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又称平雕,皮雕等,是汉族传统的雕刻艺术。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留青竹刻是江苏常州三宝(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之一。
1、特色
留青竹刻
2、演进
最初只是平面雕刻,将图文部分留下,其余部分刮掉,虽然竹皮留去分明,但所刻的纹饰,也只是进行阳文或阴文雕刻,只有花纹的变化,而没有雕刻技法的变化。到了明代,竹青雕刻技法更加完善、纯熟,雕刻时,雕刻大师们通过对竹皮的全留、多留、少留,可以雕刻出深、浅、浓、淡的变化,犹如在纸上作画,有水墨之分五色的韵味;以明末竹刻家张希黄为代表,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他利用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以竹的外皮(即青皮)刻图纹,将剔除青皮后的竹肌做底,首创出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这一时期,许多竹刻名家都兼精书画,他们从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以充实竹刻艺术,无论题材、技法,都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而以竹的青皮作为图纸的雕刻绘制法,与绘画的笔墨神韵更加贴近。但到了清末,竹刻工艺日趋衰退,留青名家不多,佳作也较罕见。20世纪中期,留青艺术家大多聚居上海,如江苏武进的徐素白、苏州的支慈庵以及无锡的张韧之等。他们在继承明、清名家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3、留青
竹刻之一种。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因留青,是留其表皮一层,所以又名“皮雕”。竹材选用深山冬竹,经防霉防蛀工艺处理,成品底面光润。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年久呈微黄;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留青竹刻,宜充分利用这种质地和色泽变化差异,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层次,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退晕效果。明晦浓淡,因景而施。竹刻留青之法,至明末张希黄时已大备。李葆恂《旧学庵笔记》载张希黄竹刻山水臂搁事,“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妙造自然,不类刻画”。道出希黄运用竹筠之妙。留青竹刻产品有臂搁、书镇、笔筒、台屏和案头小品等。
留青竹刻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雕刻图案,由作者巧施全留、微留、不留、多留、少留的功夫,使作品显出层次、明暗、浓淡,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珍藏价值,为历代名人雅士所喜爱、珍藏。
4、创作过程
一、材料准备阶段
留青竹刻用材,毛竹为佳,取材标准要求:竹质坚实、竹面平整、净无斑点、节稀杆直,竹肌纹理细致,竹筠看不出立纹的是主要条件,是最好的留青竹刻素材,可称为玉竹。清初封毓秀的竹刻诗里说“取材出幽篁体,搜掘同参苓”。人所共知,人参茯苓是最不易采集的,从这诗里也就说明了取得良好的留青竹刻材料是不容易的。
选好上等的竹材,首先必须懂得鉴别毛竹的生长年龄,这主要是从竹子的表面颜色上来区分的。初生的毛竹,杆上呈现油绿色,并有细密软毛。第二年杆上细毛脱落,杆为青绿色,每个竹节下显出一道银白色粉环。第三年表皮变为黄绿色,节下粉环变为灰黑色并逐渐消失。第四年以后,杆上渐生灰白粉末,表皮逐渐变黄,到七年以上表皮就变为老黄色。因此,识别竹龄也是重要一环,嫩者质地未坚,疏松不宜用,且雕刻后易变形。老者纹理粗糙,不耐精雕,故采用三至五年之竹为上。竹子砍下后,需进行相应的处理,先断成合适的长度,再用清水加入少量食用碱后加热,待煮沸后放入竹段,再煮沸20分钟左右取出,用干布快速擦拭,直至表面由深绿色变成淡绿色后,可放至日光下进行暴晒,暴晒的过程中最好不要再次浸水,所以待日落后应将竹子收进室内以免被雨及露水淋湿,第二天日出后再取出暴晒,连续暴晒两年后方能使用。这样的竹子表皮白净,竹肌橙红,是留青竹刻创作的上好材料。其实,就是按这样的方法,也不是所有的竹料都能用,好多竹料晒白后才看出上面是不是有暗斑,有的暗斑表面不是很明显,去皮后下面会有很深的印记,另外还有一部分开裂的和水槽太深的不能用,这样下来一批竹料最后也就三分之一是能用的好料,这是我多年的经验,所以,每年去山里砍竹的量按需求适当放宽些。
二、工具制作阶段
留青竹刻的制作所用的刀具外形没有定式,一般以个人用刀的习惯来制作,我常用的刀有三种,切刀,平刀和圆刀,材料是用白钢条磨制,此外还要一些磨刀用的辅助工具,如砂轮机,油石等。磨刀也是技术活,要使每个面平整如镜,刚开始学的人磨刀是个大难题,要不断地尝试,把握手感微妙的差别,这样的手感对以后的刻竹也非常重要。刻竹握刀一般只用食、拇、中三指,刀与竹面约成45度角,所以磨刀的倾斜度要根据握刀的角度调整好,只有握刀的姿势舒服了刻竹才能顺畅。
三、作品构思及制作阶段
留青竹刻虽与中国书画的原材料、工具使用上有所不同,但它完全可利用中国书画的创作理念、形式及表现手法,“以刀代笔”来体现中国书画的艺术韵味。
四、作品装裱阶段
留青竹刻的装裱不宜太过张扬,一般以红木做个简约的支架或镜框即可,以免喧宾夺主,失去清雅之气。装裱的设计也要与作品的内容相呼应。我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一锦盒直接装入,一来可以更好的保持作品原味,二来也能保护好作品,以免被划伤等不必要的破坏。以上是我这么多年来学习与创作留青竹刻的一些体会,当然,根据各人美学观点的不同,对中国画理解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留青竹刻表现方法,艺术需要百花齐放,这也是留青竹刻能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
上一篇:青果巷
下一篇: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