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藤
忍冬藤,中药名。又名大薜荔、水杨藤、千金藤,多年生半常绿缠绕灌木,茎中空,幼枝密生短柔毛。具有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的疗效。可用于温病发热,疮痈肿毒,热毒血痢,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1、入药部位
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茎枝。
2、性味
甘,寒。
3、归经
归肺、胃经。
4、功效
清热解毒,疏风通络。
5、主治
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疮疡,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6、用法用量
9~30g。
7、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泄泻不止者禁用。
8、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段,干燥。本品呈不规则的段。表面棕红色(嫩枝),有的灰绿色,光滑或被茸毛;外皮易脱落。切面黄白色,中空。偶有残叶,暗绿色,略有茸毛。气微,老枝味微苦,嫩枝味淡。
9、生理特性
忍冬,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木质藤本。呈长圆柱形,多分枝,常缠绕成束,直径1.5~6mm。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有的灰绿色,光滑或被茸毛;外皮易剥落。枝上多节,节间长6~225px,有残叶和叶痕。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气微,老枝味微苦,嫩枝味淡。花期4~7月,果期6~11月。忍冬的适应性很强,对土壤和气候的选择并不严格,以土层较厚的沙质壤土为最佳。
10、产地
除黑龙江、内蒙古、宁夏、青海、*、海南和*无自然生长外,全国各省均有分布,以河南、山东所产最为闻名。
11、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忍冬茎叶及花功用皆同。昔人称其治风、除胀、解痢为要药,而后世不复知用:后世称其消肿、散毒、治疮为要药,而昔人并未言及,乃知古今之理,万变不同,未可一辙论也。按陈自明《外科精要》云,忍冬酒治痈疽发背,初发便当服此,其效甚奇,胜于红内消。洪迈、沈括诸方所载甚详。”
2.《本草正义》:“忍冬,《别录》称其甘温,实则主治功效,皆以清热解毒见长,必不可以言温。故陈藏器谓为小寒,且明言其非温;甄权则称其味辛,盖惟辛能散,乃以解除热毒,权说是也。今人多用其花,实则花性轻扬,力量甚薄,不如枝蔓之气味俱厚。古人只称忍冬,不言为花,则并不用花入药,自可于言外得之。观《纲目》所附诸方,尚是藤叶为多,更是明证。《别录》谓主治寒热身肿,盖亦指寒热痈肿之疮疡而言,与陈自明《外科精要》之忍冬酒、忍冬圆同意,非能泛治一切肿胀。甄权谓治腹胀满,恐有误会;虽味辛能散,而性本寒凉,必非通治胀满之药。甄权又谓能止气下僻,则热毒蕴于肠腑之僻积滞下,此能清之,亦犹陈藏器谓治热毒血痢耳。藏器又谓治水痢,则谓大便自利之水泄,惟热痢或可用之,而脾肾虚惫之自利,非其所宜。濒湖谓治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则今人多用其花,寿颐已谓不如藤叶之力厚,且不仅煎剂之必须,即外用煎汤洗涤亦大良。随处都有,取之不竭,真所谓简、便、贱三字毕备之良药也。”
3.《名医别录》:“主寒热身肿。”
4.《药性论》:“主腹胀满,能止气下僻。”
5.《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消痰,祛风热,清咽喉热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