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辨经

科普小知识2022-09-29 16:40:07
...

《辨经》原名《人物志》,为三国时魏国人刘邵所著。隋唐志都把《人物志》列为名家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说名家是出于古代的礼官,《隋志》说:“名者所以正百物,叙尊卑,列贵贱,各控名而责实,无相僭滥者也”,可见名家的精神就是“求名责实,量材授官”。名学自先秦已经存在,如公孙龙、惠施,但其论说多散佚,《尹文子》一书也属名家,但现在一般认为这本书是汉朝的作品。《尹文子》中说:“名以检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检名”,检形定名,就是名家学说的核心理论,所以名家学说也称为刑(即形)名学。

1、内容简介

刘邵这本书,对人物进行分类,讲述人物的识鉴、任用,因此,把这本书列入名家也是合适的。

但是,刘邵的思想绝不只是刑名之学,他这本书实际上是糅合了儒、道、名、法各家学说。品鉴人物,论其所宜,综核名实,考校功绩,这是名法家的精神。而刘邵在这本书中最推崇“圣人”,所谓圣人就是具备中庸至德,因而能够知人善任、治平天下的人,比如他说:“凡人之质素,中和最贵”,“中庸之德,以达为节”,又论述臣主异德,臣任其事,主总其功,“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也”。这些思想既有儒家的影响,又有道家的影响。但是总体上看,刘邵的思想更倾向于老子,这不但在这本书前面品评人物的部分中显示出来,而且他还专门写了一章《释争》作为全书的总结,其中说:“君子知屈之可以为伸,故含辱而不辞,知卑让之可以胜敌,故下之而不疑”,又说:“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上之也”,这些都是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的。所以,刘邵这本书也显示出魏初学术杂取诸家的风气。

2、作者简介

刘邵(?~242)三国时文学家。字孔才。邯郸人。建安年间开始做官,早期曾为管理地方户赋的计吏,因学识渊博而升任秘书郎。并得到荀彧的赏识。他后来一直在魏朝做官,干出很好的成绩,《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中记载他有多次提出中肯的建议,他的文才也是很出色的,曹叡曾叫他写《许都赋》与《洛都赋》,陈寿也说他“该览学籍,文质周洽”。入曹魏后任尚书郎、散骑侍郎、陈留太守,赐爵关内侯。编撰有《皇览》、《新律》,著《律略论》。所著《人物志》是我国研究人事制度的早期著作。所作《赵都赋》、《许都赋》、《洛都赋》等,史称"三都赋",名传后世,受到推崇。

3、文化内涵

《辨经》的产生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汉朝末年,由于社会的混乱和道德的解体,人心向世俗的泥潭滑落。正所谓“治世用其德,乱世用其才”,西汉以来以道德取人的选材标准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而人的才情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的需要和品评人物风气,《辨经》就应运而生了。

《辨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融合了儒、道、法、名、阴阳诸家的思想,将传统的识人之术加以客观分析,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该书共分十二章,从多方面论述了识人选材的重要问题。

一、从人的体貌、禀赋、道德、职业等方面将人材为分兼德、兼材、偏材三类,并详细分析了各类人材的特点和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表现。

二、从观察选拔人材的角度出发考察了观察选拔人材的过程、困难和各种方法的得失。

三、《辨经》还建立了自己的论人标准,认为人物品评当以“中庸”为上,“兼德而至,谓之中庸”,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格理想。

可以说,《辨经》不仅是中国传统人材学的专门著作,而且在传统人材学著作中享有至尊的地位。同时,它还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管理学思想,并且与现代管理学的许多观念有着深度的契合。

4、作品评价

中国历史上论述识人用人的书籍有很多,但经典之作却很少,《辨经》就是这样一部极为难得的经典之作。

《辨经》是刘邵的代表作。此书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他融合了儒、道、法等诸家的思想精华,在识人用人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和博大精深的论述,并把它们发展到了一个关的未有的高度,而且作者是有政治经验,并且许多问题正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去写的,因此,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本书。但是,这本书在三国之后一直没有受到注意,到了宋代阮逸评论此书说:“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檠栝。”20世纪30年代,此书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施莱奥克译成《人类能力之研究》,并在美国出版,至今在欧美日本仍有众多的研究者,并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力。

而我国的钱穆、汤用彤先生都曾写过文章介绍《辨经》,而有人更称之为中国人才学的第一部著作。

《辨经》也被奉为“识人宝典”,以至有人这样评价《辨经》:

帝王以《辨经》得天下,

将相以《辨经》得长久,

商贾以《辨经》得富贵,

常人以《辨经》得朋友。

《辨经》之为用,可谓大矣!

5、作品价值

《辨经》这本书最有贡献的是提出了系统的评价人物的方法,这就是“九征”与“八观”。作者的人才观一开始就明白地说出来了:“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所以,他的观点基本是重视先天的。 据说,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是“人治”,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是“治人”。总之,以人为本的的确确曾是一种理念。流氓无赖何以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英雄豪杰何以失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经世之本,识人为先,经世之本,用人为先,可以说是从古至今成功者的秘诀。中国历史上总结得失成败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专门论述识人用人的经典却是凤毛麟角,《辨经》就是这样一部极为难得的宝典。

识人原本是一种智慧。用人是成功的关键,识人是用人的基础,没有识人的本领,只能所用非人,所用非人的结果,只能是身败名裂。识人重要,世人皆有共识,但如何识人,世人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这其中的种种区别,主要源于识人者的天生资质和学识修养。真正善于辩识人材的人,需要有宏大的志向,广博的学识,敏锐的感觉和深邃的眼光,还需要有丰富曲折的社会阅历,所谓“阅人多矣”,正是这种阅历的概括表现。当然,仅仅具备了上述的素质还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伯乐,要想慧眼识英才,还必须具有辨识人材的专门知识,甚至需要接受这方面的专门训练,因此,历代的成功者都十分重视《辨经》一书。《辨经》一书也被奉为“识人用人宝典”,甚至有人这样评价它:

反躬自省者读之,可以知运命;心系天下者读之,可以成大局;淡然自处者读之,可以明清浊;游戏人间者读之,可以正进退。

6、作品目录

卷上

第一章九征——人材的九种表征

第二章体别——人材的秉性与区别

第三章流业——职业、专业与人材

第四章材理——学养与人材卷中

第五章材能——区别材、能,量材授职

第六章利害——不同材、能的优缺点

第七章接识——识别偏材和兼材的困难

第八章英雄——论材辨能的方法

第九章八观——论材辨能的方法

卷下

第十章七缪——鉴定人材的七种谬误

第十一章效难——选拔举荐人材的困难

第十二章释争——平息纷争的要诀

上一篇:心经

下一篇:贪吃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