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彝族四弦

科普小知识2022-10-01 18:52:37
...

彝族四弦琴作为楚雄州彝族的特色乐器之一,是楚雄彝族歌舞左脚舞的弹拨弦鸣乐器。她在彝族的节庆活动中,担任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她的功能也随之变化,被人们搬上舞台,引入高等专业院校的专业教育课程。

1、简介

彝族作为云南少数民族中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之一,在云南的楚雄州属于特有民族,民族民间乐器也是丰富多彩,主要有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等四大类计50多种,其中弹拨乐器有月琴、八方月琴、腰子月琴、小三弦、大三弦等。其中彝族四弦琴,也称彝族月琴,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特点。彝族四弦,是彝族路南彝族撒尼支系称腔资,弥勒彝族阿细支系称杰猜。也有称作月琴或弦子的。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红河、石屏、弥勒,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和路南彝族自治县等地。

2、流传故事

在彝族支系撒尼人聚居的路南圭山,流传着彝族四弦的故事:很早以前,撒尼寨子里有个长得非常美丽的姑娘阿玛,她爱上了勇敢的猎手阿娃。他们都是头人阿豹的奴隶,阿豹要娶阿玛为妻,阿玛死活不从,为了胁迫阿玛屈服,阿豹派人拉来了一牛车麻片,要她搓成丝线。阿玛从春搓到冬,搓破了手指,搓裂了手掌,搓得山风也呜呜咽咽陪着她悲泣。每到夜晚,当月亮探进茅草棚,阿玛便向远山的阿娃倾吐衷情,默默歌唱……为了纪念这对相爱的彝家青年,后来人们便用麻丝搓成琴弦,拴在琴身上,做成了彝族四弦。还传说在圭山住着一位老阿爹和他的四个女儿,勤劳智慧的老爹能学九十九种鸟雀歌唱,他用九十九天做成了一把四弦,能弹出人间最美好、最动听的乐曲。老爹去世前,担心四弦不够子孙后代弹奏,便将它抛进了箐沟里。从此,圭山长起了茂密的树木,彝家后生砍来最好的木料,做出了音色优美的四弦。

3、形制结构

形制与彝族月琴相同,由共鸣箱、琴头、琴颈、弦轴、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琴身全长65厘米~70厘米。共鸣箱扁圆形或扁八角形,琴框多用红木、榆木、红椿木或果木制作,面、背板均用梧桐木薄板制成,面径36厘米~38厘米,厚3厘米左右,面板上开有四个对称的古钱形、八角花形镂空音孔。琴头雕刻龙头、如意头或平顶无饰,上置四个黄杨木弦轴(左右各二),中间开有弦槽。琴颈较窄而细,上方设有竹或木制山口,琴颈正面和面板上方设有9个~11个竹或木制音品,面板下方置老竹或红木制缚弦。张有四条琴弦,均使用丝弦。四弦的装饰比较讲究,多在面板上绘画或雕刻出龙、凤和松、竹、梅、其它花卉等动植物图饰或富有民族风格的图案花纹。布局协调,色彩斑斓。有的精品四弦,还在琴上系以一长串金属响片或响铃。

4、收藏现状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极为珍贵的彝族四弦。此琴用果木制成,琴身全长69厘米。共鸣箱扁圆形,蒙以桐木面板,面径37.3厘米、厚3厘米,面板上开有两对镂空的八角花形音孔。琴头平顶、稍向前曲,两侧置有四轸,弦槽下方设有竹制山口。琴颈和面板上设竹制音品,木制缚弦,张以丝弦,四弦九品。此琴制作精美,面板上雕刻有“喜鹊舞梅花”、“八哥戏金竹”和小鹿等图案纹饰。在弦槽和琴尾之间,还系有一条链带,其上串有二十个银元、三个银角子和多个银铃,富有浓郁的彝族风采。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

5、演奏方法

演奏时,执琴姿势和弹奏方法均与月琴相同,常用拨片弹弦发音。四弦分为两组,每组两弦定同音,通常以五度关系定弦为:c1、g1;d1、a1。有时也以四度定弦为d1、g1,音域有两个八度。音色优美柔和。有的演奏者只弹一条外弦,以求音色的纯净,以演奏更细腻的乐曲。有多种装饰音的音型和弹奏指法,如右手的快速弹挑、扫弦、打音、勾弹音等;左手的上下换把滑音、推、拉、吟、揉等。四弦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也是彝族人民常用的自娱性弹弦乐器。在彝族的音乐歌舞中,四弦是滇南彝族“四大腔”(包括“海菜腔”、“山药腔”、“五山腔”和“四腔”)山歌和“正弦调”(只舞不唱)、“杂弦调”(边唱边舞)的主要伴奏乐器,青年男女恋爱期间在户外唱“海菜腔”时,常由小伙子弹四弦作为伴奏。四弦也用于民间歌舞“打歌”、《烟盒舞》和《花灯》的伴奏,在红河彝族民间乐队中,四弦还居于领奏地位。较著名的四弦曲有:《约玩调》、《翻身调》、《慢三步调》、《正弦》、《讽刺调》和套曲《三腔》等。

除彝族外,聚居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的哈尼族和生活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的普米族,民间也流行有四弦。哈尼族四弦曲有:《哈尼四弦调》等。普米族四弦曲有:《锅庄舞》等。

6、当代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四弦琴的演奏主体和社会功能也发生了不少的变化。

由于受到现代审美变化的需求,四弦琴的演奏主体由以前向爱人求爱的小伙子逐渐变成了专业团体的女演奏员,这给四弦琴走上专业舞台提供了基本的变化。专业团体女演奏员的演奏,视觉上得到改观,服装也加进很多彝族因素,舞台表现力丰富很多。另外,为了使四弦琴在舞台上发挥她的长处,专业团体对四弦琴的曲目改编,大部分曲目改编自彝族民间小调,例如《四弦调》、《左脚调》等。四弦琴的演奏形式也有原来的伴跳乐器逐渐变为可以独奏、重奏,还可以与乐队合作,增加了四弦琴的舞台表现力。

为了适应可以演奏更多的作品,四弦琴的琴体本身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安10至12品不等,有的装加大的共鸣箱,加长琴颈,设有12度干系的半音品,易于校调。使四弦琴的音域增大,发音浑厚、明亮。

演奏的场地也发生了变化。在彝族的节庆活动中,彝族四弦琴在当地彝族举行活动的场地担任重要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熟识,四弦琴被专业团体引入专业团队,表演的场所变成了专业表演场地,搬到了舞台上。

例如,在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民乐团,乐团专业演奏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向民间艺人学习乐器的演奏,经过改良后,被引入专业乐队,其独特的音响效果成为弹拨乐组的又一亮色。2006年乐团被邀参加“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杭州、宁波、上海三地巡回表演《中国记忆.“云中火把”彝族音乐会》,音乐会中就展现了四弦琴的魅力,与乐队合作。

彝族四弦琴也被高等院校引入课程安排,例如在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就开设了少数民族合奏课,内容包括彝族四弦、白族三弦、彝族三弦的合奏,其中彝族四弦合奏课曲目均选自四弦琴的民间曲调,如四弦琴重奏《石榴树下》,乐曲就选自彝族民间小调《石榴树下》,重奏设有6把四弦琴,2个声部,用中阮、大阮担任中、低声部,烟盒作为打击乐部分的伴奏,在舞台上学生穿上彝族特色的服装,融入其中,使彝族四弦琴的表现力更加完美。

四弦琴还作为云南艺术学院对外进行艺术交流的保留节目之一,出访尼泊尔、缅甸等国家,让更多的国外有人认识到中国的少数民族乐器,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的音乐。

彝族四弦琴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牟定左脚舞的伴跳乐器,被当地*引起重视,加以保护,对楚雄彝族特色乐器的传承和发展被人们所关心。“‘合理利用的目的也是为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资源,它本身是以民众生活为平台,同时也是对民众生活的精神优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满足大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更是今人寻找民族之源、承继民族传统的必须。’”

上一篇:蟹黄酱

下一篇:卢西亚诺.塞格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