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凯瑟琳·格雷厄姆

科普小知识2022-10-02 14:25:13
...

凯瑟琳·格雷厄姆,美国传媒界的头面人物,“美国报业第一夫人”,《华盛顿邮报》前发行人、董事会主席。1917年6月16日出生于纽约。2001年7月17日逝世于美国爱达荷州首府博伊西医院,享年84岁。美国总统布什在发表的声明中高度评论并哀悼格雷厄姆。

中文名:凯瑟琳·格雷厄姆

外文名:KatharineGraham

国籍:美国

出生地:纽约

出生日期:1917.6.16

逝世日期:2001.7.17

毕业院校:芝加哥大学

1、个人经历

出生

凯瑟琳·格雷厄姆称雄美国传媒界,与其家世背景密不可分。1917年6月16日她出生在纽约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其父尤金·梅厄因投资得法,挣下数百万美元的资产,成为名震华尔街的大银行家。后来,梅厄先生出任公职,当过胡佛总统手下的美联储主席。在杜鲁门执政时,担任过世界银行的首任行长。1933年,在一次破产拍卖会上,梅厄通过中间人以82.5万美元购下了创办于1877年的《华盛顿邮报》,从此,这家当时影响并不大的报纸便成为梅厄家族的资产。当时华盛顿邮报的日发行量只有5万份,一年亏损100万美元,是当年华盛顿5份报纸中,质量最差、亏本最多、读者最少的一份,谁也没有想到它以后会变成美国的媒体帝国。

尽管从热爱艺术的母亲那里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怀,但凯瑟琳还是在无比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她是家中唯一对新闻业感兴趣的孩子。1938年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她当起了《旧金山新闻报》的记者。第二年,父亲召她回到华盛顿,当起了自家报纸的编辑。自40年代中期以后,梅厄逐渐将报纸的管理大权交给了从哈佛大学毕业的女婿菲利普·格雷厄姆。凯瑟琳对此毫无怨言。1948年,菲利普·格雷厄姆成了《华盛顿邮报》的主宰,凯瑟琳也乐得自在,全心全意当起了照顾丈夫的“家庭主妇”,养育4个孩子,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

事业

在菲利普的领导下,《华盛顿邮报》的发行量及影响力不断上升。但不幸的事情也接踵而至。菲利普患上了严重的精神抑郁症,对妻子日渐不满,并一度同手下的一名女记者打得火热,引起不少风言风语。1963年8月,他在自家农场的屋中开枪自杀身亡。这一突然变故压得凯瑟琳几乎喘不过气来。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之后,她毅然决定继续经营《华盛顿邮报》,自己出任该报的老板。

60年代的美国虽然已有一些女记者活跃在新闻界,但主管一级的却大多是男性,更甭说老板了。凯瑟琳担任一把手之后,《华盛顿邮报》人心惶惶,不少名编辑、名记者都想跳槽。凯瑟琳在自传中透露,当时自己是“身处悬崖边闭眼一跳。令人惊讶的是,我稳稳地落在了地上”。

1965年,凯瑟琳作出了重大决策,提拔著名记者本·布莱德利担任邮报的总编,并放权让各级主管、编辑、记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把邮报办得红红火火。

影响美国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执政期间,凯瑟琳做了两件大事,震动了全美,同时也使邮报出了名。1971年,邮报的记者在《纽约时报》之后搞到了五角大楼有关越战的“绝密文件”,邮报的编辑、记者要求立即登载,而律师们却反对,因为当时尼克松*正以此事将《纽约时报》告上了法庭。报道还是不报道?这个问题尖锐地摆在凯瑟琳面前,即使格雷厄姆说“否”,相信不会有任何人会对她产生异议,但是这位女报人再一次站出来,说了“是”。她后来回忆,当时她非常紧张害怕,但她吞咽了一下,一连说了三个“Goahead!”?向前!—Goahead,goahead,goahead.Let'sgo.Let'spublish!凯瑟琳就像一个赌徒,倾其所有压在了一篇报道上,她赢了!从那个时候起,《华盛顿邮报》已经不再是一张小报,人们提起它的时候,那口气,就像提起了《纽约时报》。

1972年6月,两名年轻邮报记者搞到了有关尼克松为首的共和党在总统大选中做手脚的情况,凯瑟琳又是力主支持记者们,将“水门事件”率先捅了出来。当时执政的尼克松*为了掩饰丑行,不断向《华盛顿邮报》施压,警告凯瑟琳不要“出风头”,司法部长更是暴跳如雷,还说出了整个事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奶头会被大绞肉机绞住的!”在白色恐怖的气氛中,面对总统集团的巨大压力,她一直支持旗下的编辑记者:“我们已游到河水最深的地方,再没退路了。”她把司法部长的话登在了第二天的报纸上,所有的人都被惊呆了。不顾尼克松*的多次威吓,愣是一追到底,引起了美国新闻界对“水门丑闻”的轮番轰炸,最后逼得尼克松下了台。最终赢得了新闻史上里程牌式的胜利。邮报也因报道“水门事件”而赢得了1973年普利策金奖———公共服务奖。

事后,她的一位朋友送她一个小小的金质绞肉机,她还常常将它挂在脖子上。凯瑟琳,这个从不喜欢宣称自己是女权分子的人赢得了“世界最有权势的女人”的称号,她成了当世的不朽传奇——一位用勇气与政治扳倒美国总统的女人。更重要的是,新闻业得以大放异彩,它对*与正义的追求赢得了无比的尊敬。

女企业家

凯瑟琳上任邮报总裁时,只想守住这份家产,等孩子们长大了再接过手去。没想到自己一干就是30年,而且企业越办越好。1963年,邮报总收入只有840万美元,旗下子公司只有《新闻周刊》和两家电视台。到1993年,她将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之位交给儿子唐纳德时,邮报已发展成为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台、有线电视和教育服务企业在内的庞大新闻集团,总收入达到了14亿美元。凯瑟琳·格雷厄姆是美国第一位名列《财富》500强中的女企业家,1974年,凯瑟琳成为美联社历史上第一位女董事,并任满最高的9年任期。同时她还出任美国报业出版商协会主席等职。她成功打入属于男性的新闻行业,被国际新闻协会遴选为全球50名新闻精英人物之一。

去世

2001年7月14日,在前往爱达荷州参加一个媒体高级负责人年会时,格雷厄姆不慎在水泥道上摔倒,头部受伤,之后被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救治。虽然经过几天的治疗,但是终因摔得很重,不治身亡。医院发言人表示,格雷厄姆跌倒后便失去知觉,脑部严重受伤,在接受多次手术治疗后回天乏术。从生前被称作“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人”,到逝世后被誉为“华盛顿乃至全美传媒的第一夫人”,凯瑟琳一生地位尊荣、声名显赫。然而造就这位报界“女皇”的力量既不是股海妙策,也不是政坛裙带术,而是“发展于美国、奉献于世界”的新闻专业主义。

2、主要作品

因年事已高,凯瑟琳·格雷厄姆开始培养儿子接班。1997年她将邮报发行人的大权也下放,只保留了董事会主席的职务。从公司日常事务中抽身之后,她动手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自传《个人历史》,这本贯注真情实感的自传,1997年一出版就成为畅销书,并于1998年荣获普利策奖。

3、成长记录

她曾经是个异常羞涩的小女孩,是男人背后的家庭妇女,是4个孩子的母亲,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这一切,事实证明,女性拥有无限的潜力,只要给她机会。

在由男人主宰的华盛顿新闻圈、政治圈,凯瑟琳·格雷厄姆光彩夺目,备受尊敬。美联储前主席保尔·沃尔克说:“一位如此害羞的女人成为华盛顿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实在令人惊异。”乔治·W·布什的评价极富代表性:“她是一位真领袖、真淑女,是一代传奇。”人们之所以给她如此崇高的评价,不仅因为她是世上最富权势的女人,更因为这个女人代表了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中,人性中最为高贵的品质——勇气与正直,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如此灿烂……

成长

1917年6月16日,凯瑟琳·格雷厄姆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富裕的家庭里,父亲尤金·梅厄在美国胡佛总统任内曾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在杜鲁门总统任内担任世界银行第一任行长,整天事务繁忙,母亲是上流社会出名的交际家,所以,当格雷厄姆出生没多久,她只是说了句:“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丑”,就继续进行她的应酬了。

尽管生在一个衣食不愁的家庭,但凯瑟琳却没享受到多少来自父母亲的关爱,因为相貌一般,她还很自卑。在上大学时,她的同学怎样也无法理解,这个全美最富有家庭之一的孩子,怎么只有两条裙子与两件毛衣,而她自己因为长时间的忽略,并不是很在意。

1933年,在一次破产拍卖会上,梅厄通过中间人以82.5万美元购下了《华盛顿邮报》。

尽管性格内向,胆小怕羞,但凯瑟琳从小就勤奋好学,爱好写作。她曾就读于瓦萨女子学院,两年后转入芝加哥大学。1938年从芝大毕业后,凯瑟琳曾任旧金山新闻报记者,翌年加入华盛顿邮报,担任读者来信版主编,月薪只有25美元。

在这个时候,凯瑟琳遇到了一位年轻、迷人的律师,也就是她后来的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当菲利普向她求婚时,她简直惊呆了,她几乎不相信这样一个从哈佛大学毕业、风度翩翩的精英人士会喜欢自己的羞涩和胆小。

1940年6月,两人结婚了,1945年,凯瑟琳的父亲将华盛顿邮报大权交给了菲利普·格雷厄姆,甚至把股权的大部分都给了菲利普,因为他认为女子根本不适合做新闻,就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而她没有怨言,甘愿在家做全职家庭妇女,养育4个孩子,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

菲利普·格雷厄姆很快成了《华盛顿邮报》的发行人。他更加引人注目了,野心勃勃地想要将这家地方报纸变成一份小型《纽约时报》。他在1961年购买了声誉不错的《新闻周刊》,指望凭此与不可一世的《时代》一争高下。而凯瑟琳依旧羞怯,乖乖躲在丈夫后面。就这样,在宴会上,她总是被主人安排在不显眼的位置上,甚至连自己的家人也对她过于忽视。如果生活就是这么平淡过下去,没什么悬念的话,她可能一辈子就是一个平凡而羞涩女人,干脆回家相夫教子。

但就在此时,菲利普患上了严重的精神抑郁症,开始对妻子日渐不满。当时凯瑟琳已经46岁了,当了许多年的家庭主妇,丈夫是她的“天”,丈夫突然间没了,“天”要塌了,她不知道何去何从。

打败总统

没人看好这个缺乏光彩的46岁女人,几乎所有人都预言公司必将被出售。就像当时一位评论家所说的:“有许多原因说明(《华盛顿邮报》)为什么要出售——一家经营不太好的报纸,一个岁数大的业主没有继承人,只有一个寡妇……”

在当时那个社会,女记者都是很少的,更何况是女领导。在当时报业领导层鲜有女性的情况下,本来怕羞和缺乏信心的她,往往连向记者提问都感到提心吊胆,担心做错事。后来凯瑟琳说,在接任公司主席后数月,公司举行圣诞聚会时,她担心闹笑话,结果花了不少时间去“彩排”如何在聚会上说好“圣诞快乐”4个字。

一个家庭主妇,如何支撑一家报纸?她开始向周围那些成功人士学习,学习新闻的基本业务和经营手段。她用女性特有的广大和无私来作为自己管理的核心,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任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

上任伊始,她就虚心询问,广泛征求意见,著名的专栏作家李普曼告诉她:邮报下属的《新闻周刊》有个人才,叫布拉德利。格雷厄姆立刻约布拉德利吃午饭,席间,她问布拉德利对邮报的什么职务感兴趣,他半开玩笑说:“如果总编的位子让出来的话,我愿意去补这个缺。”这要遇上别人,肯定就是一个玩笑,但是凯瑟琳居然就真的让布拉德利掌管了报社的总编辑大权!

首先,就是改变报社传统老旧的风格,布莱德利是一位“现代人”意义上的新闻人,他不喜欢强调新闻的责任感,更讨厌纯粹的资讯,他的短暂注意力使他无法容忍沉闷。在《新闻周刊》时,他整天督促年轻的记者写出好玩的东西,如今他要把这种风尚带入《华盛顿邮报》。

布莱德利喜欢明星记者制,坚信闪闪发光的明星们可以让报纸水准获得最快的提升。他从《纽约时报》、《新闻周刊》各处找来青年才俊,甚至包括3名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给他们*的空间与令人羡慕的薪水。一份伟大的报纸同样需要足够多的经费,凯瑟琳对此全力支持,将编辑部的经费从每年400万美元提高到800万美元,整整翻了一倍!就这样,一系列的剧变发生在《华盛顿邮报》,保守派纷纷离去,报社的政治立场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始终与*站在一边开始越来越倾向于*派立场。

两次事件改变了《华盛顿邮报》,也把凯瑟琳推到了事业的顶峰。

1971年6月,《纽约时报》不顾*禁令,刊登了披露国防部秘密越战研究报告即“五角大楼文件”,由于内容极其敏感,几天后遭到法庭禁止。此时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也得到那份文件,就是在这个时候,《华盛顿邮报》的上市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1972年6月,5名男子因私自闯入水门饭店*党全国总部而被捕。绝大多数传媒只把此事当作不入流的小新闻。但华盛顿邮报却进行深入调查,终于发现共和*试图在*党总部安装窃听器,破坏*党的竞选活动。

此后,一直孤军奋战的《华盛顿邮报》终于唤醒了美国各大新闻媒体,舆论的洪流终于将尼克松逼*。这一年,《华盛顿邮报》获得普利策奖,在美国确立了自己的大报地位。

伟大女性

1975年,凯瑟琳遭遇了自己最困难的时期——《华盛顿邮报》工人大罢工。当时,她为了控制成本,采取了一连串开源节流措施,然而部分举措却招来印刷业工会的不满。10月份时,印刷厂以至广告部门工人决定大罢工,罢工者还火烧华盛顿邮报印刷厂,导致罢工第一天的报纸无法刊印出版,部分工人还袭击报纸编采人员。在凯瑟琳的镇定领导下,报社里的记者和编辑没有动摇,继续坚守岗位。

然后,凯瑟琳派人自行接洽广告甚至操作印刷机,又用直升机从报馆天台将版样运到邻近州府的印刷厂印刷。经过长达5个月的谈判,工潮终于化解。《华盛顿邮报》安然渡过难关。

《华盛顿邮报》的职员说,他们最喜欢的,是她给予编辑记者的支持与尊重。格雷厄姆夫人常说:“办报者不应对编辑记者指指点点,办报者的责任,是尽力确保报道全面、准确、公正和质量最佳。”她改变了美国报业轻视女性的倾向,她曾多次在盛大晚宴后,拒绝与场内女士退到楼上让男士们在楼下边抽雪茄边谈论世界大事,而是参与其中。她热爱简朴的生活,最喜欢黄昏时分在厨房与朋友一起帮手弄菜肴,当有人替她代劳时,她还会不悦地说:“那是我的工作。”

凯瑟琳改变了《华盛顿邮报》的命运,《华盛顿邮报》也改变了她的一生。

那个羞涩、腼腆、胆小的小女孩、丈夫背后的妻子不见了,她越来越坚强、独立、有魅力。她的朋友很多,许多名流如黛安娜、比尔·盖茨都是她的座上客。比尔·盖茨说:“在理解他人和与人沟通方面,她具有超人的能力,她是一个可爱的朋友。”她不仅能吸引文学和社交界,还能吸引华盛顿的权势人物,许多美国总统都到她家里做过客,小布什夫妇到华盛顿后第一个去的就是格雷厄姆家。无怪乎小布什说:“总统们来来去去,而她知道他们所有的一切。”凯瑟琳以她的独特魅力和她所拥有的媒体影响力对美国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有人说:“她的影响并不小于一位总统。”

凯瑟琳总是襟怀坦白、公正处事,而这是许多男性*都难以做到的。她十分信任和忠于为她工作的记者和编辑们,从来都是勇于承担责任,遇事绝不推诿,决不后退半步。对此,亨利·基辛格非常钦佩地说:“她的传奇是一种智慧、勇气和高质量生活的象征,她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她和其他男人一样夜以继日拼命地工作,从无怨言。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一点娇小姐的影子。

成功秘诀

敢把美国总统拉下马的勇气。

巾帼不让须眉的战斗力。

4、财富档案

1963年正式接管了《华盛顿邮报》,挽救了濒临倒闭的《华盛顿邮报》,把它办成了融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于一体的庞大的媒体王国,在财富500家大公司中曾排行271位,她以一份报纸扳倒了美国总统尼克松,成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传奇人物,她是《财富》杂志500家公司中第一个女性的“一把手”,是美联社第一个女董事,是美国新闻界传奇人物,被称作“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人”。

上一篇:庙头千张

下一篇:吉安·阿萨莫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