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质量
人力资源质量是指一定范围内(国家、地区或企业等)的劳动力素质的综合反映。
1、基本概念
人力资源质量
人力资源质量反映了人力资源在质上的规定性,它是一定范围内(国家、地区、企业)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和劳动意愿,它一般体现在劳动者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的积极性上。常常用健康状况、受教育状况、劳动者技术等级状况,以及劳动态度等指标来进行衡量。
2、构成要素
健康素质
生理和心理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从事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体力和精力。
智力素质
认识客观事物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提供从事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认知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能力。
知识素质
对于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广度与深度,以及由此形成的视野、胸怀、见识、涵养和气度。提供从事经济活动所需要的眼界、思路、方法和手段。
技能素质
对完成工作或任务所必需的各种技术掌握和运用的状态,提供达成经济活动目标所需要的行为技巧和力量。
品德素质
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与个性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行为与倾向,提供从事经济活动所需要的精神支持。
3、具体内容
健康素质
健康素质是指身心健康水平,良好的健康素质表现为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均处于良好状态。
第一,生理健康。生理健康是指人们器官发育完善,体质强健,精力充沛,具有耐受性、协调性、灵敏性等。生理健康是劳动的生理基础,没有它,人们没有体力和精力,就无法劳动,就不能作为人力资源而存在。发病率、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健康素质水平及其变化的重要指标。
第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内心世界能保持安定、乐观并充满活力,可保障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度发挥,并能以良好方式适应外部环境的状态。人是生理和心理的统一体,同生理健康一样,心理健康也始终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生理也才会健康。健康的心理可以养身护体,调动生理潜能,使大病化小,小病化无,反之,则会导致很多生理上的疾病。
从作为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如果缺乏良好的情绪、情感、性格、意志,其劳动潜能的发挥势必受到制约,而如果心理发生扭曲、病态,则不仅自己无所作为,还可能导致一个群体的败坏。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对800多名男性进行30多年追踪研究表明,成就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有自信心、进取心、坚忍、顽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智力素质
智力素质是劳动者认识客观事物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的综合。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要受人脑发育和神经系统成长过程的制约。据胚胎学测定,神经系统的产生于胚胎形成时的15—25天,在其后一旦时间内神经系统呈迅速发展之势。胎儿的第10——18周是脑细胞生长的第一高峰,到第23周时,大脑皮层的脑细胞结构已基本定型,但细胞发育仍继续延续。随着神经系统发育和脑细胞增生,人的脑容量不断增加,到3岁时,幼儿脑容量可以达到成人的70%左右,到7岁时,则达成人水平的90%以上,大脑主要功能已基本完善,余下的近10%将在此后的岁月中得到发展。根据这种研究,开发智力,主要应在胎儿、婴幼儿和少年时期,那么,之后,智力开发还有价值吗?这涉及到对大脑发育的延续期的认识,涉及到对脑细胞潜力的认识。大脑的发育,可以肯定,在人生的一定时期达到高峰之后,必然趋于下降,从这个意义上,人力资源在其年龄的一定阶段将不具有智力开发的价值。
智商是评价智力素质的指标,在心理测验中,人们的智力往往根据智商评分的高低而分为不同的等级。自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问世以来,相继出现了很多智力量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在比纳——西蒙量表基础上编制的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以及韦克斯勒参照推孟的智力分类提出的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知识素质
知识素质指人力资源的文化知识修养,表现为对于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广度与深度,以及由此形成的视野、胸怀、见识、涵养和气度。掌握知识,意味着占有前人的认识成果,将其吸收、转化为个体意识,建立和完善认知结构,以增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人们知识的获得可以很多的途径和方式,但主要地是教育,所谓教育,既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还包括非正规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而其中,正规的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能使人们有效、系统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人们所接受学校教育的程度越高,知识素质也越高,即具有更多的知识,对知识具有更深的理解,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和胸怀,富有远见和主张,对己、对人、对事能够处置有度。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知识素质时,接受学校教育的状况,即学历、文凭,也就成了最重要的评价指标,
技能素质
技能素质是指劳动者对完成某一工作或任务所必需的各种技术掌握和运用的状态,良好的技能素质表现为劳动者对于工作相关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达到了熟练、精巧的程度。具有一般技能素质的人,在经济活动中只能完成常规性任务,达到普通化的标准,而那些熟悉技术要领,尤其是熟悉和善于运用精深、先进技术的人,往往不仅能够低成本、高质量地完成常规任务,而且,能够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开拓新局面,取得新成果。
技术等级和技术职称是评价人力资源技能素质的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各级各类职称劳动者占劳动人口的比重或占总人口的比重,有职称的劳动人口中初、中、高级职称劳动者的比重,工人、农民中具有技术等级的人员规模,以及不同技术等级人员的比重等。
品德素质
思想品德是指劳动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具体包括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公正无私、正直诚实、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内容。品德像知识、技能一样,是一种力量,是社会财富和价值的源泉。在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组织结构的日趋扁平化,个人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大,工作的自主度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员工,如果缺乏内在良好品德的约束,经验证明,不仅不会有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而且,还会产生对于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危害。
4、指标
人资资源质量
1、健康状况指标。主要有:发病率、职业病感染率等。
1)发病率。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人力资源患病的比率,其计算公式是:
发病率=(一定时期患病人数/企业员工总数)×100%
或
=(一定时期内因病休假工日(时)数/该时期内制度工作总工日(时)数)×100%
例:某企业共有员工260人,其中患病人数有23人,求该时期的发病率。
根据公式,则为:
发病率=(23/260)×100%=8.8%
2、受教育状况指标。一般是通过学历来反映的,可以计算不同学历的人员在企业中所占有的比重来说明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状况,其计算公式是:
某种学历人员拥有率=某种学历人数/企业员工总数×100%
例:某企业共有员工260人,其中大专以上人员为68人,求其拥有率。
根据公式,则为:
大专以上人员拥有率=(68/260)×100%=26.2%
3、员工技能水平指标。可以用员工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术等级来计算。主要有各等级工人占全部工人的比重、工人平均技术等级,专业技术职称比重等。
1)各等级技术工人占全部工人的比重,其计算公式是:
某级工人的比重=(该级工人数/全部工人数)×100%
例:某企业共有工人196人,其中,初级工为65人,中级工为109人,高级工为22人,求各级工人所占比例。
根据公式,分别为:
初级工=(65/196)×100%=33.2%
中级工=(109/196)×100%=55.6%
高级工=(22/196)×100%=11.2%
2)工人的平均技术等级,其计算公式是:
工人平均技术等级=
例:某企业工人总数为196人,其二级工23人,三级工34人,四级工43人,五级工25人,六级工46人,七级工14人,八级工11人,求工人平均技术等级。
根据公式,则为:
工人平均技术等级=(23×2+34×3+43×4+25×4+25×5+46×6+14×7+11×8)/196=4.6级
3)专业技术职称比重。专业技术职称分一、二、三、四共四个级别。可以说明某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构成情况。其计算公式是:
某级职称比重(%)=某级职称人数/全部专业技术人员人数×100%
例:某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有60人。其中三、四级职称人数为32人,二级职称26人,一级职称2人。求各类职称人员所占的比重。
根据公式,分别为:
三、四级职称所占比重(%)=(32/60)×100%=53.3%
二级职称所占比重(%)=(26/60)×100%=43.4%
一级职称所占比重(%)=(2/60)×100%=3.3%
4、劳动积极性指标。主要反映员工对工作的投入和劳动的积极性发挥的程度。可通过出勤率、劳动定额完成率来衡量。
1)出勤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实际出勤数量与应出勤数量的对比,其计算公式是:
出勤率=(计算期实际出勤人数/该期应出勤人数)×100%
或
=(计算期实际出勤工日(时)数/该期应出勤工日(时)数)×100%
例:某企业应出勤人数为120人,实际出勤人数为115人。求其出勤率。
根据公式,则为:出勤率=(115/120)×100%=95.8%
2)缺勤率。
其计算公式如下:缺勤率=(要考察的时间段内的缺勤天数/此时间段内的工作日天数的总额)×100%
3)劳动定额完成率。指某一个工人或某一组工人完成产量定额或工时定额的程度,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产量定额完成率=(实际完成产量/产量定额)×100%
工时定额完成率=(完成定额工时/实作工时)×100%
例]规定的一天产量定额为80件,某工人实际完成了98件,求该工人一天产量定额完成率。
根据公式,则为:产量定额完成率=(98/80)×10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