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
华县位于秦岭东部、关中平原南部、渭河南岸,因处于华山的姊妹山少华山脚下而得名,距*风景名胜区华山30公里。东接华阴市,西距渭南市*驻地临渭区25公里,南依秦岭与洛南县、蓝田县交界,北临渭河与大荔县相望。地势南高北低,土地构成上是一个“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半山区县。
中文名称:华县
行政区类别:县
下辖地区:华州镇、莲花寺镇、瓜坡镇等
电话区号:0913
地理位置:关中平原南部、渭河南岸
人口:35万(2010年)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火车站:华县站
行政区划代码:610521
年降水量:583.4毫米
外文名称:HuaxianCounty
所属地区:中国西北
*驻地:华州镇
邮政区码:714100
面积:1127平方千米
方言:关中方言
著名景点:少华山森林公园,渭华起义纪念塔等
车牌代码:陕E
年平均气温:13.4℃
1、地理环境
位置
华县
地质
华县在中国大地构造位置上,正处稳定性的华北地台南缘,南接活动性的地槽,与扬子地台相望。它既有稳定的一面,又有活动的一面,在地质条件上,显示出双重性和过渡性特征。县境纵贯华北地台的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汾渭断陷和豫西断隆),三个三级构造单元(渭河断凹、太华台拱和金堆城台凹)。太古界太华群至元古界蓟县系地层层序清楚,且比较齐全。有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地层发育和褶皱、断裂结构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岩浆岩占有相当比例。华县这一多样性、复杂性的地质条件,造成了县境内阶梯状多层次地貌,形成了丰富的矿藏资源,并成为地震危险区。公元1556年1月23日午夜,汾渭谷地发生了一次极其强烈的大地震,83万人丧生,史称“华州大地震”。
地貌
华县地势南高北低,相差悬殊;地貌分区明显,类型复杂多样。南部高耸着逶迤不断的山地,峰峦迭嶂,高峻挺拔,占华县总面积的59.9%。北部陡直而降,为渭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平原。二者之间为山前洪积扇,背山向川,波状起伏。山外西南部高亢的黄土台塬,塬面破碎,沟壑纵横。山地与其它几种地貌类型以秦岭北麓东西向深大断裂面为界,南侧地壳不断上升,北侧相对下降,使地势南北高差悬殊。平原最低处海拔334米;山地最高峰海拔2646米,相对高差达2312米。山地和平原呈东西向延伸,洪积扇和台塬因受河流切割,多呈南北向的条带,所以华县群众说“南北走,有上有下;东西走,有沟有岔”。
气候
华县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冬季处在强大的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下,干燥寒冷。春季因西伯利亚冷高压随着南部热带暖气团逐渐北进而迅速减弱,暖湿气团北扩,大地回暖快,降水开始递增,由于冷暖气团的交替出现,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日差较大,易出现寒潮、霜冻、大风等天气现象。夏季受盛行的副热带高压影响,易出现雷阵雨、大风,但由于冷空气路径不同及地形影响,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常有程度不同的初夏旱或伏旱发生。秋季转为暖湿气团与干冷气团的交替期,初秋多连阴雨,晚秋多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县境内,由于受山地阻挡及地形垂直变化影响,气温、降水、蒸发、日照和无霜期南北差异显著。
2、自然资源
水资源
华县
植物资源
华县生长的林木树木有47科150多属350多种,主要有:华山松、油松、白皮松、栎类、桦、杨类、侧柏、泡桐、槐、刺槐(俗称洋槐)、柳、榆、臭椿、香椿、黄连木、漆树、厚朴、白蜡、刺楸、陕西冷杉(又名秦岭冷杉),解放以后引进的有水冬瓜、水杉、油茶、油橄榄、二球悬玲木(通称法国梧桐)、雪松等。中药材有150多种,珍贵的有麝香、天麻、伏苓、党参等。
栽培的果树主要有杏、柿、苹果、桃、枣、梅、核桃、枳椇(俗称拐枣)、梨、栗、石榴、葡萄、樱桃、榅桲,无花果。野生果品植物广布山区,主要有山桃、山茱萸、山葡萄、五味子、猕猴桃、木通(俗称八月札)、木瓜、榛子、四照花等。
动物资源
野生兽类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青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其它兽类有普通刺猬、林猬、伊氏鼠耳蝠、尖耳鼠耳蝠、须鼠耳蝠、伏翼、草兔、岩松鼠、赤腹松鼠、明纹花松鼠等。
鸟类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红腹角雉、普通秋沙鸭,其它鸟类有喜鹊、普通鸬鹚、苍鹭、绿鹭、池鹭、大白鹭、白鹭、夜鹭、绿头鸭等。
爬行两栖类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大鲵(俗称娃娃鱼),青蛙、蟾蜍、鳖、龟、壁虎、蛇类等。
3、历史
华县
西周时,今县境属于畿内,称为“郑”。西周初年,彤国分封在今县境内西南。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周宣王封其弟姬友(郑桓公)于郑地,即郑国。郑桓公居棫林(又称咸林),后迁至拾(棫林与拾在今县境东北)。周幽王九年(前773),郑桓公徙其民于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周平王二年(前769),郑国东迁。
春秋时的秦武公十一年(前687),秦国在此设郑县,这是华县设县之始。
战国时,郑县仍属秦国。
秦朝时,郑县属内史管辖,县治在今县境北。
西汉时,郑县属京兆尹,县治在今县境北。同时,今县境内还有两个县:一名沈阳县,县治在今县城东北十几里处;一名武城县,县治在今县城东十几里处。沈阳县和武城县属左冯翊管辖。
东汉间,废沈阳县和武城县。郑县属京兆尹。王莽始建国改武城县为桓城县、沈阳县为制昌县。东汉初废武城、沈阳入郑县。
三国曹魏和西晋时,郑县都隶于雍州京兆郡。
十六国时期,郑县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等国。
南北朝的北魏太平真君元年(440)于郑县设华山郡,上属泰州(治所在蒲坂县,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旧永济)。太和十一年(487)郑县属华州(治所在今大荔县北)华山郡。孝昌二年(526)北魏又在郑县设东雍州,郑县改隶东雍州华山郡,州、郡治所都在郑县。华山郡领郑县、华阴、敷西(治所在今华阴县夫水镇)、夏阳(治所在今韩城县西)、郃阳(今合阳)5县,郑县治所在今县城西。
西魏时,于废帝三年(554)改东雍州为华州,华州领华山郡、白水郡,华山郡领郑县、敷西2县。
北周时郡治移今拾村,四年县治又移今郭村;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州废,属京兆郡。
隋朝时,于开皇三年(583)废华山郡,大业三年(607)废华州,郑县属京兆郡管辖,县治迁至今县西。义宁元年(617)割京兆郡之郑县、华阴,复置华山郡。
唐朝时,于武德元年(618)改华山郡为华州,割雍州渭南县来属,武德五年(622)渭南复隶雍州。垂拱元年(685)割同州下邽(今渭南市北部)来属,华州辖郑县、华阴(包括潼关)、下邽3县、州治在郑县。垂拱二年(686)改华州为太州,神龙元年(705)复华州旧名,天宝元年(742)华州改为华阴郡,乾元元年(758)复称华州,上元二年(761)再次更名为太州,宝应元年(762)复华州旧称,乾宁四年(897)华州升为兴德府,天祐三年(906)又改为华州。唐时,郑县治所在今县西,华州治所于永泰元年(765)后在今县城。
五代时,华州辖郑县、华阴、下邽。后周显德三年(956),渭南改隶华州。
北宋时,郑县属永兴军路华州,华州州治仍设在郑县,下辖郑县、下邽、华阴、蒲城、渭南。
金朝时,郑县属京兆府路华州,华州所辖县与北宋同。
元朝时,省郑县入华州,郑县建制撤消,其境属华州直辖。华州上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治所在今西安市),下辖蒲城、华阴、渭南(包括下邽)3县,州治在今县城。至元十二年(1275年)复置郑县,后又废入华州。
明朝,华州隶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明初,辖华阴、蒲城、渭南,洪武七年(1374)洛南来属。成化十三年(1477)改洛南隶商州(治所在今商县),嘉靖三十八年(1559),改渭南直隶西安府。华州州治在今县城。
清朝雍正三年(1725)前,华州属陕西省西安府。雍正三年后,华州升为直隶州,辖蒲城、华阴、潼关3县。乾隆元年(1736)以后,华州不再领县,属同州府(治所在今大荔县)管辖。
中华民国时,于民国二年(1913)2月,改华州为华县,隶陕西省关中道,民国十六年(1927)撤关中道,直隶陕西省。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今大荔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8月,于华县设立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华县、华阴、潼关、渭南、临潼、蓝田。
1949年5月华县解放以后,属陕甘宁边区*渭南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5月,隶陕西省渭南分区专员公署。1956年10月,专员公署撤销,华县直隶陕西省。1959年1月,华县与渭南、华阴、潼关合并,称渭南县,原华县分设华州、高塘、金堆三个人民公社。1961年9月,恢复华县建制,属复设的渭南专员公署。1968年,隶渭南地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属渭南地区行政公署。1994年起属渭南市。
4、行政区划
华州镇
华县
杏林镇
辖2个社区居委会(给排水公司、复肥厂)、14个村委会(杏林、梁西、李庄、三溪、梓里、磨村、龙山、城南、李坡、车湾、灰池、天岩、康坪、老官台)
赤水镇
辖1个社区居委会(赤水)、33个村委会(赤水、台台、新城、麦王、薛家、新村、样田、楼梯、罗家、郭村、桥家、南会、程高、江村、水城、南吉、沙弥、位三庄、太平、城里、辛庄、李家、薛史、马庄、候坊、贾家、王里渡、刘家、雷家、姚家、李家、陈家、步背后)
高塘镇
辖41个村委会(北村、朱张、铁里、同家、吉饶、南堡、吉家河、柿村、二合、枣园、腰村、处仁口、东峪、圣山、寺底、刘堡、老年、西湾、大王、罗吝、寺前、薛底、忠靳、南麦、堡底、西峪、南堡、拆头、留马、小村、安饶、宋斜、侯岩、胡磊、东阳、韩良、泽口、里寺、江村、南候、北候)
大明镇
辖30个村委会(大明、吕塬、里峪、高楼、桥峪、渔池、赵家、水渠、三义、杜湾、孙堡、白泉、方寨、沟南、唐安、算王、马场、李岩、寺王、杜源、兴国、北耐、毛沟、下李、薛马、雷西、马峪、崔马、韩凹、汤坊)
瓜坡镇
辖1个社区居委会(陕化)、23个村委会(三留、马泉、三小、湾惠、过村、故城、姚郝、南沙、良候、瓜底、张岩、井沟、沟岭、井堡、东赵、北沙、君朝、闫岩、孔村、田杨、庙前、李托、黄家)。
莲花寺镇
辖2个社区居委会(石碴厂、时村农场)、27个村委会(袁寨、长寿坡、党家河、白家河、高家河、南马、西马、罗纹、北马、八里店、三合、少华、乔堡、南寨、肖场、白石、龙潭、荷草、水峪、西寨、何巷、瓦头、东罗、庄头、时堡、汀村、由里)
柳枝镇
辖1个社区居委会(柳枝)、20个村委会(新庄、沟峪、伏中、南关、上安、丰良、孙庄、张桥、梁堡、西沟、石沟、王宿、北拾、彭村、毕家、孟村、北刘、秦家、钟张、拾村)
下庙镇
辖21个村委会(下庙、南解、秦家滩、惠家、滨坝、牛市、简家、吊庄、王巷、什字、新建、三吴、沟家、东周、西周、姜田、杨相、车堡、甘村、康甘、田村)
金堆镇
辖3个社区居委会(寺坪、金堆、石可)、14个村委会(寺坪、西川、东坪、西坪、芋坪、粟峪、粟西、大粟西、任家滩、武坪、草坪、铁炉、车台、罗涧)
5、交通
1955年,华县供销联社购回4吨卡车1辆,专为供销生产服务,为华县的第一辆汽车。1959年6月3日成立华州人民公社运输大队,其运具为畜力胶轮车和人力架子车。1964年渭南地区汽车站在华县建站开始办理客、货运业务,有货车4至5辆,代客车3辆。
1970年,华县运输队购回普切奇牌汽车两辆,桥峪水库购回普切奇牌汽车一辆。1972年第一运输公司成立,有汽车两辆。先进的运输工具逐渐成为华县运输事业的主力。
1989年,华县共有客、货汽车和其它机动车3814辆,其中客车162辆(含小轿车、吉普车),货运车1662辆,其它汽车51辆,拖拉机2159辆,其它机动车380辆。
2010年,全年公路客运量174.4万人,客运周转量5217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606.9万吨,货运周转量36072.5万吨公里。
6、经济
农业
华县
1978年12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承认差别,纠正平均主义,农民积极性重新发挥出来。
1981年,包产到户普遍推行。把生产队所有耕地(自留地之外)按现有人口均分到户,由社员自营。收益分配,按*规定,交足公购粮和集体提留外,其余归个人支配。1982年,华县有95%的生产队都实行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10月,县人民*向社员户颁发土地使用证,并注明土地使用权一定15年不变。群众生产自主权得到保证,农、林、牧、副、渔、工、商、运输、建筑、服务各业齐发展。
1989年人均收入达到700多元,高于华县人均收入367元。
2010年,华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0149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完成82932万元(其中粮食及其它作物产值30385万元、蔬菜产值36771万元、水果及中药材产值15776万元,分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36.2%、15.5%);林业产值完成2180万元;牧业产值完成13552万元;渔业产值完成364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完成2469万元。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占总产值的比重为81.7%、2.1%、13.4%、0.4%、2.4%。
工业
1949年华县解放后,国营工业企业只有莲花寺石碴厂一家,县属工业仅有私营和个体手工工业,华县工业总产值207.1万元,其中县属55.3万元。1953年至1956年,在*改造中,华县手工业各行业共组成合作社、组30个,公私合营企业两个。1958年华县县办国营工业建设起步,当年建成3个国营工厂。华县工业总产值551.1万元,其中县属163.7万元,县属国营工业企业仅为21.9万元。
1958年后,华县工业进一步发展,*、省、地企业也在县境内相继建立。1960年华县手工业总产值上升到1490万元,其中县属国营企业总产值达到459.8万元,两年增长20倍。1962年华县工业总产值下降到692.4万元,其中县属199.1万元,县属国营工业企业总产值下降到89.2万元。
1970年,国家西北电网开始向华县输电,解决了工业动力问题,促进了华县工业发展,当年工业行业发展到十多个,企业增加到15个。华县工业总产值增至1285.2万元,其中:*属332.8万元,省属524.4万元,县属428.0万元。1978年,华县工业企业发展到99个,华县工业总产值增至9365.4万元,其中:*属573.6万元,省属6844.2万元,县属1947.6万元。
1989年,华县工业行业发展到有采矿、冶炼、机械、电子、仪表、化学、医药等二十五六个行业,主要产品达40多种。企业增加到1083个,其中有现代化的大型企业4个,中型企业1个;*属企业7个,省属5个,地属1个,县属1070个(含村及村以下企业)。固定资产原值90471.5万元,其中:*属70540.3万元,省属15229.2万元,地属883.0万元,县属3819.0万元。华县工业总产值27962.3万元。
2010年,华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291976.6万元,比2009年增长45.69%。其中:县属企业完成31071.9万元,大中型企业产值1193889.9万元。轻工业完成10614.6万元;重工业完成1281362万元。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11979.2万元;股份合作企业完成2702.1万元;股份制企业完成1274219.6万元;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3075.7万元。
7、旅游
少华山森林公园
华县
泉护村遗址
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华县城东柳枝镇附近,地处华山脚下,渭河南岸。1958~1959年黄河水库考古队陕西队华县分队两次进行发掘。泉护村遗址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为主要内容,是该类型一处颇具代表性的遗址;泉护村庙底沟类型(即泉护村一期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征,包含绘有两种花卉图案、一种鸟形图案的彩陶盆(钵),并有重唇小口尖底瓶、葫芦小口平底瓶和砂陶罐。5种陶器特征鲜明,从早到晚发展的连续性清楚,阶段性明显,可分为3个阶段,经过了“成熟、转折、退化”的全过程。在该类型遗存中,发现有半地穴式方形房基,带斜坡或台阶、坑底有烧灶的“居穴”,两、三座一组的横穴式陶窑群等主要遗迹。
蕴空禅院
华县
李元谅碑
李元谅碑现存于华县人民*院内。高4.45米,宽1.57米,厚0.41米。碑头为六螭首,雕刻雄健,碑侧雕饰蔓草花纹。碑文共32行,每行65字,李彝篆额,张哲撰文,韩秀弼书。篆额书日:“大唐镇国军陕西节度使右仆射李公懋功昭德颂”。该碑在明万历六年(公元l578年),知州石元麟自废署草莽中移置现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渭华起义纪念馆
渭华起义纪念馆坐落在陕西省华县高塘塬上,这里地势挺拔,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南接秦岭,北临渭水,川塬起伏,沟壑纵横,粮丰林茂,人杰地灵。它与雄伟高大的渭华起义纪念塔相映生辉,是陕西省委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广大人民群众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一年后,由省、市、县人民*先后拨巨款对旧址进行了维修。一九八五年八月经**办公厅同意,陕西省委批准在渭华起义旧址建馆修塔。一九八八年五月在渭华起义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之际,塔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徐向前、*、汪峰、高克林等人对渭华起义给予高度评价并分别题词。*的题词是:“渭华起义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是:“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徐向前的题词是:“为革命牺牲精神永存”,*同志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8、著名人物
郑桓公
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周宣王之弟。公元前806年分封于郑(今陕西华县),安抚周民,深得百姓爱戴。周幽王时任王室司徒。今有其墓位于华县城内。
寇准
北宋著名政治家。宋华州人。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力主抗辽,建树颇多。被封为莱国公。著有《寇莱公集》传世。
李元谅,唐德宗时任华州刺史兼镇国军节度使。祖籍安息。在平定“朱泚之乱”时屡立战功。现有功德碑《李元谅碑》存世。
郭子仪
唐代著名军事家。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击败史思明,因功升中书令,人称“郭令公”。后又晋封汾阳郡王。身担国家安危二十多年,有“功盖天下,再造唐室”之功。
王忠嗣
唐朝华州郑县人。其父王海宾,丰安军使,以骁勇著称,后与吐蕃作战牺牲。王忠嗣时年9岁,唐玄宗以其父死于国事,而将他收养宫中,并赐名“忠嗣”。
潘自力
华县枣园村人。渭华起义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曾任宁夏省委、省政领导、陕西省委书记等职,出任驻朝鲜、印度、尼泊尔、苏联等国特命全权大使。为*八届候补*委员。
杨钟健
华县龙潭堡人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杰出的古生物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高克林
华县程高村人。参与组织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主任。曾率军抗美援朝。后任*西北局常务书记、山西省委书记、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人民法院副院长、人大常委会主任委员。
胡琏
华县会同坊北会村人。*一级陆军上将。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曾任蒋介石嫡系部队第十八军军长,第十二兵团副司令。1949年去*后,担任过金门防*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及“总统府”战略顾问,并晋升为一级陆军上将。
钟师统
华县人。1927年入中国*。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晋绥军区政*学校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军政大学副校长。建国后,历任四川省文教委员会主任,北京体育学院党委第一书记,北京体育学院院长、名誉院长,全国体总主席,中国奥委会主席。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段学复
数学家。华县人。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1941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数学硕士学位。1943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在该校做研究工作。1946年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数学力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委员。