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十六国春秋

科普小知识2022-09-29 09:28:17
...

《十六国春秋》是北魏崔鸿所撰的一部记述自西晋灭亡至北魏统一北方前(公元304-439)一百多年北方十六个政权兴亡历史的断代史,书创于魏宣武帝至孝明帝年间,为我国首部记载多民族政权的大型私修史著。它为后世魏收的《魏书》、房玄龄等的《晋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关于十六国史事的记载提供了依据。但是,此书在北宋就已无完本存世,之后便散佚了。《十六国春秋》是一部纪传体的北方十六国史,大抵是依各个王朝所立国时间为序。它的体例比较全备,改各国书为录,主为记,臣为传,共计100卷。又有序例1卷,年表1卷,合计102卷。

名称:十六国春秋

作者:崔鸿

时代:北魏

版本:明朝《十六国春秋》(《屠本》);《十六国春秋》(《何本》);清朝《十六国春秋辑补》(汤辑本)

体例:纪传体

卷数:102卷

1、史书评价


十六国春秋

《十六国春秋》的修撰,史法公允,编制得体,打破了旧有史书的体例,发展了中华民族史。自东汉以来,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逐渐南徙,同汉族杂居,尤其是西晋以来,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在北方和巴蜀相继建立了十六国政权。

自司马迁《史记》为少数民族立传以来,少数民族的历史在史书中均处于附属地位,都带有浓厚的正统史观。而崔鸿则根据时代特点,打破了传统“正史”中“夷狄传”的范畴,比较突出地反映了民族平等的思想倾向。

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在尊重客观现实,承认各族政权的前提下,把十六国作为一个历史发展时期,作为一些区域性政权加以考察著录,不把东晋、宋、齐作为“僭伪”附庸于十六国,亦不推崇北魏政权为正统,而是把它们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互不统摄,分国立史,是史学思想的进步,对之后的辽金史、元清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2、传世版本

明朝万历年间曾先后出现繁简不同的《十六国春秋》两种版本,一是屠乔孙刊百卷本《十六国春秋》(以下简称《屠本》),一是《汉魏丛书》所收16卷本《十六国春秋》(以下简称《何本》)。清代学者汤球以《何本》为底本编成《十六国春秋辑补》。

《十六国春秋》(《屠本》)

《屠本》在明朝至少刻了两次,一是王鸣盛所云“贺灿然为序”本,一是钱大昕所云“朱国祚序”本,皆100卷。清代有乾隆四十六年仁和汪日桂竹书山房重刊本。

清代学者对《屠本》大抵采取的是否定态度,称其为伪书。清代学者对《屠本》的评判基本正确,即:非崔氏之旧,属于伪书之列。但是,对《屠本》的史学价值不能因此而否定。因为尽管《屠本》的体例与崔鸿本传所言多有不合,列传内容又过于简略,但其取材皆有所据,并非杜撰。

它主要是以《晋书·载记》、《张轨传》、《凉武昭王李玄盛传》以及其他十六国人物传为基础,旁采群书之《十六国春秋》佚文和涉及十六国史事的南北朝著作而写成,实为辑佚之作。其体例与崔鸿本传不合,无赞、序之类,无《序例》、《年表》,列传内容过于简略,正说明其无据补缀,只好罅漏而不敢杜撰。

从辑佚角度来说,屠氏为了务求恢复崔氏原书之全貌,不加考证,把群书凡记载十六国事一律收入,又不注明出处,以致真假难辨。整体言之,《屠本》是一部不甚理想的《十六国春秋》辑本。

《十六国春秋》(《何本》)

《何本》之由来,清代学者意见未统一。对于其究竟系从《太平御览·偏霸部》中抄出,还是《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纂录》11卷并未亡佚,而被收入《汉魏丛书》,已无从详考。


十六国春秋辑补

《十六国春秋辑补》(汤辑本)

由于清代学者对《屠本》不满,汤球遂以《何本》为底本,汇集《晋书》张轨、李等传及刘渊等《载记》及原书散见于群书中的其他材料,进行辑补,编成《十六国春秋辑补》,凡100卷,补做《年表》1卷,共计101卷。

汤球的《辑补》,至少有两大优点:(一)忠于原著,信而有征。(二)取材丰富,考订细密。但是正如当今一些学者所指出的,汤球的《辑补》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是对于所辑的某些材料,原本存在有史实错漏之地方,未能作深入校勘,而一些传主材料的归属尚需进一步考辨。另外,有关各国主传中十六国史事的系年,虽汤球的考证比屠本要清楚精确,但错误还是存在。

尽管《辑补》存在着一些缺点,但其重要的史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该肯定汤球《辑补》的史学价值与地位。

3、作者简介


崔鸿

崔鸿,字彦鸾,东清河鄃(今山东淄川东)人。约生于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初,卒于北魏孝昌年间(525-527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史学家。

崔鸿的家世背景,不但富于史学的传统,而且其高门大姓的出身,更是为其成书提供了优越条件。北魏时期,崔氏为北方第一流的高门大族。崔鸿所属的这一支原居河北清河郡,其曾祖崔旷早年随南燕主慕容德南渡黄河,迁居于青州。崔旷在宋文帝时曾官至乐陵太守,崔鸿祖父崔灵延在宋孝武帝时为龙骧将军、长广太守,受封关内侯。

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北魏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平定三齐,崔灵延以败军之将被俘并迁至北魏代京附近。崔鸿的伯父崔光也一同被迁。崔光后来出仕北魏,参与机要,成为拓跋王朝倚重的元老重臣。崔鸿的父亲崔敬友是崔光之弟,曾出任本州治中、梁郡太守。更为重要的是,崔光也是北魏重要的史学家。从30岁起任著作郎,参与修撰北魏国史,到73岁病故,崔光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史职,这或许影响到了崔鸿的史学撰述。

崔鸿自身亦富有才学,《魏书》称其“少好读书,博综经史”,以才学闻名于洛阳。他一生,历仕孝文、宣武、孝明三朝,仕途相对平坦,职事之余,被委以史任。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崔鸿被拜为彭城王国左常侍,开始了其政治生涯。宣武帝景明三年,迁员外郎,兼尚书虞曹郎中,敕撰起居。又迁给事中兼祠部郎,转尚书都兵郎中。永平初,徙三公郎中,加轻车将军,又迁员外散骑常侍,领郎中。延昌四年(515年),迁中散大夫、高阳王友,又为司徒长史。正光三年(520年),加前将军,参修孝文帝、宣武帝起居。正光五年(524年),以本官修缉国史。孝昌初,拜黄门侍郎,寻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

4、简本目录

卷一前赵录

卷二后赵录

卷三前燕录

卷四前秦录

卷五后秦录

卷六蜀录

卷七前凉录

卷八西凉录

卷九北凉录

卷十后凉录

卷十一后燕录

卷十二南凉录

卷十三南燕录

卷十四西秦录

卷十五北燕录

卷十六夏录

上一篇:损失

下一篇:软质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