布或格子斜纹布20米左右,行销邻近各县。民国28年(1939),寿县正阳关“耀华”工厂迁至城关,有织布机、织袜机各6台、织巾机2台,生产条格布、线袜、毛巾等产品。民国29年(1940)城关商会会长谢雪洲与人合股开办“七星”袜厂,有织帽机8台,生产土布、条格布、线袜、线帽等产品。民国32年(1943),官商合办“民生”工厂,有铁制布机10台,生产条格布等产品。
当时,规模较大的卷烟作坊有城关朱宜之、叶集金伯安、河口李祝三等,烟卷行销麻城、固始、金寨等地。临水集大曲酒久负盛名,有“闻香下马”之誉。
至民国36年(1947)霍邱县有铁、木、竹、针棉织、糟坊、油坊、卷烟、刻字等12个行业作坊,个体手工业户2696个,从业3036人,以城镇为主,少数分散在小集镇和乡村。
民国38年(1949)1月霍邱解放,人民*恢复发展地方工业,建立县酒厂和安徽省霍邱临水酒厂。对私营工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和包购包销,对个体手工业采取组织联营企业,实行联产联销的方针,使全县工业生产得到恢复。是年,工业总产值120.5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74%。
1951年,建立县印刷厂、县米电厂,工业总产值17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47%。1952年,工业总产值36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83%。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县建立国营工业企业13个,组建了61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74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组、2个手工业合作工厂,共有职工3038人,其中国营职工454人,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014.9万元(1952年不变价),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9%。
“*”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工业发展大起大落。1958年土法“上马”大办工业,一年之间,全县新建大、小工厂23378个,其中县办国营工厂有机械厂、炼铁厂、炼焦厂、蛋粉厂、轧花厂、中标号水泥厂等24个,社办工业有土制化肥厂、颗粒肥料厂、粮油饲料加工厂、低标号水泥厂、砖瓦厂、农具修配厂等23354个。是年,全县“以钢为纲”建起土高炉496座。在钢铁生产中,生产38立方米、13立方米小高炉设备10座,铁木结构鼓风机1台,焦炭6218吨,耐火砖19377块。但这些工厂是在既无资源,又无技术人员、熟练工人的情况下,盲目投产的。产品粗制滥造,没有销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962年调整,一些企业先后“下马”;全县只保留148个工业企业,国营工业企业减少为13个,集体工业企业减少为135个,全县工业产值下降为898万元(1957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6.6%。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的国营工业企业有化肥厂,扩建了砖瓦厂,复建了水泥厂,改建了农机二厂(现皖西挂车厂)等13个厂,生产向机械化方向发展,开始生产旋耕作业机、双铧犁、拖挂车、合成氨、磷肥等重要支农物资。197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635万元(1970年不变价),比1965年的1278万元增长27.9%。
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整顿工业企业,国营工业企业增至27个,集体工业企业增至133个。197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至4091万元(1970年不变价),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0%。
第五个五年计划后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1980年全县有工业企业308个,其中国营工业企业29个,集体工业企业279个。全县工业总产值4218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7.58%,比1975年增长3.1%。县属308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有268个盈利,总额112万元;40个工业企业亏损(国营8个,集体32个),总额55万元。
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继续贯彻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霍邱县工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此期,新建投产的工业企业76个。
1985年,全县乡以上工业企业383个,共有职工11234人,其中国营工业企业34个,共有职工3238人(固定职工1947人);集体工业企业349个,职工7996人,内乡镇企业职工5933人。全县工业总产值8356.7万元(1980年不变价),四天半的产值就相当于1949年全年的工业总产值。是年,全县有村办及个体所有制工业企业7802个,完成产值3388万元,利润44.2万元,税金41.9万元,职工1.2万人。其中村办工业224个,产值643万元,利润6万元,税金5.9万元,职工0.15万人;私营工业685个,产值824万元,利润7.2万元,税金8万元,职工0.86万人。
1987年,全县乡以上工业企业307个,比1978年增加111个,其中国营增加4个,集体增加107个;村办及村以下工业企业1.288万个,其中村办工业169个,农村合作经营工业782个,成乡个体工业1.1929万个(城镇32个)。全县工业总产值13421万元,其中乡以上工业产值8541万元;全民工业产值5732万元(1980年不变价),年递增3.6%;集体工业产值2809万元,年递增7.6%。全民工业产值比重由72.6%,降为67.1%;集体工业产值比重由27.4%上升为32.9%。有些产品从无到有,有的产品数量大幅度增长。是年,生产合成氨5878吨,比1978年的3430吨增长71%,生产水泥1.66万吨,比1978年的0.8万吨增长1.1倍;生产砖16446万块,比1978年的1438万块增长10.4倍。1987年,全县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5331万元。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98家,比年初增加15家,全年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3.07亿元,同比增长23.6%,超亿元企业50家,超10亿元企业7家,超20亿元企业2家。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84.84亿元,同比增长18.7%,总量和增幅分别居全市第一位和第二位。
2012年股份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达60.66亿元,增长11.0%;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0.70亿元,增长56.5%。大中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8.59亿元,增长6.1%。重工业实现增加值59.43亿元,同比增长14.0%,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0.1%,比同期所占比重下降7.6个百分点。轻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5.41亿元,比同期增长40.9%。重工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为53.5%,比上年下降33.3个百分点。18个行业中有17个行业实现了增长。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75.72亿元,增长51.6%;工艺品及其他制品业42.41亿元,增长46.4%,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05.39%,下降6.1%。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呈现不同幅度增长。
7、地方文化
当时群众文艺有山歌清唱、狮灯、龙灯、花挑、旱船、鼓书等,说唱艺人平时赶集串村,逢会节日则结班演出。节目以大鼓京腔为主,兼有评韦、琴书等。戏剧有京剧、倒七戏、端公戏、皮影戏、推剧等。京剧有戏班;而其他剧种均为业余,农忙耕作,农闲演出。业余艺人搭班*,流动演出。
民国18年到21年(1929到1932),县、区苏维埃*设文化委员会,乡配有文化委员。同时,建立了报社、俱乐部、宣传队,文艺工作较为活跃。出版报刊有《叶集青年(刊)》、《红光日报》、《前进报》等,创作的革命歌谣、舞蹈数以千计,对苏区军民很有鼓舞作用。
民国26年(1937),霍邱县成立了抗日救亡宣传团、抗战工作团、青年抗日宣传队和青年剧社,开展抗日文艺工作,演出《放下你的鞭子》、《黄花曲》、《马百计》等戏曲、歌剧、活报剧、文明戏(话剧),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救亡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数十首抗战歌曲。进步人士还创作宣传抗成的文艺作品,歌剧《黄花曲》和城内镇小学音乐教师刘东貉创作的《城内镇小学校歌》都很激动人心。
1949年,文化工作由县教育科设专人管理。以后相继建立文化馆站,组织辅导群众文艺工作,健全专业剧团和发展、完善半职业、业余剧团和俱乐部、文化室,形成四级文化网。电影事业和广播、通讯、电视、录像等,也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文物保护、档案工作已基本正规。
8、地方人口
1985年,总人口134197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380人,占总人口7.63%。1987年,总人口为138584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7757人,占总人口7.78%。1983年,迁入19512人,其中省外1238人;迁出16398人,其中省外946人。1985年迁入29948人,其中省外989人;迁出21287人,其中省外1337人。1987年,迁入10371人,其中省外1234人;迁出9353人,其中省外1199人。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65.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31‰,死亡4656人,死亡率3‰;人口出生率14.24‰,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84.4%。
9、地方特产
矿产资源:霍邱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铁矿、石灰石等20多个矿种储量巨大,其中铁矿探明储量25亿吨,远景储量35亿吨,位居全国第五、华东第一,是全国唯一一座刚刚开发的特大型铁矿。霍邱铁矿由9大矿床组成,平均品位32%,具有规模集中、矿体厚大、地质条件简单、可选性好、有害元素含量少等特点。
水资源:霍邱境内常年平均水资源量超过11亿立方米,全县平均有效蓄水量4.29亿立方米。县内有沣河、找母河、牛角河、窖湾河、高塘河、汲河、头道河、二道河、油坊河、洪城河、石龙河、淮河、淠河、史河,拥有城东湖、城西湖、姜家湖三大湖泊,是优良的淡水供应基地、水产养殖宝地和旅游开发胜地。
银鱼:东湖银鱼是淡水鱼,见于东亚咸水和淡水中,在中国被誉为美味。体细长,似鲑,无鳞或具细鳞,长约七至十厘米,很少长于15公分。口大,牙大而尖利,掠食鱼。银鱼因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而得名。其产于长江口,俗称面丈鱼、面条鱼、冰鱼、玻璃鱼等,以太湖银鱼为代表,早在明代时,与松江鲈鱼、黄河鲤鱼、长江鲥鱼,并称“中国四大名鱼”。
柳编工艺品:霍邱县的柳编工艺品,历史悠久,起源于周朝,始兴于明代,再兴于清代。柳编的品种由传统工艺几十种的家庭日常用具发展到精编、细编、透花编、套色编、染色编、混合编(柳竹混、柳麻混、柳木混、柳草木混)等几十种编织技巧。年年翻新创样,样品达2000多个种类,不但继承了传统手工工艺,而且还发扬光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柳编新型工艺技术。霍邱柳编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传统工艺被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芡实(qianshi):别名鸡头米、鸡头苞、鸡头莲、刺莲藕、肇实等,为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芡实以颗粒饱满,均匀,粉性足,无破碎、干燥无杂质者为佳。可入药,有收敛固精等功效,适用于慢性泄泻和小便频数,梦遗滑精,妇女带多腰酸等。另外,芡实为观叶植物。在中国式园林中,与荷花、睡莲、香蒲等配植水景,尤多野趣。
菱角:又名水栗、菱实,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菱角皮脆肉美,蒸煮后食用,亦熬粥食。菱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味甘、平、无毒。具有利尿通乳,止消渴,解酒毒的功效。
皖西麻黄鸡:是肉蛋兼用型安徽省优质地方良种鸡,具有青胫、青喙、公鸡全红羽,母鸡麻黄羽的外貌特征。麻黄鸡是淮河流域劳动人民经过长期人工选育和自然驯化而形成的优良地方品种,历史悠久,适应本地的气候条件、耐粗饲,早期生长较快,肉质细嫩鲜美,耐受高温高湿,且合群性强。
皖西白鹅:原产于安徽省六安地区,是中国优良的中型鹅种。该品种是经过长期人工选育和自然驯化而形成的优良地方品种,适应性强、觅食力强、耐寒耐热、耐粗饲、合群性强。早期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鲜美,特别是羽绒产量高、且绒品质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