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里
新德里(NEWDELHI)是印度*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位于东经77度,北纬28度。恒河支流亚穆纳河从城东缓缓流过,河对岸是广阔的恒河平原。总面积为1485平方公里,人口约900万(1997年)。主要语言为英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和旁遮普语。作为德里的*直辖区,它还统辖着饱经沧桑的老德里。新德里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新德里原是一片荒凉的坡地。1911年开始动工兴建城市,1929年初具规模。1931年起成为首府。1947年印度独立后成为首都。新德里是一座身披绿装的花园城市,街道宽阔整齐,到处是花坛草地,它与世界上一些名都相比,毫不逊色。市中心顿西纳小山上,耸立着一座豪华雄壮的宫殿,原名维多利亚宫,现在是印度总统府。这里科学研究机构很多,许多大学也建于此。还有国立博物馆、全国美术馆、德里堡博物馆、战争纪念博物馆、手工艺博物馆等,以及许多文娱、体育设施。著名的尼赫鲁大学就位于市郊。印度独立后,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和亚洲运动会也曾在这里举行。
中文名称:新德里
外文名称:NEWDELHI
行政区类别:首都
所属地区:印度
电话区号:910
地理位置:东经77度、北纬28度
面积:1482平方公里
人口:1280万(2011年)
方言:印地语、乌尔都语、旁遮普语、英语
气候条件: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胡马雍陵、印度门、红堡
机场:巴兰机场、甘地国际机场
火车站:新德里火车站
1、城市简介
新德里鸟瞰图
新德里(NEWDELHI)是印度*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位于东经77度,北纬28度。恒河支流亚穆纳河从城东缓缓流过,河对岸是广阔的恒河平原。总面积为1485平方公里,人口约900万(1997年)。主要语言为英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和旁遮普语。作为德里的*直辖区,它还统辖着饱经沧桑的老德里。新德里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新德里原是一片荒凉的坡地。1911年开始动工兴建城市,1929年初具规模。1931年起成为首府。1947年印度独立后成为首都。
现在的新德里则是一番繁荣的景象,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文化教育中心。城区街道呈放射状,向四外延伸。新德里是一座身披绿装的花园城市,街道宽阔整齐,到处是花坛草地,它与世界上一些名都相比,毫不逊色。市中心顿西纳小山上,耸立着一座豪华雄壮的宫殿,原名维多利亚宫,现在是印度总统府。这里科学研究机构很多,许多大学也建于此。还有国立博物馆、全国美术馆、德里堡博物馆、战争纪念博物馆、手工艺博物馆等,以及许多文娱、体育设施。著名的尼赫鲁大学就位于市郊。印度独立后,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和亚洲运动会也曾在这里举行。新德里是一座现代化城市,市容整洁、清新,城市绿化工作搞得很好,道路两旁树木成行、鲜花盛开。一座座办公楼房和别墅座落于树荫之中,空阔的地面上绿草如茵,为人民生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得名由来
印度首都新德里,位于该国西北部,坐落在恒河支流朱木拿河(又译:亚穆纳河)西岸。这个国家的首都有时称“新德里”,有时也称“德里”,这是因为德里本是一个古都,后来在古都旁边扩建了一座新的城市,将这个新城区称为新德里,以区别于老德里。新德里和老德里中间隔着一座印度门(theIndianGate),并以著名的拉姆利拉广场为界,广场以南为新德里,广场以北为老德里。
关于“德里”一名的来历,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德里”一词来自波斯文,意思为“门槛”,或者“门口”,也有人认为是“山冈”、“高地”、“尽头”或“流沙”,这些说法来自于古代印地语。有些学者认为,德里是根据孔雀王朝的一位国王“德鲁”的名字演变而来,它是“德鲁”的变音;另有学者认为,公元前10世纪,这个城市就以因陀罗·婆勒斯特而闻名,国王阿恩格巴尔曾把它改名为拉勒高德,并且建立了许多铁柱,由于铁柱立得不稳,虽然经过加固,但仍松弛不牢,“不牢”印地语读为“梯里”,因此,这个城市便以“梯里”(即德里)而得名。事实上,老德里和新德里现在已完全联在一起,印度老百姓说起首都时也通常是称“德里”,而非“新德里”。所以,称印度首都为“德里”似乎更符合现实。
3、历史沿革
公元前约1400年,老德里建都,取名“因陀罗普拉斯特”。
公元前8世纪,曲女城的土邦王迪里重建此城,由于古代诸侯割据,征战不休,德里几经兴衰,历尽沧桑。这里曾先后出现过7个德里城。
公元前1世纪,孔雀王朝的王公拉贾·迪里在此立国,构筑都城,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它又是印度历史上7个王朝的遗址。
12世纪末,征服印度的外来*开始在这里建都。
公元1648年,莫卧儿王朝皇帝沙贾汗从阿格拉迁都到此,用10年时间建成了七个德里城中的最后一座,把德里改名为沙贾汗纳巴德。
17世纪中叶,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杰汗19世纪中期,英国吞并印度,英属印度的首都迁至加尔各答。
1911年,英国殖民统治者驻印度总督将首都从加尔各答迁至德里,在旧城以南3公里处兴建新德里。
1929年,新德里完成系列建筑。
1931年,新德里开始成为首府。
1947年,印度独立后宣布新德里为首都。
1950年1月26日,独立后的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定都新德里。
4、自然气候
新德里为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东北风影响,夏季受西南风影响,气候温和。一年分为凉季(10月至次年3月)、热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凉季平均气温在14度左右,热季平均气温38度左右。
5、经济发展
今天德里早已是印度*的工商业中心。新德里作为首都的职能,许多方面都得到优先发展,因此德里在印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的主要工业有:棉纺织、毛纺织、化工、炼铁、木材加工、印刷和食品工业等。德里的手工艺品也闻名于世,特别是宝石、金银细加工和象牙雕刻等手工艺品更是著名。
6、交通运输
公交汽车
公交巴士是德里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承担全市大约60%的客流量。新德里的国有DelhiTransportCorporation公司运作着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动力环保客车队。因为在1998年,印度最高法院通知要求德里的所有公共交通汽车要一律改用天然气代替旧能源。
机场
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
首都的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前身为PalamAirport,建于二战时期,初为军用机场,后逐渐为民用。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扩建,1986年并改名为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以纪念被刺身亡的女总理英迪拉·甘地。该机场在新德里西南,距市中心16公里。若以以日航班数计算,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实为全印第一。旅客年接待量目前已达4600万,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亿。最近新建成的3号航站楼系全球第8大航站楼,还将增加3400万人次的吞吐量。
城市铁路
新德里的城市快速铁路系统几乎覆盖整个印度国家首都辖区,它拥有六条线,总长189.63公里,142个站点,其中35个位于地下。其线路结合了高架铁路、地面铁路与地铁,轨距有两种。平均每天有150万乘客搭乘该铁路火车;每天从当地时间6:00始到23:00终止,共发出约2700班列车。德里城市铁路线的建设规划提出于1984年,印度*于1995年成立专门公司负责,1998年动工,2002年第一条线路建成通车。
嘟嘟车
嘟嘟车
嘟嘟车(autorickshaw,港译“笃笃”)由tuk-tuk音译,是在南亚、东南亚洲、中南美洲非常普遍的一种公共交通工具,有很大的比例是作为出租车使用。这是传统的人力车的机动化形式,一种二轮或三轮小型由一个人和velotaxi操纵,伦敦唐人街的街上也可以见到少量的自动人力车,主要为游客而非本地人服务。自动人力车与泰国、老挝、柬埔寨的tuk-tuk和以及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的Bajaj有关,在泰国也称作(samlor意为三轮车),而在英国布赖顿,自动人力车称为tuctucs。都都车通常包含乘客拖车和摩托车部分组成。都都车在摩托车的座位中后方加装一个金属架子,与摩托车相连的地方通过一个能够加锁的轴承相连。当不营运的时候,可以将锁打开,司机就能方便驾车。最常见的摩托车是本田的。乘客拖车通常能够坐4个人。向前的座位有靠背。反向的座位则通常是一个简易的座椅,更窄也没有靠背。拖车顶上有能打开的遮雨棚。下雨的时候,将棚子放下,可以挡雨。通常都都车还有建议的四个扶手在车顶。开车的时候帮助乘客掌握平衡。都都车司机有的穿浅黄色马甲上面有出租车标记。
7、节庆活动
十胜节
十胜节
十胜节是印度教节日,也是全国性大节日。该节源于史诗《罗摩衍那》,是为了纪念罗摩大战魔王罗波那,最后取得胜利。
印度*日
印度*日是印度最多彩的节日之一,时间在1月26日。这天,人们从印度各地汇集到新德里,张灯结彩,活动主要有游行,舞蹈,演讲等。击鼓阅兵仪式1月29日在主权大道上的维结亚朝客(VijayChowk)举行,标志着庆祝活动的结束。
德里节日的花园
新德里有很多花园,每年二月末有一些旅游节日在花园里举行。节日的花园色彩绚丽,赏心悦目。
洒红节
印度教节日,也是全国性的大节日。此节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
古典音乐和舞蹈节日
古典音乐和舞蹈节日通常于10月份在古特伯高塔(QutubMinarComplex)举行。
芒果节
为了庆祝水果神的出现,印度于七月在新德里举行芒果节。在印度人的心目中,芒果代表着吉祥、生命和永远的欢乐。印度是芒果生产大国,在芒果节上可以找到各种芒果!
除十节
除十节是印度教节日。该节源于古代对河川女神的祭祀。印度教徒认为,节日期间到恒河等圣河沐浴,可消除身、口、意三方面的十种罪恶。
8、教育机构
德里大学
尼赫鲁大学(jnu)
大师gobind辛格indraprastha大学(ggsipu)
jamiamillia大学(jmu)
jamiahamdard大学
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
全印度医学科学院(aiims)
印度技术学院(iit)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
德里洲际大学
9、宗教文化
莲花寺夜景
印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宗教王国”,方方面面无不折射出神的灵光。对于印度的首都新德里来说,最大的文化特征可能就是这里的宗教文化了。印度文明最早发祥于印度河流域,史称印度河文明,后来印度文明的中心逐渐转移到恒河流域,相继兴起了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耆那教和佛教。在印度的历史上,印度宗教以及宗教神话就一直贯穿于这一古老文明,直到今天仍然是印度社会各阶层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教徒最多的印度教还是*、基督教、佛教都集中在这个国家中,宗教在这里不是人们之外作为“形式”的存在,而是深深根植于其生活,在人们的内部支配着生死的信仰。受到宗教的影响,印度人有传统的怜爱生命的观点,恪守宗教教义的人确实温和,因为无论是神的教诲还是甘地主张的“非暴力”,都似乎教导印度人温和地面对世界。而且这种宗教思想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虔诚的信仰着各自的宗教,俺宗教教义行事。从早到晚,从生到死,印度人将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与宗教联系起来。即使是在印度的餐饮文化中也体现在深刻的宗教意识。印度虔诚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都是素食主义者,耆那教徒更是严格吃素,吃素的人占印度人口一半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印度是素食王国,素食文化是印度饮食文化中最基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在印度舞蹈中都能找到宗教的影子。在各种各样的传统舞蹈中,关于神的传说往往是永恒的歌颂主题。所以,如果对印度的宗教,尤其是对印度教的各种传说有所了解的话,传统舞蹈就不难看懂了。
10、饮食文化
饮食习惯
手抓饭
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饮食习惯也不同。虔诚的印度教徒绝对不吃牛肉,因为他们把牛奉为神牛。*不吃猪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杀牛和吃牛肉常成为印度教徒和*冲突的导火索。由于印度教徒占人口的多数(82%),牛肉是禁忌,因而,在欧洲市场上价格最贵的是牛肉,在印度是最便宜的,10至15个卢比一公斤,价格之低廉令人咋舌。猪肉也比较便宜,因为*和高种姓的印度教徒都不吃猪肉,低种姓的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才吃猪肉。羊肉价格最贵,因印度教徒和*都吃。虔诚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义者,不沾荤腥。耆那教徒更是严格食素,连鸡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黄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约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价格便宜,质量也很好,男妇老幼,都喝牛奶。奶制品如冰淇淋、奶酪、酸奶、蛋糕等,质量也属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几十个卢比。
主食: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饭和一种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饼,还有一种油炸的薄饼,又香又脆。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圆白菜、西红柿、黄瓜、豆角、土豆、洋葱、冬瓜等,每样菜都烧得烂糊糊的,且放了不少咖喱粉,全是清一色的黄色。长时间的熬煮使维他命尽失,令人觉得可惜。
调料:印度人做菜喜欢用调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姜、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还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黄和茴香等20多种香料调制而成的一种香辣调料,呈黄色粉末状。印度人对咖喱粉可谓情有独钟,几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鸡、咖喱鱼、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饭、咖喱汤……每个餐馆都飘着咖喱味。除了咖喱粉,印度市场上还出售各种调料粉,赤、橙黄、绿、棕,五颜六色,至今笔者也没弄明白这些调料究竟含有什么成分。
早餐:印度人的早餐已经西化,一般是一杯牛奶,几片面包,果酱、黄油,但中午饭和晚饭则是地道的印度风味,每餐都有豆子汤。印度的豆子种类繁多,有大如蚕豆的红豆,还有黄豆、豌豆等,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盐,用来做汤。
甜食:印度的甜食可谓“名副其实”,甜得发腻。甜食种类很多,有煎的、炸的、烘的、烤的,一应俱全,但每一道甜食都无一例外地甜得要命。多数印度人都嗜食甜食,印度人容易发胖,大概与嗜食过多的甜食有关。印度人的晚餐也晚得名副其实,最早的在晚上8点左右,晚的在10点左右。吃完饭不久就上床睡觉,不发胖才怪呢。
午茶:由于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人也像英国人一样,有喝午茶的习惯。印度的茶是奶茶,做法是把牛奶掺水煮开,再把茶叶倒进去,煮沸后用小筛子把茶叶滤出,加糖后即可饮用。
特色菜品:印度最驰名的一道菜大概是“炖杜里鸡”,其名声犹如北京烤鸭。做法是把鸡腿、鸡块沾满香料,放在炉子里用炭火烧烤而成。出炉时味鲜肉嫩,十分可口。
餐具:印度人进餐时一般是一只盘子、一杯凉水,把米饭或饼放在盘内,菜和汤浇在上面。多数印度人进食时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饼内,或用手把米饭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来送进嘴里。留洋的知识分子或中产阶级家庭则使用刀、叉和勺子。
菜单
roganjosh咖哩羊肉
gushtaba辣肉球加优酪乳
biryani鸡或羊肉加橙汁饭
tandoori鸡鱼等肉加上香料在陶锅烹煮
kebab印度烤肉串
bhujia咖哩素菜
samba印度煎饼包泡菜及咖哩扁豆
pomfret鲑鱼
malai椰汁咖哩虾
kulfi冰淇淋
11、当地风俗
树叶当饭盆
树叶当饭盆
印度人在集体用餐时,吃饭用的饭盆常常是树叶做成的。这种盆儿由几片很大的整片树叶相拼叠而成,内外两层,树叶和树叶之间用比火柴棍还小的小枝条“缝”起来,叶盆呈圆形,周围还有一个翘起来的边缘,所以其模样和金属饭盆一样,而且所有叶盆的形状和大小一致,显然是由一个模子压制出来的。它有明显的优点:首先,仅由几片树叶制成,而热带地区大叶片多着呢!所以取材极容易,造价很低。其次,这种餐具很轻,且不怕摔碰,搬运方便,很适合集体和野外用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饭后处理容易,不用洗,一扔了事,而且很容易被大自然消化,基本不存在污染问题。至于卫生方面,其实,根本不用担心,本地人常常用这种叶盆吃饭并不闹肚子,外国人(包括笔者)用了之后也没什么问题,所以大可以放心享用这种独具风情的树叶快餐盆!
仅右手吃饭
印度人吃饭的方式还保留着某些传统的习惯。虽然在较正式的场合,人们吃饭使用叉和勺,但在家中,用手抓更来得痛快:每人面前摆放一个大盘子,把米饭盛上,再浇上菜和汤,然后用手稍加混合,捏成团,就抓着送进嘴里。在街头的小吃摊、小吃店以及寺庙里,人们通常用一种干树叶压制成的盘子来盛食物,有的餐馆则给每个吃饭的人一片新鲜的大树叶子,用来盛米饭等食物,这倒是很环保。
印度人吃饭还有一个规矩,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一定要用右手吃饭,给别人递食物、餐具,更得用右手。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右手干净,左手脏。这又与印度人的另一个习惯有关。印度人如厕以后,不用手纸擦,而是用水冲洗,冲洗时,用左手,不用右手。在餐馆或印度人家里吃饭,当快吃完的时候,主人往往会给每人端上一小碗温水,上面还漂着一块柠檬,这水可千万不能喝,它是用来洗手的。饭后,还会端上一盘绿色麦粒状的香料,供大家咀嚼,以消除口中的异味。
左手用途
印度的居民一般厕所都有冲洗设备,普通百姓大便时则手拿一口杯水,习俗规定用左手洗屁股,所以到商店挑食品不得用左手。这其实是一个好习惯。其好处首先痔疮的发病率大大减低;其次可以大量节约纸张,对保护地球资源、绿色工程的保护和发展,都极为有利。光这一项,就能节约大量木材。但旅居在印度的侨胞,认为有伤大雅,大都还不习惯,至今保持着自己的民族习惯,仍然用手纸。而我却采用了这个方法,用纸反而在心理上感到不卫生,不习惯了。
侧头表示同意
在印度的一些邦(如西孟加拉邦)里,人们表示赞同或应允时,不是点头,而是将头向右边侧一侧。外国人起初常常误会。有的书上说印度人(包括孟加拉国人)用摇头表示同意。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侧头和摇头毕竟是不同的动作。印度人侧头表示同意时,有时动作幅度很大,连整个上半身都侧向了右边,这就跟摇头有更明显的区别了。
用右手付款递送
印度人买东西付款时只用右手递钱,对方找零钱时也只用右手,绝不用左手。有人告诉我,一个当地人若用左手付钱,那是很不礼貌的。其实,不只是付钱时有这个讲究,在一些较为正式的场合递送其他东西(特别是礼品之类),若不用双手而只用一只手时,也应该用右手。
“活埋”仪式
这种让常人不可思议的“活埋”仪式在佩拉于尔村沿袭了已经足足57个年头了。参加这一祭祀仪式的儿童首先失去知觉,然后再被放入预先准备好的临时墓穴,用土完全掩埋60秒之后,再将他们挖出来。据说这是当地一种传统的宗教习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祭祀两位能够驱赶妖魔的女神。那些村民们为了让心中的愿望早日实现,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孩子“活埋”。按照当地习俗,被埋的女孩必须是青春期以前的女童,男孩子则不被强求参加这种仪式,所有孩子的年龄从4岁到20岁不等。令人称奇的是,“活埋”仪式进行的整个过程中,被埋孩子的父母以及来自省里的*官员也在一旁“神色从容”地观看。
产奶大国
印度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产奶大国,牛奶在印度人的饮食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天早晨和傍晚,到国营奶站打奶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大家庭一打就是几升。很多印度人的早餐就是一杯茶,再加几块饼干。而印度人喝茶一般是要加牛奶和糖的。在德里的菜市场,还能买到雪白的奶豆腐,吃起来有很浓的奶香味。印度人特别喜欢吃甜食,印度餐最传统的甜食也是用两种奶酪和糖制成的。
羊肉巨无霸
印度人大部分信奉印度教,宗教对饮食有着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牛在印度人心目中极为神圣。尽管很多牛在大街上游荡,但在餐馆里,在任何招待会上,你是决不会吃到牛肉的。在印度去吃麦当劳,别忘了不要点牛肉的“巨无霸”,因为那里只有羊肉的。外国人要想吃牛肉,只能到*聚居的专门店铺去买,拿回家自己做。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的素食者特别多。请印度人吃饭,先要搞清楚对方是不是素食者,否则会很尴尬。严格的素食者,是连鸡蛋也不吃的,但牛奶一般都喝。有些虔诚的印度教徒,吃饭前还要做祷告。
饮用生水
因为这里气候炎热,又普遍喜吃咖哩(印度咖哩世界第一)、生洋葱等,此类食物具有良好的杀菌能力。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他们喝生水的习惯。就是到了大饭店、大宾馆,首先给客人也是杯生水。一般人,尤其西方人听来感到是太不讲卫生了。但印度人民却像茹毛饮血时代的人类一样,适应了环境,加上常吃咖哩、洋葱等,可以有很强的抵抗力。如果人类锻炼到这样的地步,该为地球节约多少能源啊!
12、旅游景点
德里城内宗教气氛浓厚,古代建筑众多,用红砂石建造的莫卧儿王朝皇宫红堡、公元前200多年孔雀王朝阿育王建立的阿育王柱、印度最高古塔库塔布塔以及印度最大的*贾玛寺,都是驰名世界的名胜古迹。
红堡
红堡
红堡是一座红色砂岩筑就的城堡,17世纪中叶,由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君主沙贾汗修建。红堡长915米,宽518米,主门名为拉赫尔门。由于几经战乱,今日的红堡尽管失去了昔日的华丽,但拉合尔门的雄伟气势还在,巍巍的红色城墙还有,部分基本结构完好的宫殿似乎还可以窥探出昔日的辉煌气派。红堡的拉赫尔门(LahoreGate)正对着的路就是老德里著名的商业街旧市街(ChandniChowk)。景点内有关于红堡历史的节目,用印度语和英语播出。在红堡可以买到观看演出的票。英语演出从十一月至一月每天晚上七点半有售;一月至四月、九月至十月,每天晚上八点半有售;从五月到八月晚上九点有售。门票:250卢比。开放时间:日出开放,日落关门。周一不开门。
红堡在旧市街(ChandniChowk)对面,去红堡很方便。可以在市内乘坐公交车,公交车站在新得里市中心KashmereGate,靠近巴士总站ISTB(InterstateBus*)。当然也可以从一些重要车站乘公交车到达红堡,例如位于SaraiKaleKhan的ISTB,康诺特广场车站(ConnaughtPalace)等。
胡马雍陵
胡马雍陵
胡马雍陵(MausoleumofHumayun)为莫卧儿王朝第二代帝王胡马雍及其王妃的陵墓,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东南郊,位于德里东部来穆纳河畔。于1565年由胡马雍的遗摘下令建造,1572年建成。整个陵园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四周环绕着长约2千米的红砂石围墙。陵园内景色优美,棕榈、丝柏纵横成行,芳草如茵,喷泉四溅,实际上是一个布局讲究的大花园。陵园大门用灰石建造,是一个八角形的楼阁式建筑,表面用大理石和红砂石的碎块,镶嵌成一幅幅绚丽的图案。陵园正中是其主体建筑——高约24米的正方形陵墓,它耸立在47.5米见方的高大石台上。陵体四周有4座大门,门楣上方呈圆弧形,线条柔和;四壁是分上下两层排列整齐的小拱门,陵墓顶部*有优雅的半球形白色大理石圆顶。这种圆顶的设计及其修建的方法特别引人入胜,在印度建筑中,至少在其完美的形式中,双层圆顶的显著优点初次体现出来,这是一种在西亚相当长时期以来所施行的圆顶建筑形式,它在胡马雍陵墓中的应用,证明这座陵墓的建筑者曾参与波斯的建筑实践。这种圆顶是由两个单独的拱顶组成的,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上下之间留有间隙;外层拱顶支撑着白色大理石外壳,内层则形成覆盖下面墓室的穹窿。外层拱顶*竖立着一座黄色的金属小尖塔,光芒四射。寝宫内部呈放射状,通向两侧高22米的八角形宫室,宫室上面各有两个圆顶八角形的凉亭,为*的大圆顶作陪衬,宫室两面是翼房和游廊。
胡马雍陵是印度次大陆的第一座花园陵墓,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设计融合了印度和波斯的建筑风格,是印度最早的莫卧尔式建筑。陵墓坐落在一个布局适中的花园里,墙四面各开有一个高大的门。陵墓所在的寝宫形如瓣开放的花朵,宏丽壮观,全部用红砂岩砌成,并以内嵌的白色大理石花纹图案装饰。寝宫上方有低矮的穹顶。开放时间:日出开放,日落关闭。平日收费,星期五免费。
胡马雍陵位于Mahuraroad,距离市中心大约4公里。新德里市中心的KashmereGate有IBT公交总站(InterstateBus*),可以乘坐公交车。也可做出租车到达。在SaraiKaleKhan和康诺特广场也可乘坐IBT公交车。最近的地铁站是CentralSectt。
印度门
印度门
印度门位于新德里的中心地带,它是新德里的地标,也是印度最大的战争纪念碑。它与总统府和国会大厦等国家*建筑遥遥相望,中间是一条长达几公里的主权大道。印度门是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中的印度将士而建的,外形酷似法国的凯旋门,四周是较大的绿色地带,时长会举办各种文化演出。沿着主权大道走到印度门下面,可以看到三面旗帜,在旗帜下就是无名战士纪念碑,又被称作AmarJawanJyoti,意思是不朽战士之火焰。这个无名战士纪念碑是用黑色的大理石做成的,上面立着一支步枪的模型,表示对士兵的纪念。而步枪上面顶着一个战士的头盔,在碑的侧面用金色写着AmarJawan两个大字,,意为不朽的士兵。在印度门的周围有着许多的士兵,可以与士兵拍照,但是必须要先征得士兵的同意。而在印度门后面也有一处不大的建筑,那里也有火焰在静静的燃烧着。印度门附近有着很多小商贩,出售一些当地的纪念品,但是种类不多。参观完印度门可以沿主权大道向西走,参观总统府和国会大厦的外观。
印度国家博物馆
印度国家博物馆
印度国家博物馆(NationalMuseum,NewDelhi)位于首都新德里,建于1949年,是在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倡议下建立的。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古代艺术品和各类文物,举办展览,保护和维修展品,编印出版物及开展文物教育活动。印度国家博物馆最初仅有1000件艺术展品,目前拥有20万件展品。馆内藏有公元前三世纪至今的印度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各种珍贵历史文物,涵盖了印度5000年的文化遗产,包括古代印度铜器、陶器、雕刻等艺术品。同时还藏有部分珍贵的外国文物,其中有中国的甘肃敦煌绘画、*宗教器物等。其中珍贵的有镶嵌52个象牙雕刻的银屏、象牙轿、奥朗则布国王手谕、印度圣典的波斯文译本、耆那教和印度教圣典、泰米尔纳都邦玛哈巴里普拉姆庙中的石雕等。馆内设有20多个展厅、图书馆、电影厅和文物仿制品商店等。开放时间:上午10:00-下午5:00,周一不开门。
古特伯高塔
古特伯高塔
古特伯高塔(也译作库塔布塔)位于新德里南边15公里处,该塔被称为“印度斯坦七大奇迹”之一,于1193年由奴隶王朝第一个国王阿富汗人古特伯·乌德·丁(Qutab-ud-din)开始修建,后由其继承人在14世纪中叶最后完工。此一高塔建造目的,是为纪念自己征服印度的胜利,故又称胜利塔。古特伯高塔共有五层,高约75.56米,底层高达29米。塔呈赭红色,由红砂石建成。塔身上镌刻阿拉伯文的《*》经文和各种花纹图案。塔内有397级台阶,可由此直登塔顶悬台,可俯瞰整个德里市容。高塔是印度教文化和*文化融合的建筑物。古特伯高塔融合了印度教与回教的特色,基部直径14.5公尺,顶端直径只有2.5公尺,高塔下面三层是红色砂岩构造,上面是大理石筑成,塔身雕刻著古老的文字图案,每一层的图案各异,由不同国王所建。高塔下面三层是红色砂岩构造,第四、五层因年久失修倒塌,英国人修建它时,改用大理石造,为新德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塔旁有一根熟铁柱,高约6.7米,直径约0.49米,约6吨重,历经2500多年,仍然保存完好。开放时间:日出开放,日落关闭。
古特伯高塔在Mehrauli,距离市中心15公里。可以从市区乘坐公共汽车到达,还可以坐出租车。位于KashmereGate和市中心的公交总站(Inter-StateBus*)有去该景点的汽车。
甘地陵
甘地陵位于新德里东郊朱木拿河畔,是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的陵墓。陵园呈凹形,在陵园正中,静卧着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墓,它是一个普通的正方形平台的样子,高约1米,长宽约3米。墓后是盏长明灯,昼夜不熄,这是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精神的象征。陵墓正面刻有印度文:“嗨!罗摩!”这是甘地遇难倒地时喊出的最后两个字,罗摩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的英雄,被认为是印度教中保护之神毗湿奴的化身。陵墓没有任何装饰,极其普通、简朴。然而,每逢节假日,便吸引无数身着白色民族装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深切地悼念陵园的主人。每个周五晚上5:30有祈祷。每年10月2日和1月30日,各国*和公民来到这里向甘地默哀。门票:免费。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莲花庙
莲花庙
莲花庙的外貌酷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故称“莲花庙”。莲花代表着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的同一,不论是哪个宗教的信徒都可以来这里祈祷,沉思。在莲花庙,每种宗教都是平等的。莲花庙高34.27米,底坐直径74米,由三层花瓣组成,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建造。底座边上有9个连环的清水池,拱托着这巨大的“莲花”。莲花庙的内部设置十分简单,只是一个高大空阔的圣殿。既无神像,也无雕刻、壁画等装饰性物件。惟有的是光滑的地板上安放着一排排白色大理石长椅。白色是该庙最主要的色调。进庙的教徙以及参观的人也不需进行什么特殊的仪式,只要脱鞋进殿,走到大理石椅上就座,然后沉思默祷就行。黄昏时的莲花庙最为美妙,可观赏喷泉。莲花庙周围有美丽的花园,可以在花园中静默祈祷或者漫步。门票:免费。开放时间:早上9点开门,下午5点关门。
古城堡
古城堡耸立在野外的一片绿色之中,在德里历史悠久的地方。古城堡是长方形的建筑,方圆两公里之内都是古城堡的范围。一条宽阔的护城河围绕着古城堡,与古城堡西面的亚穆纳河相连。古城堡是胡玛雍于1534年建立的,不论是佛教,印度教或*徒,或者任何宗教的教徒都可以来这座寺庙祈祷,沉思。建筑风格属于印度-*风格。黄昏的喷泉景色优美。每天晚上古城堡有声光表演。开放时间:日出开放,日落关闭。
印度总统府
总统府
印度总统府位于新德里主权大道,建于1929年,原名维多利亚宫,印度独立后,改为总统府。总统府是一座气势雄宏的宫殿式建筑,有觐见厅、宴会厅、图书馆等华丽的厅堂,还有无数喷泉水池、亭榭长廊。小山东北的议会大厦和王子公园里的印度门,也都是壮丽的建筑。原为英国殖民时代的总督府,印度1947年独立后改为总统府。面积约2万平方米,内有340个宫室、227根画柱、35个凉亭、37个喷泉、3000多米长的长廊。此外,还有一个长400米、宽180米的莫卧儿式样的庭院。每年1月庭院对外开放。
总统府内有一处十分有名的花园,是仿照莫卧儿王朝时代的花园格调而建,故名“莫卧儿花园”。花园分为形态各异的方园、长园和圆园,种有成千上万种名花异草,每年开放期间,来此观赏的人络绎不绝。走出总统府正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阔而笔直的“国家大道”,直通印度门。虽然大道只有几十米宽,但分布着许多*机构,如外交部、国防部等。另外还有几十座富丽堂皇的王宫。这里绿树葱茏,碧草如茵,清静幽雅。
国会大厦
国会大厦
国会大厦位于总统府的东北面,外观采用圆盘形状,主体四周为白色大理石圆柱,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印度传统风格与维多利亚时期的特点。内部墙上是一幅幅记载印度历史的壁画,充满了庄严神圣的气氛。国会大厦是一座现代化的建筑,环绕着水池,周围宽阔的草坪上圆形的列柱成排,格调十分高雅,是新德里最美的地方。
需要特殊许可才能进入国会大厦。国会大厦里有一个图书馆,如果要进入这个图书馆,需要到RaisinaRoad上的游客接待处办理手续。办理手续时需要出示国会*的介绍信。图书馆从早上十点到晚上六点开放。如果想进入国会大厦,外籍游客需要经过本国大使馆办理手续。
曼地尔庙
曼地尔庙位于康诺特广场西侧,曼地尔庙位于康诺特广场西侧,就建在公路边的一座高台上,远远就可望见一组弧锥状的高塔,绛红色与白色相间,十分醒目。庙内禁止拍照,相机不准带入,一概寄存在门口,有士兵持枪在门口协助看守。后来在印度进的寺庙多了,发现凡重要寺庙均有军人看守,原因在于教派间仍然时不时地发生冲突,乃至毁坏对方的寺庙。1938年由工业家G.D.Birla建立。寺庙供奉着财富女神Laxmi和保护神Narayana。寺庙由甘地(MahatmaGandhi)发起,不同种姓的人都可以进入寺庙。寺庙采用Orissan建筑风格,庙中最高的塔高165英尺,寺庙中有反映印度神话的精美图画。对于外籍游客来说,最重要的是来这个寺庙看到“swastikas”。这是古代印度雅立安人(Ayran)的符号,象征着完美。
阿勒皮
阿勒皮(Alleppey)是喀拉拉邦南部城市和港口,一座建立在运河边的的城镇。工业有椰子纤维及其制品、自行车及零件等,手工业有地毯。由于阿勒皮位于西阿拉伯海与湖泊、礁湖、几条淡水内河所构成的稠密的水网之间,因此享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广阔而美丽的自然区域,使其成为印度著名的观光旅游胜地。
旧堡
旧堡
旧堡是长方形,方圆两公里范围,属于印度-*风格。有宽阔的护城河围绕,与西面的亚穆纳河相连。古城堡于1533年由阿富汗统治者舍尔-沙(SherShah)建立,位于因陀罗普罗斯泰的原址之上,并且曾经暂时中断了莫卧儿王朝在德里的统治历史。如今,不论是佛教,印度教或*徒,或者任何宗教的教徒都可以来这座寺庙祈祷,沉思。入口在西门,在这里不仅可以观看德里的美丽风景,还有一个小型的考古博物馆,再往里走是一个小花园和*,以及靠近南门的一座小型红砂岩八角塔,最初是一个观象台,后来被胡马雍改成了图书馆。这位莫卧儿皇帝1545年重新夺回了对印度的统治权;1566年,胡马雍就是从这个八角塔的台阶下来时摔伤的,并最终死去。
月光集市
月光集市是老德里城墙内的主要街道。老城包括红堡,由莫卧儿王朝皇帝沙贾汗兴建于1650年。月光集市穿过城市的中心,从拉合尔门(LahoriDarwaza),向西到法泰普里*。原来,一条水渠贯穿街道中间,供应城市的水源。最初这条街分为三段:靠近皇宫的乌尔都巴扎、Johri巴扎和法泰普里巴扎。两旁是狭窄的小巷和古老的住宅区。月光集市曾是印度最大的市集。莫卧儿帝国的游行通常会穿过月光集市。1903年,爱德华七世延续了这一传统。
阿克萨达姆印度教神庙
与其说这里是神庙,不如说是一个以印度教为主题的游乐园——这是一座兼具娱乐性和宗教性的当代景点,修建于2005年,里面的装饰非常奢华,有两万多尊神像和奇特的人物雕像。这个宗教建筑群规模很大,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13、神圣动物
黄牛
黄牛上街
印度83%以上的人口信奉印度教,对他们来说黄牛是“神圣动物”,可以挤奶,可以使役,但绝不可宰杀,因此牛在城市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据估计,新德里市每天在街道上闲逛的牛达35000头,它们或立或卧,或行或停,有的在专心致志啃食路边的青草,有的吃饱了在马路中间闭目养神,有的三五成群在道路上游荡,好一幅悠然自得的“万牛图”!在新德里马路上的数万头牛中,除了个别的,绝大多数牛是有主人的。不少牛的后腰上烙有字母的印记,表明归哪个农场主所有。一些非法农场主不愿建规范的“牛棚”,同时将牛放到马路上还解决了大部分的饲料问题。
印度*有一个“牛奶计划”,希望把牛奶带进每个家庭的餐桌上,因此实行鼓励养牛的政策,这也是新德里地区牛的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这一政策的好处是,新德里的居民享受到了价格低廉的牛奶。目前,大大小小的牛奶站遍及新德里市区的每个角落,一升的袋装牛奶只要12个卢比(约合2元人民币),印度的家庭主妇往往一次能买上好几袋。
野狗
新德里街道上另一道壮观的风景是成群结队的野狗。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超过20万只野狗生活在马路上,有大狗,有小狗,有黄狗,有黑狗,有花狗,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体形比纯种狗略小些,往往都有一根向上卷曲的尾巴。
同牛相比,马路上的野狗几乎没有任何好处。它们饿了就在路边拣食各种吃的,困了就在马路中间一躺,浑然无外物一般,醒来有精神的时候,除了对其它侵占地盘的野狗吠两声,就是追逐马路上的汽车摩托车。20万只野狗在城市的街道上跑来跑去,从医疗卫生安全上也是个不小的隐患。目前新德里市*只有7辆专门的捕狗车,用来对野狗进行结扎和免疫注射,这同狗的数量相比实在是杯水车薪。
大象
大象与车同行
大象是受到印度人爱戴的动物之一,印度著名的吉祥神加奈什就是一个象面人身的形象。新德里的大象数量并不多,目前大约有30多头,主要集中在城市东部雅姆纳河沿岸,为驯象人所看管。偶尔也有野生的大象闯入城市的领地。在印度人结婚等喜庆场合,请象轿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庆祝方式,甚至在印度国庆阅兵游行的队伍里,也可以看到大象的身影。
猴子
猴群主要集中在德里市中部*办公楼集中的地区以及新老德里交接的地方。2003年8月15日早晨,顶着蒙蒙细雨,瓦杰帕伊总理在老德里的红堡广场上作印度独立以来第56个独立日的演讲。站在总理身后最侧近位置的,除了*要员、达官贵人,还有一位虽不知名但身份重要的人物——捕猴师。因为在这一带地区猴子比较猖獗,经常扑到人身上,争抢食物,撕咬衣物,对于总理如此重要的国事演讲,当然要有备无患,马虎不得。
解决猴子问题比牛或者狗更难些。因为猴子属野生动物,真正的“无家可归”,即使抓住了也只能送到野外放掉,但这些机灵的猴头尝到了城市的甜头,没几天就又回来了。更为头疼的是,德里市*只有一名专业捕猴师,恐怕连应付*要员出席公共场合都忙不过来。
14、城市经济
受困雾霾房价跌21.7%
2016年12月消息,世界卫生组织此前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空气污染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亡,其中有62.7万人在印度;全球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13个在印度,其首都新德里的污染严重程度更居首位。
雾霾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2016年11月访问印度期间,《印度时报》的头版头条写道—“欢迎来到毒气室,特蕾莎。”那时开始,新德里正遭遇17年来最大的一场雾霾,极端天气持续至今。
由于空气质量大幅下降,公众的愤怒也日益增多,当地一所国际学校已经叫停户外活动;电视台主持人也戴着口罩出镜,要求给与民众“呼吸的权利”;挪威也考虑将印度列为全球最“艰苦”外派地。
美国驻印度大使馆的监测数据显示,新德里部分地区的PM2.5指数高达999—在中国,PM2.5指数到达500是“爆表”的极端天气。新德里遭遇的17年来最严重雾霾,其恶劣程度,把1952年那场造成4000多人死亡的伦敦雾霾,远远甩在了后面。
在科学家的检测中,新德里空气中的颗粒物伴随着各色各样的有毒气体,它们包括—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臭氧、还有苯。
在1981年,印度就制定《清洁空气法》,然而迄今没有任何一人根据这条法案被定罪。
在提供给公民的空气质量信息上,新德里也被认为落后于北京及其他一些地区,而这种信息差距将会继续恶化空气环境污染。
印度负责监督空气质量的“科学和环境中心”(CSE)的执行主任罗伊·乔杜里说:“所有的政客都担心不受欢迎的决策会引起公众反弹。”
至少到目前为止,印度还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空气污染对经济的影响也体现在房地产市场上。过去3年,新德里房价下跌21.7%。房地产中介机构表示,下跌趋势还在加快。不仅房价下跌,房租也在下跌,平均跌幅达30%以上。
越来越多的中产专业人士和外派员工选择离开。过去几个月,德拉特身边至少有十几个人士的家庭搬去了空气质量稍好的城市,有的人干脆离开了这个国家。留下的人只能继续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