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易俗社
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创办于辛亥革命的第二年,即1912年,迄今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坛三大古老的剧社之一。位于西安市关岳庙街(今西一路)坐南向北。2006年,易俗社剧场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2日,西安易俗社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
1、简介
原为“宜春原”,清末固原提督张志行(蒲城县人)之子张少云爱好二簧,购地建筑室内剧场,以演二簧为主。民国五年(1916),军阀陆建章督陕时整修,装置了西安最早的转台,作为京剧演出场所。民国六年卖给易俗社,该社又对原舞台进行改造修葺。由当时陕西督军陈树藩书题“易俗社”牌名。“宜春园”始更名为“易俗社剧场”,成为陕西最早的现代化剧场之一。剧场由前厅、观众厅(含楼座)、舞台、演员化妆室组成,砖木结构。设座席九百零四位.该剧场长期为陕西易俗社(今西安易俗社)固定演出场所。自其建成后秦腔正式进入剧场演出,三十年代的现代灯光布景也首先在这里出现.
2006年,易俗社剧场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2日,西安易俗社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
2、活动
其创始人李桐轩,孙仁玉先生等是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会员,因以“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为办社宗旨,故改名“易俗社”,是我国最早把戏曲训练、培养艺术人才、文化教育和演出实践相结合的秦腔艺术团体。它首次在秦腔剧社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剧本建设,仅80余年,编写的剧目达800多本。
3、成员
其中最著名的编创人员有:范紫东、孙仁玉、高培支、楼英杰等。它首次建立了文化、业务和训练相结合的戏曲剧社。
4、成就
建社至今,招收培养了15期学生近千人,遍及西北各个秦腔剧团。如已故的秦腔表演艺术家刘毓中被誉为“秦腔须生泰斗”,王天民被誉为“西京梅兰芳”,还有在观众中享有盛誉的孟遏云、“秦腔皇后”肖若兰等,健在的有陈妙华、张咏华、全巧民、伍敏中、郭葆华,还有中、青年演员如张保卫、宋百存、任炳汉、毛文德、戴春荣、惠敏利、王科学、冯永安、李淑芳、薛学慧等,他们都在各自艺术生涯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深受观众喜爱。1924年鲁迅来西安讲学,多次观看易俗社的演出,很受感动,给予高度评价,并亲笔题增“古调独谈”匾额一幅,并将讲学全部所得50元大洋捐赠易俗社,以资鼓励。三十年代两次赴北平演出,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易俗社积极支持抗日战争和革命,1937年6月第二次赴北平演出了新编历史剧《山河破碎》、《还我河山》等大型剧目。
五十年代,易俗社又先后到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到福建前线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秦腔艺术上大胆改革,刻意求新,编创上演的剧目不仅在全国屡屡获奖,还被其它剧种移植上演。其中《三滴血》、《火焰驹》拍摄成两部戏曲艺术片,《火焰驹》在长春拍摄期间,*亲临摄影棚。1959年《三滴血》进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受到了***、*等人的接见。1979年《西安事变》赴京参演,在全国开创了用戏曲形式塑造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感人形象的先河,并荣获全国创作演出一等奖,1981年赴日本演出,受到日本观众的高度赞扬;1987年《卓文君》进京演出,戴春荣获梅花奖;国庆40周年,中国唱片总公司评出有史以来第一批首届《金唱片》,易俗社榜上有名;1995年在太原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第二界“金三角”戏曲汇演,创作演出《日本女人关中汉》荣获八项大奖;1996年全国梆子戏汇演我社演出的《三滴血》荣获优秀剧目等六项大奖;1998年,又新编了电视戏曲小戏“镇台念书”、“醉打山门”、“司马拜台”等,六次受*电视台选播;其中《铡美案》改编拍摄为中国五十集地方戏剧精品选,受到海内外的赞扬。同年,该社张保卫、任炳汉、惠敏利等同志有参加了西安市艺术团赴大韩民国访问演出。在2000年的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我社创作演出的新编秦腔历史剧《女使臣》获得多项大奖;2001年我社根据陕西铜川市惠家沟村前村支书郭秀明的真实事迹改编创作的新编秦腔现代戏《郭秀明》,演出场场爆满,并被*电视台多次循环播放。我社现有职工三百余人,集秦腔艺术家和青年新秀于一堂,继承探索振兴秦腔。
5、重修新开
西安易俗社剧场,经历了百年的蹉跎岁月,它是跨越了一个世纪的经典,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时至今日,这座百年古老剧场终于迎来了新生。随着试营业的开幕,西安易俗社剧场将以新装从2011年开始上演一个全新的时代经典。从清朝末年建成开始,经过护法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等战火的洗礼,在鲁迅、*、杨虎城、*、*、*等历史人物的好评中,易俗社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一个世纪。百年来,易俗社剧场上演的一段段岁月诗画,使享有“中国多种戏曲的鼻祖”之称的秦腔被世人所熟知,使秦腔“中国戏曲活化石”的美誉传播四方。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唱不尽的戏曲人生,演不完的悲欢离合。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易俗社剧场曾经历了三度较大规模的整修才屹立至今。据介绍,第一次是在购买初期,剧场重新改建了舞台,因演出场景变换的需要设计安装了转台,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第二次是上世纪60年代初,市*拨专款重修剧场。第三次是1992年,市*对易俗社剧场进行了改建。最大的变动是将原来的门楼移至剧场的西边,使剧场矗立在西一路的街面上,让人一眼就能看到这座古朴凝重的老式建筑。
1983年,易俗社剧场被列为“西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易俗社剧场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易俗社剧场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6月,西安秦腔剧院全面完成了事转企改制工作,成立了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大力开拓演出市场。2010年,在曲江新区管委会和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的大力支持下,西安秦腔剧院(曲江)有限责任公司又以重资对剧场进行了维护和翻新。百年古老剧场因此焕然蝶变,这只蹁跹轻舞的蝴蝶灿然破茧新生。
重新修复的西安易俗社剧场拥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整栋建筑古朴典雅、富丽华贵。走进剧场,那长方形的格子窗、屏风式的雕花大门、暗红色的圆柱,高大的歇山屋顶、古朴尊贵的嵌地金砖……让人感觉光阴回转,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人潮涌动的演出场面。剧场两侧走廊的文化展诉说了这100年来发生的点点滴滴;陈旧的秦腔乐器仿佛在弹唱着曾经的那段岁月之歌。与此同时,通过动态的液晶展示屏所展示的照片,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等**与易俗社的秦腔情缘。
西安易俗社剧场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倾注着几代三秦人的心血和感情。辉煌的过去注定了与众不同的未来,汇聚了如此深厚的内涵,我们相信百年易俗社剧场将会为新时代演奏出全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