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幡

科普小知识2022-09-29 20:44:01
...

幡是旗的一种,尺寸有大小之别。中幡是装饰华丽、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中幡起源于皇室仪仗队的旗杆,后演变成民间庙会中的表演节目。耍中幡、舞中幡是传统杂技项目。2006年5月20日,天桥中幡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中幡(安头屯中幡、正定高照、建瓯挑幡)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简介

中国北方的中幡是体育与娱乐、力量与技巧结合的传统体育项目。该项目流传久远,备受回族、满族和蒙古族群众的喜爱。

中幡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珍贵遗产。据史料记载,中幡起源于唐、宋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幡早年叫“大督旗”,又叫“大执式”,用于军队的仪仗,指挥等;后来传到民间,经过演变成现在的中幡。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的民俗艺术,又是一种杂技和传统娱乐、体育项目。

2、起源

中幡起源于皇室仪仗队的旗杆,后演变成民间庙会中的表演节目。作为老北京文化的缩影,北京天桥中幡已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被世人关注。

历史上,天桥“宝三”的中幡和摔跤最有名,而“宝三”的中幡绝活仅有一个传人——付顺禄,付顺禄又将中幡的看家绝技传给儿子付文友和付文刚。

中幡原名大执事,源于明、清两带帝王仪仗队行军、打猎时王旗的旗杆。在行军或打猎休息期间,旗手们为给皇上解闷,挥舞耍动大旗以博皇上欢心,鼓舞三军斗志。清乾隆年间,将原龙旗杆上加上伞,耍起来更是好看。后来加伞的大旗杆被皇宫用做迎接外交使者的仪仗队,显得更加威武庄重,故名大执事。皇宫里每年耍大执事,庆祝重要庆典。

中幡的主干是一根长三丈三(10米多)的竹竿,竿顶悬挂着标旗,旗的正面绣有祝福语句和吉祥图案,反面有时绣上表演团体的名称。中幡分为单练、双人对练和集体练,动作有50多个。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十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项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

3、历史溯源

幡旗形制壮丽,标题清晰,常常用于仪仗活动。旗手耍弄幡旗,能尽显武勇与智慧,因此中幡曾是清代朝佛、庆典等走会活动的必备项目。走会中各个团体都有自己的标旗,竞相演练耍幡高招绝技,逐渐形成颇具特色的杂技节目。

耍中幡,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已有记载。清《百戏竹枝词》记载:“幡为四五尺高,上悬铃锋,健儿数辈舞之,指挥甚如意,佐以金鼓声,观者如堵墙焉。”

清代乾隆年间,将原龙旗杆上加上伞,耍起来更是好看。后来加伞的大旗杆被皇宫用做迎接外交使者的仪仗队,显得更加威武庄重,故又名大执事。皇宫里每年耍大执事,庆祝重要庆典。乾隆年间中幡会属于镶黄旗佐领管辖,属内八档会之一,受过皇封,盛极一时。

对中幡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要属王小辫。当时中国各地都有中幡表演,但是表演形式各不相同。到了清朝末年,天桥老艺人王小辫从宫中耍执事的哥哥处学得此艺,并将大执事改名中幡,变成卖艺性质的表演传入民间。后来又收宝善林为徒,将一身绝技传与宝三。清末民初,八旗子弟为谋生计纷纷到天桥市场卖艺,其中由沈三(沈友三)、宝三(宝善林)、张狗子(张文山)等率众表演的中幡、摔跤是撂地表演中最红火、最火爆、最受欢迎的项目。

20世纪50年代,天桥耍中幡由宝善林先生执掌,第三代传人陈金权、马贵保、付顺禄、徐茂等人在天桥跤场演练中幡,吸引了中国各地大批专业和业余高手前来切磋技艺。

20世纪60至70年代,天桥市场被取消,各种文艺演出被禁止,宝三跤场也同时被撤消。改革开放后,宣武区文化委员会以弘扬宣南文化为宗旨,开展了挖掘、整理、保护天桥民俗系列文化活动。付顺禄先生之子付文刚成立了“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使一批天桥绝活得到传承。

4、艺术特色

幡按大小分为硕幡、中幡和小幡三类。硕幡一般比较重也比较高,一般要在12米以上;中幡一般在9米左右,多数表演者选用的都是中幡,所以耍中幡这一叫法也就传开了;而小幡则只有3-4米,一般是在小的场地表演,比如剧场、茶馆等。早期的耍中幡有幢幡、担幡的叫法,在清朝中期北海公园到了冬天还有"担幡滑冰"的表演。中幡的主干是一根长三丈三(10米多)的竹竿,竿顶悬挂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旗的正面绣有祝福语句和吉祥图案,反面有时绣上表演团体的名称,因此又称标旗。中幡净重30多斤,它下粗上细,由两根竹竿拼成,竹竿的大小、柔韧性也有讲究。一筒中幡要加工成成品大约要四年时间,其制作加工程序仍属祖传,拒不外泄。

从技艺角度来说,中幡包括手法(挑端云开垂)和腿法(踢抽盘跪过),不仅练的是人的胆量、力量和技巧,还需要文武兼备,此外中国式摔跤、气功等技艺也是练习中幡的基础。中幡分为单练、双人对练和集体练,动作有50多个。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十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项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

中幡表演时,艺人们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其表演动作样式各有形象的名称。将竿子抛起用脑门接住为霸王举鼎,单腿支撑地面用单手托住竹竿为金鸡独立,此外还有龙抬头、老虎撅尾、封侯挂印、苏秦背剑、太公钓鱼、擎一柱等样式。考究的中幡竿顶上还有一层乃至数层由彩釉、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圆形装饰物,称为缨络宝盖,舞起来不仅五彩缤纷,而且发出悦耳的声音。

中幡表演要求稳、准、快,手眼配合一致。在表演时,表演者用手掌、手背、肩膀、额头、下颚等部位分别完成举、顶、牙剑、脑剑、单山等动作,不断晃动、抛起、落下。中幡表演,以扔得高,立得稳为准则。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十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项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表演中,幡面彩绸迎风招展,幡顶铜铃叮咚作响。

摔跤与中幡虽然是两个项目,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中幡除了练习基本功,还必须练摔跤,这是传统。

幡表演最早是在跤场,由于宝三在练中幡前练过摔跤,可以说是集摔跤、中幡两种绝活于一身。所以宝三收的徒弟也必须练过摔跤,于是当时京城出现了“北京跤手练中幡”的现象,这也由此成为一个传统。直到北京耍中幡的都练过摔跤,而摔跤的不一定会耍中幡。中幡和摔跤都是很需要技巧的运动,要学会借力。中幡表演,以扔得高,立得稳为准则。表演时如遇到牌楼牌坊,表演者还要将中幡高高抛起,穿过牌楼跑到对面去再接住,难度很大。演练中幡要做到快、稳、准,手眼配合一致。而练摔跤能提高人的四肢活动能力,锻炼筋骨,增强腰部和腿部力量,培养目测力、判断力、准确性、灵活性和协调性。所以练习摔跤是学习耍中幡的基础。摔跤和中幡也成为民俗表演中最重要的代表项目。后来,经常到宝三跤场帮忙的付顺禄,迷恋上中幡,经举荐拜宝三为师,并得到了宝三的真传,成为天桥中幡的第三代传人,当时被称为跤场的“台柱子”。

5、传承意义

天桥中幡是老天桥的传统绝技,其表演形式是表演者用手或身体其他部位触碰一根长约11米的幡旗,并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44岁的付文刚已经是这门绝技的第四代传人,他也是如今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的发起人和团长。虽然付文刚已经有20个学生,8个徒弟,但对天桥中幡的传承,付文刚仍顾虑重重,因为真正有天赋并愿意继承这门技艺的人还是越来越少。

舞幡已逐渐非职业化,专业艺人匮乏,加之天桥杂技作艺的环境及演出的形式均发生了变迁,耍中幡技艺仍处于濒危状态,需要进一步加以保护。付文刚考虑通过制作中幡文化附属品把中幡发扬光大。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北京市的傅文刚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6、著名传人

宝三中幡过牌坊

宝三:宝善林,是中外闻名的摔跤和中幡艺人。20世纪20到40年代宝三在京城有跤王之称。16岁那年,他做了清善扑营头宛八爷的关门弟子,经过勤学苦练,到民国初年,他的功夫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后来,王小辫正式收宝三为徒,把平生的中幡绝技全部传给了宝三。一次,宝三在北海表演中幡,东西有两座牌坊,中幡是直立扔过去的,宝三飞身穿过牌坊稳稳地把中幡接住,从此名震京城。

解放后宝三收陈金权、马贵保、付顺禄、徐茂为徒,潜心研究中幡、摔跤技艺和传承民俗文化。但继承宝三摔跤和中幡绝技的只有付顺禄一人。由于宝三对民俗艺术的贡献,他光荣地当选第一届宣武区政协委员,并担任国家一级裁判,还荣幸地参加了国庆庆典。

第四代传人付文刚

付文刚说:“学中幡,我是从不喜欢到今天离不开它。”15岁时,父亲给他做了一个4米半长的小中幡。1986年,付文刚在“首届龙潭湖民间花会大赛”上,在一张八仙桌上表演了中幡的各种动作,受到行家的一致好评,并获“个人表演大奖”。1988年付文刚接过了父亲的中幡,在东城区*的委托下,成立了“鼓楼天桥跤场”。

2002年,付文刚将原天桥各位老艺人的传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艺术团除摔跤、中幡,还包括气功、五彩戏法、拉洋片、双簧、快板、说书、唱大鼓。付文刚带领徒弟们参加了“北京风景舞动澳大利亚”活动,还应邀到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演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付文刚考虑通过制作中幡文化附属品把中幡发扬光大,“中幡造型漂亮,有气势,可以做成小型工艺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如此高技巧和高风险的民间绝艺,仅靠表演入不敷出。付文刚收了8个徒弟和20多个学生,收的徒弟大部分是好友的独子,喜欢中幡,跟着学。为了吸引更多人才,付文刚把中幡舞进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上千名学子在校园体育馆内欣赏了这一绝活。之后,有不少高校的体育学院找到付文刚,希望通过联合办学传承民族文化。

付文刚收徒还按照老传统举行正式的拜师仪式。拜师前夜,付文刚要给师爷宝三、父亲付顺禄的牌位敬香、磕头,向他们介绍自己的新弟子。拜师宴上,红毡铺地,亲朋好友聚齐。师傅和徒弟头上都顶着大红帖子,在举荐人的引导下,师徒二人互换帖子,徒弟当着众人给师傅磕头、敬茶。

上一篇:简单的爱

下一篇:公孙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