庑殿顶
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宋朝称“庑殿”或“四阿顶”,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日语称寄栋造(假名:よせむねづくり)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在中国是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高于歇山式。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时和日本也见于佛寺建筑。但在福建沿海地区和琉球的民居为了防风而采用庑殿顶。庑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顶之下,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成第二檐。故宫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而故宫的英华殿、弘义阁、体仁阁则为单檐庑殿顶。
中文名:庑殿顶
读音:wǔdiàndǐng
解释:庑殿式屋顶
类别:汉族传统宫殿建筑的屋顶
1、基本信息
北京故宫之庑殿顶
庑殿顶出现的很早,甚至早于歇山顶。在殷商的甲骨文、周朝的青铜器、汉朝画像石与明器、北朝石窟中都可发现庑殿顶。汉朝的阙楼和唐朝的佛光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建筑。
后来庑殿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常用于皇家建筑以及大型寺院、宫观。清朝时期,庑殿顶只能用于皇家和孔子的宫殿,其中又以重檐庑殿顶最为尊贵。但闽东沿海地区的民居因为防风需要也会用平缓的庑殿顶。
在日本,庑殿顶多见于东日本,又有“东屋”的别称。
琉球传统住宅受闽东文化影响,也使用庑殿顶。
*以外的地方古建筑,例如日本的东大寺大佛殿、正仓院,韩国景福宫的城楼。仿古建筑例如台北国家戏剧院与大直忠烈祠,香港仿唐建筑志莲净苑的大雄殿等。
2、建筑分类
第一位:重檐庑殿顶。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
第二位:重檐歇山顶。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
第三位:单檐庑殿顶。重要的建筑。
第四位:单檐歇山顶。重要的建筑。
第五位:悬山顶。民居、神橱、神库。
第六位:硬山顶。民居。
第七位:卷棚顶。民间建筑。
无等级:攒尖顶。亭台楼阁。
3、社会等级
庑殿顶
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俗称“四大坡”,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其中庑殿顶最早,约出现于先秦时期。在商代的甲骨文、周代铜器、汉画像石与明器、北朝石窟中都有反映。据《周礼•考工记》载:“商人四阿重屋”,即早在商朝,已有四阿屋顶,但只是四坡水的茅草房而已。
自从西周时代屋顶使用瓦件之后,人们对瓦当与屋脊逐渐重视,因为屋面两坡相交的地方必须把屋脊搭盖好,才不致漏雨,故该建筑形式逐渐形成,实物以汉代阙楼和唐代佛光寺大殿为早。
重檐庑殿顶: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
单檐庑殿顶:其外形即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是标准的五脊殿,四阿顶。故宫中配庑的主殿,如体仁阁,弘义阁等均是。
建筑等级主要通过对财富(包括人力)的消耗来体现,建筑的尺度、材料的贵重程度、装饰的精细程度等成为表现建筑等级的主要因素,但中国古代建筑也有一些等级因素并不是财富消耗的体现,而另有其社会文化原因,比如屋顶形式的等级、建筑色彩等级等。
如果说悬山的复杂程度明显低于庑殿及歇山,因此等级较低的话,庑殿和歇山的技术复杂程度则难以排出高下,不能将其等级差异归结于财富的消耗,在东亚范围内来看,庑殿等级也未必高于歇山,如韩国朝鲜时代的景福宫正殿勤政殿即用歇山,而勤政门用庑殿。
中国古代庑殿等级高于歇山的规定应该和二者的技术地域来源及北方的正统政治地位有关。歇山的出现要晚于庑殿及悬山,学者们基本认定歇山是在汉代以后南方地区形成的屋顶形式,并在南北朝时传至北方地区。隋唐统一是以北方兼并南方,虽然隋唐制度吸收了很多南朝的因素,但在名义上仍以北方为正统,庑殿作为北方地区的传统屋顶形式也取得相应的正统地位,所谓庑殿高于歇山的规定应该即在这一时期形成(唐令:宫殿皆四阿)。
与这一问题类似,殿堂式和厅堂式构架的等级问题、铺作形式汉唐间的发展问题等都可以从南北方技术源流差别和北方正统地位方面来思考。
庑殿顶简易变落舍:东南沿海,多暴雨台风,乡民以草结庐,屋顶参照庑殿顶作成流线型,减小阻力以抗强风,并有利于屋顶雨水顺势流下,称之谓“落舍”,亦有朝风一面作成单落舍屋顶。
4、历史渊源
因为庑殿式屋顶在中国古建筑中出现的最早,所以各朝各代对庑殿式屋顶都有不同的叫法。
中国古代建筑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晚唐以后庑殿顶的形象是屋面平缓,正脊较短。正脊两端为鸱尾而不是鸱首。
“四阿殿顶”也是宋代的叫法。“阿”是建筑屋顶的曲檐,“四阿”就是四面坡式的曲檐屋顶。吴殿顶也就是“庑殿顶”。“吴殿顶”(wǔdiàndǐng),是宋式叫法。
元明时期叫“五脊殿”。清代也沿用元明的叫法。庑殿式屋顶上共有五条脊,即,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所以称为“五脊殿”。
5、特征内涵
特征
以土木结构为主流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屋顶的造型与众不同,寓意深刻。世界上其他建筑体系的屋顶都是向外凸出的,唯有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是向内凹曲的。
从外观上看,中国古代建筑凹曲屋面的造型飘逸舒展,犹如大鹏展翅,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飞动之美。在宋代建筑学名著《营造法式》中,介绍了这种凹曲屋面的建造方法:先定举高,再将桁枋按一定衰减规律向下折降,最终形成屋面的凹曲线。这种方法叫做“举折”。
文化内涵
通过“举折”技术建造的凹曲屋面,不仅造型优美,还包含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说和“天人合一”观念在建筑上的生动体现。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古人的观念中,天圆与画圆的“规”联系在一起,地方与画方的“矩”联系在一起,建筑物上圆(以曲线表示)象天象规,下方(用方正的台基和屋身表示)法地法矩,通过法天象地表现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凹曲屋面形如“人”字,它又与古代天地人学说相吻合,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符合“天人合一”学说。
《易经》中的大壮卦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符号象征,它同样也反映了“天圆地方”的观念。大壮卦上面的两个阴爻代表凹曲的屋顶,下面的四个阳爻代表方正的台基和屋身。根据这个模式建造的建筑外柔内刚,曲直互补,刚健而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建筑凹曲屋面坡度大致相同,一般斜度都为26度~30度,这个角度非常接近太阳黄道与地球赤道所形成的23度27分夹角,这也是古建筑屋顶象征天的文化内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