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思茅木姜子

科普小知识2022-10-01 23:02:30
...

思茅木姜子,濒危种。常绿乔木,高25至30米米。分布于云南部分地区海拔800至1500米的密林中。为中、上层乔木成分,能耐一定的庇荫。花期6、7月,果期10、11月。思茅木姜子生长地区多属保护区,应加强爱护,促进天然更新。生于保护区外的林木应严禁乱伐,并引种栽培,扩大种植。

1、基本介绍


思茅木姜子

中文学名:思茅木姜子

界:植物界

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目:樟目(Laurales)

亚科:樟亚科

属:木姜子属(LitseaLam.)

拉丁学名:Litseapierreivar.szemoisLiou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亚:纲木兰亚纲(Magnoliidae)

科:樟科(Lauraceae)

族:木姜子族、木姜子亚族

种:思茅木姜子

2、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25-30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绿色或褐色,无棱角,髓不中空;顶芽被灰黄色短柔毛。叶互生,革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10-20厘米,宽3-5厘米,无毛,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中脉下陷,下面黄绿色,侧脉每边7-9;叶柄长2-3厘米。伞形花序3-5个生于短枝上呈总状花序;花被裂片6,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4毫米,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能育雄蕊6-9,花丝长,外露,有黄色短柔毛,腺体圆形,有短柄,花药4室;子房卵圆形,有黄色短柔毛,花柱外露,柱头盾状。核果近球形或扁球形,直径约1.5厘米,先端平截,质薄;果柄长约1厘米,无毛。

3、生长习性

分布区地处中国北热带季雨林地带。年平均温约20-21℃,最冷月平均温在11-14℃以上,没有冬季,下界的极端最低温约4℃左右,上界可出现0℃以下低温,但为时甚短,全年无霜;年降雨量约1300毫米以上,随着海拔增高可多至1600毫米,主要集中在5-10月,但旱季雾多,变得湿润;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0%。土壤为砖红壤、赤红壤或山地黄壤,有机质含量丰富。思茅木姜子为中、上层乔木成分,能忍受一定的庇荫。在海拔较低的沟谷常与番龙眼Pometiatomentosa(Bl.)Teysm.etBinn.、千果榄仁TerminaliamyriocarpaHuercketMuell.-Arg.、五桠果叶木姜子LitseadilleniifoliaP.Y.PaietP.H.Huang、琴叶风吹楠HorsfieldiapandurifoliaHu等混生、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4、分布范围

分布于云南双柏、漾西、景东、景洪、勐海、新平、镇康、双江、潞西等县。越南、泰国、缅旬也有分布,约在北纬21°-22°,东经99°-102°之间,属于微域分布植物。生于海拔800-1500米的密林之中。

5、主要价值


思茅木姜子

平喘作用离体气管平滑肌试验表明,山苍子油10μl/ml能松弛豚鼠正常气管平滑肌及乙酰胆碱或组胺致痉的气管平滑肌。预先加入挥发油可阻断乙酰胆碱及组胺引起的收缩。用含1μl/ml挥发油的Locke液灌流,第3分钟开始就能增加正常豚鼠离体肺灌流量,给豚鼠灌胃300μl/kg,腹腔注射170μl/kg,对5%乙酰胆碱喷雾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豚鼠过敏性休克和豚鼠离体回肠过敏性收缩试验等,其挥发油均呈明显抗过敏作用,同时对慢反应物质所致豚鼠肠段收缩变有明显的拮抗作用。表明其平喘作用除扩张支气管,还与抗过敏介质的形成和释放有关。

抗心律失常作用给小鼠灌胃毛叶木姜子油0.3ml/kg,连续3d,能明显降低氯仿引起的心室颤动的发生率,变能对抗氯化钡引起的心律失常,对氯化钡所致大鼠的双向性心动过速的心律失常迅速恢复为正常窦性心律,对乌头碱引起心律失常的剂量及致死量有所提高,但统计学不显着,对毒毛花苷G引起的心律失常无对抗作用。

抗真菌作用0.005%-0.01%木姜子油能抑制试管内黄癣菌、断发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孢子菌等9种皮肤癣菌。0.033%-0.1%还能抑制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孢子丝菌及几种皮肤着色真菌(裴氏着色真菌、卡氏枝孢菌、茄病镰刀霉、粉绿木霉等)。唯对曲菌抑菌力较弱,直到浓度加大到1%,才能抑制黄曲霉和烟曲霉。

6、物种研究


思茅木姜子

遗传多样性

采用ISSR标记对中国特有且仅在云南南部狭域分布的樟科濒危植物思茅木姜子(Litseaszemaois)现存8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96条引物中筛选出了10条,对103个个体进行了扩增,共扩增出77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67条。分析结果表明:

(1)思茅木姜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高。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B=87.01%,平均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下标e)=1.4006,Nei's基因多样度指数H=0.2466,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H(下标sp)=0.3826;在居群水平上,PPB=37.99%,N(下标e)=1.2500,H=0.1418,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H(下标pop)=0.2088。

(2)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较低。基于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的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下标st)=0.3700;Shannon's居群分化系数((H(下标sp)-H(下标pop))/H(下标sp))为0.45。AMOVA分析显示:思茅木姜子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占总变异的72.99%,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27.01%,表明思茅木姜子属于异交种。

(3)两两居群间的Nei's遗传一致度(I)的范围为0.8233-0.9761。经Mantel检测,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0925,P=0.6931)。我们推断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生境的片断化是导致思茅木姜子濒危现状的主要因素。考虑到目前其遗传多样性水平虽然很高,但各居群个体数量很少,因此应该对思茅木姜子各居群的所有个体实施及时的就地保护;而遗传变异大部分存在于居群内的个体间,所以在迁地保护时应在各居群内大量采样。

遗传学研究

思茅木姜子,是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的高大木本植物,属于狭域分布的濒危物种。过去将其处理为樟科木姜子属(Litsea)越南木姜子的一个变种(LitseapierreiLec.var.szemoisLiou)。通过对野外调查时所采集众多标本的观察,以及室内对模式标本的对比研究,李捷研究员等提出思茅木姜子和越南木姜子在雌雄蕊与叶形等形态特征及分布范围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别,应作为独立的一个种,并命名为Litseaszemaois(Liou)J.LietH.W.Li。该课题组利用AFLP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对该濒危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结果显示出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并据此提出了物种的现状除了与西双版纳地区生境的破碎化有关,还与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相关,如多年生、雌雄异株、木本、虫媒、果实主要靠重力传播等。

在研究过程中,采集200多株不同居群的幼苗植入西双版纳植物园苗圃,建立了一个较大的迁地保护居群。通过此项目研究不仅对濒危的思茅木姜子提出理论上的保护依据,为其迁地保护提出了科学的保护策略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以此研究为基础,深入了解樟科物种(已发现报道一樟科植物新属—孔药楠属SinoporaJ.Li,N.H.Xia&H.W.Li),在今后樟科的其它稀有濒危植物的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发挥重要的指导性作用。该研究的一系列研究论文发表在《植物分类学与进化》(PlantSystematicsandEvolution)、“Novon”、《生物多样性》《云南植物研究》等国内外重要期刊。(来源: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7、濒危及保护

保护价值

思茅木姜子为中国热带季雨林的稀有树种。木材细致,美观,为良好家具和建筑用材;种子含油,主含月桂酸,可提取芳香油,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保护措施

思茅木姜子生长地区多属保护区,应加强爱护,促进天然更新。生于保护区外的林木应严禁乱伐,并引种栽培,扩大种植。栽培方法

8、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果实圆球形,直径4-6mm。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有网状皱纹,基部常有果柄痕。中果皮易剥去;内果皮暗棕红色,果皮坚脆,种子1粒,内有肥厚子叶2枚,富含油质。具特异强烈窜透性香气,味辛、凉。

显微鉴别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略切向延长的细胞,外被厚角质层。中果皮细胞含微小草酸钙针晶,长5-6μm;油细胞散列,以外侧为多;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成群,以靠近胚根的部位较集中。内果皮为4-6列梭形石细胞,栅状排列,贴近中果皮的1列切向壁外侧细胞间隙埋有草酸钙方晶,形成一结晶环,细胞腔偶含草酸钙方晶;内果皮内外均有1列薄壁的色素层。种皮为数列薄壁细胞,细胞壁具网状纹理。胚乳呈颓废层。子叶2枚,占横切面的大部分,细胞含糊粉粒和细小草酸钙方晶。胚的少数细胞含大形方晶,直径32-35μm。

粉末特征

香气浓烈。①油细胞椭圆形或圆形,长110-180μm,宽26-96μm,内含黄棕色油滴。②石细胞长方形或类圆形,直径26-86μm,壁厚,胞腔小,纹孔及孔沟明显;也有的壁较薄。③外果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直径20-32μm,具角质纹理;断面观类圆形或矩圆形,角质层厚10-18μm。④内果皮石细胞梭形,黄色,栅状镶嵌排列,直径约15μm,胞腔狭细,有的含草酸钙方晶;顶面观细胞多角形,外壁附着多数草酸钙方晶。

9、栽培方法


思茅木姜子

用种子繁殖。种子因含油质,寿命不长,采种后即宜播种。苗期需要遮荫,保持土壤及空气湿度,幼树最忌直射阳光,宜在稀疏林内种植,定植后,必须在西向遮荫,否则将产生严重日灼,使苗株死去。

选地与整地

喜温暖潮湿环境,土壤肥沃,疏松,夹沙土或富含腐殖质。宜选海拔1000m以下的缓坡,丘陵,平原处的夹沙土或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作为种植地。清理地块后,犁耙整地,每66617m2施入腐熟的堆肥或厩肥1200-1500kg。

搭棚遮阴

种植地可用遮阳网搭成拱形棚。幼苗生长初期要求荫蔽度在016以上,随着植株生长,可逐渐降低至014左右。

分株繁殖

每年4月上旬至中旬,结合采挖,把老株分成数兜,每兜留地上茎3-4支,切去茎上半段。在选好的地上起112m左右的垄,按30-40cm的株行距,开深12cm窝,每窝一兜,填土镇压,浇足水,大约半个月左右萌芽。

田间管理

施肥:移栽成活后,结合浇水进行施肥。每年每亩施尿素10-15kg,过磷酸钙80-120kg,配已腐熟的人畜粪水,在5月,8月分两次追肥。

管理:拱形棚内应空气流通和土壤湿润,不积水以防根茎腐烂,并适当调节荫蔽度。

病害防治:危害四川山姜的病害主要是根腐病。须根先发生褐色干腐,并逐渐蔓延至根茎。根茎部横切,可见维管束病变为褐色,后期根茎部腐烂,地上部分萎蔫枯死,果实早落等。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用50%的托布津1000-1500倍液喷雾,连续两次,间隔7-10天。

10、植物进化史

思茅木姜子是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的高大木本植物,属于狭域分布的濒危物种。过去将其处理为樟科木姜子属(Litsea)越南木姜子的一个变种(LitseapierreiLec.var.szemoisLiou)。通过对野外调查时所采集众多标本的观察以及室内对模式标本的对比研究,李捷提出思茅木姜子和越南木姜子在雌雄蕊与叶形等形态特征及分布范围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别,应作为独立的一个种,并命名为Litseaszemaois(Liou)J.LietHWLi。该课题组利用AFLP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对该濒危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结果显示出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并据此提出了物种的现状除了与西双版纳地区生境的破碎化有关,还与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相关,如多年生、雌雄异株、木本、虫媒、果实主要靠重力传播等。在研究过程中,采集200多株不同居群的幼苗植入西双版纳植物园苗圃,建立了一个较大的迁地保护居群。

通过此项目研究不仅对濒危的思茅木姜子提出理论上的保护依据,为其迁地保护提出了科学的保护策略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以此研究为基础,深入了解樟科物种(已发现报道一樟科植物新属-孔药楠属),在今后樟科的其它稀有濒危植物的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发挥重要的指导性作用。该研究的一系列研究论文发表在PlantSystematicsandEvolution、Novon、《生物多样性》《云南植物研究》等国内外的重要期刊上。

上一篇:木姜子属

下一篇:碟花金丝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