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波茨坦会议

科普小知识2022-09-28 14:01:57
...

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苏联、美国、英国三国首脑在德国波茨坦举行会议,签署了《波茨坦协定》,此外中国、美国、英国还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中文名:波茨坦会议

外文名:PotsdamConference

德语:PotsdamerKonferenz

时间: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

地点:柏林西市的波茨坦

人物: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后期为英国新任首相艾德礼)

1、会议简介


三国领导

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但在远东对日作战还在激烈进行。为了商讨对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

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苏3国首脑杜鲁门、丘吉尔(7月28日以后是新任首相艾德礼)和斯大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战时第3次会晤,史称“波茨坦会议”或“柏林会议”。经过争论与协商,在一些主要问题上达成了协议。

关于苏、美、英、法4国占领德国的基本原则是:应使德国非军国主义化、*化,肃清纳粹主义,消灭垄断集团,重建德国经济。关于德国战争赔偿问题,最后商定赔偿应由每个占领国从自己的占领区征收,苏联还从西方占领区取得所拆迁的德国工业设备的25%,其中10%是无偿获得,15%用粮、煤交换。

会议承认了新成立的波兰全国统一临时*,并确定了波兰的疆界问题,会议决定设立苏、美、英、法、中5国外长会议,负责准备同欧洲战败国的和约。此外还讨论了对意、罗、保、匈、芬等国的政策及其加入联合国组织的问题。

7月26日,以美、英、中3国宣言形式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宣布了盟国占领日本后将实施的基本原则,并重申《开罗宣言》必须实施。8月2日,《苏英美三国波茨坦会议议定书》签字。

2、会议背景

1945年2月4日~2月11日召开的雅尔塔会议结束以后,战争形势发展很快。1945年5月8日,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德国首都柏林近郊的卡尔斯霍斯特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盟军在欧洲大陆地区的战争宣布胜利结束。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盟军已占领硫磺岛和冲绳,并在亚洲大陆各战场发起了反攻,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即将取得最后胜利。苏、美、英三国为了处理战败后的德国和解决战后欧洲及其他一些问题,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会议。这是战争期间三国*首脑举行的第三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以及三国的外长等。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已于1945年4月12日因脑溢血逝世,新上任的美国总统杜鲁门第一次代表美国参加会议。会议进行期间正值英国大选,因此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半途回国参加大选。由于英国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丘吉尔*,新任英国工党首相艾德礼偕新外长贝文于1945年7月28日参加了最后几天会议。

3、主要内容

波茨坦会议大体可分两个阶段。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和三国外长于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在波茨坦举行会议。从7月17日至25日,共开了9次会。此后因等待英国大选结果而休会两天。7月28日,丘吉尔*后,艾德礼以英国新首相身份参加会议。会议根据苏联代表团的建议通过了处理德国问题的原则和有关决定,包括设立外长会议,占领德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原则,德国赔偿,波兰西部疆界等问题。

在会议中,三大国各有打算。英国想同苏联争夺胜利果实,阻遏苏在欧洲扩大影响。苏联则考虑巩固胜利果实,确定德国赔偿数额,并让美英承认在东欧各国的新*和领土变更。美国是想让苏联实践对日作战的诺言,并确立自己在战后世界的霸主地位。波茨坦会议的历史作用就在于它及时调整了三大同盟国之间的关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出现的一系列迫切问题,如边界问题、对德国和其他战败国的处置问题等,基本上达成了协议,为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奠定了初步基础。

波茨坦会议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中、美、英三国在7月26日发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规定的条款必须实施。《开罗宣言》是指中、美、英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在开罗举行会议,确立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的目的是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行为,“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地区、*和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与会国都同意并决定把*归还中国。这里的历史资料还证实,当时的中国*代表陈仪在接受日本投降后即宣布:“从今日起,*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可以说,《波茨坦公告》确认了*归还中国、作为中国一部分的法律地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