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
长宁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部,东连静安区,西与西南邻闵行区,东南接徐汇区,北与普陀区以吴淞江(苏州河)为界。交通有新华路、江苏路、延安路、长宁路、虹桥路等主要道路,延安路高架、内环线、中环线、外环线和轨道交通2号线、3号线、4号线、10号线均通过区境。虹桥国际机场位于区域西部。区内有*开发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最集中的涉外高标准住宅商务办公综合区古北新区。长宁区纪念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庆龄陵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等。文化体育设施有刘海粟美术馆等。长宁区10个街道(镇)均被评为市级文明社区,成功创建了一批市级、区级文明小区、文明单位,2011年荣膺“全国文明城区”称号。
中文名称:长宁区
外文名称:ChangningDistrict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上海市
下辖地区:9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
*驻地:长宁路599号
电话区号:021
邮政区码:200050
地理位置:上海中心城区西部
面积:38.3平方公里
人口:690571人(2010年)
方言:吴语-上海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行政代码:310105
1、概况
长宁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西部,以贯穿全境的长宁路命名被誉为“上海西大门”。东与静安区、徐汇区毗邻,西、南与闵行区相接、北与普陀区、嘉定区相连。区域面积38.3平方公里,2008年全区年末常住人口66.83万。区内辖九个街道一个镇。长宁区位于沪宁、沪杭发展轴的“Y”型交汇点上,地与江浙相通、空与世界相连。虹桥国际机场作为国内外交流门户,2008年起降航班、进出港旅客和货物吞吐量分别占全市41.1%、44.8%和13.8%。建设中的*重点工程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落户长宁西侧。拥有空港、高架、轻轨、地铁等便捷立体交通的长宁,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又将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磁悬浮于一身。长宁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海“西大门”,将使上海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同城效应”更加凸显。长宁区还是上海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区域内集聚了全市1/3的驻沪领事馆和1/2的驻沪外交官官邸;虹桥路沿线1600幢高级别墅和古北国际社区集聚了全市1/3的*常住人口;同时还集聚了一大批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企业。长宁区文化底蕴深厚,教育、医疗设施完备。区域内生态环境良好,绿化覆盖率达32%,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宜商宜居。
2、历史
唐天宝十年(751年)境地属华亭县高昌乡。
建炎至祥兴年间(1127~1279年)新泾北端通吴淞江(苏州河)处出现集市,人称北新泾,属高昌乡
崇宁元年(1102年)观音禅寺建在李泾南岸(今新华路650号),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赐额为观音慈报禅院。元季,毁。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僧性重建,改称观音禅寺。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七月二十四日(8月19日)元朝*批准松江知府仆散翰文奏议,划华亭县东北五乡置上海县。法华巷属上海县高昌乡二十八保五图。新泾地区属高昌乡二十七保、二十八保、二十九保和三十保
两宋时期境内先后出现村落和集市,东有法华,西有北新泾。元时归属上海县。
明时,法华兴隆成为集镇。清乾嘉年间,法华镇兴旺鼎盛,为上海县西部首要集镇。清末,法华镇人口渐减,建置为乡。境域东北部曹家渡开始崛起,西部新泾等地改属蒲淞镇。
民国17年(1928年)区境划归上海特别市,东属法华区,西属蒲淞区。抗日战争期间属沪西区。
民国28年(1939年)
4月16日游击队在虞姬墩附近吴淞江上击沉日本侵略军巡逻艇1艘,日军20余人全部丧命。
10月16日圣约翰大学部分学生创办《时代学生》半月刊(共出13期)。
是年汪精卫集团盘踞愚园路1136弄31号,频频与日本军政要员接触,筹组伪国民*。
同年*圣约翰大学支部建立。
同年利闻无线电行(今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创办。
同年永盛祥五金店于忆定盘路393号(今江苏路)开业。(1967年改名第十四五金店,1989年命名为区名特商店。)
同年伪沪西区公署设周家桥镇,推行保甲制度,强化统治。
同年冬曹家渡章华毛绒纺织厂一批中*员和爱国青年,先后奔赴根据地参加抗日队伍。
同年冬诸安浜、法华镇、陆家浜棚户草屋数百间遭侵华日军纵火焚毁。2000余居民无家可归,老弱妇孺多有冻馁而死。
抗日战争胜利后,区境分属长宁区(民国37年9月~1949年6月间曾改称法曹区)、新泾区。
1949年5月区境解放,区接管委员会设4个接管专员办事处,废除保甲制度。
长宁区
1950年冬季,区人民*设6个冬防办事处,1951年6月,冬防办事处改为区*派出人员办事处,1952年10月改称办事处。
1955年7月,办事处调整为15个。至1959年12月,经几次调整后设12个办事处。
1960年4月,合并建立法华、江苏路、华阳路、武夷、周家桥、天山新村6个街道办事处。
1975年,建立遵义街道办事处。
1982年,筹建仙霞新村街道办事处。
1984年,北新泾镇划入长宁区。
1986年,建立程家桥街道和虹桥街道办事处。
1992年,新泾乡划入长宁区。至1992年底,全区共有10个街道、1个镇、1个乡,下设219个居民委员会,9个村民委员会。
2009年年底长宁区下辖9个街道、1个镇。
3、区划
截至于2009年年底上海市长宁区下辖9个街道、1个镇:
街道办事处:华阳路街道、新华路街道、江苏路街道、天山路街道、周家桥街道、虹桥街道、仙霞新村街道、程家桥街道、北新泾街道
镇:新泾镇
4、布局
长宁全区总体布局可以概括为:一个枢纽、两条发展带、三大功能区、四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五片特色居住区。
1)一个枢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将建成为高速铁路、城际和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出租车及航空港紧密衔接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长宁区是联结枢纽与中心城区的重要区域,枢纽的建设为长宁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两条发展带
苏州河沿线创意景观带。重点建设上海第一坊和苏州河沿线景观带,发展成为苏州河现代服务业的西部亮点。 新华路-延安西路-虹桥路文化功能带。重点建设新华路影视文化街区、新十钢文化创意产业区和虹桥路国际文化走廊,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和文化发展轴重要的组成部分。
3)三大功能区
东部“商业商务功能区”,以中山公园商业中心为核心;凸显“商业型、休闲式、数字化”特征,将发展成为上海市级商业中心和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上海)园区的核心区域。 中部“国际商务功能区”,以虹桥涉外贸易中心为核心;凸显“国际、商贸、文化”特征,将发展成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商务商贸中心。 西部“总部经济功能区”,以虹桥临空经济园区为核心。凸显“总部经济、虹桥门户”定位和“园林式、高科技、总部型”特征,将发展成为呼应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为国内和长三角服务的重要区域。
4)四个历史文化风貌区
上海市中心城区共有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长宁区涉及到虹桥路,新华路,愚园路,衡山路--复兴路4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占地7.6平方公里,*心城风貌区总面积的1/4,占长宁区用地面积的近1/5,构成了区域特色文化、景观要素。
5)五片特色居住区
历史风貌区住宅区、苏州河沿线中高档住宅区、古北国际社区、普通新村住宅区和虹桥花园别墅区,构成了五片特色居住区。
5、地理
地理概述
长宁区,位于上海市区西部,地势平坦,西部略高,东部略低。吴淞江(苏州河)为区境干流,支流均属其水系。境内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区。境域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一部分,经漫长岁月,大片沼泽和沙洲被开垦成水乡。唐天宝十年(751年),境地属华亭县高昌乡。两宋时期,境内先后出现村落和集市,东有法华,西有北新泾。元时归属上海县。明时,法华兴隆成为集镇。清乾嘉年间,法华镇兴旺鼎盛,为上海县西部首要集镇。清末,法华镇人口渐减,建置为乡。境域东北部曹家渡开始崛起,西部新泾等地改属蒲淞镇。民国17年(1928年),区境划归上海特别市,东属法华区,西属蒲淞区。抗日战争期间属沪西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区境分属长宁区(民国37年9月~1949年6月间曾改称法曹区)、新泾区。
地理位置
长宁区东界位东经121°26′01″,西界位东经121°19′36″,南界位北纬31°10′46″,北界位北纬31°14′43″。
气候
区境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北部,温和湿润。
气温
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1981年间109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一般冬至至立春最冷,日最低气温在0℃以下,年平均40余天。光绪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893年1月9日),测得-12.10℃极端最低气温。7~8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7.4℃。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酷暑天气,每年约10余天。民国23年(1934年)多达55天,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多的一年。是年7月12日,测得40.2℃极端最高气温。根据华东师范大学80年代对1959~1978年统计资料研究,区境曹家渡一带,由于工厂多、人口密度大、车辆川流不息等多种原因,形成热异常中心,24小时平均气温较周边地区高1℃,辐射温度高5~10℃,为市区三大“热岛”之一。
降水
区境年平均降水量1143.50毫米。月平均降水量,12月最少,为38.90毫米,民国4年12月全月无雨。6月最多,为176.10毫米,9月其次。清光绪元年五月(1875年6、7月间)491.90毫米,为历史最高纪录。1985年8月31日~9月1日,连降暴雨,9月1日中山西路一带降雨176.80毫米,为全市降雨最大地区。
区境冬季降雪时间短暂,而且降雪的年份不多,降雪年份年平均降雪5.7天,集中在1~2月。初雪最早出现于清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六日(1895年11月2日),最晚为民国30年2月12日。终雪最早为民国28年1月6日,最晚为1980年4月24日。
河流
境域河网密布、港汊交错,属吴淞江水系。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陆续填浜筑路,尚有大小河汊55条,集中于区境西部,长度在1.50公里以上者仅5条,最短的直挺浜仅120米。吴淞江为区境干流,一级支流有新泾港、许浦港、中渔浦,二级支流主要有周家浜、野奴泾、新渔浦等。
吴淞江
吴淞江源出太湖,自江苏省吴江县瓜泾港始,流经江苏省吴江、太仓2县流入上海市,于黄浦公园北侧注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自许浦港至曹杨路桥一段,为长宁区与普陀区界河,长10.70公里,宽40~50米,低水位时河深2米左右。
吴淞江航线上溯太湖,连接京杭大运河,下经黄浦江,沟通长江水系,是长宁区水路对外联系的重要航道。但河水污染严重,鱼类绝迹。1988年8月,上海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动工,1993年9月竣工。
一级支流
新泾港始于北新泾镇北横沥东,经北新泾镇、新泾乡,穿沪杭铁路徐虹支线进入上海县境,汇入淀浦河,全长11.3公里。区境段长约4.29公里,河宽18~22米,通航吨位15~60吨。主要支流有新渔浦、周家浜、野奴泾。流域面积30万亩。
许浦港南北纵贯区境西缘,为长宁区与上海县界河。南起周家浜,北迄马家浜,长1.14公里,河宽12米。
中渔浦和双泾枝港中渔浦位于区境西北部。中渔浦南起周家浜,往北过新渔浦后会双泾枝港,注入吴淞江,全长约1.50公里,河宽10~14米。双泾枝港位于区境西北部,全长0.60公里,平均河宽5米。
二级支流
周家浜位于区境西部。西起许浦港,向东跨新泾港,经王金更、杜肖等村,至古北路。全长5.75公里,河宽12~20米,为区境西部横贯东西的主要河流。
野奴泾位于区境西南部。南起上海县蒲汇塘,北越沪杭铁路徐虹支线进入区境,于程家桥泵站附近注入新泾港。区境段长约3.50公里,河宽15~18米。
新渔浦位于区境西北部。西起国防库东浜,经中渔浦、东渔浦,于哈密路注入新泾港。因浜有沼气,河面经常冒烟,又称“火烧浜”。全长约2.50公里,宽14~15米。东端受新泾港影响,水色乌黑,西段尚洁净。
地貌
区境地面平坦,海拔吴淞0点高程2.50~4.50米,西部略高,东部稍低。北新泾及虹桥机场附近为4.00~4.50米,向东至中山西路——沪杭铁路地区为3.50~4.00米,沪杭铁路以东至中山公园之间为3.00~3.50米,中山公园以东直至与普陀区、静安区相邻处为2.50~3.00米。近百年随着经济发展,兴建房屋,过量开发地下水,过路车辆增多,自1986~1990年,地面沉降累计2.04厘米,北新泾累计沉降1.93厘米。
长宁区
6、交通
长宁区东界位东经121°26′01″,西界位东经121°19′36″,南界位北纬31°10′46″,北界位北纬31°14′43″。东距人民广场上海市人民*4.95公里,至十六铺码头7.20公里,西距虹桥国际机场7.80公里,东北离上海火车站4.36公里。
虹桥国际机场
长宁区内拥有四条高架路:内环高架路、延安高架路、中环路、外环线。长宁综合环境优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所周知的上海第一代国际社区古北;老上海传统的高级住宅区新华路;虹桥花园别墅区;苏州河沿线中高档住宅区和普通新村住宅区。而位于长宁的虹桥开发区则是上海最早最成熟的现代化商务区之一,外国领事馆、500强企业等聚集林立,为沪上外籍人士聚居之地。
长宁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处于沪宁发展轴和沪杭发展轴汇合的”Y”型支点,是上海连接长江三角洲的”桥头堡”。虹桥国际机场坐落在区域西南角,是中国的重要航空港之一。区域内已建成由高架、地铁、内外环线、市内交通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并有高速公路直通沪宁、沪杭,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重要汇聚之地。
7、经济
工业
自明至清,法华地区手工棉织业渐趋发达,家织土布行销邻近各省。光绪十九年(1893年),信昌丝厂在极司非而路开设,生产”厂图牌”茧丝,远销欧洲。清末,极司非而路沿线及北新泾镇地区有工厂近10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内倡用国货,民族工业崛起。至民国26年(1937年)初,境内民族资本创办的工厂共102家,外国资本开设的工厂5家。除天原电化厂、中华制药公司、申新纺织第一厂和日商丰田纱厂规模较大外,其余均为小厂,工人不足10人的占50%以上。
民国36年,境内工厂增至386家,手工业作坊达1000多家。国民*发动全面内战后,物价飞涨,资源缺乏,工厂停工、破产难计其数,连著名的大孚橡胶厂也处于停产状态。
1951年,上海青霉素实验所(今上海第三制药厂)试制出国产第一支青霉素,填补了国内青霉素生产的空白。随着国民经济好转,恢复生产的私营工厂不断增加,至1956年初有1977家,其中10人以下小厂有768家,占总数38.85%。
1979年,里弄生产组有职工14775人,为便于管理和发展生产,里弄生产组按街道合并成52家工厂。80年代初,工业企业先后开展企业整顿、扩大自主权、两步利改税、推行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等整顿改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造、更新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新产品,重视市场开发。由里弄生产组发展起来的双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出沪产第一台家用电冰箱,至1985年,已形成四大系列15种规格的”双鹿”产品。上海飞乐音响公司为全市首家股份制工业企业。个体工厂、私营工厂获得一定发展。工业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产权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
1992年,部、市属工厂有157家,固定资产26.46亿元,职工119766人,产值70.21亿元,上缴利税6.71亿元。区属工厂464家,固定资产1.36亿元,职工26430人,产值9.75亿元,创利8368.15万元。长宁区共有外商投资的”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工厂78家,投资总额8094万美元,其中引进外资3597.50万美元。新开设私营、个体工厂186家,从业人员1102人,年产值1269.21万元,上缴税收70万元(不包括个体工厂)。
2008年长宁区实现工业增加值5784.99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49.6亿元,增长8.3%。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1539.7亿元,增长7.7%;重工业增加值4109.9亿元,增长8.5%。2008年工业总产值25638.97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404.97亿元,增长8%。
2011年全年实现长宁区生产总值(GDP)720.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50.36亿元,下降2.3%;第三产业增加值670.38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93.0%,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可统计范围增加值340.84亿元,增长10.0%。
商业
长宁区
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后,法华寺附近渐为货物集散地。明代中叶,法华始成集镇,至清乾隆、嘉庆时鼎盛。咸丰十年(1860年)后,因屡遭战火,河道淤塞,市面萧条。上海开埠后,中外商贾先后在曹家渡、周家桥地区购地建厂,百工居肆,汇聚成市。
长宁区
解放后,为平抑物价、保障供给,新建国营米店4家、合作社商店14家。同时,对私营商贩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形成国营、合作社、私营和个体摊贩共存的商业格局。1952年,成立区烟酒专卖公司。1953~1954年,国家先后对粮、油、棉布等主要消费品实行统购统销或统购包销。
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改造,全区有1235家私营商店被批准公私合营,999家商店实行代销,359家小店和1624户固定摊贩组成75个合作商店。其余至1958年全部参加合作组织。1958年,商业经营纳入计划经济轨道,进销按计划分配,网点按居民人口配置,以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
1985年,仙霞地区商业群形成。1987年,社会商业有900家,从业人员1.3万人。1988年,九洲商厦、中山宾馆筹建。1989年,区社会商业联合会成立。1989~1992年,区内大部分老店经过扩建、更新设施,优化购物环境,调整商品结构,凭票证供应商品陆续取消,高中档商品畅销,精品屋、特色商店随之开设。
1992年底,长宁区共有各类商店2212家(其中财贸系统商店923家,各类社会商业1289家),比1978年693家增加2倍多,从业人员41606人,年销售额31.19亿元(包括外省市、市属、区属、私营商业等),其中区属商业年销售额20.94亿元(包括区属其他系统商业)。
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37.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1800.16亿元,增长18.1%;穿的商品零售额556.17亿元,增长16.7%;用的商品零售额2114.16亿元,增长17.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85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69.54亿元,增长20.3%。分类别看,家居类商品实现零售额569.67亿元,比上年增长21.7%;通讯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18.94亿元,增长19.9%;轿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87.84亿元,增长25.1%。主要耐用消费品销售稳步增长。全年汽车零售量13.15万辆,比上年增长19.1%。其中,轿车12.08万辆,增长18.4%;移动电话276万部,增长9.9%;摄像机7.7万台,增长8.8%;脱排油烟机47.85万台,增长10.6%。
8、人口
宋、元、明代,境内系农村风貌,零星村落,人口散居。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人口日趋集居法华寺周围,逐渐形成法华集镇。清乾嘉年间(1736~1820年),法华镇人口集聚,商市繁荣,为上海县城西部集镇之首。
清咸丰三年(1853年)后,上海小刀会与法华镇民团发生战斗。继之太平天国起义军与清军、民团激战,法华地区百姓为避战火迁徙,人口锐减。宣统二年(1910年),法华建置为乡,人口18452人。
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吴淞江南岸,曹家渡、周家桥一带,中外人士先后创办缫丝、纺织、化工、面粉等一批近代工业,邻近各省农民纷至沓来,觅业谋生,人口日增。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事变,市内、外省居民,为避战祸部分迁至境内。民国34年底,境内人口24511户122370人。1949年5月,法曹区(1948年9月~1949年6月间,长宁区改名为法曹区)共39保895甲,32203户183740人。
解放后,区境境域数次调整向西扩展,大片农村土地与人口划入。人口机械变动状况几经起伏,经政策调控,保持稳定状态。人口自然变动,历经倡导节制生育,计划生育,至1992年,人口生育呈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现代型模式,自然增长率-0.38%。医疗保健日益完善,全区人口素质不断提高。1982年起,长宁区进入老年型社会。
1992年,全区人口595724人,面积39.1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5232人/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69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17.15万人。
2011年末,户籍人口62.05万,其中,男性30.77万人,女性31.28万人。户籍人口出生数5006人,出生率8.1%;死亡数4577人,死亡率7.4%;自然增长率0.7%;户籍人口考核计划生育率99.7%;户籍育龄妇女14.33万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8.56万人。全区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4.15岁,其中,男性82.03岁,女性86.28岁。
9、革命遗址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
民国16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机关刊物《向导》*停刊。*机关从武汉迁上海后,决定继《向导》后重新出版*机关刊物,定名《布尔塞维克》。从创刊的民国16年10月至民国17年12月,编辑部地址设在较隐蔽,进出交通便利的愚园路亨昌里418号(今愚园路1376弄34号)。
旧址建筑面积136平方米,为一幢假三层结构的新式里弄洋房,底层前客堂当会客室,西式布置,摆有长沙发、单人沙发和靠背椅子。后客堂是饭堂,有一拉门在两间房当中。当年的吃饭间,室*是一排仿红木八仙桌,桌上置放四套有盖茶盏,桌周有四张长靠背木椅,房间北面角置放一张茶几,几上有1台二三十年代的台扇。二层的前房为编委会委员郑超麟的办公室兼卧室,也是瞿秋白等党内领导来编辑部碰头开会的地方。室中间是一张八角麻将桌,开会时就以搓麻将作掩护,室内置有大床、衣橱、写字台等家具。后房为当时编辑部秘书黄玠然卧房兼办公室,陈独秀、罗亦农等也曾住过此室。室的东墙角,有一具瞿秋白寄放编辑部的私人藏书橱,内多为外文书籍。三层小间,先由编辑部工作人员王婉清居住,后由黄玠然结婚居住。民国17年12月,编辑部迁出后,房屋为居民租用并几易其主。
1984年,上海市人民*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7月,*长宁区委决定修复这一革命旧址。1988年10月24日,在《布尔塞维克》刊61周年纪念日,正式向社会开放。1990年4月2日,团市委挂牌命名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上海局机关旧址
江苏路389弄(永乐村)21号,是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局机关的旧址。
民国34年9月,根据*上海市委书记刘长胜指示,由王辛南以私人的名义租下江苏路永乐村21号整幢楼房,作为*上海党的秘密机关,并由张执一、方行两家老幼迁入居住,作为掩护。民国36年1月后,此处先后成为**上海*、**上海局的秘密机关,直到上海解放。除了**上海局领导成员的一些重要会议和活动在此进行外,上海局文化工商统战委员会书记张执一、*上海市委书记张承宗等也经常在此参加会议。
永乐村21号是一幢假四层楼房,建造于本世纪30年代中期。它位于永乐村弄堂底,前面有一个独立小院,后面有门通外,比较辟静隐蔽。当时底楼客堂为张执一、方行两家老人及孩子的活动处及用餐室,二楼为方行、王辛南夫妇住房。三楼为张执一、王曦夫妇住房,也是领导成员开会、研究工作的地方。四楼平时放些杂物,钱瑛从南京调来上海,最初就住在四楼。*地下组织开会时,桌上放有麻将或扑克牌作掩护。方行、王辛南则在楼下守卫,散会后,又负责把“客人”送出去。这个秘密机关为保证**上海局的安全和工作的顺利开展起了重要作用。上海解放后,根据刘长胜的批示,此处房屋家具移交给上海市总工会,后此处成为居民住房。
1992年6月1日,经上海市人民*批准将**上海局旧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刀会起义军遗址
小刀会起义军殉难处
清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太平军攻克南京。上海小刀会响应起义,杀上海知县袁祖德,占领县城,建立政权,推举刘丽川为大元帅,并向周围地区扩展起义影响。
清咸丰四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深夜,刘丽川在上海城厢与进犯的中外敌人对持,巷战一夜,后城被轰破。第二天凌晨刘丽川率残部突围西去,行至法华小闸桥被蒲汇塘所阻,无法迅速过河。而清军参将虎松林和坐镇法华寺的知县孙牛又先后追到,刘丽川率部下英勇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被生俘的部属数十人,也在法华韦天庙(今法华镇路803~815号)全部殉难。
小刀会后勤处
清末,法华镇的李泾(后称法华浜)是当时上海城厢与青浦、嘉定之间的重要通道。清咸丰初年,小刀会控制法华镇后,在镇上设立后勤处,以开展安居募饷等活动。
后勤处设在李姓大户宅第广誉堂内(今法华镇路661号)。广誉堂建于清乾嘉年间,占地6670平方米,共建三进房,第一、二进为平房,均为砖木结构。后勤处负责人潘启亮,负责处理小刀会的后勤事务。咸丰五年一月,潘启亮率部从上海突围,法华小刀会后勤处告终。
10、旅游
上海动物园
上海动物园位于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路2381号,紧邻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上海动物园始建于1954年,原名西郊公园。上海动物园属于*大型动物园,占地面积74.3万平方米,饲养展出动物400余种,饲养展出动物的馆舍面积有47237平方米。是全国十佳动物园之一,中国第二大城市动物园。
宋庆龄陵园
*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经**批准成立于1984年1月,位于上海西区的宋园路21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占地约12公顷,由宋庆龄纪念设施、名人墓园和外籍人墓园以及少儿活动区四个部分组成。
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
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曾是*早期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1984年上海市人民*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宁区人民*将这一重要革命遗址修复为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并于1988年10月正式向社会开放。坐落在愚园路1376弄34号(原亨昌里418号),位于风景优美的中山公园对面。
11、人物
乔一琦,字原魏,号伯圭,上海县西乡(今属上海长宁区)人。
祖居法华镇高封桥。少年聪颖,体力超人,喜好驰马击剑,能开五石弓左右射箭,以武勇著称。16岁补博士弟子员,喜欢结交朋友,轻财尚义,人们都称他”乔公子”。是时,川沙近海处有一黑色野马出没,性烈,伤及百姓,无人能制,乔设计捕捉并驯服为自己坐骑。乔习书法,专攻怀素、二王笔法,后有集王羲之书《金刚经》、草书《千字文》石刻问世,书法属上品,董其昌称之”生龙活虎”。其诗作也甚佳,今存所著18首诗的草书帖和金刚经石刻两种,藏于上海博物馆。
乔一琦
顾圣婴(1937~1967年)原名可徇,女,上海人,家住江苏路街道愚园路1088弄内。1955年9月,年仅18岁的顾圣婴在上海兰心剧场成功地举行了生平第一场独奏音乐会。1957年8月,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比赛,荣获金奖。1958年9月,参加在瑞士日内瓦举办的第十四届国际音乐比赛,获最高奖二等奖(无一等奖)。1964年,在比利时举行的伊丽莎白王太后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1967年1月31日,顾在”*”中*害致死,年仅30岁。
朱嘉生(1904~1987年),上海人。14岁就从事园林绿化工作,民国14年(1925年)被吸收为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正式工人。解放后,历任公园养护队队长、技工生产组长、助理技术员和中山公园副主任等职。1955年,他带领的队组被评为市先进集体,朱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956年朱被市园林系统评为七级花卉技工、市先进生产者。
秦瘦鸥(1908-1993),江苏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大学求学时期,撰写出版短篇小说《恩·仇·善·恶》,这是他文学生涯的第一步。此后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秋海棠》、《危城记》、《劫收日记》;散文集《晚霞集》、《海棠室闲话》、《戏迷自传》;文学评论集《小说纵横谈》;译作《瀛台泣血记》、《御香缥缈录》等;另有大量未成集的诗歌、杂文、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