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东欧剧变

科普小知识2022-10-03 15:11:33
...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政局发生急剧变化。这些国家的*相继丧失政权,*制度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东欧剧变(又称苏联东欧剧变)始于波兰,后扩展到*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和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剧变以苏联解体告终。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国家的政治*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使国际*运动陷入低潮。

中文名:东欧剧变

外文名:Revolutionsof1989

背景:发生在苏联急剧变化的过程之中

发生时间:1989年3月9日-1992年4月27日

国家:东欧及中欧*国家

实质: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导火线: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推动

意义:苏联解体的前奏

重大影响:动摇了苏联存在的根基

外部影响因素:美、苏的战略竞争

1、事件背景


东欧剧变血战街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后,雅尔塔体系开始形成。1949年,美国主导的北约成立,大力扶植反苏政权。1955年,华沙公约组织成立,除了南斯拉夫外,所有东欧国家均加入,以苏联为首的*阵营在东欧正式结成军事同盟。美苏两国之间的政治集团在欧洲展开全面对峙,历史进入“冷战时期”。

冷战后期,东欧各国在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内因上:在经济方面,东欧袭用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准仍然很低;在政治方面,有些东欧国家执政党没有很好地实行*集中制,缺乏党内监督,贪污腐败问题比较严重。在外因上:苏联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建设“**”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同时戈尔巴乔夫采取“辛纳屈主义”减少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可以说,东欧剧变是东欧各国在冷战期间长期积累各种矛盾的总爆发,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这些地区推行“和平演变”政策是剧变发生主要原因之一。

2、东欧内部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苏联东欧国家曾针对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弊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大体上存在三种模式:一是以苏联为代表的模式,即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但有限度地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有限度地运用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的经济*;二是南斯拉夫的模式,即国家放弃经济管理职能,实行企业自治,整个国民经济基本上由市场经济进行调节的经济*;三是介乎两者之间的匈牙利模式,即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家集权与企业分权相结合的经济*。

这一时期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都坚持了*基本制度,坚持*的领导,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改革是在*制度的范围内进行的,从性质和方向来说,是*制度的自我完善;绝大多数国家的改革只是局限于对原有的经济*采取一些修修补补的措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原有*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弊病,改革没有扭转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经济效益不高的趋势。

8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进入了性质根本不同的时期。这些国家在人道的**思想的指引下,适应国际国内反**的需要,改变了改革的政治方向,把改革的矛头指向*基本制度,走上了复辟资本主义的道路。(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十一章摘编)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大多数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一系列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这些东欧国家内部发生的问题,都是东欧剧变的导火索。

3、事件经过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东欧各国逐渐出现政治和社会危机。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执政后,在政治、经济、外交诸领域推行“改革和新思维”,进一步使苏联国内政治形势混乱,经济形势动荡,同时加速了东欧国家的剧变。1989年,东欧国家执政的*纷纷丧失政权。1990年,波罗的海三国加快了脱离苏联的进程。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各加盟*纷纷独立。同年12月22日,苏联11个加盟*的*签署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文件。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苏联解体。

波兰人民*

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80年代初,波兰*为摆脱经济困境,大幅度提高肉类价格,引发了许多城市的工人罢工。

1980年11月,以莱赫•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成立,这是东欧国家第一个独立的工会。团结工会得到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不断挑起罢工,导致局势动荡。

1981年底至1983年7月,波兰*采取果断措施,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取缔团结工会,使局势平稳下来。“战时状态”结束后,由于经济得不到根本好转,局势继续动荡,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威信大为降低。

1988年5月波兰再度爆发大规模工潮。1989年,波兰统一工人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的方针,与团结工会举行圆桌会议。会议达成了关于团结工会合法化、改行总统制和议会*等重要协议。1989年6月4日举行议会大选。在大选中,波兰统一工人党失利,团结工会获胜,组织*。团结工会上台,标志着波兰政治经济制度的剧变。

团结工会在众议院和参议院分别获得35%和99%的席位,选举首位非*总理。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改国名为波兰*,并更改国徽。1990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告该党停止活动。同年的总统选举,瓦文萨成为总统。

匈牙利人民*

1989年,匈牙利也发生了类似波兰的政局变动。由于卡达尔领导时期匈牙利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推行了面向市场的经济*改革,而且改革的进程比较平稳,所以积累了比较深厚的改革基础,执政党内的改革派*也比较强,当外部形势出现了有利于改革向政治层面突破的时机,匈牙利党内主张实行多元*政治的力量也随之而起,并乘卡达尔不再领导政治局的机会很快占据了主导地位。

1989年2月,匈牙利*工人党召开*全会,*多元化问题。经激烈争论,以政治局委员波日高伊为代表的激进*派的主张获得通过。会议决议宣称:“政治*多元化可在多党制的范围内实现”,“实行多党制和议会*制是匈牙利在探索*道路上符合当前具体国情的选择”。全会还对1956年十月事件作了重新评价,肯定其基本性质是“人民起义”。会后,为纳吉平反并举行重新安葬仪式。

1989年6月,召开的*全会进一步肯定了多党制和议会*制,并筹划修改宪法和举行大选。为此在6月至9月间召开了各政党、组织参加的全国政治协商圆桌会议。

1989年10月,*工人党召开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会,对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前途作出决定,由于激进*派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会议以绝对多数票通过决议,将*工人党改建为“匈牙利社会党”,但大部分党员在重新登记时没有加入社会党,致使党员人数由原来的72万锐减至5.5万,严重削弱了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月,匈牙利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删除*领导地位和国家属*性质的条文,国会还决定更改国名和国庆日,国名由“匈牙利人民*”改为“匈牙利*”,国庆日由4月4日(苏军解放匈牙利日)改为10月23日(1956年十月事件爆发日)。

1990年3月25日至4月8日,匈牙利举行了多党制下的议会选举,安托尔领导的*论坛获胜,取得组阁权,社会党竞选失败,沦为在野党。5月2日,新议会首次会议选举**主义者联盟*根茨为国会主席,同时出任临时总统。至此,匈牙利完成了由政治*变革带动政权转移的过程。

德意志**

1989年*德国(东德)政局严重变化。自当年5月开始,利用匈牙利开放奥匈边境之机,*德国大批公民移至联邦德国(西德)。10月份,多城市爆发了规模不一的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新闻*的限制。

1989年10月18日,东德总统昂纳克宣布辞职。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

1989年11月28日,西德总理科尔提出关于两德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

1989年12月,德国统一社会党改名为**党,后改名为左翼党。

1990年2月13日至1990年2月14日,东德总理莫德罗首次访问西德。1990年3月18日,东德人民议会举行首次*选举,东德基督教*联盟的德梅齐埃任总理,两德统一的步伐急剧加快。

1990年5月18日,两德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

1990年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德国统一条约。

1990年9月24日,东德国家人民军退出华沙条约以及相关若干组织10月3日东德加入西德。*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自动取消,前14专区为了适应西德建制改为5州,一并进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德至此统一。

罗马尼亚**

1989年3月,六名前罗共*发表致罗共总书记齐奥塞斯库的公开信,批评他的内外政策,要求进行全面改革。但他不屑一顾。

12月16日,在罗马尼亚西部的蒂米什瓦拉市,为了保护一名遭迫害的天主教神父,大批群众在他藏身的教堂外拉起了人链,并与警察发生了流血冲突。这事变成了导致罗马尼亚政局剧烈动荡的导火索。19日,首都布加勒斯特也爆发了几万人参加的*,示威者再次与警察发生冲突。齐奥塞斯库不得不在20日中断对伊朗的访问,回到国内。

第二天,在首都市中心广场上举行的万人集会上,齐奥塞斯库严厉谴责蒂米什瓦拉发生的事件,但遭到一些人公开抵制和反对。集会结束后,广场上的人越聚越多。几万名群众开始声势浩大的*。齐奥塞斯库下令军队开枪镇压,但遭到拒绝。12月22日,军队倒戈,与忠于齐奥塞斯库的保安部队发生了激烈的枪战。齐奥塞斯库夫妇见大势已去,便在这天中午乘直升机出逃,当晚在埃列娜的家乡被捕。

12月25日,一个临时成立的军事法庭以*、破坏国民经济等罪行,判处齐奥塞斯库夫妇死刑,立即执行。

在齐奥塞斯库夫妇被捕的同一天,以前罗共*书记伊利埃斯库为主席的救国阵线委员会宣告成立,并接管了全国政权;罗马尼亚**被改名为罗马尼亚,实行三权分立、多党制政体。

保加利亚人民*

1980年代后期在苏联开始的新思维也给保加利亚带来了影响。保加利亚*和日夫科夫都逐渐无法抵抗要求改革的呼声。

1989年11月,在索菲亚发生了关于环境问题的示威,示威后进一步扩大至要求全面政治改革。保加利亚*一些人也认识到政治改革的必要性,对此反应迅速。

1989年11月10日,日夫科夫*辞职。

1990年2月,保加利亚*自行放弃一党制,4月党名也改为保加利亚社会党。同年6月,保加利亚举行大选,成为多党制国家。同年11月,国名改为保加利亚*。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在1989年也发生了政治动荡。受苏联和东欧其他国家改革大潮的冲击,捷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围绕着是否重新评价1968年“布拉格之春”展开政治斗争。捷共当局拒绝为“布拉格之春”平反。

1989年1月,为纪念20年前因*苏军侵捷而*的大学生帕拉赫,布拉格爆发大规模*,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群众与当局的对立愈演愈烈,*多次出动军警镇压群众示威,仍无法阻遏群众的*浪潮。

1989年11月,捷共*连续两次召开非常全会,试图通过改组领导班子平息事态,但未能达到目的。11月底,捷共新班子终于向反对派作出重大让步,同意修改宪法,取消党对国家的绝对领导,成立多党联合*,并以捷共*主席团名义发表声明,宣布1968年华约5国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是错误的,随后又宣布为所有因1968年事件而遭受迫害的人恢复名誉。

12月,在反对派的压力下,捷*大幅度改组,捷共在联合*中成为少数,总统胡萨克也*辞职。12月底,捷联邦议会选举领导“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的杜布切克为议会主席,同时选举“公民论坛”*哈韦尔为总统。1990年1月,*总理恰尔法退出捷共,这样,捷共完全失去了执政地位。

在1990年6月举行的首次多党选举进一步确定了捷克斯洛伐克剧变后的政治格局,哈韦尔、杜布切克、恰尔法继续担任国家的最高职务,而捷共在失去*领导权后又失去了地方*的领导权。

南斯拉夫*联邦*

1989年2月,科索沃自治省煤矿的阿族工人举行大罢工,很快上万民众参加罢工,自治省瘫痪。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派特种部队的坦克和装甲车进入科索沃,宣布自治省实行戒严。但是,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和社会各界则组织大型集会声援科索沃的罢工活动,谴责塞尔维亚*实行“沙文主义政策”。塞尔维亚毫不理会,继续推行强硬政策,塞尔维亚*议会于3月通过决议取消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的地位。克罗地亚*反对塞尔维亚*的做法,撤回从联邦派往科索沃自治省特种部队中的全部克罗地亚人员,停止缴纳援助不发达地区的基金。

1989年9月,斯洛文尼亚*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确认*的自决权和同联邦的分离权,删去在宪法中“南共联盟的引导作用”的条款。克罗地亚*表示站在斯洛文尼亚*一边,其他*和自治省在塞尔维亚的带领下向斯洛文尼亚攻击斯洛文尼亚**“出卖国家”、“肢解南斯拉夫”。

1990年1月,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举行第14次大会,会上各**代表争得不可开交,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代表们宣布退出南共同盟。此后,南斯拉夫各*都举行了多党制选举,各*都失去了执政地位,民族主义*掌握了政权。

1991年6月25日晚,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独立。南斯拉夫联邦*总理安特•马尔科维奇宣布:“斯、克两个*宣布独立是非法和无效的。我们要坚决制止他们分裂国家的卑劣行径。我们要坚决为维护南斯拉夫的统一而战。”6月26日,人民军、联邦内政部人员向边境地区开进,与斯洛文尼亚军队遭遇。27日,人民军的空军、坦克装甲部队开往斯洛文尼亚境内的南意、南奥边境,控制了南里的边境和通道,斯洛文尼亚进行袭击,南人民军2架直升机被击落,5名飞行人员死亡。就这样,南斯拉夫内战爆发。

7月,克罗地亚武装力量向境内50多个塞族村镇发动全面攻击,塞族民众还击,克罗地亚境内武装冲突扩大。以塞族官兵为主的南斯拉夫人民军进行武装介入,1991年9月,形成克罗地亚军队同南斯拉夫人民军的全面对抗。居住在克罗地亚的60万塞族人,在塞尔维亚的支持下,成立了“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宣布脱离克罗地亚,加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坚决反对,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声明“寸土不让”。而塞尔维亚*米洛舍维奇则强调:“所有塞尔维亚人都必须生活在一个国家里。”

1991年9月,马其顿宣布独立。1992年3月,波黑*宣告独立。1992年4月,境内三个民族*、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爆发内战,交战各方都出现了种族大*的反人类罪行。2006年6月,黑山宣布独立,退出与塞尔维亚的联邦。南斯拉夫最终分裂为6个主权国家。

4、结局

最终,苏联解体之外,在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执政的*都丧失了政权,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分为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斯拉夫联盟(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后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独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五个国家;之后分裂为6个主权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德国和联邦德国实现了统一。

5、主要原因

(l)历史原因。东欧各国*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历史上苏联与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有民族积怨,如卡廷事件等。导致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民族关系长期紧张。

(2)内部原因。东欧国家执政的*推行了一系列错误路线,导致政治和经济危机。在经济上,大多数东欧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于严重破坏了*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严重脱离了群众。与此同时,一些东欧国家对党的*的选择也降低了标准,这些国家党的*素质大大下降。从苏联东欧剧变的情况可以看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党的*主动放弃*的领导,而主张实行多党制。

(3)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他的建设“人道的、*的*”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导致各国党内部思想混乱,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戈尔巴乔夫的思想,以及苏共关于多党制的主张,与东欧各国党主张是一致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实践上的一致性,使苏共对东欧剧变采取了支持的态度。

(4)西方因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因素。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1983年10月瑞典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瓦文萨。1987年美议会开始向团结工会每年提供津贴100万美元;1988年又提供500万美元作为其活动经费,给团结工会会员发工资。波兰的团结工会、捷克斯洛伐克的公民论坛、保加利亚的*力量联盟、匈牙利的*论坛等,没有一个不是在西方国家支持和资助下得以发展壮大的,都有西方的背景。

6、波及与影响

东欧剧变对世界格局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世界*事业的发展遭受了重大挫折。

中东:南北也门统一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苏联从南也门撤军以及东欧剧变,实行多年*的南也门迫于经济形势和外交孤立局面,最终寻求和北也门统一。1990年4月南北也门元首在阿拉伯也门的塔兹签署《统一协定(草案)》。1990年5月22日也门*宣告成立。

东亚:蒙古国实行多党制

蒙古人民革命党于1921年3月建立,曾在蒙古国长期执政。苏联东欧剧变后,该党逐渐由以马列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共产主义性质的政党,演变为以**思想为指导的中左翼政党,放弃了宪法规定的党的领导作用的条款,同意实行多党制。

两德统一与冷战结束

1989年12月3日,美苏两国领袖在马尔他的高峰会上宣布结束冷战。1990年7月,西德总理赫尔穆特•科尔说服戈尔巴乔夫不反对德国在北约组织下实现统一,以作为德国持续经济援助苏联的回报,清除了两德统一的最后障碍。

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在布拉格的会议中宣布正式解散。在同月的高峰会上,戈尔巴乔夫与美国总统老布什建立美苏战略伙伴关系,使冷战走向终结。老布什总统称,在1990年至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中,实现美苏合作,从而在处理双方及世界问题上打好基础。

苏联解体

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当时苏联*的一些官员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软禁了当时正在黑海畔度假的苏共*总书记、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

虽然戈尔巴乔夫在政变结束后恢复了职务,但联盟*已经无法控制在平息政变的过程中大大加强的加盟*的分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并“建议”苏共*委员会自行解散,让下属各党组织自寻出路。很多*的*或自行解散,或更改党名为“人民党”,“社会*党”等,这就标志着立国六十九年的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力量遭到重大挫折,标志二战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完全崩解,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向多极化发展趋势。

对中国的影响

无论是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国内严重政治风波,还是面对西化、分化图谋和所谓的“制裁”,中国*和人民始终同心同德、奋勇向前。特别是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伟大事业,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上一篇:陈兴华

下一篇:稻城亚丁红草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